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

時間: 曉芬0 分享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模板6篇

語文教案,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幫助他們具備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供大家參考學習。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寫好人物必須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方面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

2、通過對魯迅作品的初略了解、培養(yǎng)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興趣。

3、了解魯迅的故事,初識魯迅,感受魯迅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yǎng)閱讀魯迅作品的興趣,學習寫人方法是本節(jié)課重點,在《故鄉(xiāng)》一文中“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這句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課文、激發(fā)想象

1、在《少年閏土》一課中,閏土向魯迅講了哪幾件事?哪一件是魯迅印象最為深刻的?

2、正因為對這件事印象最深,所以一想到閏土,魯迅先生馬上就會浮現(xiàn)閏土看瓜刺猹的情景。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3、在魯迅先生眼中,閏土是個怎樣的孩子?他們倆的關系怎樣?

4、閏土是如此的見多識廣、聰明能干。他們的關系親如手足,難分難舍。只可惜他們這一別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假如他們能夠再次相逢會是怎樣一種情景?閏土會變得怎樣?

5、同桌交流。

6、指名匯報交流。

二、學習《故鄉(xiāng)》原著片段、感受人物性格變化

1、剛才同學們的想象很豐富也很有趣。魯迅先生把他們當時見面的情景寫在《故鄉(xiāng)》一文中,現(xiàn)在我們一起學習一下,想一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

2、師生出示《故鄉(xiāng)》“他身材增加了……我也說不出話”這一片段。

3、齊讀。

4、交流體會感受。

(師想機引導學生探究閏土外貌、性格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我們之間的關系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特別引導學生理解“我們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的意思。)

三、認識作品人物、感受寫法

1、分角色朗讀“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閉上眼睛想象兩個人的不同形象。

2、魯迅為什么能把這兩個人寫得如此鮮活?

3、指名交流匯報。

(師相機引導學生理解魯迅怎樣抓住人物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方面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特點。)

4、認識孔乙己、祥林嫂等作品人物:

魯迅先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在他的生花妙筆下,給我們塑造了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你們有誰摘抄了這些人物的外貌描寫,讀給同學聽,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從這個人的外貌描寫中,你猜他們會是怎樣的性格或命運?

5、師小結。

四、交流魯迅故事、名言、初識魯迅

五、布置作業(yè)

1、收集摘抄魯迅的名言、故事。

2、看《阿Q正傳》、《社戲》等魯迅作品。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能寫一段“我”的外貌描寫。

4、了解閏土是個活潑可愛、聰明能干、見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

教學重點:

朗讀說話訓練;“我”的外貌描寫。

教學難點:

理解“他們不知道……四角的天空?!?/p>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前準備:預習課文

投影儀

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了解閏土是個活潑可愛、聰明能干、見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

教學重點:

朗讀說話訓練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介紹人物

這篇課文通過我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干、知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形象,表達了我與閏土的友誼及對他的懷念之情。

二、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nèi)容

1、自主讀書

2、要求:(1)要把課文讀通讀順,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生字、新詞可利用工具書解決。

(2)把不理解的內(nèi)容和有疑問的地方標出來。

3、匯報交流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情況。

如:你讀懂了哪些內(nèi)容?

(2)提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4、再讀釋疑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

(個人讀、雙人讀、小組讀、互相討論等學習方式;教師巡視課堂,或詢問、或指導、或鼓勵。)

三、按段朗讀課文,要讀得瑯瑯上口

1——5自然段要多讀幾遍,

讀得瑯瑯上口。

6——15自然段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

(“我”的好奇、佩服、自嘆不如;閏土的聰明、熱情、純樸等)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券”,理解部分詞語及課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課后第1題D小題。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回答課后1題的第1小題。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關于描寫月光的詞語你知道幾個?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潔

生3:月光如水

生4:《靜夜思》這首詩中也寫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盵評:這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入手,建立了文本與語言積累的聯(lián)系??芍^精妙。]

師板書課題。

師: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們要學的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關。請同學們讀課題生齊讀課題。師:貝多芬曾經(jīng)這樣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這篇文章寫的就是他與一對窮兄妺之間的故事,描述了他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jīng)過。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著重思考什么問題?

