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

時間: 新華0 分享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從而針對性地調(diào)整教學策略。優(yōu)秀的高中語文教案免費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中語文教案免費,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1

高中語文必修四《雷雨》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戲劇作品的特點。

2、在作品的戲劇沖突中真實、鮮明的體現(xiàn)人物個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戲劇常識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我們這里講的戲劇實際上是劇本,它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戲劇離不開戲劇沖突,它表現(xiàn)在人物性格的沖突上,具體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動作。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即臺詞)和舞臺說明。

按照不同的標準,戲劇可以分為不同種類:

1、按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分為話劇如《雷雨》、歌劇如《白毛女》、舞劇如《絲路花雨》;

2、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為獨幕劇、多幕劇如《雷雨》;

3、按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分為歷史劇如《屈原》、現(xiàn)代劇如《雷雨》;

4、按矛盾沖突的性質(zhì)分為悲劇如《屈原》、喜劇如《威尼斯商人》、正劇如《白毛女》。

二、簡介作家作品

曹禺:中國劇作家、戲劇教育家。本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童年和學生時代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父親萬德尊曾任鎮(zhèn)守使、都統(tǒng)和黎元洪總統(tǒng)秘書。曹禺生母早逝,繼母酷愛戲劇,常攜曹禺觀看戲曲和文明戲。曹禺沒上過小學,延師在家,誦經(jīng)讀史,但常偷看《紅樓夢》、《水滸》、《西廂記》等書。

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過的。天津是個商業(yè)發(fā)達、水陸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鎮(zhèn)。曹禺在這里目睹了帝國主義分子的暴行,也看到了許多高級流氓、高級惡棍及苦力的勞動,聽見了深夜小巷傳來的賣兒賣女之聲。這對曹禺反帝愛國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思想傾向,起了巨大的作用,也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

1922年秋。曹禺進入南開中學。這是一個有民主精神的學校。學校的南開新劇團是當時全國有名的學校演劇團體。1925年曹禺加入南開新劇團,并成為重要骨干,一方面演出古典名著,如莫里哀的《吝嗇鬼》(一譯《慳吝人》)、H·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另一方面編演時事新劇,進行民主宣傳鼓動工作。在此前后,他閱讀了大量五四以來新文學作品。他曾說,魯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使他激動,超過了他喜歡的易卜生。因為這些作品啟發(fā)他必須關心中國的社會問題。

1928年曹禺升入南開大學政治學系。1929年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但他大部分時間是在圖書館和書庫里,貪婪地研讀著世界名著,特別是希臘悲劇及W·莎士比亞、E·奧尼爾、А·ⅠⅠ·契訶夫等人的戲劇作品。同時他也時常和朋友去廣和樓欣賞京戲名家的表演,到天橋去聽曲藝。曹禺還涉獵了東西方的一些哲學著作。他讀老子、讀佛、讀圣經(jīng),贊美柏拉圖的神奇的理想國。同情叔本華對生活深沉的憂郁,也熱愛過尼采豐盛的生命力與超人的思想,而所羅門的智慧、耶穌對人類所寄予的真誠熱愛,都曾使他仰嘆、折服。但是,他是作為一個藝術家被這些先哲們的精神所感動,卻沒有成為任何一種哲學思想的俘虜。他感到這個社會非改變不可,于是想搜尋出一條大道來解決他所感到的中國社會的嚴重問題。但是讀了這些哲學著作之后,答案仍苦思不得。而他那種執(zhí)著地、熱誠地求索精神,卻熔鑄在他早期的創(chuàng)作里,增強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和感染力。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2

[教學目標]

學習、把握詩中記事寫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點,學習對比、反復、排比等表現(xiàn)方法。

[教學重點]

本詩通過記事寫人來抒情,這是區(qū)別一般抒情詩的最主要的特色,應作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

詩人在構思詩篇時,把自己起伏的思緒,奔騰的激情作為最主要的依據(jù),這一點較難捉摸,應作為教學難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作者及作品介紹:

艾青,原名蔣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艾青出生時母親難產(chǎn),一位算命先生胡說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貧苦的大堰河家去撫養(yǎng),5歲時被領回家中讀書,但依然受冷遇,不準稱自己的父母為爸爸媽媽,只準叫叔叔嬸嬸,正如他自己所說,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視的空氣里長大的”。這首詩是艾青在獄中寫的。

2、播放朗讀錄音。

3、課文分析:

〔問〕根據(jù)詩人感情和思緒的發(fā)展脈絡,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些什么?詩人的感情又是怎樣的?

〔明確〕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與我的關系。感情:懷念與痛悼。

第二部分〔4—8〕:回憶大堰河辛勞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畫了大堰河勤勞、善良的品格。感情:眷戀與感激

第三部分〔9—11〕:寫大堰河死后的凄涼和一家人的悲慘遭遇,詛咒和控訴了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感情:同情與控訴。

第四部分〔12—13〕:是詩人呈給大堰河的挽歌和贊美詩,抒發(fā)了詩人對大堰河深情的懷念和由衷的贊美之情。感情:謳歌與贊美。

詩,是十分講求意象的一種文學體裁,可以說,沒有意象就沒有詩。所謂“意象”,用艾青的話說就是“純感官的,具體化了的感覺”。是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在這四部分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感情線索,那就是詩人對大堰河的摯愛以及對舊社會的痛恨。有了這條感情線索,才使本詩成為一個藝術整體。詩中作者的情感是通過記事寫人來抒發(fā)的,而這些事又是通過一系列的意象來表現(xiàn)的,這一系列的意象又寫出了人物形象。

〔問〕在第一部分中,作家用了哪些意象來寫?

〔明確〕描寫了一系列圖景,有“草蓋的墳墓、枯死的瓦菲、典押的園地、長滿青苔的石椅”,給人創(chuàng)造一種孤獨、凄涼、冷落的意象。

〔問〕在第二部分中回憶了大堰河對我的愛撫,作家是怎樣來表現(xiàn)這種愛的?

