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范文5篇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 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后的感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范文5篇,歡迎借鑒參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范文5篇(一)
之所以看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就是因為很多年前那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太過有名,引用程度堪比“羅生門”那樣高頻。
這段話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句話的出處了——人生的悲劇總可以用沉重來比喻。人常說重擔落在我們的肩上。我們們背負著這個重擔,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們與之反抗,不是輸就是贏。可說到底,薩比娜身上發(fā)生過什么事?什么也沒發(fā)生。她離開了一個男人,因為她想離開他。在那之后,他有沒有再追她?有沒有試圖報復?沒有。她的悲劇不是因為重,而是在于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當然他不是僅僅局限于討論“生命”這一命題的,緊接著,他又拋出了——歷史和個人生命一樣輕,不能承受地輕,輕若鴻毛,輕若飛揚的塵埃,輕若明日即將消失的東西。
這就讓他的作品有了深度和厚度。耐人尋味,反復品咂。當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書評很多,找來一些讀讀,從多種角度來審視,自然是樂不可支,但也犯不著過度解讀吧。
多年前,有幾次拿起來又放下,這次終于讀它有了善終。當然,吸引我讀下去的,自然有他獨到之處。小說不是按照時間順序記述的,而是分為了七個部分,按照某一主題來寫的,“輕與重”,“靈與肉”,“不解之詞”等等。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相互交錯,讓你不時地在作者和小說人物之間切換。這就多了一種空間任你轉(zhuǎn)換,在諸多人物之間進行游刃有余地玩味,閱讀體驗便有趣了不少。感覺是作者常常是忍不住跳將出來,恨不得跟小說人物進行適時互動,同時又從多方面反復解構(gòu)。
多線程的記敘,多維度的交錯,讓你顧暇不及。
小說表面是寫的托馬斯和特蕾莎以及圍繞兩人和周圍其他人展開的感情糾葛,性愛故事,背叛與反背叛。
暗地里,又是一直在以蘇聯(lián)入侵捷克的政治背景為線索展開的,所以,從某種方面來說,它講述的其實是專制制度下知識分子的生活與思考,呈現(xiàn)的是高壓政策下人性的扭曲。諸如以托馬斯為代表的這類人對信仰的反思和心靈的掙扎。
第三條線索,就是對哲學問題的探究。語言充滿哲理性,人們也常常稱其為哲理小說。當然,這是吸引我的一個原因,但是對此觀點,我不敢茍同。讀后感.讓我著迷的是作者的筆觸,他對人性刻畫的深、真、狠。比如下邊的這段——她對他說:“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長時間了。你每個星期來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來。我滿眼都是土。
“你說:‘你什么也看不見’,然后你就幫我擦掉眼里的土。
“我回答你說:‘不管怎么樣,我都看不見了。我的眼睛變成了兩個洞。’
“然后你就離開了,很久,我知道你和另一個女人在一起。很多個星期過去了,你一直都沒有回來。我一點都睡不著,因為我害怕錯過你回來的時候。一天,你終于回來了,你敲了敲墓穴,可是我等了整整一個月,都沒有睡覺,筋疲力盡,連爬出來的力氣都快沒有了。當我終于爬出地面。你一副很失望的樣子。你說我的驗色很不好。我知道我讓你掃興,我的兩頰凹陷,動作又生硬又不連貫。
“為了請求你的原諒,我對你說:“原諒我吧,我這段時間一直都沒睡覺。
“你用一種讓人寬心的聲音說:‘瞧,你應該休息。你應該休一個月的假。但聽起來卻不那么真實。
“我知道你說到假期意味著什么!我知道你想要整整一個月不見我,因為你要和別的女人在一起。你走了,我又掉進放的層,我知道為了不要錯過你,我還是會一個月不睡,一個月后你回來的時候,我會變得更丑,你會更加地失望。”
這是我見到的最為惡毒的刻畫了——關(guān)于癡心女子VS負心漢。犀利,冷酷,又不著痕跡,你除了心疼,還能有什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范文5篇(二)
去年一年看的小說不少,有長篇巨著《巨人的隕落》,有東野圭吾的偵探小說,看起來都很精彩引人入勝,但是似乎看完就沒了,僅僅是用于消磨時間的好讀物,并沒有給我的內(nèi)心留下太多的東西。但最近看的兩本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哲學意味更濃,也更能啟發(fā)我的一些思考吧。米蘭昆德拉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可以說看得我云里霧里,似懂非懂,而像我這么好奇心極重,越是不懂就越想要抽絲剝繭去分析一下,揭開這本書的神秘面紗。
托馬斯和特蕾莎之間為何產(chǎn)生愛情?
