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知識大全>知識百科>自然科學知識>

簡述漢族是怎樣形成的

時間: 謝君787 分享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而漢族的形成是如何的呢?下面就讓學習啦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漢族是怎樣形成的。

  漢族的形成

  在漢族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上,封建社會漫長是一個突出的特點。雖然中國古代社會分期的學術討論進行了差不多半個世紀,至今仍無完全一致的結論,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時已進入封建社會,則已基本上得到統(tǒng)一的認識。關于漢民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漢族是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tǒng)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jīng)歷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得到新的發(fā)展;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后,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fā)展為社會主義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國,在“大一統(tǒng)”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tǒng)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縣制,規(guī)定“書同文字”,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筑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tǒng)一和穩(wěn)定華夏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tǒng)一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國家統(tǒng)一的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tǒng)一的民族。

  秦統(tǒng)一以后,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后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于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于劉邦稱帝之后。”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后,便開始叫漢族。”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東漢以后,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jù),到處是紛爭戰(zhàn)亂。在大分裂、大混戰(zhàn)、大動蕩之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史稱“五胡亂華”,江漢地區(qū)的部分蠻族也涌進中原,在中原地區(qū)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面;而北方漢族人民又大批南移;史稱“衣冠南渡”,在長江及珠江流域形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方少數(shù)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面。但他們大多已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點,變成了漢族的一部分了。

  漢族的藝術

  工藝美術

  漢族最早的藝術創(chuàng)造,在中國,縱使不把更早的飾品包羅在內,也大約能上溯到8000年前。由此開始的4000年是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它的基本特征除石質工具的磨制外,還包括制陶和紡織的出現(xiàn)。織物易腐難存,但玉石器和陶器則展現(xiàn)了漢族先民卓越的藝術才華。鑒于年代往往不明的巖畫的存在,如今已很難認定工藝美術孕育了美術,但仍然可以確信,在中國的原始社會,工藝美術比美術更成熟、更輝煌,而原始的繪畫和雕塑,也常常附麗于工藝美術。對此,業(yè)外人士還常有誤會。依照不會引出異說的理解,可以根據(jù)材質,把工藝美術粗分為絲綢等織物、陶瓷、玉石、金屬、漆木及竹牙角玻璃等六類。

  建筑

  漢族由于分布地區(qū)廣大,其傳統(tǒng)住房因地區(qū)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tǒng)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tǒng)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qū)別在墻壁和屋頂,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陜北的漢族,則根據(jù)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tǒng)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于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xiāng)則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tǒng)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音樂舞蹈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tǒng)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chuàng)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chuàng)造了樂器和樂曲,發(fā)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后,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fā)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茶道

  漢族人飲茶,據(jù)說始于神農(nóng)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xiàn)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的習俗

  傳統(tǒng)禮儀

  坐禮:正坐是從古代漢族流傳的坐姿,動作是臀部放于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guī)矩的放于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而現(xiàn)代坐在凳子上,雙腳縱向下來的坐法,實際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視為正式場合的坐法,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當時稱為胡坐。

  送禮:漢族的社會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互惠型社會關系。通常社會關系的不同是通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lián)系被稱作“關系”,聯(lián)系感情。華人的社會關系通常是通過互相送禮來進行。自古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的說法,表示禮物的價值在于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禮物本身的價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喪葬:中國傳統(tǒng)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jīng)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jīng)?;祀s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婚姻習俗

  漢族傳統(tǒng)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于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瓒Y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后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傳統(tǒng)中式婚服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禮,即“訂婚”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tǒng)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稱呼習俗

  在中國,漢族傳統(tǒng)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系,這就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聯(lián)系起來,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tǒng)。

  親屬稱謂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親屬稱呼也用于社會上鄰里之間或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一般地說,注意層次,掌握角度,在稱謂的運用中十分重要,年齡層次不同,稱謂也不同,特別是信封上的稱謂。

  生活中,為了表示對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層次的特殊現(xiàn)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長者,家里晚輩稱之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等,街坊鄰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稱其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不過稱謂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紅樓夢”里的劉姥姥,“駱駝祥子”中的劉四爺。有時在稱謂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嬸、他姥姥、她李二哥等。類似的稱呼,在今天還廣泛使用。

  喪俗習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tǒng)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xiāng)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xiàn)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后世的挽聯(lián)、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guī)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guī)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飲食習慣

  漢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制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tǒng)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并善于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qū)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徽、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于海內外。

  傳統(tǒng)節(jié)日

  漢族的節(jié)日很多,主要是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等等。過“春節(jié)”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jié)、元宵節(jié)、社日、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在諸節(jié)日中,以春節(jié)最隆重。

  正月不剃頭

  在正月里大多數(shù)漢族是不剃頭的,據(jù)說正月剃頭“死舅舅”。這一原因與滿清的剃發(fā)易服有關,清朝統(tǒng)治者要求漢族人和滿洲人一樣剃鼠尾頭,而漢族人自古就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說法,除了佛教徒外,人民輕易不會剃頭。這一做法激起了漢族人強烈反抗。大家相約正月絕不剃頭借此思念舊國明朝,因為“思舊”與“死舅”同音。漢族人民借此來蒙混滿清統(tǒng)治者。這也是正月不剃頭的由來。
看過“漢族有什么習俗”的人還看了:

1.漢族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有什么

2.漢族傳統(tǒng)婚俗有哪些禁忌

3.漢族餐桌禮儀

4.漢族的元宵節(jié)做什么

5.大年初七習俗有什么

簡述漢族是怎樣形成的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而漢族的形成是如何的呢?下面就讓學習啦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漢族是怎樣形成的。 漢族的形成 在漢族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上,封建社會漫長是一個突出的特點。雖然中國古代社會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腦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腦血栓是如何形成的

    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是腦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

  • 關于什么是黑客守則
    關于什么是黑客守則

    黑客通常是指對計算機科學、編程和設計方面具高度理解的人。那么,黑客是什么? 電腦黑客是指那些憑借嫻熟的電腦技術和破譯密碼的本領,非法侵入他人

  • 銀河系是怎么形成的
    銀河系是怎么形成的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處的星系。銀河系像一條流淌在天上閃閃發(fā)光的河流一樣,古稱銀河。對北半球來說夏季看到的銀河最明顯,冬季銀河很黯淡。接下來就

  • 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
    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

    地震震動可能引發(fā)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地震在海底發(fā)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fā)海嘯。那么你知道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為什么會發(fā)生

211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