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優(yōu)秀作品專欄 > 學習心得 >

最新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范文5篇

時間: 莊宇21208 分享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yè)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干、萬眾一心,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戰(zhàn)之際,中央宣傳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狈Q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時代楷模朱有勇的學習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最新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范文5篇

更多時代楷模朱有勇學習心得內容推薦(點擊進入↓↓)

向時代楷模朱有勇學習最新心得體會范文5篇

2019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學習心得精選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觀后感學習心得精選

2019時代楷模朱有勇最新學習心得體會范文精選

時代楷模朱有勇最新心得體會范文精選5篇

  2019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跡學習

 

 在學術界,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公認的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在農民眼中,他是一位知農民冷暖、懂農民所想的貼心人;在他眼中,他認為自己是一名農民教授。

  因為研究生導師段永嘉先生留的“一道不會回答的考題”——追溯世界農業(yè)歷史,依賴化學農藥控制病害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中,利用什么控制病蟲害?朱有勇開始了數(shù)十年的科學探索之路。

  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易造成病害流行,致使農藥用量大幅增加,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食品安全和糧食生產構成潛在危機。很多國外科學家提出通過基因、雜交等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幾乎沒有成功的例子。上世紀80年代,云南的稻瘟病很嚴重。在石屏縣的一個村子里,朱有勇偶然發(fā)現(xiàn)栽種著不同水稻品種的田里稻瘟病很輕,而只種一個品種的田里病害卻比較嚴重。

  難道“稻瘟病”的發(fā)病率高低與水稻不同品種間的間作有關?于是,朱有勇跳出品種概念,依托傳統(tǒng)間套作技術,開始了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嘗試。經過研究,他發(fā)現(xiàn),我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栽培技術,尤其是作物間作套種和林木混交等,體現(xiàn)了作物多樣性的,能減緩病蟲害流行。此后的10多年里,他經過近千次試驗進行確證并研究控病機理,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控病增產新技術,最終確證了作物多樣性時空優(yōu)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徑。在2000年,這一成果發(fā)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引起全球關注。

  “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10個省(市、自治區(qū))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已在國內外應用于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并能增產20%~30%。

  2015年,中國工程院開始結對幫扶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定點扶貧的任務落在了朱有勇肩上。他立馬帶著團隊駐扎在瀾滄縣竹塘鄉(xiāng)蒿枝壩,走進田間地頭、深山密林開展實地調研。

  朱有勇將冬季馬鈴薯優(yōu)質高產新技術引入瀾滄縣。該技術充分有效抑制了病蟲害,減少60%的農藥用量,大幅度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同時落地的還有“院士+公司+基地+農戶”的“4+”科學化、標準化、產業(yè)化扶貧模式。2018年,瀾滄縣38個村寨示范種植優(yōu)質高產冬季馬鈴薯3200多畝。冬季馬鈴薯在11、12月播種,翌年3、4月收獲,瀾滄成為全國最早上市的鮮薯產區(qū)之一。冬季馬鈴薯平均畝產2.5噸至3.5噸,可以為每戶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

  同時,朱有勇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瀾滄縣境內有大面積退耕還林的思茅松,林下經濟大有文章可做。他又給瀾滄帶來了一項“能轉化到土地里”的創(chuàng)新科研成果——林下有機三七技術。該技術不占農用地,生產成本低,效益好。林下有機三七預計每畝產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重),每畝林下三七可讓村民收入5萬元至15萬元。

  朱有勇還在當?shù)厥讋?chuàng)中國工程院科技扶貧技能實訓班,帶領專家直接為農戶授課,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理論、教生產,手把手地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種植。到目前為止,院士專家已培養(yǎng)了840名鄉(xiāng)土人才。

  2019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跡學習心得

  在云南,有這樣一位農業(yè)專家,他扎根云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yè),幾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澆幸福之花,用淵博學識盡興黨之責、務為民之實。這位專家,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yè)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群眾說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說他是彰學者風范、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說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chuàng)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說:“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后”。

  1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黨員干部,他堅定信仰、情系農村、躬耕農業(yè),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用滿腔熱血詮釋了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為民初心和使命擔當

  他出生于農村成長于農村,對農村滿懷深情?!白屴r民過得好一點、農業(yè)變得強一點、農村變得美一點”是他最樸素的追求。朱有勇1955年11月出生于紅河州個舊市卡房鎮(zhèn),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娃。兒時農田舊景,是最吸引他的景色。廣闊的田野在帶給他諸多歡樂時光的同時,更使他對土地與農民產生了難以割舍的眷戀和熱愛。1974年8月,高中畢業(yè)后的朱有勇,積極響應時代號召,與8位同學奔赴個舊市卡房公社茍街大隊對門山生產隊當知青,由此邁入了社會的第一站。他干活賣力,犁地、砍柴、挖石頭,什么活計一到他手里,都能干得好,當?shù)氐拿缱迦罕姸己芘宸?。苗族農民李明生如今已60多歲,提起40多年前在對門山生產隊當知青的朱有勇時,卻一下子就想了起來:“當時他們那批來的知青,數(shù)朱有勇干活最厲害,最能吃苦耐勞?!比缃?,回憶起當年的知青歲月,朱有勇感慨地說,那是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段經歷。四年的知青生活,使他成為農活樣樣在行的青年,更讓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耕作的艱辛、農民的不易。當他看到自己和農民們辛勤耕作一年,得到的卻只是難以糊口的收成時,朱有勇內心一陣陣酸痛。他為農村的普遍貧窮感到不安,也在心底埋下了自己最樸素的人生追求:一定要努力,讓淳樸的老鄉(xiāng)們走上富裕的路子。