〔明確〕詩人不惜筆墨進行了鋪排,先用8個排比句刻畫出8個細節(jié),這8個真切、動人的意象,把大堰河對乳兒的愛寫得非常具體、充分。還寫了自己回到家中的陌生、忸怩,來襯托出大堰河對我的愛。大堰河為了生活,到地主家干活,勞動是極繁重的,作者用了6個排比句寫出來,然而她卻是“含著笑”,這表明她的勤勞與善良,為能夠和乳兒在一起而笑。這種愛是超越了功利關系的偉大而無私的愛,真正的母愛。又通過一系列具有典型意義的意象的描寫,有切糖、夸畫、贊兒,特別是那個夢,表現(xiàn)她具有美麗、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問〕在第三部分中,運用了哪些意象來寫大堰河的葬斂之薄?

〔明確〕用了“同著……”五個意象,猶如五組電影的特寫鏡頭,給大堰河這一勤勞、善良、普通農(nóng)村婦女的一生畫上了一個血淋淋的句號。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詩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詩人的感情也升華到了極致。這與前三段中通過塑造大堰河形象來進行抒情不同,作者拋棄了具體的敘述或描寫,直接喧泄自己心中火山噴發(fā)似的激情。

4、小結: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時而記人寫事,時而直抒胸臆,時而回憶歷史,時而直面現(xiàn)實,時而寫保姆,時而寫詩人自己。這都是以自己起伏的思緒,奔騰的激情作為最主要的依據(jù)。艾青曾經(jīng)多次說過:“詩人必須說真話?!彼€說:“詩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別人的心?!边@首詩正是依靠真情實感,塑造一系列真切動人的意象,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這點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四、板書設計: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段落大意詩人感情大堰河形象修辭手法

一、大堰河與我的關系懷念與痛悼身世悲苦低微反復

二、大堰河勤勞、善良、悲苦的一生眷戀與感激勤勞、善良、無私反復、排比、對比

三、大堰河身后的悲涼和一家人的不幸同情與控訴命運悲慘反復、排比

四、對大堰河的懷念和禮贊謳歌與贊美靈魂高尚呼告、排比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蓖醪摹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崩畎椎摹顿浲魝悺罚骸袄畎壮酥蹖⒂?,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p>

啟發(fā):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nèi)心。

二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青荇(xìng)長蒿(gāo)漫溯(sù)

笙簫(xiāo)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禈?,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禈虻囊磺校缇徒o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教師分章節(jié)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jié)詩歌,賞析,老師點撥并進行朗讀指導。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4

1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總結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2重點難點

學習重難點

1、理解并把握本文第一自然段的作用。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2、鑒賞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課文導入

古往今來,有許多憑一人之力而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張飛在長坂坡的一聲嘶吼,斥退了萬千曹軍;諸葛亮的一副古琴,擊退了司馬將軍的上萬精兵;藺相如在澠池之會,憑自己的智慧挽回了趙國顏面,趙王的尊嚴。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兵法史上舉不勝舉。兵法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為戰(zhàn)之上策”,而我們今天學習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力挽狂瀾,讓老百姓免受戰(zhàn)爭之苦的英雄,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具體賞析這篇課文蘊藏的文化魅力。

活動2【講授】重點字詞及特殊句式

二、歸納字詞意義和用法

學生代表總結,其它同學集體朗誦課文,最后對總結進行評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個人;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三、詞類活用(例句)

(一)名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夜縋而出(表時間,在晚上)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表時間,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東封鄭(表處所,在東邊)

2.名詞作動詞

①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名詞用作動詞,駐扎)

②與鄭人盟(名詞作動詞,結盟、訂立同盟)

3.名詞的使動與意動

①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使動,使……成為疆界)

②闕秦以利晉(利:利益、好處。名詞作使動,使……得利)

③越國以鄙遠(鄙:邊邑。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動詞作名詞,恩惠)

2.動詞的使動

①若不闕秦(使動用法,使……削減)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動,使……滅亡)

③燭之武退秦師(使動,使……退卻(撤兵))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越國以鄙遠(遠,遠地)

②臣之壯也(壯,壯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鄰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2.形容詞作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四)數(shù)詞活用

且貳于楚也(數(shù)詞“貳”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四、一詞多義

(一)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蹲髠鳌罚?/p>

⑤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墩撜Z·雍也》)

⑥從屬二主。(本文: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國以鄙遠”)

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保?/p>

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同現(xiàn)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例:本文:“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保?/p>

④約數(shù)(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保?/p>

4.闕

①q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史記·扁鵲傳》)

②què城樓

③què皇宮,引申為朝廷(詣闕上書,書久不報《漢書·朱買臣傳》)

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貴缺軍糧,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杜甫《歲宴行》)

⑤quē,缺點,過錯(有馳慢之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⑥jué侵損,削減。(本文:若不闕秦)

⑦jué挖掘(若闕地及泉《左傳·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

②衰?。▏鴦菟ノⅲ?/p>

③卑賤(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保?/p>

④幽微,精妙。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假如沒有。(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壞,破舊。(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敝人

③疲憊(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表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語氣詞,表感嘆)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代詞,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⑦朝濟而夕設版焉(兼詞,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語氣詞,還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請擊之(代詞,他們,指秦軍)

②是寡人之過也(結構助詞,的)

③臣之壯也(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⑤輟耕之壟上(動詞,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用“也”表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通過語意直接表判斷)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之”作賓語前置的標志,正常語序:有何厭)

2.狀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

①以其無禮于晉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鄭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語

①(晉惠公)許君焦、瑕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③(燭之武)夜縋而出

④(燭之武)許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

2.省賓語

①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介詞賓語,指滅鄭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之:指鄭國)

3.省介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晉,何厭之有(何……之有:表反問的句式,譯為:有……的呢)

活動3【活動】課文賞析

三、課文賞析

1、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每段內(nèi)容。

明確:第1段:秦晉圍鄭。第2段:臨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師。第4段:晉師撤離。

2、《左傳》寫人敘事已經(jīng)非常成熟,本文首段安排非常巧妙,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

A、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兵臨城下,為人物出場鋪墊。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B、但分駐兩地,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筆。

C、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都直接關系到晉國,與秦國無關,為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3、分析燭之武的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鄭亡后的情況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diào),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四、燭之武退秦師的利弊探究

小組討論,發(fā)散思維,合作研究,攻克難關!

