學(xué)習(xí)啦 > 知識大全 > 知識百科 > 自然科學(xué)知識 > 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蝕地貌的成因

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蝕地貌的成因

時間: 煒杭741 分享

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蝕地貌的成因

  冰川有很強的侵蝕力,大部分為機械的侵蝕作用,冰川地貌,就是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冰川侵蝕作用的相關(guān)知識。

  冰川侵蝕作用下的地貌

  侵蝕作用

  冰川有很強的侵蝕力,大部分為機械的侵蝕作用,其侵蝕方式可分為幾種:

  (1)拔蝕作用:當(dāng)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巖,沿節(jié)理反復(fù)凍融而松動,若這些松動的巖石和冰川凍結(jié)在一起,則當(dāng)冰川運動時就把巖塊拔起帶走,這稱為拔蝕作用。經(jīng)拔蝕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線是崎嶇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線。

  (2)磨蝕作用:當(dāng)冰川運動時,凍結(jié)在冰川或冰層底部的巖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壓力,對冰川底床進行削磨和刻蝕,稱為磨蝕作用。磨蝕作用可在基巖上形成帶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種良好證據(jù),其方向可以用來指示冰川行進的方向。

冰川侵蝕作用的地貌

  (3)冰楔作用:在巖石裂縫內(nèi)所含的冰融水,經(jīng)反復(fù)凍融作用,體積時漲時縮,而造成巖層破碎,成為碎塊,或從兩側(cè)山坡墜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動。

  (4)其他:當(dāng)融冰之水進入河流,其常夾有大體積之冰塊,會產(chǎn)生強大撞擊力破壞下游的兩岸巖石。

  冰川侵蝕力的強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

  (1)冰層的厚度和重量。重厚者侵蝕力強。

  (2)冰層移動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蝕力強。

  (3)攜帶石塊的數(shù)量。攜帶數(shù)量越多越重者,侵蝕力越強。

  (4)地面巖石之粗糙或光滑。粗糙地面較易受冰川之侵蝕。

  (5)底巖的性質(zhì),底巖松軟者較易受侵蝕。

  (6)巖層之傾斜方向與冰川移動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蝕。

  因侵蝕作用而造成的冰蝕地貌

  (1)冰斗:為山谷冰川重要冰蝕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線附近,在平緩的山地或低洼處積雪最多,由于積雪的反復(fù)凍融,造成巖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將巖石侵蝕成半碗狀或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巖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啞:若冰斗因為挖蝕和凍裂的侵蝕作用而不斷的擴大,冰斗壁后退,相鄰冰斗間的山脊逐漸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狀,稱為刃脊。而幾個冰斗所交匯的山峰,形狀很尖,則稱為角峰。在刃脊之間的低下鞍部處,則為冰啞。

  (3)削斷山嘴、U型谷、石洼地:當(dāng)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處移動,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稱為削斷山嘴。又因為冰川谷的橫剖面形狀如U字形,故稱U型谷。U型谷兩側(cè)有明顯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較平直,底部寬而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蝕,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石地。

  (4)峽灣:在高緯度地區(qū),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邊侵蝕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當(dāng)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進入很遠,原來的冰谷便成峽灣。

  (5)懸谷:懸谷的形成是來自于冰川侵蝕力的差異,主冰川因冰層厚、下蝕力強,故U型谷較深;而支冰川因為冰層薄、下蝕力弱,故U型谷較淺。因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匯之處,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懸殊,當(dāng)支冰川的冰進入主冰川時必為懸掛下墜成瀑布狀,稱之為懸谷。

  (6)羊背石:為冰川基床上的一種侵蝕地形,是由基巖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遠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稱為羊背石。其平面為橢園型,長軸方向與冰流動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蝕作用,坡面較平,坡度較緩,并有許多擦痕;而在另一側(cè),受冰川的挖蝕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較陡。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巖層是軟硬相間的排列,當(dāng)侵蝕、風(fēng)化的作用查行時,軟的巖層會被侵蝕的較多較深;而硬的巖石抵抗侵蝕、風(fēng)化的能力較強,所以在侵蝕、風(fēng)化后,硬的巖層會較軟的巖層高,形隆起的橢園地形,一面受磨蝕、一面受挖蝕。

  (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礫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當(dāng)冰川搬運物是砂和粉砂時,在較致密的巖石上,磨光面更為發(fā)達;若冰川搬運物為礫石,則在谷壁上刻蝕成條痕或刻槽,稱之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細,粗的一端指向上游。