  從異國他鄉(xiāng)到彩云之南,從大學校園到田間地頭,他渴望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1977年,朱有勇考入云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當他靜下心來鉆進農學的大天地,探尋到農業(yè)世界的萬千奧秘后,年輕的朱有勇不可抑制地愛上了自己的專業(yè)。1994年7月,懷著對專業(yè)的熱愛,他又遠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修分子植物病理學。進入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朱有勇研究的是棉花病害,表面看上去似乎和他在國內研究的生物多樣性區(qū)別很大,但試驗方法和技能卻為他以后的植物多樣性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科研基礎。而且,從做分子遺傳學實驗的國外同事那里,他還學到了很多先進的實驗方法。兩年的異國求學生涯,不僅為朱有勇打開了眼界,也為他日后的科研提供了更開闊的思路。1996年,在完成悉尼大學分子植物病理學有關項目研究后,朱有勇未加思索就謝絕了悉尼大學教授對自己的殷切挽留,帶著家人回到了云南農業(yè)大學。對于自己毅然選擇回國工作的原因,朱有勇是這樣解釋的:“賓館再好也不是家。國外條件再優(yōu)越,我做得再多、再好,也是在別人的土地上為別人做事?;貒?,我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母校,按照自己的思路,做我想做的科學研究,為這片土地、為家鄉(xiāng)人民做事,比在外國更有意義?!焙蛧?、國內先進發(fā)達地區(qū)相比,在云南搞科研或許會有一定局限性,但朱有勇熱愛這方水土,他堅信自己從事領域的一切未解之謎都能在這方山水中找到科學答案,并造福一方百姓。

  他是一名共產黨員,是黨培養(yǎng)的知識分子。他把“用自己的成果實實在在解決一些農民的問題”當作自己最大的快樂和滿足。1982年初,朱有勇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朱有勇看來,自己的每一步成長和發(fā)展,都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yǎng)人才的結果,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長期給予他的研究團隊大力支持,為團隊開展工作提供了良好平臺和研究環(huán)境。1992年至1995年間,云南建設了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每個重點實驗室投資都上千萬元,包括朱有勇后來領銜的云南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在內的3個重點實驗室都建在了云南農業(yè)大學。在朱有勇的心目中,個人的前途必須與黨的事業(yè)、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他說:“在工作中,我很在乎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要想把實驗室的工作搞上去,出成績,出效益,我作為一名組織者、一名共產黨員,就必須身先士卒,起好帶頭作用,在困難面前要上,在利益面前要讓。自從入黨那天起,我始終這樣對自己說,你已經是這個組織的一員了,你必須珍惜她的榮譽,維護她的尊嚴?!?/p>

  農業(yè)生物多樣性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農業(yè)生物多樣性與病蟲害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吹響了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沖鋒號,習近平在云南考察時強調:“現(xiàn)在距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五、六年時間了,時不我待,扶貧開發(fā)要增強緊迫感,真抓實干,不能光喊口號,決不能讓困難地區(qū)和困難群眾掉隊?!?015年,中國工程院決定對口瀾滄縣開展脫貧攻堅,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開會決定由誰來牽頭這一重任。當時60歲的朱有勇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自己是其中最年輕的,毅然決然地說:“我最年輕,我來干!”這是一個60歲的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和莊嚴承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人民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就是最大的動力。到距昆明近700公里的瀾滄縣開展扶貧,到直過民族拉祜族聚集的深度貧困地區(qū)扶貧,并從此扎根農家、扎根基層、扎根扶貧一線,這是朱有勇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選擇?!扒缣煲簧砘遥晏煲簧砟唷?,本著一顆赤誠的心,朱有勇在瀾滄呆了下來。跟老鄉(xiāng)語言不能溝通,他就從頭學習拉祜話;老鄉(xiāng)的觀念難以改變,他就不厭其煩地走家串戶拉家常,跟群眾深入交流;想要得到老鄉(xiāng)的信任,他就脫下鞋子卷起褲腳,與農民一起下到農田中帶著農民一起干。那段時間,他白天在田間觀察記錄,晚上召集大家討論研究,目的就一個,找準最適合當?shù)氐拿撠氻椖?。瀾滄扶貧項目組成員、云南農業(yè)大學朱書生教授說:“每天清晨,植被還掛著露珠,朱院士和團隊成員便拿著儀器下田了?!痹谠菏繄F隊和中國工程院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推廣一批創(chuàng)新技術、培養(yǎng)一批鄉(xiāng)土人才、示范一批技術樣板、培引一批扶貧企業(yè)、促進一批村寨脫貧”的扶貧路徑,瀾滄縣的順利脫貧、拉祜族的整體脫貧指日可待。正如快樂的拉祜人歌中所唱:“瀾滄江邊蒿枝壩,林下藥材滿山崖,生態(tài)有機三七花,人人見了人人夸。瀾滄江邊蒿枝壩,冬天洋芋美如畫,根深葉茂個頭大,家家都有致富花?!背恼侵煸菏堪颜撐膶懺谶吔蟮氐氖姑鼡?,唱的正是這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帶領拉祜人民脫貧致富的為民初心。