生1:文章寫了他與窮兄妺倆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

生3:貝多芬在這首曲子里要表達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這種感受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

生5: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教師與學生共同是課程的開發(fā)者,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我建構。學生是充滿好奇的,教師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符合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教師角色的改變,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必定能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fā)展。]

二、整體感知,暢談所得

師:同學們很善于動腦筋,下面請大家讀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看看自己能體會到什么,有什么疑問?

生自由讀。

師:讀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誰來談一談?

生1: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窮,她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生3: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對窮人有同情心。

生4: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倆都陶醉了。

生5:我有個問題:“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話,而卻要再為她彈一曲呀?師:問得好,真會動腦筋!

生6:我也有個問題,貝多芬為什么連招呼也不打,就飛奔回客店連夜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的自我感受和體驗,這體現(xiàn)了對學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價值在于自我主體的發(fā)揮以及得到他人的賞識。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感受與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個性化的,教師要在情感上給予支持,精神上給予鼓舞]

生7:老師,我知道為什么?

師:請講。

生7:這首曲子是他現(xiàn)想出來的,

師:這叫即興創(chuàng)作。

生7:對,他即興創(chuàng)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飛奔回客店連夜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生8:他為什么能夠即興創(chuàng)作?

師:也就是說是什么觸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呢?問得太好了,抓住了最關鍵的問題?,F(xiàn)在咱們就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的對話。這種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知識與知識的互補,凸現(xiàn)了現(xiàn)代課程的新理念--在互動合作中學習。問題是教學的生命,只有學生不斷的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才構成了有生命的教學。]

三、分節(jié)細讀,探究貝多芬創(chuàng)作靈感的產(chǎn)生

師:請同學們先讀一讀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仔細體會一下貝多芬的心情。

生讀。

師:從“幽靜”一詞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線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圍很安靜。

師:對,這樣的環(huán)境就叫“幽靜”。能體會到貝多芬的心情嗎?

生1: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聽到有人彈他的曲子,他肯定很驚訝,很好奇,這么一個小鎮(zhèn)上有人在彈我的曲子,他是誰呀?

生3:彈得斷斷續(xù)續(xù)的,肯定不熟悉,有沒有人教他?

師:體會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師:接下去讀第三小節(jié),繼續(xù)體會他的感情。

生讀。

師:從兄妺倆的對話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親耳聽一聽貝多芬是怎么彈的。

生2:兄妺倆相互體貼。從哥哥的話中我體會到他很傷心,因為他不能滿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覺到了,就連忙安慰他,說自己不過是隨便說說罷罷了,實際上她非??释苈牭截惗喾业难葑唷?/p>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內(nèi)涵,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鍵是教師如何把問題呈現(xiàn)出來,教學的藝術就在于時機的把握,順其學生的心理需求,畫龍點睛式的一問,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師:假如你是貝多芬,聽了他們的對話你會有什么感受?你會為他們做些什么?生:很激動,我會進去為他們彈奏一曲。

[換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懷--生命的弘揚]

師:貝多芬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質和她對音樂的熱愛,讓貝多芬為之激動,正你們所想,他推門進去要為這位盲姑娘彈奏一曲,滿足她的心愿。請同學們讀課文第四、五、六三個小節(jié)。

生讀。

師:“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從盲姑娘的這句話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生1:盲姑娘覺得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么好。

生2:從兩個嘆號可以看出盲姑娘聽到貝多芬演奏的音樂太激動了。

師:理解得好!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憑技巧,而是憑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賦予樂曲的感情。在這么一個小鎮(zhèn)上,在一所茅屋里,貝多芬遇到了一個能夠憑借音樂與他進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時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動師:此時對貝多芬來說,告訴對方自己是誰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為姑娘再彈奏一曲。

師:是的,他想為姑娘再彈奏一曲,以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彈一曲的時候,發(fā)生了什么情況呢?請讀課文第八小節(jié)。

生讀。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牽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體驗來設計教學進程,要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哪怕是脫離的文本的內(nèi)容與價值,教師也不必緊張。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學導向是先順其發(fā)展,再策略的迂回,這樣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

四、體會月光曲的內(nèi)容

師:借著這清幽地月光,心情激動地貝多芬開始即興彈奏了,他地琴聲帶給這對窮兄妹什么感受呢?練習讀課文地第九小節(jié)。

生讀。

師:請同學們再重點練習讀一讀皮鞋匠所聯(lián)想到地,體會怎樣讀才能讀出景物地變化。

生練讀,指名讀,師范讀,生再讀。

師:同學們讀這幾句話,語氣由輕而重,由緩而急,你能想像到樂曲地旋律嗎?

