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上釉的陶器被稱做“唐三彩”的原因
時間:
歐東艷656由 分享
唐代上釉的陶器被稱做“唐三彩”的原因
唐三彩 (唐代陶器)百科
唐三彩是漢族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屬于一種盛行于唐代的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以黃、綠、白為基本釉色,1905年隴海鐵路洛陽段修筑期間,在古都洛陽北邙山發(fā)現(xiàn)一批唐代墓葬,后來人們習(xí)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的誕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國畫、雕塑等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三彩作品
唐代上釉的陶器被稱做“唐三彩”的原因
唐三彩是一種施以多種彩釉的陶器制品。所謂三彩并不限于三種顏色,而以青、綠、黃三色為主的制品最為珍貴。因為它盛行于唐代,所以又稱唐三彩。唐三彩是在漢代低溫鉛釉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 是一種低溫釉陶器。 胎料為白色黏土,用含鐵、銅、鈷、錳等元素的礦物作釉料的著色劑,色彩豐富。銅顯綠色,鈷顯藍(lán)色,鐵顯褐色,錳顯紫色,而白色則是以鉛的化合物與含鐵量低的白色黏土所配成,不加著色劑。 釉料中配以大量的鉛化合物,以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并能增加色澤的光亮。釉料在受熱過程中向四周擴(kuò)散,各種顏色互相浸潤交融,形成非常自然而斑駁燦爛的彩色釉,千姿百態(tài),瑰麗華美,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