托馬斯是醫(yī)生,而醫(yī)生就是那些無論發(fā)生什么,都愿意終身照料人類身體的人。特蕾莎的出場形象就是一個被人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順水漂來的孩子。他們兩人對比而言,托馬斯太強,特蕾莎太弱,他一定對她產(chǎn)生了強烈的保護欲。托馬斯的其他情人可以沒有他,但是特蕾莎離不開他,似乎離開了他就活不下去。
特蕾莎非常美,其母親美得像拉斐爾畫中的圣母,等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有九個男人向他求婚,最終因意外懷孕選擇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第九個。姑且不談論特蕾莎父母的婚姻,一個美如畫中人的女人和一個富有男子氣概的男人結(jié)合的產(chǎn)物,特蕾莎當然是極美的。
偶然的命運之鳥
在書中恰是六次偶然把托馬斯推到了特蕾莎身邊,好像是自然而然,沒有任何東西引導著他。當托馬斯看到特蕾莎和別人跳舞,看起來他們就像是一對戀人的時候,他意識到特蕾莎的愛情也可能與其他任何人產(chǎn)生,并非如此不可。近來,我也深刻感受到愛情并非唯一,我們可能在偶然的時間偶然遇到一個人,然后和這個人戀愛,但是我們偶然遇到的也可能是別的人,和別的人戀愛。真的并沒有所謂的命中注定,一切都只是偶然的機緣,兩個人相遇,然后命運就交織在了一起,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努力讓偶然遇到的那個人變成“對的人”。
托馬斯——靈與肉
追逐眾多女性的男人被歸為兩類:一類是浪漫型的迷戀,他們在女人身上尋找的是自己的理想,然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因為理想是從來不可能找到的。個人覺得《霍亂時期的愛情》里的男主弗洛倫蒂諾就有一些浪漫型的迷戀成分,但又不完全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找到了自己理想,那就是女主費爾米娜,在對女主求之不得后有過各種各樣的愛情,也曾放浪形骸,最終在幾十年過后又與女主再次相遇,為這跨越幾十年的愛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一類是放蕩型的迷戀,而托馬斯毫無疑問應歸于此類,盡管他愛特蕾莎,盡管他的放蕩給特蕾莎帶去極大的痛苦,他還是不能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那種征服不同女人的欲望。靈肉能否分離還是看個人,托馬斯可以,特蕾莎卻不行。
特蕾莎——愛情之重
特蕾莎的世界只有托馬斯和卡列寧(他們共同養(yǎng)的狗),當托馬斯一次又一次背叛她,她跟托馬斯說“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長時間了。你每個星期來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來。我滿眼都是土。”看到特蕾莎說出這樣的話,我覺得她很可憐,為她感到悲哀,因為托馬斯幾乎就是她的全部,她的喜怒哀樂幾乎都被托馬斯牽制。其實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將自己的人生過得多姿多彩,她們的人生有很多個支柱,而愛情只是其中一個柱子,當愛情這棵柱子倒塌,還有很多其他柱子支撐著她的生活。所以愛情對于她們重要但又沒那么重要,只不過是讓生活錦上添花的東西。
薩比娜——輕與重
薩比娜天性叛逆害怕責任,她可以輕松地以情人身份與弗蘭茨交往,但是當弗蘭茨為了薩比娜離婚,想要與她真正在一起的時候,她又拋棄了弗蘭茨,因為她害怕責任害怕禁錮。聽起來薩比娜確實活得瀟灑輕松,擁有眾多情人,而又不與任何一個人的生命捆綁在一起,她是自由的鳥。然而呢?重便真的殘酷,而輕便真的美麗?人有時候不就是因為一些與他人的羈絆,才彰顯出了自己存在的意義。當負擔完全消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弗蘭茨——真實與虛幻