活動4【練習】文學小練筆

五、文學小練筆

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拯救了國家,讓老百姓免受了戰(zhàn)爭之苦。在鄭國國家電視臺推舉的感動人選之中,燭之武以高票當選?,F(xiàn)在,你作為燭之武的推薦人,寫一段頒獎詞,有幸也會被電視臺采納。

活動5【作業(yè)】布置作業(yè)

布置作業(yè)

1.鞏固背誦課文的成果。

2.借助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5

課時:2

授課方式:多媒體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能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并能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若、夫、微、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背景、解題

你們知道“秦晉之好”的意思嗎?

晉國是西部的一個古老國家。晉國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兒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于黃河與汾水之間,方圓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時手握“虞”字,就以虞為名,字子于。尚在孩提時,成王桐葉封弟,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于此繁衍生息,就是后來的晉國。到了春秋時代,晉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發(fā)生斗爭,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歷經(jīng)衛(wèi)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重耳在各國遭遇不盡相同。齊國是以厚禮相待,而在經(jīng)過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君說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殺了。重耳到了楚國,受到優(yōu)厚的招待,并許諾楚王,有朝一日兩國交戰(zhàn)先退避九十里。后來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機,派人把重耳請到秦國,并把女兒嫁給重耳,秦晉結下姻親關系,這就歷史上的秦晉之好。今天兩家要聯(lián)姻,還說欲結秦晉,當由此而出。再后來,秦穆公派兵把重耳護送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時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題目點明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二、讀文知字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共(gōng)其乏困闕(jué)秦

秦伯說(yuè)逢(páng)孫

三、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第一段:秦、晉圍鄭(形勢/圍鄭原因/駐軍位置/)

第二段:臨危受命

第三段:說退秦師(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③“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拉攏引誘,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然后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zhì)和忠君愛國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特征。

教學流程:

課前自學:

一、了解文學常識

1 、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xiàn)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jié)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2、楚辭體

特點:楚辭體又稱騷體,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jīng)》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漢語知識積累(解釋加點詞語)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1、古今異義詞(解釋)

⑴朕: ⑵考: ⑶以為: ⑷代序:

2、活用詞(找出活用詞并指出活用情況和解釋)

⑴名余曰正則兮 ⑵字余曰靈均

⑶紉秋蘭以為佩 ⑷朝搴阰之木蘭兮

⑸夕攬洲之宿莽 ⑹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

⑺不撫壯而棄穢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歲之不吾與

②肇錫余以嘉名

③紉秋蘭以為佩

課堂學習

1、 齊讀課文,讀出感情。(小組競賽,教師指導)

2、 學生展示譯文,有感情地誦讀。

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啊,我偉大的父親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節(jié),一開始父親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名叫正則啊,給我取字叫靈均。

我既然有了這么多內(nèi)在的美質(zhì)啊,又加之以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聯(lián)綴起秋蘭把它作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陰像流水一樣迅疾,趕不上啊,惟恐年歲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蘭啊,傍晚我采摘江洲邊的宿莽(來潤德潤身)。太陽與月亮快速運轉,未嘗稍停啊,新春與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樹上黃葉紛紛飄零啊,我害怕美人年華老去。為什么不乘著正茂的年華廢棄污穢的行徑啊,為什么不改變已經(jīng)過時的法度?駕著快馬飛快地向前猛奔啊,請跟我,我為你先行給你充當向?qū)?/p>

3、每個學習小組對文章進行質(zhì)疑,確定一個研究問題,并試作分析。上課展示。(從內(nèi)容\形式\音律上\對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師分類梳理)

小組研究的問題:

如: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秀?

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個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圍內(nèi)研究探討:

1、談談你對《離騷》語言表達特色的理解。(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1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fā)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办杞x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2比興手法的運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懷王,用香草比喻內(nèi)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興與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3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

4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jié)奏鮮明。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diào)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較文天祥之選擇生與屈原之選擇壯烈投江,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識談。

(言之有理即可,小組競賽)

課堂小結: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yè)永遠為后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國文學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蘇軾,了解蘇軾的人生感悟,倡導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2、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藝術特色;

3、探討本文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啟發(fā)。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本文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學方法:串講+探究、鑒賞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利用學習小組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了解被貶赤壁這段經(jīng)歷及與之有關的材料,了解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簡單知識等。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籍解決字詞問題,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2、教師準備

(1)若用多媒體教學,收集資料,制作好多媒體教學課件。

(2)準備好相關的鞏固練習課前課中課后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是由不連續(xù)的幸與不幸組接而成的。當不幸降臨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是自怨自艾,消極的躲避還是樂觀豁達的積極面對呢?其實所謂幸與不幸,是與非,只是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而已。當我們學會珍惜不幸的價值時,它就是我們?nèi)松呢敻弧=裉?,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是一篇面對人生不幸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處于人生底谷的蘇軾是如何去面對的。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21歲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難造就了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學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創(chuàng)了豪放派詞風,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我們今天要學的《赤壁賦》,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寫作背景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里,為排遣內(nèi)心郁悶,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名篇。《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四、文體簡介

1、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體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jīng)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2、關于賦的特點:賦在藝術表現(xiàn)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nèi)理。在語言上使用新奇美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結合在一起。借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diào)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

五、解讀課文

(一)聽錄音朗誦或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詞的讀音與朗讀的節(jié)奏。

(二)理清思路,學生討論回答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洞蕭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間的問答,文章重點轉到關于人生態(tài)度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畫意,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隆⒔?、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感情的變化是:樂——悲——樂

1、具體品讀課文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根據(jù)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①掃除這段文中的疑難字句;

既望:十六日。既:已經(jīng),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應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詞,在……下,方位名詞

興:起,同風雨興焉

屬:zhǔ,通“囑”,意思是勸、請

②師生討論

師:作者在這段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現(xiàn)在我們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該叫什么?

