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百余年前的戊戌維新運動,是近代以來中國首次有意識地進行制度變革、因應現(xiàn)代化挑戰(zhàn)的嘗試。但是戊戌變法卻以失敗告終,那么,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學習啦小編來告訴你們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吧!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1)守舊派勢力強大,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維新派手中,而緊握在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幾位掌實權的顯赫人物恭親王、慶親王,剛毅幾乎無例外地守舊。維新派只少數(shù)幾個人,而且在朝中沒有實權,康有為只擔任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行走(外交秘書),他的7次上書大多被壓下了;康有為組織學會也受到壓制,遭到封閉解散的命運。辦報受到遏制,《強學報》出了3期就被停刊。西太后對變法的態(tài)度是八個字:容忍:她想把變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同意廢八股、改策論、發(fā)展商業(yè)、開辦工廠、用新式武器武裝軍隊等;控制:西太后對維新派采取兩個措施,一是將翁同龢開缺,去掉光緒身邊的參謀;二是讓榮祿到天津擔任直隸總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圍的軍權;觀察:看看光緒要干什么。動手:只要變法觸及到清廷王公貴族利益,她就動手鎮(zhèn)壓。
2) 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在理論指導上的局限性??涤袃刹繒骸缎聦W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jù),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社會阻力。
3) 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策略錯誤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開國會、設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職權被剝奪,又沒有安排措施,他們當然堅決反對。精減機構撤銷六個部,罷免“六堂官”也操之過急。
戊戌變法失敗的歷史影響
維新變法終究還是為了維持封建統(tǒng)治者的利益,不能從根本上拯救中國,而且沒有認識到武裝力量的重要,也不適合中國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性。而且維新變法的領導者沒有團結廣大人民群眾,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本質,而且即使沒有袁世凱的告密變法也不會成功,并且當時的變法領導者依靠的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并且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根本不能執(zhí)行變法,再加上當時的殖民者也干涉這次變法,導致最后變法的失敗, 所以說這場變法是“一次失敗了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變法雖然失敗,但其進步性、積極作用不可抹煞。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雖然被慈禧太后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后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1、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慈禧太后帶著光緒逃到西安,這給慈禧以慘痛教訓。簽訂《辛丑和約》后,慈禧太后下令實行新政,其內容有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辦工廠;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成立咨政院、咨議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經超出了當年維新變法的內容。[11]
激起了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推動知識分子由維新向革命轉化
戊戌政變失敗后,支持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轉變?yōu)楦锩h人。
2、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
1、變法理論更加深入人心。人們普遍認為,不變沒有出路,變是古今通理,中國還應該大變、全變。
2、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維新派只敢講“民權”,承認人民有參與管理政治的權利,但是不敢講“民主”,不肯承認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戊戌維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發(fā)展起來了。
3、激起了新一輪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熱潮。戊戌維新失敗后,更多的年輕人出國留學,更多的西方學說被譯介到中國,中國的思想界更為活躍。
3、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
戊戌維新后,新式文化事業(yè)勃興,國內出現(xiàn)辦學熱,創(chuàng)辦新式報刊熱,出版新書熱。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維新運動失敗后,白話報刊更多出現(xiàn),白話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說界革命”外,維新派繼續(xù)倡導“詩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學革命”。這些,都開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河。所以,嚴格地說,中國現(xiàn)代的新文化運動是從戊戌時期開始的。
4、它是一次政治改革運動,也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思想解放運動
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使中國走向強大,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同時也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更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接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戊戌變法作為中國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積極有益的嘗試,中國人民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個驛站,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雖然歷時短暫,卻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和教訓,深入分析其失敗原因對于我們今天的改革事業(yè)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