生:樂曲地旋律也應當由輕而重,由緩而急。

[以讀為主,是閱讀教學遵循地規(guī)律。要體會出情感,帶著情感讀。讀要有指導,要讀出問題,讀出語感。]

師:能由樂曲地旋律想像到貝多芬彈奏時地表情和動作地變化嗎?誰來表演表演。

生表演,開始動作優(yōu)雅舒展,面帶微笑,后來動作迅速而有力,整個身體都晃動起來。(眾笑)

師:演得好。能由此領會到貝多芬賦予樂曲地情感嗎?

生:老師,我明白了,貝多芬表達地正是自己見到盲姑娘前后地感情。

師:真聰明!結合貝多芬見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變化再來讀一讀皮鞋匠所聯(lián)想到的。

生再讀。

五、巧設情境,說寫訓練

師:月光曲多美??!請同學們讀最后一小節(jié)。(生讀)

師: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從“蘇醒”一詞我覺得“陶醉”是說兄妹倆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記了周圍的一切,連貝多芬走都沒有發(fā)覺。

師:真會動腦筋。等他們醒來之后,兄妹倆會交談些什么?前后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一會兒給大家表演表演。

(生討論)表演過程略

表演也是體驗的一種形式。學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過情態(tài)、動作把內(nèi)心的感受流淌出來,達到了心智的升華。如果這種體驗是學生自發(fā)的行為就更好了。]

六:作業(yè):

1、搜集《月光曲》,認真地欣賞欣賞。

2、練習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3、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貝多芬傳》

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延伸到課外,注重了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我們教學不僅僅讓學生學到課本知識,還要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目的是促進學生的閱讀量,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課外的拓展要注意與課文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不要任意增加閱讀內(nèi)容。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篇4

一、概述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第八組第二課,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一個秋天的月夜,走進簡陋的茅屋為窮兄妹彈琴,他觸景生情,譜寫了著名的《月光曲》的故事。表現(xiàn)了他對窮苦人的同情和愛。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理解詞語和句子。

2、學習作者由遠到近的觀察事物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準確理解詞語的能力

2、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把句子在頭腦中轉換成畫面,在用語言描述出來。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關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三、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北師大版教材、字典、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

同學們,你們這支曲子好聽嗎,你們知道它是誰創(chuàng)作的嗎?(貝多芬)

對,它的作者就是號稱平民音樂家的——貝多芬。他還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貝多芬是多么得熱愛人民,因此,他也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愛戴的偉大的音樂家。

你們想知道這支美妙的曲子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與平民之間發(fā)生的一個感人的故事,并用心靈感受他為故事中的窮兄妹倆即興創(chuàng)作的著名鋼琴曲——《月光曲》。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整體感知。

學生小聲快速讀課文,回答老師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合作探究

學習第一自然段

課文講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傳說。什么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既然是傳說,也就說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出示課件,老師描述情境。

(1)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什么?(聽到了斷斷續(xù)續(xù)的鋼琴聲)解釋:斷斷續(xù)續(xù)

(2)這琴聲為什么引起他的特別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提問:當貝多芬聽到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從這僻靜的小鎮(zhèn)上傳出,且在彈他的曲子時,他會怎么想?

學生甲:他會想,在小鎮(zhèn)上有人彈我的曲子,真榮幸。

學生乙:他會想,彈琴的人一定熱愛音樂。

2、學生聽著描述進入情境,暢談感受。

(課堂是學生的,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把所思、所想、所知說出來。創(chuàng)設情境可使學生自然地抒發(fā)。給學生一定的句式是引導學生說話要完整,學會表達。讓學生圈點,是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三)學習第3至第6自然段

1、提問:貝多芬為什么要走進茅屋呢?(兄妹的對話)

學習第3自然段。

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重點理解句子: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p>

這“隨便說說”,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讓我們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澀,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種被生活所迫,而強壓住內(nèi)心對音樂熱愛的無奈。是啊,生活本來就已經(jīng)很艱難了,聽貝多芬的音樂會是多么奢侈而又無望的事??!學習本句,要側重語意的領會。可通過聯(lián)系上文中兄妹倆的對話,反復朗讀,讓學生領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貝多芬走進茅屋干了什么?(彈琴)

(1)他為什么彈琴?聽到這話,看到這情形,這一切使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貝多芬怎樣的感情?(激起同情心)

讓學生在文中找到貝多芬是怎樣說的。貝多芬懷著這種感情,彈了一首曲子給盲姑娘聽。

(2)貝多芬彈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應?