  搬運作用

  由于冰川的侵運作用所產(chǎn)生的大量松散巖屑和從山坡崩落得碎屑,會進入冰川系統(tǒng),隨冰川一起運動,這些被搬運的巖屑稱為冰磧物,依據(jù)其在冰川內(nèi)的不同位置,可分為不同的搬運類型:

  (1)表磧: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磧物。

  (2)內(nèi)磧:夾在冰川內(nèi)的冰磧物

  (3)底磧:堆積在冰川谷底的冰磧物。

  (4)側(cè)磧:在冰川兩側(cè)堆積的冰磧物。

  (5)中磧:兩條冰川匯合后,其相鄰的側(cè)磧即合而為一,位于會合后冰川的中間稱為中磧。

  (6)終磧(尾磧):隨冰川前進,而在冰川末端圍繞的冰磧物,稱為終磧。

  (7)后退磧:由于冰川在后退的過程中,會發(fā)生局部的短暫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會造成一個后退磧。

  (8)漂石:冰川的搬運作用,不僅能將冰磧物搬到很遠的地方,也能將巨大的巖石搬到很高的部分,這些被搬運的巨大巖塊即稱為漂石,其巖性和該地附近基巖完全不同。冰川的搬運能力很強,但相對地,冰川的淘選能力很差。

  堆積作用

  冰川攜帶的砂石,常沿途拋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運的物質(zhì),堆積下來便形成相應(yīng)的各種冰磧物。所謂冰磧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層冰積物。而冰積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沉積的物質(zhì),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沉積物,及因為冰川作用而沉積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質(zhì)。冰積物可分為不成層的冰積物和成層的冰積物兩者:

  (1)不成層的冰積物:此種冰積物是由冰川后退時所遺留的石礫所造成,因為冰融化而遺留于地面的堆積物大小不一,石塊為少帶有稜角、表面為被磨光或帶有擦痕,堆積后為不現(xiàn)層理,此種雜亂無層理的冰積物,常稱為冰礫土而由冰磧物所形成的冰磧地形有:

  冰磧丘陵(基磧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有的表磧內(nèi)磧中磧都沈到冰川谷底,和底磧合稱為基磧,這些冰磧物受到冰川谷底地形的影響,堆積成坡狀起伏的丘陵,稱為冰磧丘陵。大陸冰川區(qū)的冰磧丘陵規(guī)模較大,而山谷冰川所形成的冰磧丘陵,規(guī)模要小的多。

  側(cè)磧堤:是由側(cè)磧和表磧在冰川后退處共同堆積而成的,位于冰川谷兩側(cè),成堤狀向冰川上游可一直延伸至雪線附近,而向下游??珊徒K磧堤相連。

  終磧堤:終磧堤所反應(yīng)出的是冰川后退時的暫時停頓階段,若冰川的補給和消融處于平衡狀態(tài),則冰川的末端可略作停留于某一位置,這時由冰川搬運來的物質(zhì),將可在冰川尾端堆積成弧狀的堤,稱為終磧堤。大陸冰川的終磧堤高度較小,長度可達幾百公里,弧形曲率較小;反之,山谷冰川的終磧堤高度可達數(shù)百米,長度較小,弧形曲率較大。

  鼓丘:鼓丘是由冰積物所組成的一種丘陵,約成橢圓形,長軸與水流方向一致,迎冰面是陡坡,背冰面是一緩坡,其縱剖面為不對稱的上凸形。一般認為鼓丘是由于冰川的搬運能力減弱,底磧遇到阻礙所堆積而成的。其主要分布在大陸冰川終磧堤以內(nèi)的幾公里到幾十公里,常成群出現(xiàn),造成鼓丘田;山谷冰川的鼓丘數(shù)量較少。

  (2)成層的冰積物:此為冰川與融冰之水共同沉積的結(jié)果,冰川所攜帶的物質(zhì)受到融化后的冰水沖刷及淘洗,會依照顆粒的大小,堆積成層,形成冰水堆積物,而在冰川邊緣由冰水堆積物所組成的各種地貌,稱為冰水堆積地貌。有下列幾種類型:

  冰水沉積、冰水扇、外沖平原:在冰川末端的冰融水所攜帶的大量砂礫,堆積在冰川前面的山谷或平原中,就形成冰水沉積;若是在大陸冰川的末端,這類的沉積物可綿延數(shù)公里,在終磧堤的外圍堆積成扇形地,就叫冰水扇;數(shù)個冰水扇相連,就形成廣大的冰水沖積平原,又名外沖平原。在這些地形上,沉積物呈緩坡傾向下游,顆粒度亦向下游變小。