弗蘭茨是夢想家,生活在純屬想象,不在身邊的人的目光下。薩比娜是弗蘭茨的夢想,弗蘭茨去到柬埔寨邊境,僅僅是因為薩比娜,感到薩比娜久久地凝望著他。然后柬埔寨之行又讓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唯一真正的生活就是那個戴著眼鏡的女大學生,而不是薩比娜?,F(xiàn)實大于夢想,遠甚于夢想。夢想無疑是美好的,我們極具想象力的大腦可以把夢想勾勒得完美無瑕,然而當夢想成為現(xiàn)實,等待我們的也許就是幻滅。所以我們又能做什么呢?活在真實中吧,那才是唯一屬于我們的實實在在的生活。
書中人都是極理想主義,現(xiàn)實中大部分人還是負重前行的吧,這也是為什么我對這本書似懂非懂,而主要是不懂,因為我是平凡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范文5篇(三)
這本書太深刻了,太多的哲學思考,有我能理解的和不能理解的。我覺得它是部偉大作品,形式嚴謹、故事動人、思想深刻,下面寫下我的一些想法。
書以尼采的永劫回歸論點開始的。尼采是正確的,永遠循環(huán)下去絕對稱得上是一場噩夢。沒有死,何為生?但是有限回歸卻絕對是十分有益的,我想這是昆德拉的觀點。昆德拉以捷克勇氣和謹慎的兩次選擇闡明:只有一次經(jīng)歷等于沒發(fā)生過,多次重復后發(fā)現(xiàn)當初選擇不一定真的是錯誤的。這使我想到了囚徒困境,單次囚徒博弈必然會選擇互相背叛,但多次重復博弈,雙方都會采取互相信任。我始終覺得,因為人人都知道生命的時間有限,所以都會去讓人生朝好的方向發(fā)展。但在道路上面臨的一個又一個選擇,誰能確定哪一種對未來是正確的?有限回歸就給出了這樣一種測試,去幫助你掌握正確選擇。我越來越覺得年輕時候,試錯是可以被原諒的,以包容心態(tài)而非苛刻去對待自己和他人,所有人都能活的更好。
輕與重是全書的的主題。對待生活上,托馬斯的輕與特麗莎的重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兩件事上可以明顯看出。
在對待對待性與愛情上。托馬斯認為性和情感分開的,或者說他認同靈與肉是分離的,他可以一心一意只愛特麗莎,與其他女人做愛只是在消遣,是像打籃球一樣的一種娛樂。特麗莎不理解,一個人怎么去和自己不愛的人做愛呢?她陷入了無窮無盡的嫉妒,她嘗試效仿托馬斯和一個工程師有了外遇;做愛到一半她后悔了要把工程師推開(她認為,沒有愛,怎么能有性?),事后她覺得自己差點愛上工程師(她認為,有了性,自然而然也就會產(chǎn)生愛),這讓她更加不解了,她把這次外遇看成不可饒恕的背叛,她再也不敢再去這么嘗試了。
在對待蘇聯(lián)入侵捷克這個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上。托馬斯厭惡蘇聯(lián)人,對他們?nèi)肭纸菘松類和唇^。但他還是覺得這與自己的關(guān)系并不大,所以沒有多么強烈去反抗。相反,特麗莎將到街頭拍照作為自己捍衛(wèi)祖國權(quán)利的努力,她甚至因此像獲得了新生一樣。
其實這在兩人成長中已經(jīng)決定,托馬斯離開妻子和兒子,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他的生活就開始輕飄飄了,作為布拉格一個十分出名的腦外科醫(yī)生,他可以說應有盡有,他愜意的享受著這種輕飄飄的生活。而特麗莎從小就想擺脫母親,想?yún)s做不成,這就是一種沉重。她喜歡看書、游泳,這些似乎都是沉重人生的表現(xiàn)(我有種感覺,有些人在生活中就能很輕松得獲得知識,而像我就需要到書中苦苦求索,輕與重從基因里就決定了,我喜歡看書和游泳也說明我承受不了那種輕飄飄的生活)。但是他們兩個遇到了一起,輕不再輕,重不再重。托馬斯常常為這個順水飄過來的孩子望著院外的墻,也痛苦的一點點改變、一步步追隨著特麗莎。另一方面,特麗莎勇敢的離家去找托馬斯,開始了輕盈的嘗試。但是就像小說的名字一樣,輕之不能承受是必然的,托馬斯和特麗莎從蘇黎世到布拉格再到農(nóng)村,這本身就像書中說的那樣,越來越貼近大地,越來越重。強大的托馬斯遇到了特麗莎,不管出于同情還是愛情,最后都他都變得軟弱;而軟弱的特麗莎一步一步牽著托馬斯走,她最終讓托馬斯只屬于她一個人。什么是輕和重?什么是強大和軟弱?到頭來不過決定于人生中遇到什么人而已,往往因為那個對的人,我們才變得沉重和軟弱。
