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童謠有哪些知識點
烏云滾滾逆向而來,仿佛要逼近擋風(fēng)玻璃。行道樹被風(fēng)吹得枝椏搖曳,地面的灰塵薄薄掀起,像浪一樣往前奔去。我關(guān)上車窗,暗自慶幸在大雨傾盆前到了家。小編想和大家談?wù)?a href='http://regraff.com/yu/tongyao/' target='_blank'>童謠。
關(guān)于童謠
一邊迅速往樓道口跑,一邊抬頭看,媽媽果然又抱著二妮在飄窗旁望我。進(jìn)了門,媽媽仍舊舉著孩子的小手邊打節(jié)奏邊念叨著什么。仔細(xì)一聽,原來在念:“風(fēng)來噠,雨來噠,和尚背起鼓來噠,道士背起鑼來噠,烏龜頂起殼來噠!風(fēng)來噠,雨來噠……”
七個月的二妮看著窗外異乎往日的景色,似乎聽得也有些入神。我把她接過來,繼續(xù)跟著念起來:“你看外面,風(fēng)來噠,雨來噠,和尚背起鼓來噠……”好像故事里面的場景:突然要下雨了,不遠(yuǎn)處有個舊茅草亭子,化緣的和尚、做道場的道士都快步跑去。烏龜也不想淋雨,頂著厚厚的殼往前挪。“頂”字很形象,像淋了雨的人頂個斗笠。咦,和尚不是拿木魚的么,為什么要背個鼓?道士不是拿拂塵的么?為什么背個鑼?
媽媽沒好氣地回答:“以前就是這么念的,哪有這么多為什么!”
還有更說不出為什么的童謠。我小時候聽,后來也用來逗弄自己的孩子。“點點蟲蟲飛,貓貓屙屎一大堆!”把小孩背對自己抱坐在腿上,從后握住她兩手的食指,一邊念,一邊輕輕觸碰又分開。念到“飛”和“堆”的時候,兩手要張開向上畫一個大圓,再回到食指尖相觸。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其實貓貓很斯文,屙屎一般背著人,而且屙完會自己刨土埋好。睡覺的時候喉嚨里會有呼嚕呼嚕的聲音,小時候奶奶說這是貓在讀書,貓是“書公子”變的。不過書公子很大度,被人類拿來說事也不介意,往往還會在腳邊配合地“喵”一聲。
食指點觸的手勢叫“點點蟲蟲飛”,若是捉著孩子的兩個巴掌互拍,這手勢就叫“邊邊擦”。公安話其實是讀“邊邊cua(三聲)”。“點點蟲蟲飛”只有兩句,重復(fù)幾遍孩子就沒有新鮮感了,要抗議,于是就來“邊邊擦”。同樣有歌相配:“邊邊擦,螺絲擦,幺姑娘娘騎白馬。白馬到了屋,幺姑娘還在田溝里哭。幺姑幺姑你不哭,轉(zhuǎn)個彎就是你的屋。幺姑幺姑你不怕,轉(zhuǎn)個彎就是你的爸爸。幺姑幺姑你不打哈哈,轉(zhuǎn)個彎就是你的嘎嘎!幺姑幺姑你不說,轉(zhuǎn)個彎就是你的外婆! ” 最后一句是媽媽發(fā)揮的,同樣押韻,朗朗上口。“ 嘎嘎”是公安土話,指外婆。她既是“嘎嘎”又是外婆,不過孩子叫她“奶奶”。這在公安也是約定俗成了的,叫嘎嘎太老土,外婆又很生份,而且外婆帶外孫的比例似乎更高。于是兩頭的老人都稱奶奶。有必要時,才分別冠上姓氏。“白天在張奶奶家吃飯,晚上回李奶奶家睡覺。”
“邊邊擦”是一歲以下的孩子玩的游戲,到兩歲左右,會說話、會做很多動作了,就玩“對巴掌”。面對面坐著,孩子自己拍一下手,再和對面的人手掌相擊。左右交替,有歌輔之。
“你拍一,我拍一,一枝羊毛一枝筆;
你拍兩,我拍兩,兩個娃娃對巴掌;
你拍三,我拍三,三月的茶花賽牡丹;
你拍四,我拍四,四個銅錢四個字;
你拍五,我拍五,五月的龍船玩花鼓;
你拍六,我拍六,六盤包子六盤肉;
你拍七,我拍七,七月的櫻桃真好吃(qi);
你拍八,我拍八,八十歲的婆婆編棉紗;
你拍九,我拍九,九個癩子并排走;
你拍十,我拍十,十個裁縫十桿尺;
你拍冬,我拍冬,冬月十五殺雞公;
你拍臘,我拍臘,臘月十五就把年豬殺喲!”