(3)為什么盲姑娘推測出陌生人是貝多芬呢?

4、品讀盲姑娘的語言。

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現(xiàn),重點研讀她的語言“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①這里又用二個感嘆號表現(xiàn)盲姑娘聽了貝多芬演奏后的激動之情。

②純熟:很熟練。近義詞:嫻熟。深:感情表達得特別深厚,感染人。這是盲姑娘對貝多芬演奏發(fā)自內(nèi)心的評價。

③您,您也說明聰明的盲姑娘由剛才高超的演奏和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斷出了事實,她的激動更無法表達。

(四)學習第7至第10自然段,理解彈奏月光曲的經(jīng)過。

1、讓學生默讀,找出課文中哪些是描寫《月光曲》的內(nèi)容。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彈奏《月光曲》的。

在這茅屋里,此時能看到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實實在在的事物。

2、在這清幽的月光下,聽著美妙的琴聲,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這時海面上怎么樣?

(3)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嗎?為什么他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聯(lián)想,進而講述聯(lián)想和實在事物之間的關系。

(4)聽到這首樂曲,盲姑娘的神態(tài)怎樣?(“睜著不大的眼睛”。恬靜是什么意思)

1、出示自學提示,學生分組合作,帶著問題自學。

2、代表匯報,全班交流。

3、老師點評,描述性小結。

貝多芬的琴聲把皮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寬闊自由的天地呀!

4、老師朗讀,播放《月光曲》,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xiàn)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切身體會音樂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五)學習第11自然段

樂曲彈完了,貝多芬離開了茅屋,兄妹倆發(fā)覺了沒有?為什么沒能及時發(fā)覺貝多芬的離去?(他們被優(yōu)美的琴聲陶醉了)

“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1、指名讀。想一想貝多芬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些詞語可以體會出來。

學生甲:心情激動。

學生乙:從“飛奔”這個詞語可以體會出來。

2、記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

3、為什么要連夜把它記下來。(引導學生想一想,貝多芬在散步時,有沒有想到創(chuàng)作《月光曲》)

4、貝多芬回到旅館記錄《月光曲》時,他可能怎么寫?怎么想?(鼓勵學生描述)

(1)交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運用實實在在的景物和聯(lián)想。

四、總結全文

學了這個美妙的傳說,我們知道了貝多芬是對勞苦大眾的感情是很深的。課文本身寫的是關于《月光曲》創(chuàng)作的傳說,其實這個傳說本身也是一首動人的“月光曲”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準備流暢地朗讀課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與生活中的情趣。

2、欣賞丁香的美麗姿態(tài),學習作者從各個角度描繪丁香的方法。

3、賞析文中悟花的相關語句,理解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

繼續(xù)訓練朗讀,品味文中優(yōu)美而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難點:

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語句,體會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2、深入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領會作者由事物引發(fā)聯(lián)想,抒發(fā)自己獨特感受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許多花草樹木在文學作品中都被賦予了某種品格,如梅花代表高潔、牡丹代表富貴,松柏喻指傲岸長青。

你能再舉出幾例嗎?那你知道丁香代表什么呢?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散讀文章

要求:

(1)標明小節(jié)

(2)圈出讀不準的字音,不懂的詞句。

預設:朦朧、參差、斗室、

(3)圏劃出文中與標題“丁香結”有關的句子。

2、散讀交流。

(1)理清字的讀音以及學生看不懂的詩句。

預設:“芭蕉不展丁香結”:原詩是一首七絕,寫思婦之離愁。這兩句是說,芭蕉的蕉心尚未展開,丁香的花蕾叢生如結;同是春風吹拂,而二人異地同心,都在為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

“丁香空結雨種愁”:這是一首傷春詞、春恨詞。詞的上片從落花無主著筆,寫春恨所以產(chǎn)生的觸媒;下片從思念難解立意,將春恨產(chǎn)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