還有關(guān)于媚俗的討論,這也讓我收益匪淺。小說沒有給一個簡單的定義,而是一個概念群。我個人覺得偏見就是媚俗,認為上帝神圣的不拉屎就是媚俗,認為所有人都要遵從同一個價值觀就是媚俗。反過來,以包容的心態(tài)看問題,允許異己,最重要是自己不盲從,這就不媚俗。
再就是關(guān)于俄狄浦斯悲劇的寓意。我曾經(jīng)深信王陽明心學,只要自己內(nèi)心是為了做正確的事,即便結(jié)果不正確也可以被原諒,甚至可以被推崇。俄狄浦斯王所做的一切罪孽,他都毫不知情,他戳瞎自己、流放自己,這演變成無法抗拒的悲劇。從常情上評判俄狄浦斯王沒有任何問題,這也與心學切合;但從現(xiàn)實后果上看,這就是俄狄浦斯的原罪。心學能治心,用來治世我覺得還不夠。
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談的話題,比如:由于認識的差異導致人與人之間誤解的問題,過分關(guān)注陌生大眾、熟悉小眾和父母情人等的目光的問題,靈魂與肉體到底是否同一的問題等等。但是真覺得頭腦中東西太多了,反而失去了單點深入切入的能力。如此哲學思考密度的小說,我想是適合多讀幾遍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范文5篇(四)
永恒輪回是一種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讓不少哲學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將以我們經(jīng)歷過的形式再現(xiàn),而且這種反復還將無限重復下去!
永恒輪回之說從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遠消逝,便不再回復,如影子一般,了無分量,未滅先亡,即便它是殘酷的,美麗的,抑或是絢麗的,這份殘酷、美麗和絢爛也都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變得無限重復,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恒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恒輪回的世界里,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這就是尼采說永恒輪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的緣故吧。
如果永恒輪回是最沉重的負擔,那么我們的生活,在這一背景下,卻可在其整個的燦爛輕盈中得以展現(xiàn)。
輕與重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人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象征。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他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是輕?”
很顯然,托馬斯的生命被分成了兩部分,遇到特蕾莎之前和遇到特蕾莎之后。在托馬斯的眼里,特蕾莎就像是個被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的孩子,順著河流漂來,好讓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殊不知,比喻是一個很危險的東西,在一個看不透的隱喻中,往往會產(chǎn)生愛情。在這一刻,生命變得如此沉重,它承載著兩個人的全部重量。我認為托馬斯是全書中最為矛盾的一個人物,他渴望著自由放蕩的生活,但又被束縛于對特蕾莎的責任與關(guān)愛中,心甘情愿,無怨無悔。所以當她臥病在床時,他才會不離不棄地守在她身邊;在她不辭而別時,他才會追隨她直到天涯海角。在唐璜的幻像中,我看到了特里斯丹的影子。
巴門尼德曾說:輕者為正,重者為負。但事實卻往往不是如此,生命的輕與重雜糅在了一起時,輕與重便沒有了嚴格的界限,那又何嘗不是輕者為負,重者為正呢?