冬和臘代指十一和十二,想來是童謠版的四季歌。最后一句是帶歡呼的,殺年豬是小孩子們最熱切盼望的事。每念一次,就仿佛離殺年豬又更近了一步。
而我小時候最不喜歡念到“你拍九我拍九”,因為我的奶奶生過癩痢頭,頭頂有一塊沒有頭發(fā),必須很仔細(xì)地把邊沿的發(fā)絲向中間梳攏、蓋嚴(yán)才看不出來。但村里無人不知奶奶是個“癩子”。歌謠里竟然唱“九個癩子”,讓我十分不滿,每次總要將那兩個字含糊帶過。而且兼帶著不喜歡 “賴”這個姓。小學(xué)校長姓賴,他妹妹教我們數(shù)學(xué),也姓賴。不過,我得坦白,數(shù)學(xué)不好不能賴“賴?yán)蠋?rdquo;。
天氣大好的時候,媽媽會給二妮念這個:“太陽出來紅似火,蔡家姨媽就是我。兩坨鼻涕往下拖,哪個不說我是個福婆婆喲福婆婆! ”
這個據(jù)說是以前草臺戲班子打的“鬧臺”。到新地盤,為了吸引觀眾,會有個男扮女裝、妝容夸張的丑角先出來,拍著一把大蒲扇,邊唱邊做怪相,引得眾人圍觀大笑。于是他更起勁,轉(zhuǎn)著圈往人跟前湊,蒲扇拍得山響,漸漸地形成了個圓形的“戲臺”。繼續(xù)唱:“說白話,講白話,三十的晚上月亮大。碰斗個強(qiáng)盜偷西瓜,碰斗個瞎子看斗噠,碰斗個啞巴一聲喊,碰斗個癱子一餐趕!”瞎子能看見、啞巴會說話,多荒.唐、多滑稽!丑角仰頭縮脖攤手踢腿,惹得圍觀者哈哈大笑。見時機(jī)已到,他就拖長了腔調(diào)再唱一遍“哪個不說我是個福婆婆喲福婆婆——”同時轉(zhuǎn)圈隱退,主角閃亮登場!