(2)“丁香結”有關的句子幾乎都集中在第4到6段。

預設:這篇文章可以按照這個來分為兩層:第一層寫花,第二層寫結。

(3)結合文中插圖明確“丁香結”的意思。結合詩句了解古代賦予它“愁怨”的寓意。

3、那么作者要寫的是丁香結,為什么還要寫前三節(jié)呢?讓我們重點來賞析文章的前三節(jié)。

三、細讀文章,賞“丁香之美”

1、散讀第1到3段。

(1)帶感情地朗讀,注意語速。

(2)找出你最喜歡的描寫丁香花的句子。簡要說說你喜歡它的理由。

預設:“忽然呈出兩片雪白,頓使人眼前一亮”用雪白來代指丁香花,表現(xiàn)了花的潔白;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枝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边@句表現(xiàn)了丁香花不同的姿態(tài);同時運用擬人使丁香花充滿了生機。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丁香”從香味的角度表現(xiàn)出了丁香花的獨特。

2、交流學生喜愛的句子,感受作者筆下丁香花的生機和純潔。

3、總結作者描寫丁香花的特點。

富有生機:“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

純潔:“也是那一片瑩白”

四、品讀文章4到6段,感悟丁香結

1、回顧丁香結的寓意

預設:人生的愁緒

2、再讀第6段,找找作者對丁香結的感悟與古人的不同之處。

(1)此處的丁香結指的是什么?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

(2)作者應對的態(tài)度是怎么樣的?可以從哪句話看出?

預設:從“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么?”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積極樂觀面對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

(3)補充作者的生平,感受作者的樂觀。

這篇文章作者宗璞寫于一九八五年的清明節(jié),在三年前作者的弟弟去世,在八五年作者父親患重病失明,同時自己也患上了眼中的眼疾。在這樣的情況下作者雖然有愁苦,但她仍然積極面對這些挫折,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曠達的心胸。

五、課堂小結

1、從題目入手,再到賞花--悟花的過程梳理文章結構。

2、總結丁香結中寄寓的作者的生活感受與志趣。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學案一習題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析文章凝練生動的語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點

2、準確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學習借物說理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悟作者優(yōu)美的語言,領悟寫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領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學會豁達、勇敢地面對人生的問題。

教學重點

品析文章凝練生動的語言,把握丁香花的形象特點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寄托于丁香的情思,學習借物說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許多花草樹木在文學作品中都被賦予了某種品格,比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中的梅花,以它的高潔、堅強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fā)的激勵,“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菊花被周敦頤比作花中的隱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的牡丹,象征著榮華富貴,“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的松柏象征著堅貞不屈,同學們能不能再舉出幾個象征意義的花草例子?比如,丁香花象征著——

請同學們在宗璞的《丁香結》一文中試著尋找答案。

二、作者介紹:

宗璞,原名馮鐘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于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當代作家,從事小說與散文創(chuàng)作。宗璞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yǎng)深厚,氣韻獨特。

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鐵簫人語》。

三、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注音:

宗璞(pú)笨拙(zhuō)斗室(dǒu shì)朦朧(méng lóng)擱置(gē)

綴滿(zhuì)窺著(kuī)參差(cēn cī)嫵媚(wǔ mèi)紛囂(xiāo)

2、釋義:

紛囂:紛亂喧囂參差:長短、大小、高低等不一致。

恍然:突然,忽然。嫵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態(tài)美好可愛。

四、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思考:

1、作者在寫“丁香結”之前,用較多的篇幅寫了什么?明確:丁香花

2、丁香結主要出現(xiàn)在文中的哪些地方?明確:后三段。

3、前三段寫什么?后三段可以概括為什么?

明確:

前三段主要寫丁香花,重在賞花

(1)城里的丁香花的色彩和姿態(tài)。

(2)城外的丁香花美麗芬芳。

(3)斗室外與作者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三棵白丁香樹。

后三段主要寫丁香結,重在悟花

結論:文章分為兩部分,前三段為第一部分:賞花,后三段為第二部分:悟花

五、品讀課文,找出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并作簡單批注,感知散文的語言美。

示例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p>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手法。用“探”、“窺”這樣的動詞賦予丁香花人的情態(tài),使丁香花更顯俏皮活潑,生機勃勃。用星星比小花,形象地寫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點。

示例2:“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厓芍曜仙模缤∠笈傻漠?,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外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p>

雨中的丁香朦朧綽約,線條模糊,顏色交融柔和,猶如一幅色彩邊緣模糊、柔和婉約的畫作,著了水滴的丁香花格外嫵媚,十分打動人,不禁讓作者贊同古人常將丁香和微雨聯(lián)系在一起的寫法。

六、作業(yè):

背記本課生字、解詞,并寫于作業(yè)本上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導入新課

二、問題探究

1、細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描寫丁香的,賦予了丁香什么樣的品格?