生討論:泛舟赤壁圖、月夜江水圖、秋江風月圖等

總結選用(秋江風月圖—板書),那這副圖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生:清風、水波、月(師板書)

問: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生討論,師總結: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xiàn)的。

(一寫夜游之樂。作者以傳神的筆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本段寫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2)全班齊讀第二段。

講解疑難字詞句,分析。

這段作者描寫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的簫聲。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師生討論)

師:我們先來理作者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jīng)?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為什么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fā)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六、課后作業(yè)布置

1、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

2、預習課文后三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理解作者豪放達觀的心態(tài)。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講內(nèi)容,串起課文。

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對美景,客卻借簫聲奏出了不和諧的音響,并使“蘇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生討論)

明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暫感觸生悲,三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與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生命短暫,有志無為者,惟有羨長江之無窮,哀人生短暫,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注意思想。

通過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諭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在由他們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周二人。更見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師總結過渡:作者因景而樂,因情傷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轉喜?

生討論,師點撥:作者從眼前的自然景物出發(fā),得出了自己觀于天地人生的認識。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和不變的一面。

水月人

變逝者如斯盈虛如彼生老病死

不變未嘗往也卒莫消長代代相承

師總結: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鍵在于對問題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須臾而羨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樂上來了。

2、延伸思考討論

(1)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生討論: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2)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xiàn)實出發(fā)來思考,對這一段還可還有許多問題:如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3、教學小結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簫吹奏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一場問答,轉移到關于認識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任務的興亡和現(xiàn)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xiàn)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中,滿腔悲憤寄寓曠達的風貌之下。

三、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8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燭之武形象分析。

3、燭之武如何退秦師。

4、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過程與方法

1、問題式。以問題層層推進,梳理故事情節(jié)。

2、探究式。燭之武退秦師原因及現(xiàn)實影響力。

3、對比式。燭之武、鄒忌、魏征、觸龍等說話藝術之對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授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1、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2、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啟示。

3、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相關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節(ji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秦王威風八面的朝堂,藺相如輕啟三寸不爛之舌,挫敗秦王奪璧的陰謀,使寶璧平安歸趙;在群儒唇槍舌劍的進攻面前,諸葛亮輕動三寸不爛之舌,折服東吳的飽學之士,使孫劉迅速結盟;在鄭國危如累卵之際,老邁的燭之武輕搖三寸不爛之舌,虎狼之師不擊自退,鐵桶之圍不攻自破。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護鄭國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

巧設懸念,利用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急于閱讀課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傳》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蹲髠鳌飞朴诿鑼憫?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解說《春秋》)《左傳》《公羊傳》《谷粱傳》

三、推進新課

該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疏通情節(jié),在文中尋找關鍵句,由學生自主完成。

(一)燭之武如何退秦師的?

明確: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文言句式及詞語

①鄰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煩執(zhí)事。

③焉用亡鄭以陪鄰?

④何厭之有?

⑤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分組朗讀第三段。

(二)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學生回答。)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且貳于楚也。

補充故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

(三)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果如何?

①秦伯說,與鄭人盟。

②乃還。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還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四)齊讀一、三、四段。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誦讀和尋找關鍵句中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文章脈絡線索。

四、結束新課

對照板書,回憶故事情節(jié)。一、三、四段讀熟。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詞語及句式。

板書設計

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③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上堂課內(nèi)容,并歸納總結文言詞語及句式。

2、分析燭之武形象,并延伸討論說話藝術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燭之武“怎么退——為什么退——退的結果”三個問題引出文章相關語句,

再次熟悉情節(jié)。并歸納一些詞語用法及賓語后置句。

敢以煩執(zhí)事。

焉用亡鄭以陪鄰?

以越國以鄙遠。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鄰之厚,君之薄也。

之何厭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焉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賓語前置句

何厭之有?(“之”提賓標志詞)

①何陋之有?

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

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推進新課(從文本出發(fā),逐步引進社會和人生。)

(一)朗讀第二段,思考:

燭之武究竟何許人也?(學生探討,分析其個性化及愛國情懷)

①佚之狐:“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側面描寫)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語言描寫)

③(燭之武)許之。

④(燭之武)夜縋而出。(動作描寫)

明確:①才華橫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②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二)燭之武為什么會成功?

①燭之武——委婉,抓住對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③鄭君——善于納諫、勇于自責。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課文篩選有用的信息,并發(fā)揮想象,對燭之武加深認識,使這一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明晰起來,避免了就課文講課文的的單調(diào)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通過本課的學習,談談燭之武出色的勸諫藝術對于古人和現(xiàn)代人的處事有什么意義。

(—)對于古人

中國有句古話:“伴君如伴虎?!迸褒堶[”,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作為君王,則應虛心采納,方可成就霸業(yè)。

1、鄒忌與齊威王

齊王接受皺忌的進諫,聽取群臣吏民的意見,于是有“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的美談。

2、觸龍與趙太后

抓住趙太后愛子、憐子之心,觸龍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誘引,動之以情,申明大義,進而解開太后心結。

3、魏征與唐太宗

唐太宗虛懷若谷,善于納諫,終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歿,朕失一鑒矣!”

4、管仲與齊桓公

齊桓公豁達大度,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立刻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后來齊國就越來越富強了。

5、比干與紂王。

紂王拒諫飾非、耽于酒色、暴斂重刑,甚至將比剖腹挖心。最終是民怨四起。

6、召公與厲王

周厲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對于現(xiàn)代人

1、注重對方感受,委婉勸說,文明交流。

2、聽取別人意見,完善自我,少走彎路。

3、宰相肚里能稱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通過比較閱讀與回憶感受,使學生從更廣闊的視野中感受語言藝術的重要性,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鼓勵學生更好地把理論用于實踐。

四、結束新課

燭之武委婉勸說的藝術在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時,我們要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fā),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同時我們還應學會傾聽與交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還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見總匯起來,唯有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9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認識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默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聲音表現(xiàn)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熱愛自然的熱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識字、寫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體會本文的寫作順序朗讀感悟。

【教學難點】

有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聽音樂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播放:刮風下雨閃電雷聲的旋律)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8課《雷雨》。(板書課題)

(二)識字解詞

1、學生自讀課文。

提出要求:(課件出示)

(1)不認識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請教老師和同學。

(2)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詞;

(3)讀通每個句子,讀不通順的多讀幾遍;

(4)給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課件出示)

léihēiwūyāzhīchuíhùyínɡpūchánbǎihuá

雷黑烏壓枝垂戶迎撲蟬擺嘩

各自拼讀,讀好翹舌音“枝、垂、蟬”;后鼻音“迎”也是整體認讀音節(jié)。

指名認讀,相機正音,并用生字口頭組詞。

(2)出示新詞(課件出示)

雷雨黑沉沉烏云樹樁垂下來窗戶迎面撲來擺動陣雨毛毛雨暴雨

開展讀詞游戲。

指名讀,開火車讀。

②小老師領讀,齊讀。理解、記憶。

(3)讓我們把這些字詞帶到課文中,一起來讀好課文。

①標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聽讀音是否正確。

②開火車讀,看誰讀得好。組織互相評價讀書。

3、整體感知內(nèi)容。

(1)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課件出示)

說說課文主要按照什么順序講的?