靈與肉
靈與肉是否對立,又是否不可調(diào)和?從前,人們總是驚恐地聽到自己胸膛深處傳來的有節(jié)奏的咚咚聲,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肉體是囚籠,里面有個東西在看,在聽,在思索,在害怕,在驚奇,這便是我們的靈魂。
特蕾莎自幼便生活在母親的陰影中,在那個家里,沒有自我,沒有隱私,所有的生命都被看作是一具具大同小異的肉體。所以特蕾莎才會經(jīng)常在鏡前端詳自己的容貌,所以當她看到坐在黃色長凳的那個男人時便明白自己注定要和他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她的夢境中會無止息地出現(xiàn)那幾個令人費解的畫面。因為她想透過自己的肉身看到與眾不同的靈魂,如同船員們沖出底艙,奔上甲板,向天空揮臂高歌。
所以她的靈魂一直被禁錮在肉身中,所以她的生命會如此之重,所以她才會如此痛苦。
媚俗與背叛
薩比娜為了遠離媚俗,便開始了背叛。她背叛了親人、配偶、愛情和祖國。然而當親人、配偶、愛情和祖國一樣不剩時,還有什么好背叛的?在背叛的快感消失殆盡后,所剩的只有空虛與沉重。
于是薩比娜陷入了虛空中,當我們刻意去遠離媚俗時,卻成為了最為媚俗之人。“人生的悲劇總可以用沉重來比喻。人常說重擔落在我們的肩上。我們背負著這個重擔,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們與之反抗,不是輸就是贏。然而薩比娜的悲劇不是因為重,而是在于輕。壓制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p>
正是因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們才會在一次次的背叛中變得越來越媚俗,終于變成自己當初所厭惡的樣子。
牧歌—卡列寧的微笑
卡列寧是一條狗,一條被托馬斯和特蕾莎所收養(yǎng)的狗。與人類不同的是,狗從未被上帝逐出伊甸園,所以卡列寧的生命在永恒中輪回,所以卡列寧總是在微笑著。它能聽到來自伊甸園的牧歌,隨著大寫的牧歌的升騰,降臨在這個世界上的便是遺忘和毀滅。
相反,人類的生命就如一條直線,從誕生走向毀滅,無法逆轉(zhuǎn)。我們從伊甸園走入塵世,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下,沉重的肉身終于得以解脫。
在大寫的牧歌的極點,在我們早就知道一定會雙雙死去的托馬斯和特蕾莎的呵護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中,最終閃現(xiàn)出也被死亡裹挾的卡列寧溫柔而平靜的微笑。
生命不是輪回,而是一段旅途。
在旅途的盡頭,那些本就不屬于我們的早已物歸原主。
于是我們空余一副沉重的肉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范文5篇(五)
現(xiàn)在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都無限重復,一切都將以我們經(jīng)歷過的方式再現(xiàn),且這種反復,還將無限重復下去,那么我們的生活會怎么樣呢?也許,我這樣描述,過于抽象,那么把這種“永恒輪回”放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紀兩個非洲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一直被重復?如果法國大革命一直被重復?如果法西斯戰(zhàn)爭被一直重復?那么現(xiàn)在我們所學的歷史給予我們的感受會不會不同呢?又或者說我們可能不會有歷史,我們一直都是“重復的現(xiàn)在”。永恒輪回中的歷史,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這就是尼采說永恒輪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而我們現(xiàn)在所了解的那些歷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歷史變成了文字、研討。在輪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許可與諒解了!
人生恰恰是不存在輪回的!每個人都走在偶然的道路上,沒有彩排,沒有比對。昆德拉將人生比作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如同書中提到的那句德國諺語:一次不算數(shù)。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過一樣。人們肆意的生活,變得比空氣還輕,隨意的漂浮在空中,脫離了土地與人群。那么問題來了,重就真的殘酷,輕就真的美麗嗎?
托馬斯顯然就是這個問題的詢問者。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yī)生,他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內(nèi)心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所以他為自己制定了一套外遇法則,與不同的情婦做愛卻不同床共枕,他是一個靈與肉的分離者。昆德拉親切的稱呼他對女性的迷戀為“放蕩型的迷戀”,事實確實如此,托馬斯只是一個獵奇者,在不同的女人之間游離,他幻想通過性能夠揭示每個女性身上真正到的自我,或者可以說他想用自己的手術(shù)刀剖開身體的外衣,追求女性身上難以想象的部分。他認為每個女性身上都有一個有別于其他女人的百萬之一的“我”。只有在性上,才能征服女性身上那百萬分之一的不同??梢哉f促使托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樂,而是征服世界的這一欲念。