明確:從色彩、形貌、氣味、姿態(tài)等方面描寫丁香,賦予了丁香靈動幽雅、潔白無瑕、可愛芬芳的品格。

2、思考“每到春來,伏案時抬頭便看見檐前積雪?!?“從外面回來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作者在這兩句話中用“積雪”和“瑩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處?

明確:首先,用“積雪”和“瑩白”可以避免反復提到“丁香”帶來的重復累贅之感,使得行文畜于變化,更重要的是從修辭手法上講,“積雪”是借喻(借用喻體來替代本體,不出現(xiàn)本體和比喻詞),“瑩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來替代事物本身,如下文“參差的綠”也是如此)直接出現(xiàn)“積雪”和“瑩白”,能夠更鮮明更直觀地突出丁香的特點:“積雪”不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純凈、輕柔;“瑩白”不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潔,給人眼前一亮之感。

3、如何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畫”?

明確:“印象派”是19世紀下半葉法國興起的繪畫藝術流派,注重光色變化和瞬間印象的表達,畫作中的不同景物輪廓模糊,色彩交錯滲透,給人以朦就之感。用印象派的畫作來比細雨迷蒙中朦朧綽約、紫色與白色相互滲透交融的丁香,是十分新奇而又貼切的。

三、總結主題內(nèi)涵

丁香結象征生活中化解不開的煩惱、愁怨,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生命給了你丁香的芬芳,同時也給了你幽怨的“丁香結”,很多棘手的問題、煩惱、優(yōu)愁充斥著生活,不能夠被立刻化解,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常態(tài)。如果人生沒有任何因難,反而缺少起伏,太平淡無味了,作者發(fā)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嘆,表達了她從容、豁達、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對困難憂愁無懼無畏、平常心看待的優(yōu)秀品格。

四、拓展延伸

欣賞李商隱的《代贈二首》(其一)、李璟的《攤破浣溪沙》并體味課文中引用其中詩句的作用(詩文見課本p9)

這兩首詩詞寫的都是離愁,詩歌縈繞著含愁不解的氣息,情致宛轉。文中引用其中關于丁香結的詩句,從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結的形象,一方面豐富了丁香結的內(nèi)涵,印證在古詩文中“丁香結”的形象確與“愁”分不開;同時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結上的情感,以開闊的胸襟開拓“丁香結”的新境界做鋪墊,表達了作者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和志趣。

五、本課小結:

丁香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哀怨的象征,常用來渲染一種憂郁,凄冷、絕望的情緒或氣氛,但是在這篇文章里,作者從色、形,味等多個角度極細致地雕畫出了丁香鮮潤、嫵媚、純潔、輕靈的形象,丁香褪去了怨婦的愁容,展現(xiàn)出純粹的花的魅力,宛若與作者相依相伴的知音,丁香結的愁堵只是為作者的想象平添了一接浪漫的詩情,卻困不住作者的心靈,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她在面對生活中一個個“結”時,顯得那么自信優(yōu)程,無畏無懼。

六、作業(yè):

體會和學習本文借物說理的寫法,選擇你喜歡的一種花,寫一個小片段。150字左右

第三課時

做本課隨堂練習冊所有習題,并講解。

本課小結在這篇文章里,作者從色、形,味等多個角度極細致地雕畫出了丁香鮮潤、嫵媚、純潔、輕靈的形象,展現(xiàn)出純粹的花的魅力,宛若與作者相依相伴的知音,丁香結的愁堵只是為作者的想象平添了一接浪漫的詩情,卻困不住作者的心靈,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她在面對生活中一個個“結”時,顯得那么自信優(yōu)程,無畏無懼。

板書設計

丁香結

賞花(1—3):色彩、氣味、形狀

悟花(4—6):“結”乃常態(tài),坦然面對

198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