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創(chuàng)業(yè)指南 > 辦事指南 > 政策法規(guī) > 學習《禮記》的心得體會

學習《禮記》的心得體會

時間: 小花821 分享

學習《禮記》的心得體會

  《禮記》這本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生活體驗的累,需要我們去慢慢體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禮記讀后感,分享給大家!

  禮記讀后感

  禮本來是先圣明王采用自然地法則,來規(guī)范人類生活行為的成果。我們人是自然地產(chǎn)物,只有適合了這些法則,才能繼續(xù)生存下去。禮具體到現(xiàn)實中來,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務必明白的規(guī)矩,一般做人做事的原則,以及立身行事的人格修養(yǎng)。在讀了這本《禮記》之后,我所理解到的禮就是時常懷著謙恭的精神,這樣的精神能指導我們外在的行為,讓我們一天一天的趨向善良,遠離罪惡。禮所包含的仁義道德和常懷感恩之心,懷抱這樣的精神,能讓我們處事的事理行為順暢起來,我們和他人之間的感情也會得到增進,我們會覺得溫暖,也會給公司和社會帶來人情的溫暖。

  越是細小的動作,越能看得出我們是否受到了禮的教育感化和指導。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讓我感受頗深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讓我懂得了在工作中要時刻處于備戰(zhàn)狀態(tài),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儀容姿態(tài),在自己的崗位上要兢兢業(yè)業(yè),對待顧客要時刻面帶微笑,不能松散的面無表情,更加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帶到工作中來。我會在以后的工作中,持續(xù)精神抖擻的工作狀態(tài),神采奕奕,作為員工要從干好本職工作開始,身體力行的營造企業(yè)知恥文化。所謂人無恥則無敵,在工作上堅決杜絕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思想作風,帶頭干好本職工作。持續(xù)良好優(yōu)雅的態(tài)度去工作去學習,態(tài)度恭和的去做人做事。

  而在生活中,在父母面前更是要養(yǎng)成端莊恭敬的習慣。我們這樣年齡的青年已經(jīng)就應要盡心盡意的去孝敬我們的長輩了。尊老敬賢,顧名思義,我們要尊敬老人,敬重有賢能的人。孟子說過:養(yǎng)老尊賢,俊杰在位,則有慶。能夠看出古代的這種傳統(tǒng)禮儀,對于構成和諧的社會起著重要作用。老人們閱歷深,見文廣,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理應受到人們的尊重,再加上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年輕人的照顧。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們就應主動為老人讓座,并且多幫忙老人,為老人創(chuàng)造各種方便條件。我們要承擔起自己肩上的職責,促進家庭的和諧溫暖。家庭是社會的小單位,每個家庭的溫暖能促進我們的社會團結,(veryok)懷著這樣的習慣,到了社會上我們自然就會懂得端正姿態(tài),尊重長官,尊重長者。

  像這樣需要我們自己注意的細節(jié)實在太多太多了,說不盡也道不完。但是只要我們持續(xù)著這樣一顆恭敬好學的態(tài)度,自然能使我們在各種各樣的狀況下處變不驚。看了這本書后至少對于我來說提醒了我要多加一份思考,避免失禮。雖然這些都是一些細枝末節(jié),然而卻足以督促我凡事多加一顆有禮的心,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這些禮節(jié),小則足以個人事業(yè)成就的必備條件,大則是我們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表現(xiàn)。

  《禮記》這本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生活體驗的累,需要我們去慢慢體會。我必須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把這些良好的傳統(tǒng),帶入到我的生活之中,爭取做到禮義以為干櫓。

  禮記讀書體會

  偶讀《禮記》遇到了下面這樣一段話,很值得慢慢體會。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沒有德智體美勞,卻有仁義禮智信。沒有說讓學生畢業(yè)后成才,做一番大事業(yè),只是要求學生能夠人格健全,學識通達,能夠成為榜樣。成為榜樣后,他人自然能夠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反觀我們此刻的教育,基本上是為了分數(shù)、證書、學位,然后再作為出人頭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很敬業(yè),但不得不提出疑問,我們樂群嗎

  如今的高校,老師給學生打分打的試卷的分,學生給老師績效分。對于這一點我十分反感,并不是因為學生給我的分數(shù)低,而是對于這種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為了討好學生,甚至放下了師者的尊嚴,對學生容忍放縱,奴顏婢膝。還有,有些學生因為考不好,甚至在網(wǎng)上罵老師,嗚呼哀哉,今日之‘博習親師’也。

  論學取友,我們能夠理解為有論學的潛力和擇友的原則。但我更愿意把這四個字曲解為以文會友。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沒有知音。而最易成為知音的,則是同學和同行。期望難忘同學情,同行非冤家。把酒言歡、坐而論道比刀光劍影要幸福的多。能做到上面三點,就可達小成,其實并不難。

  大成叫做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原因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擁有獨立的思想和誠實的決定。這樣說可能太大眾化了,很多人不會覺得這一點有多么重要。舉個我經(jīng)常給人下套的例子吧。