隨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讀一讀,小組討論交流,說一說。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課件出示)

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雷黑烏壓枝垂戶迎撲

1、記生字:開動腦筋記生字。學生各抒己見,然后教師總結:

(1)加一加:“”加“田”是“雷”;“木”加“支”是“枝”。

(2)換一換:“補”減“衤”換“扌”就是“撲”。

(3)減一減:“鳥”減“丶”是“烏”;“睡”減去“目”是“垂”?!白o”減掉“扌”是“戶”。

(4)猜謎語:“一只山羊,跌倒山上”是“黑”,“十一點進廠”就是“壓”,“昂首前去逐龍舟”是“迎”。

2、組詞語:給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頭組詞。

3、指導寫字:

(1)師范寫,重點指導“黑、垂、迎”并講述:(板書:扁戰(zhàn))

(課件出示):“黑、垂、迎”田字格課件。

“黑”:上下結構,注意“黑”字的書寫順序,第六筆是豎,七八兩筆都是橫。注意下面的橫四點的寫法,左邊的一點向左,右邊的三點都是向右。

“垂”:獨體字結構,筆畫順序是:撇、橫、豎、橫、豎、豎、橫、橫。

“迎”半包圍結構,注意,第二筆是豎提,上面不要多寫一撇。最后三筆才是“辶”:點、橫折折撇、捺。

(2)老師范寫,學生在習字本上描紅、臨寫生字。(提醒寫字姿勢。)

(3)指名說說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書寫要點。

(4)教師巡視指導,強調(diào)寫字姿勢,提出要求。(課件出示):

看準每個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個字的結構,放慢速度。

嚴格按筆順描寫。

(5)展示學生寫字作品,講評,適當獎勵。

(四)總結交流

小朋友們,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生字,了解了描寫雷雨的敘述順序,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

第二課時

(一)從生活經(jīng)驗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注意過雷雨天氣嗎?

雷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雷陣雨,誰能說說雷雨情景?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叫做《雷雨》。(板書課題)

(二)朗讀感悟雷雨前的畫面

A。天“悶”

過渡:課文中是什么壓下來了,讀課文第一段找一找?!獮踉疲ò瀹嫞?/p>

從哪句話中知道的?

a出示:“滿天的烏云,黑沉沉的壓下來?!?/p>

1、從這句話中你感覺到這壓下來的云怎樣?

從哪個詞語中感受到的?

黑沉沉:黑、多、厚、沉

滿天:多

指導詞語朗讀后再放入句子。

2、這么多的云都“壓”下來(板書)

知道壓下來是什么感覺嗎?(壓一個學生)什么感覺?——重、沉、透不過氣來。

現(xiàn)在壓著你的不是老師,而是這——讀句子

引讀:云好黑啊、云好多啊、云好沉啊

b“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

過渡:這么沉的云壓得你是透不過氣來,壓得樹上的葉子,是一動不動,壓得蟬是一聲也不叫啊。

1、讀句子

2、蟬:見過蟬嗎?就是“知了”為什么稱知了?(叫聲像“知——了”)

愛唱歌的蟬為什么不叫了?——引出:悶(板書)

c、齊讀

B、風“亂”

過渡:嘩——(出示:打亂):打亂頭發(fā)、打亂書本

這種沉悶被什么給打亂了?讀第二小節(jié)找——風(板書)

出示句子“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p>

1、指導朗讀:讀了這句話,你會在風前面加什么字?(亂)

從哪個字中感受到的——亂。

抓住這個字,把風的狂猛給讀出來,注意朗讀不單用嘴,還課加入表情和動作。

(1)自由讀(2)指名讀(3)齊讀

2、引導感悟:風好狂哪,吹得樹枝亂擺,(課件出示)這樣的風吹到了蜘蛛身上呢?

3、句式訓練:風僅僅只吹到了大樹和蜘蛛嗎?還吹到了誰?

大風吹得樹枝

大風吹得蜘蛛

大風吹得花兒

C、電閃雷鳴

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

過渡:是呀,此時的烏云越積越厚,像巨石一樣壓下來,狂風又席卷著大地,更可怕的是閃電和雷聲也來湊熱鬧了。閃電是一道比一道亮,雷聲是一個比一個響。用一個成語說就是:(電閃雷鳴)

小結:烏云壓、狂風吹、電閃雷鳴,天氣的悶,場面的亂,雷聲的響都告訴我們誰要來了。

(三)研讀“雷雨中”

1、默讀課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考大家?

2、學生提出問題,學生互動,教師相機點撥。

如:為什么用3個“嘩”?該怎么讀這3個“嘩”?