一般念上兩句媽媽就會改口:“蔡家姨媽,哦不對,二妮不姓蔡呀,重來重來!太陽出來紅似火,鄧家姨媽就是我……”
興致好時,就要讓孩子騎馬馬。大人蹺起二郎腿,讓孩子坐在翹起的那只腳背上,拉著她的手,腳一顛一顛,“馬”就跑起來了:“馬兒跑,馬兒跑,我的馬兒真正好!不喝水,不吃草,馱起二妮到處跑!上街跑,下街跑,跑噠回來就吃飽飽!”孩子都喜歡這人力搖搖車,樂不可支。只是很考驗“馬兒”的體力。
還有“三歲的伢兒穿紅鞋(hai),搖搖擺擺上學(xué)來。先生先生你不打我,回去吃口媽噠來!”吃媽,就是吃奶。念到這里,二妮要吃奶了。她奓著胳膊撲進(jìn)我的懷里,心無旁騖地享受午餐。隨著大口的吞咽,枕在我手臂上的后腦勺沁出一層汗,慢慢地,眼睛瞇上了,就是不松口。
對于公安的孩子來說,最耳熟能詳?shù)木褪沁@首童謠了:“月亮粑粑跟我走,一走走到黃金口。你砍肉,我打酒,兩個吃噠交朋友。刀又快,好切菜,菜油清,好點燈,燈又亮,好算賬,一算算到大天亮,還是一個扯皮賬!扯皮賬!”幼時的夏夜,有圓月亮的晚上,孩子們就會相約著邊瘋跑,邊大聲念誦。黃金口是本縣的一個地名,長大后才知道那里離家好近,而且那里的孩子也念同樣的歌謠。
扯皮賬,就是糊涂賬。年輕氣盛時,萬事都要爭個輸贏。等到齒搖發(fā)脫,給兒孫們唱起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童謠時,才發(fā)現(xiàn)諸事不須多爭、不用多辯。正所謂:童謠也有大智慧,最是難忘鄉(xiāng)土味。
關(guān)于童謠的歷史
童謠歷史悠久,最早始于《詩經(jīng)》魏風(fēng)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列子》中記載的《康衢童謠》,據(jù)說是我國傳說中的圣人堯時的童謠。《古今事物考》說:"《列子》曰:'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謠之起,自堯時然也。"有人認(rèn)為《列子》這本書不一定可靠,只承認(rèn)《國語·鄭語》中記載的《周宣王時童謠》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謠。即使如此,童謠也有了近三千年的歷史。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能夠與它比"老資格"的,就只有《詩經(jīng)》中的某些篇章了。綜觀中國古代童謠的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謠幾乎都是政治童謠,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斗爭的工具,它們與兒童的生活簡直不相干;從明代開始,在繼續(xù)發(fā)展政治性童謠的同時,產(chǎn)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兒童生活的童謠,或者說。這時才有人有意識地開始創(chuàng)作和收集真正意義上的童謠。我想,明以前大概也有非政治性的童謠,只是由于無人搜集記錄下來,所以就湮滅了;即使記下來一點,也往往被附會到政治中去了。明代是我國資本主義因素大量產(chǎn)生的時期,當(dāng)時有一批人,沖破宋元理學(xué)的束縛,思想比較解放。他們的視野擴(kuò)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許多領(lǐng)域,加上當(dāng)時印刷業(yè)的興盛,童謠的創(chuàng)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較好的成績?,F(xiàn)存我國最早的兒歌專集是明代呂坤于 1593年編成的《演小兒語》,此后,這方面的專集才逐漸多了起來。從現(xiàn)有材料看,我國古代童謠大體上呈現(xiàn)出"兩多兩少"的狀況:亂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像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元代,政治上黑暗,內(nèi)外戰(zhàn)爭頻繁,國家分裂,生靈涂炭,反映這一時期政治斗爭的童謠也就比較多。在每一個王朝中,一般又是末期比早中期多,像秦末、漢末、元末.明末等時期,都是童謠大量流傳的時候。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亂世和末世,政治斗爭尖銳復(fù)雜,各種政治力量都努力表現(xiàn)自己,其中就包括用童謠為自己造輿論。所以,有著產(chǎn)生童謠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這時統(tǒng)治者的鉗制力則相對削弱,使那些生產(chǎn)出來的童謠不至于全部被扼殺。新上臺的統(tǒng)治者對那些替自己造輿論的童謠,固然會樂于保留,就是對那些詛咒被推翻的統(tǒng)治者的童謠,也往往持一種容忍的態(tài)度,甚至也樂于記錄下來,以作為自己"順乎天心,合乎民意"的證明。反過來,在每一個王朝的初中期,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相對穩(wěn)定,除了歌頌升平的東西之外,真正有戰(zhàn)斗力的童謠就不容易創(chuàng)作和保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