  我經(jīng)常這樣問別人:你認為八股文好不好

  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沒有獨立思想的人。對一個事物做價值決定時,務必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否則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無主見。大成無上限,獨立思想,誠實做人,而已。

  禮記讀后感

  一提到四書五經(jīng)之類,條件發(fā)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近來,看得多了,發(fā)覺孔家店被我們莫名地打到,因為提到國學,人人都能夠說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讀下去,試圖去認真了解流傳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無知者無畏。

  當下流行的西式學習和教育,和我國古代大相徑庭,東西教育差異之大只能慢慢體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學為代表的學習分門別類,循序漸進,所有的學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論世界內蓬勃發(fā)展,并且透過對數(shù)學工具的使用,讓知識的學習一切都井井有條。我國古代的教育體系,更多地強調個人修行,強調對悟的理解,對于如何到達大徹大悟的境界,似乎沒有一條明確的道路遵循,沒有一個能夠重復訓練、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給我的感覺,古人的學習方式,有些靈童似可瞬間得道升-天,而愚鈍之輩則無醍醐灌頂?shù)臋C會。

  一提到《禮記》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但是一般的同學都是對它皺眉頭,鄙夷之。因為一想到禮,就會聯(lián)系到三綱五常,君君臣臣之類的腐朽思想啦。觀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禮”包羅萬象,即不是送禮的禮也不是非禮的禮,而是和“道”一樣,有著豐富的內涵。

  一般同學都明白,四書五經(jīng)的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可能不明白《大學》和《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那里要說的《學記》也是《禮記》的一篇,十分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罷了。

  《學記》講述了古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沒有實際操作的教條,能夠看作是古人對“教育”“學習”的綱領,如《共產(chǎn)黨宣言》對共-產(chǎn)主義的作用,但是并沒有告訴無產(chǎn)階級怎樣從資本家手中奪取權力。前途是完美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開宗明義,第一句就解釋為什么去“學”,去理解“教育”:化民成俗,能夠理解為有一個良好的社會風俗習慣,這就應是有社會性和歷史性的,不同時代自有不同解釋,我想一般就應是百姓安居樂業(y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吧。

  雖有至道(道這個東西,內涵豐富,太玄,非三言兩語說清楚),不去學習,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對學無止境認識很透徹,明白“學然后知不足”,發(fā)奮地學習才明白自己有那么多不明白的東西,有人越學越感無知也是這個原因,這也解釋無知者無畏;巔峰對決,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淺,莽夫是看不出門道的。古人對“教”和“學”的認識,不像此刻這樣割裂,此刻老師高高在上,一切都對,學生的質疑總被當做不聽話。古人明白“教學相長”,將教和學統(tǒng)一齊來,學生和老師大家能夠互相學習,學生之間也能夠互為師學,所以有同學一時無法理解某些知識點,如果你明白的話,不妨將你的理解分享出來,在教別人的時候,你的認識也會更上一層樓。此刻的學生不僅僅缺乏不恥下問的勇氣,連虛心請教的一并拋棄啦。

  或許古人愚昧,對一切未知的東西心存敬畏,對于學習也當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師的孔夫子,被當做祖師爺祭拜。

  學習是有必須規(guī)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長,所以“未卜禘[dì],不視學,游其志也”,意思是說時候未到(還沒祭天)的時候,天子(領導)不能去視察學校,這樣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去“游其志”,發(fā)展個人的志向。

  我覺得對老師的作用,古人認識的更加深刻,老師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無論老師還是父母,對學生的志向之類,別整天批評,要多多觀察的學生,少發(fā)言,在適當?shù)臅r候才加以指導。像此刻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兩天學就問去逼他考清華北大,煩死啦。

  求學的人有四個經(jīng)常犯的錯誤: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是指學習的時候,或貪多不求甚解,或學習一點點就容易滿足,或將學習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傷仲永之類的神通),或自我設限不求進步。這四點學習的人和教學的人都要明白,產(chǎn)生四種錯誤的心理不同,要對癥下藥。

  古人對老師的評價高,所以即使皇帝,對自己的老師要“無北面”(和老師,別用君臨天下那套禮儀,尊師)。此刻教師的神壇已經(jīng)走下神壇,成為謀生的一種職業(y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資料,那里不再一一展開,但是《學記》這篇文章還是值得復讀。古時的一些文章,酣暢淋漓,一氣呵成,隱喻恰當,道理明了,不似此刻一些無病呻吟的文字,毫無深意,只能湊字數(shù),湊頁數(shù)換RMB。雖然讀這些書不能令你身價倍增,也不算一種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個數(shù)學公式強多了。在十幾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間,完全不同的感受,別有一番愜意。

猜你喜歡:

1.讀論語心得體會300字左右

2.閱讀經(jīng)典國學感悟

3.論語學而為政心得

4.小學生論語誦讀心得

5.國學經(jīng)典《三字經(jīng)》讀書筆記

2644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