為什么“往窗外看去,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兩個“漸漸地”說明了什么?(雨要停下來了。)

3、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讀——女生讀——指名讀

(四)研讀“雷雨后”

1、小組合作讀一讀,畫一畫文中的景色。

2、展示自己的畫。

3、美讀這一段。

4、積累運用

(1)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滿了,(青蛙也叫起來了)。()了,()也()了。

(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留心觀察天氣變化,寫一篇觀察日記。

板書設計

16雷雨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烏云雨彩虹

大風由大到小

閃電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涉江采芙蓉》

一、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自由朗讀

3、個人朗讀

四、(一)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zhì)。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xiàn)。例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還有灞橋折柳,現(xiàn)實生活中情人節(jié)送玫瑰,母親節(jié)送康乃馨。

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并沒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xiàn)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這兩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你能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么?“還顧”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的?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的表現(xiàn)主人公孤獨、憂愁、愁悵的形象和心情。表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最后兩句,除了表達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情感,,想愛卻不能相守,讓人有“憂傷以終老”的擔憂,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chǎn)生距離產(chǎn)生美。

總結:對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種方法:

1、通過誦讀,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尋找文中關于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五、本文的表達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結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边@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

“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xiāng)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11

【教學目標】

1.在誦讀中感悟詩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讀、背誦全詩,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學習詩歌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

【導入】

同學們好!上節(jié)課我們跟隨日本著名作家青岡卓行披文入里,從獨特的視角欣賞到了維納斯雕像的神韻之美,也學會了如何用審美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欣賞藝術的美;現(xiàn)在就讓我們帶著審美眼光,走進戴望舒先生朦朧優(yōu)美的詩境,沐浴詩的光輝,接受詩歌藝術的陶冶吧!

【教學目標】(多媒體展示)

【教學過程】

一、走近作者—戴望舒

1.請一位同學根據(jù)預習簡要介紹戴望舒,另一位同學予以適當補充

2.教師精要簡評(屏幕顯示)

二、走進“雨巷”—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情調(diào),理清思路,

1.教師明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讀出情感.重點字音檢測(課件展示)

2.個性化朗讀

(1)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安排兩位同學讀全詩)

(2)閱讀評議學生討論交流朗讀的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

(3)學生在評議感悟的基礎上再次朗讀,展示閱讀。

3.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學生觀看視頻,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詩歌

4.交流視聽感受,學生結合預習談談自己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1)從詩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我”、姑娘)

(2)從詩文朗誦及視頻畫面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情調(diào)?(朦朧、憂傷、凄婉動人)

(3)理清詩文思路[找出體現(xiàn)思路的語詞](教師依次逐步屏顯下列內(nèi)容)

我希望逢著丁香姑娘走近我

(追求)飄過我身旁

到了籬墻

(照應)

走盡雨巷……

我希望飄過丁香姑娘

(繼續(xù)追求)

思考討論詩歌意象虛幻性。問題:詩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樣德方式出現(xiàn)的?

[學生答問]:

“希望”一詞自始至終,表明詩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狀態(tài)下的虛幻追求

“結著愁怨”,說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樣,有著憂愁,為理想不得實現(xiàn)而憂愁。

“悠長、悠長”寫出了道路的漫長,“獨自”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那個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寫丁香姑娘外表的美麗,氣味的芳香,象征著詩人理想的美好、高潔。

“走近”“飄過”“到了”“走盡”“消散了”等詞語,寫丁香姑娘飄然而來,又飄飄而去,象征著理想的縹緲、空虛,由此可知詩人的傷感、迷惘。

小結:詩歌整體特色象征手法,朦朧、含蓄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4)走出影音,詩文留給了你怎樣的情緒?(無盡的徜徉與回味)

這首詩何以有如此的魅力讓我們回味無窮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文共同探討吧?。▽W生齊喊學習口號:奇文共賞,領略風光?。?/p>

三、徜徉雨巷品味精讀

1.學生朗讀品味詩歌,試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或意象加以賞析交流

教師明確重點: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一共采用了6個典型意象。

道具背景: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景物)人物形象:我、姑娘

油紙傘: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暮春時節(jié),在悠長的雨巷,撐出一頂油紙傘,為小巷平添了一份寂寥,凄清氛圍,也撐起了一個風雨中獨立消魂的形象。

雨巷:小巷在長長的青石板路上延伸著,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更是充滿了朦朧意蘊之美。它悠長寂寥,牽動起行人的無限憂思,形成一種無盡的綿邈之美。

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一詞。在詩人的眼

里,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lián)系在一起。譬如屈原“香草美人式”的

比喻一樣,詩人為什么要用丁香來修飾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憂愁,

丁香一樣的芬芳。)

明確:(分屏展示)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jié),形狀象結,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顏色朦朧卻不輕佻,芳香宜人。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在古典詩詞中,丁香與愁結下了不解之緣。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往往是美麗、高潔和愁怨彷徨的象征。這首《雨巷》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憂郁、空靈之感,與整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十分符合。

籬墻:頹圮衰敗,更給人一種哀怨、惆悵的凄涼氛圍。

“我”和姑娘:彷徨寂寥、冷漠惆悵、悄然飄然、凄婉迷茫

總結:

詩人選取了一組和諧凄美的意象,貫以表情緒、動作、物態(tài)的詞,勾畫出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2.涵泳回味,背誦詩文,學生同桌互動3.詩文朗誦展示

四.走出雨巷,回味思考(探究活動)

1.把握詩歌情感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準確的傳達出了“憂傷”這種典型情緒。那為什么戴望舒這么憂傷呢?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明確:

(1)失戀的痛苦: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蜇存的妹妹,后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現(xiàn)實的黑暗,使作者充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參考背景)

2.富有音樂感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請同學們是從詩文的句式結構、修辭、節(jié)奏及音韻的方面揣摩交流,各小組派代表發(fā)言。

(1)《雨巷》的音節(jié)特色

總體節(jié)奏舒緩悠揚,妙用復沓句式,節(jié)奏整齊和諧,疊詞運用富有律動美。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jié),每節(jié)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xiàn)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zhì)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diào)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jié)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

(3)修辭上用排比的手法,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shù)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xiàn)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xiàn)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5)《雨巷》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jié)奏,形成了精巧優(yōu)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明確:詩歌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

五、小結鑒賞詩歌方法

剛才在徜徉雨巷涵泳其中的過程中,我們已一道完成了對該詩的鑒賞,請同學們回味總結一下我們詩歌鑒賞的過程和方法,明確以后再學習鑒賞詩詞歌,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學生探討后明確: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詩。

2、理解詩歌,在誦讀中感悟作品,體會思想感情。

3、分析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鑒賞詩歌。

六、回味文本跟視屏誦讀結束語:

同學們,讀著優(yōu)美的詩文,徜徉于文學的殿堂,你的心里是否在涌起幾分感動。是呀,人生是坎坷的,但生活是多彩的,喚起我們對生活的激情吧,只要追求不斷,生活的美好便會一直展現(xiàn),無論坦途還是艱險。