但凡事總有例外,歌德曾說:“世界就是一個隱喻”,那么愛恰由隱喻開始。一個叫特蕾莎的年輕女侍者以一個“隱喻”出現(xiàn)在他的世界里,隨即占據(jù)了他的“詩化記憶”。他選擇了讓這個“順流而下飄至他床榻之岸的涂了樹脂的孩子”占據(jù)他床榻的另一側(cè)。但他追求生命之輕的靈肉分離觀,讓特蕾莎經(jīng)常活在嫉妒之中。
特蕾莎從小生活在一個類似集中營一樣的家庭里,在這個家里仿佛沒有隱私,母親美麗卻粗俗,她總是向特蕾莎灌輸一個觀念,特蕾莎你與其他人沒有什么不同。而特蕾莎認為人與人之間是不一樣的,靈魂決定這種個性。但是托馬斯與情婦的放蕩一直在否定著她與情婦之間肉體的差異,也間接否定著靈魂的差異。可以說特蕾莎追求的是托馬斯對她的一種責任,她背負著沉重的負擔,這“沉重”牢牢地吸引著托馬斯。特蕾莎的夢靨與顫抖的雙手常常讓托馬斯產(chǎn)生同情,他深愛這個女人,愛這個源于六次偶然來到他身邊的女人,特蕾莎就是他的“非如此不可”。
托馬斯與特蕾莎一直追求著的就是“輕與重”“靈與肉”的和諧,換而言之他們追究的是存在,究竟該以何種姿態(tài)存在于這世間。托馬斯的身上住著兩個人,外表是唐璜,其實細看卻是特里斯丹。托馬斯看似追求的是存在之輕,其實他內(nèi)心渴望的卻是生存之重,他渴望責任,比空氣還輕的輕讓他如同無根的浮萍,在只能活一次的人生中,“非如此不可”是存在的天性。而特蕾莎,不想被母親決定自己,她渴望變得不同,甩掉身上的重擔,得到存在之輕,她討厭嫉妒的自己,把托馬斯拖成了弱者。由于對母親的愛,所以她不能忍受母親的粗鄙;由于對托馬斯的愛,所以她不能忍受托馬斯的靈肉分離;由于對祖國的熱愛,所以她不能忍受人們無知的媚俗。因為有要求,才有不滿。她唯一沒有要求的便是卡列寧,因為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它,她接受卡列寧最初的形態(tài),他們彼此之間是一種無私的愛。
相比較于托馬斯與特蕾莎之間對存在的迷茫,書中的另一個人物薩比娜卻是一個堅定的背叛者。背叛,就是脫離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擺脫原位,投向未知。薩比娜覺得再沒有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所以她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任而輕盈的生活。這是由于這種背叛的精神讓她討厭一切忠誠與媚俗,所以她反對把一切展示在別人面前,她認為私密才是真正的真實。她從不參加任何游行組織,她認為“偉大的進軍”是一種以博愛之名的媚俗,在這點上她與托馬斯不謀而合,他們認為媚俗,是多數(shù)人盲從,尋求共同的觀點。每個人都想抵抗媚俗,但是媚俗并不容易那么抵抗,人們很容易把抵抗媚俗變成另一種媚俗。
薩比娜追求背叛,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她追求的存在就只有輕呢?并非如此,薩比娜渴望征服,正如昆德拉在開篇所講的一樣,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切大地,它就越發(fā)真切實在。恰如其所言,她渴望一種存在的重量,她與托馬斯在關(guān)于重的渴望在此是共通的。
有背叛就有忠誠,薩比娜的情人弗蘭茨就是一個對妻子如同母親般的忠誠,他認為愛就是放棄力量,即使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卻在內(nèi)心住著一個男孩子。他的一生循規(guī)蹈矩,20歲就確立了哲學教授生涯,但他卻不滿足于此,他渴望吶喊,所以他經(jīng)常參加各種集會,他是一個典型的集權(quán)下的媚俗者活在別人的目光下,喜歡尋求群情激奮的共同點。他稱贊薩比娜為“真正的女人”,薩比娜對他而言有種不可抵制的吸引,,他覺得不應該欺騙妻子,甚至想要離婚,永遠與薩比娜在一起。但正是他這種“天真”的忠誠,與薩比娜有一條“不可調(diào)節(jié)”的鴻溝,薩比娜最終選擇拋棄他,前進在背叛的路上。而弗蘭茨在薩比娜離家以后意識到他對薩比娜子是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崇拜,他又愛上了他的女學生,他把薩比娜當他的超世之愛,把女學生當做俗世之愛。
為了向著他的超世之愛的方向前進,他毫不猶豫地參加了聲援柬埔寨的“偉大進軍”。弗蘭茨活在他人的目光里,她急于向情人,向公眾,向內(nèi)心中的另一個自我顯示生存的意義,期待獲得外界的贊許。但最終卻死于掩蓋死亡屏障的媚俗之中。
弗蘭茨存在于人們的眼光中,換言之,他存在于重之中,俗世中人們的眼光是如此到的重,壓得你喘不過氣,弗蘭茨渴望得到一種漂浮空中的自在感,卻誤入媚俗的泥沼之中。正如他的墓志銘所言:迷途漫漫,終有一歸??傆幸惶烊藗兡軌驍[脫存在于遺忘之間的中轉(zhuǎn)站——媚俗,牧歌終將在人們之間傳頌,塵世間的上帝之國一定能在人間建立。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