  冰水湖、季候泥:冰水湖是由冰融水形成的,因為冰川后退時,前面的冰積物會阻塞冰川的通路,常可以積水成湖。冰水湖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夏季的冰融水較多,大量物質(zhì)進入湖泊,一些較粗的顆粒就快速沉積,而細的顆粒還懸浮在水中,顏色較淡;而冬季的冰融水減少,一些長期懸浮的細顆粒黏土才開始沉積,顏色較深。這樣一來,在湖泊中就造成了一粗一細很容易辨認的兩層沉積物,叫做季候泥。

  冰礫埠:冰礫埠為有層理并經(jīng)分選的細粉砂所組成的,形狀為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小丘。冰礫埠上部通常有一層冰磧層,冰礫埠是由于冰面上的小湖小河或停滯冰川的穴隙中的沉積物,在冰川消融后沈落到底床堆積而成,其與鼓丘不同之處,在于冰埠的形狀很不規(guī)則,且為成層狀。在大陸冰川和山谷冰川都有發(fā)育冰礫埠。

  冰礫埠階地:在冰川兩側(cè),由于巖壁和側(cè)磧吸熱較多,且冰川兩側(cè)的冰面要比中間來的低,所以冰融水就匯集在這,形成冰側(cè)河流,并帶來冰水物質(zhì),等到冰水消后,這些物質(zhì)就堆積在冰川谷兩側(cè),形成冰礫埠階地,它只發(fā)育在山谷冰川中。

  鍋穴(冰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種圓形洼地,稱為鍋穴。其形成是由于冰川耗損時,有些殘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沉積物中,等到冰融化后引起塌陷,而造成鍋穴。

  蛇形丘:蛇形丘是一種狹長曲折的地形,呈蛇形灣曲,兩壁陡直,丘頂狹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與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陸冰川區(qū)。蛇形丘的成因主要為:

  1.在冰川消融時,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滲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動,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礫就沉積而形成蛇形丘。

  2.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積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個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個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復(fù)不斷,一個個冰水三角洲連起來,便形成串珠狀的蛇形丘了。

  冰川地貌的不同分類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為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兩類。

  現(xiàn)代冰川作用區(qū)的冰體部分按形態(tài)分為:

 ?、俅箨懕w。面積>50000公里的陸地冰體,如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

 ?、诒?。數(shù)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陸地冰體,規(guī)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頂冰川都可發(fā)育為冰帽;

 ?、凵降乇āS址譃楸繁?、懸冰川、谷冰川、平頂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冰川地貌的形態(tài)類型

  冰川(包括冰水)沉積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態(tài)類型包括終磧垅、側(cè)磧垅、冰磧丘陵、冰磧臺地、底磧丘陵和底磧平原、鼓丘與漂礫扇,以及由冰水沉積物組成的冰礫阜、蛇形丘、冰水階地臺地和冰水扇等。

  大陸冰蓋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組合有較大差異。前者冰體從中心向四周流動,以冰蓋前緣廣泛發(fā)育冰磧(尤其是終磧)、冰水堆積地貌和大面積的冰蝕凹地為特征,沒有側(cè)磧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島山地區(qū)才出現(xiàn)冰蝕地貌。

  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與周圍基巖接觸面大,造成的冰蝕地貌類型眾多。

  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帶性也比大陸冰蓋和冰帽的地貌分帶性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和水平分帶。

  冰川槽谷

  冰川谷是冰川作用區(qū)最明顯的冰蝕地貌類型之一。典型的形狀是槽谷,故亦稱冰川槽谷或U形谷。

  近來大量實測資料表明,大多數(shù)冰川谷的橫剖面是拋物線型,U形的出現(xiàn)主要與谷底被冰磧和冰水沉積充填有關(guān)。槽谷在山岳冰川地區(qū)分布在雪線之下,源頭和兩側(cè)被冰斗包圍,主、支冰川匯合處易形成懸谷。槽谷兩側(cè)一般具有明顯的槽谷肩和冰蝕三角面。槽谷底部常見冰階(巖檻)與巖盆,兩者交替出現(xiàn),積水成為串珠狀湖泊。大的冰階形成冰瀑布,如貢嘎山海螺溝冰川有高達千米的冰瀑布。

  大陸冰蓋或高原冰帽之下也有槽谷,這種槽谷上源沒有粒雪盆,曾被稱為冰島型槽谷。中國川西高原也有這種槽谷。峽灣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槽谷,為海侵后被淹沒的冰川槽谷。大陸冰蓋或島嶼冰帽入海處常形成很深的峽灣,如挪威西海岸的峽灣十分發(fā)育,以風(fēng)光漪麗聞名于世。


看過“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的人還看了:

1.冰川期是如何形成的

2.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原因

3.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質(zhì)作用

4.高三地理答題模板

5.板塊碰撞形成的山脈

77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