七.課下作業(yè):

1.熟練背誦全詩,并能夠默寫。

2.學用詩歌的象征手法,選取恰當?shù)囊庀?,試寫一首詩?/p>

【教學設計】

(一)教學難點、重點

1、感悟詩歌意境

2、體會象征手法的運用

(二)教學方式:感悟法、朗讀法、啟發(fā)式。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預習要求:結合注釋及學案初步理解,熟讀課文。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歸納、整理并檢測本文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提升古文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認識燭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通過誦讀、因聲求氣,體會文言文的精妙所在;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準確流利、符合人物性格與處境的文言文誦讀;

2、對燭之武說辭藝術性的鑒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曹操有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無論社會、命運對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份光與熱。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讓我們繼續(xù)學習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

二、檢測文言知識PPT2-3

三、回顧文本、梳理結構(板書)

四、鑒賞說辭

從文章的標題可以看出,“說退秦師”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請大家先自讀第三小節(jié)說辭部分,思考:燭之武說了什么?又是怎么說的?

明確:以退為進、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巧施離間。

善于利用矛盾(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善于分析利弊(為對方著想,誠懇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講求語言藝術(敬辭、反問句、判斷句)。

附板書:

燭秦晉圍鄭

之以退為進

深明大義武臨危受命曉之以弊

能言善辯退誘之以利

秦說退秦師巧施離間

晉師撤離

小結:孔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秦國參戰(zhàn)無非也是利益所趨。燭之武正是深刻而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仿佛置身鄭國之外,處處為秦國著想,放低姿態(tài)、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層層深入,句句在理,聲聲入耳,直抵秦伯內(nèi)心深處。

五、因聲求氣

如此一段精妙絕倫的說辭,希望大家自由朗讀,深入其中,讀出興味。

2-3生讀,互評。師相機指點。師范讀,再齊讀。

小結:唯有抓住文章外在之“聲”,才能把握其內(nèi)在之“氣”。因聲求氣,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六、分析人物形象

1、通過學習,你覺得燭之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由說辭——能言善辯;

由牢騷(不僅無損人物形象,而使其更加豐滿、有血有肉)、臨危受命——深明大義。(板書)

2、再來看看歷史上對他的記載PPT5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叭恕薄笆埂倍肿尃T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燭之武“須眉盡白,佝僂其身,蹣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無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生暢所欲言)

小結:其貌不揚、懷才不遇的燭之武卻是這樣一位深明大義、能言善辯的人。散落在各種史書里的記載也豐滿了人物形象,讓我們更加客觀、全面、公正地認識真正的燭之武。

七、結束語: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那些鮮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們心頭。像燭之武這樣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而又不辱使命的勇士,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勉勵自己吧!

八、作業(yè)布置:課本96頁1-3中相關內(nèi)容。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3、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內(nèi)容

2、鑒賞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文言常用詞,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2、在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借鑒寫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zhì)疑、探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讀準字音,斷準句子

2、結合注釋,再讀全文,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字、詞、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閱讀相關資料

(1)作家作品《左傳》及其藝術特色

《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蹲髠鳌飞朴诿鑼憫?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背景介紹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通讀課文

范讀正音,注重重點字的讀音,句子的點讀

學生齊讀一次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基礎知識

1、讓學生讀第一段

明確重點字詞:貳、軍

句子:以其無禮于晉

2、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段,教師提問題

學生回答、點評,明確重點詞、句子

3、集體朗讀第三段,教師講解,引導背誦

實詞:鄙、厭、說等略

4、學生朗讀第四段,師生共同疏通文意,落實文言知識

5、指導學生誦讀全文,增強語感,進一步熟悉課文,試著背誦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翻譯全文,歸納語言現(xiàn)象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3、積累文言知識

4、把握故事情節(jié),注意人物語言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分析導入

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沒有永

恒的盟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語用來詮釋

這篇課文的內(nèi)涵及其恰當。

二、理清故事情節(jié),進行整體把握

第一段:秦晉圍鄭(指出圍鄭的原因)

第二段:臨危授命

討論探究

1、佚之狐的話對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側面表現(xiàn)燭之武的才能

2、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學生作答)

第三段:說退秦師

分組討論探究:燭之武為什么能說退秦師?

明確:這篇文章對燭之武的善于辭令,寫得極為出色。他去說服秦伯,雖然目的是求和,但決不露出一點乞憐相。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說辭里處處為秦著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悅誠服,不僅答應退兵,而且助鄭防晉。

(1)處處為秦著想。

首先,燭之武開門見山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鄭國已處于危亡的地步。但作為鄭大夫的燭之武卻沒有半句為鄭國乞求的話,相反,卻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來表明為秦著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著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晉)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著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币焕缓Γ菩闹酶?,不由秦伯不動心。

(2)充分利用秦晉的矛盾。

正當秦伯在考慮滅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系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為秦君分析:“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晉之間的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著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后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銳化。由于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于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退晉。

第四段:迫晉退兵

三、在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分析討論燭之武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分組討論、探究、提問、總結

燭之武的形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四、拓展思考

學生聯(lián)系全文,概括本文寫作上的特點

明確: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起伏

(3)詳略得當

五、課堂小結(學生總結)

六、作業(yè)

結合本文的敘事方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記敘文,字數(shù)不限。

板書設計

情節(jié)發(fā)展:秦晉圍鄭臨危授命說退秦師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伏筆與照應詳略得當波瀾起伏人物形象栩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14

一、教學設計說明

教材是學生們最熟悉的,卻又是最易遭忽視甚至是冷遇的書。

1、為了讓學生們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高考優(yōu)秀作文的片斷,讓學生們知道我們手中的課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寫進作文的。2、讓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并說說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學人物。3、教學活動——學生挑戰(zhàn)老師:學生給老師出若干話題,老師以一則選自課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項鏈》)構思學生的話題。4、教師出一個話題——“空間”,讓學生選用已學的課文素材構思作文,然后說說其構思。5、教師出15個左右的話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話題,運用課本素材,快速構思,寫一個片斷。

二、教學過程

1、先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們怕寫作嗎?”

學生有的說“怕”,有的說“不怕”,也有的不以為意。

教師:怕寫作文,究竟怕什么呢?

(生答,教師隨機總結出發(fā)言要點)

教師:構思平淡、語言貧乏、素材平凡……如同學們所說的,確實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們在寫作時文思枯竭,言語乏味。因此,常聽到有同學感嘆“作文難,難于上青天”。問題有很多,今天我們來解決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就是“素材的挖掘、運用(板書)”。

有人說從小到大寫了那么多作文,寫到最后都無話可說,無材可用??墒菍嶋H情況是怎樣的呢?想想看,我們從小學開始,到現(xiàn)在,讀了多少書,看了多少影視劇,聽過多少故事,有過多少親身經(jīng)歷,又滋生過多少關于人生的感慨,寫作的材料會少嗎?我覺得恰恰是太多了,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啊。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繚亂,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運用了。所以我們很多同學可謂是:“捧著金碗去討飯,躺在金山上哭窮”。

為了證明我并非言過其實,我們先來讀一個高考滿分作文片段

(幻燈片):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v然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依然要相信:“淺草‘也’能沒馬蹄”(用幻燈打出課題)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們只取一瓢飲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卻熟視無睹的高中語文課本這一個素材庫。大家一起來說說高中學過的課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別深刻?

……(生答,教師隨聲附和,點頭表示贊許或贊同)

我聽同學們說起課本內(nèi)容,都是如數(shù)家珍啊。原來課文素材,就是我們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

我把課文素材分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文學形象、名人名家、經(jīng)典作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同學們建立自己的素材庫提供一個范例。如果平時同學們能有意識地把材料分門別類,對材料進行多角度的開發(fā)和思考,寫作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拈來。

3、挑戰(zhàn)擂主

課本,就是被我們踩在腳下的一座金礦。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挑戰(zhàn)擂主”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我是“擂主”,你們是挑戰(zhàn)者。怎么挑戰(zhàn)呢?很簡單,我選用一則材料(如:莫伯桑的《項鏈》),大家給我出作文題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將材料運用到話題中去。

當堂練習。

4、牛刀小試

(幻燈片:空間)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評)

5、大顯身手

看來,我們的課本,確實是一座寶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礦。而話題則如滿天的繁星,僅同學們平時寫過的作文話題,就相當多。還記得你們寫過哪些話題嗎?(學生發(fā)言)

同學們的發(fā)言都很精彩,由此看來,我們的課本,不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劍屠龍刀,握著它,就增添了無窮威力。在武藝高強的人手里,更是可以沖開話題作文的團團迷霧,種種束縛,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為一個寫作高手。我們的口號是——大家一起來——“把有限的素材運用到無限的話題中去!”

三、教后反思

作文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而學生又感覺到寫作文的困難比較多。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無材可用,這是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的一個顯著問題。教師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呢?學生們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師就必須帶領學生去挖掘“源頭活水”,教學生最大限度的去開發(fā)和利用已學的知識。作文的素材是無比豐富的,也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大到地球、宇宙的運動變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蟲子、一粒塵土,都可以寫入作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蓖瑯拥?,我們的學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作文素材的眼睛。實際上,除了課本的素材之外,還有影視、文學作品,親身經(jīng)歷,所見所聞,歷史名人等,教師可以有系統(tǒng)的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寫作文時不再陷入“巧婦難于無米之炊”的困境。

高中語文教案免費篇1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詩歌內(nèi)容的把握。

2、通過分析意象,強化對作者愛情觀的理解。

二、教學步驟:

1、導入: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偉人毛澤東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穆旦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發(fā)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

2、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寫有許多著名的朦朧詩,如《四月的黃昏》《這也是一切》《呵,母親》《思念》《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也許》等。其中《雙桅船》獲中國作協(xié)第一屆全國新詩二等獎,《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全國青年優(yōu)秀詩歌獎。

3、朦朧詩:

產(chǎn)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強調(diào)詩人的自我意識。內(nèi)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chuàng)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fā)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還有顧城、北島等。

4、分析課文:

(1)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先聽錄音,再訂正讀音,再請同學們齊讀。)

(2)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為什么?

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她說:愛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①老師范讀。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木棉對這種愛情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B、其次,癡情的鳥兒。

為綠陰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絕不學”!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qū)儆谧约旱淖杂商炜铡K?,這是一種“只知癡戀”的愛情。

C、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于被贊美對象,那么在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tài)度呢?

同學們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因為它們?yōu)榱讼饦涞呐畈L,無怨無悔地奉獻、給與,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chuàng)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擴展:作者在寫到“日光”“春雨”這兩個意象時,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讓你補充完整,這兩個句子應該怎么寫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溫暖你的心靈;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愛的甘霖,滋潤你的心田。

D、小結: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作者是持不贊同的態(tài)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愛情觀。她說:愛情應該是這樣的。

①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強調(diào)的是愛情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為前提,才可以論及“愛情”,也即強調(diào)了愛情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

B、“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p>

這幾句強調(diào)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為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干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呢?

女生齊讀: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為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nèi)涵。

后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這里為什么選用了這兩個比喻?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xiàn)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試圖改變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慘的結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人喪失了做“人”的權利,只能像附屬品從屬于男性社會,而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又加深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fā)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還應該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nèi)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xiàn)。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zhì)和熱情友愛的態(tài)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nèi)容呢?

“我們分擔……卻又終身相依?!?/p>

作者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能夠分擔各種不幸和痛苦,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F、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最后幾句。

(4)橡樹、木棉分別象征什么?(全班齊讀)

橡樹:男性的陽剛氣概。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

木棉:女性的柔韌氣質(zhì)。健康活潑、深沉博大、堅韌不屈。

(5)總結全文: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接著在強調(diào)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強調(diào)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女性的獨立宣言:本詩寫于1977年,當時正好是在“10年浩劫_____”后對“10年浩劫_____”中人性扭曲、等級明顯的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女詩人回想幾千年來中國婦女總處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狀態(tài)下,以飽含情的筆觸,用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獨立的,與男性是平等的,應該與男性公民一起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

(6)作業(yè):既然木棉向橡樹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那么,橡樹聽了這些,會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樹,你又會向木棉說些什么?

請以《致木棉》為題,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

218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