  2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師,他愛崗敬業(yè)、明道信道、筑夢育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用滿腔熱血演繹了一名優(yōu)秀人民教師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

  教育改變了他,他也堅持用教育改變他人。初中畢業(yè)后,朱有勇回到了陸良的窯上公社。當時上高中由基層推薦,但公社并沒有推薦他,他初中時的副校長兼教導主任謝楚老師認為他這棵好苗子不讀書太可惜了,通過來回奔波才讓他上了高中。老師的堅持,改變了朱有勇的一生。老師在帶給他新的希望的同時,也將一顆感恩的種子埋進了他的心里。朱有勇堅定了一個信念:一定要學出樣子來,幫助更多的人。進入云南農業(yè)大學后,安心讀書成了他大學期間最大的事。深知讀書機會不容易的朱有勇,學習特別勤奮。朱有勇的大學同學張玉源在談到他時,透露出欽佩:“我們約他去玩,他經常是抱著一本書苦讀,除了專業(yè)課程讀得熟練外,英語詞典等工具他也用得很熟。”大學四年,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早起晚歸,苦讀苦記老師們傳授的知識,朱有勇漸漸感知到了農業(yè)科學的博大精深,踏上了學農愛農的道路。朱有勇深知,“沒有農業(yè)的發(fā)展就沒有農民的幸福,中國農業(yè)要發(fā)展靠的是人,而農業(yè)人才需要大力培養(yǎng)”。朱有勇育人講究的是言傳身教、嚴謹治學。他的博士生黃惠川談到,朱老師幾乎每天都是最早到實驗室,最晚才離開,對學生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經常在休息放松時搞“突然襲擊”,悄悄到實驗室轉一圈,看看有誰在,都在做什么。在這樣的鞭策和督促下,朱有勇團隊形成積極向上、主動工作的氛圍,實驗室成了大家努力工作、快樂工作的場所。

  朱有勇育人還非常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在指導學生方面,他通常只給出研究題目或者研究范圍,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準備實驗材料等。他的“放手”給了后來者和年輕人信心、成長與成功的機會。出生于1979年的朱書生,慕朱有勇之名從北京回到云南,剛到的第一年,就承擔了省里的科技攻關項目,在同學中成為承擔科研項目負責人的第一人,如今已成長為云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院長。談起朱有勇,他心懷感激:“我很慶幸加入到這個團隊,是這個全國一流的平臺讓我成長成才?!敝煊杏掠送瑫r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選擇團隊新成員時通常要經過初試、面試等好幾關,他吸納了很多優(yōu)秀人才進入自己的科研團隊,這些成員來自全國四面八方。朱有勇經常躬身實踐、率先垂范。他的學生劉屹湘博士說:“老師也隨時身體力行做事情,學生也很受鼓舞,很多東西是說不出來的,但是能感受到。你在田間地頭做事情的時候,老師也和你同時戰(zhàn)斗,讓你感覺不是一個人在做一件事情,而是一個團隊在做。在瀾滄扶貧的時候,有一次老師的腳踝扭傷了,但他還堅持到林下三七種植點看情況,種植點坡度路滑,他隨地撿起根粗木棍,然后拄著慢慢地一步一步走,感覺挺震撼、挺感動的?!?/p>

  他能把高校的學生培育成專家和學術帶頭人,還能把不識漢字、不會漢語的農民培養(yǎng)成行家和致富帶頭人。除在學校帶出一大批優(yōu)秀學生外,朱有勇院士在瀾滄縣也帶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學生”。針對瀾滄當?shù)厣贁?shù)民族群眾科技文化落后、學科技用科技的意識不強、生產方式落后等素質性貧困短板,朱院士團隊決定在瀾滄舉辦科技扶貧技能實訓班。結合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把課堂直接設在田間地頭,用學員聽得懂的語言講解知識,用學員看得懂的方式手把手傳授技能?!罢n堂在田間、考試看收成”,這是全新的教學模式,目標是培養(yǎng)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為了使培訓效果達到最佳,每次開班前,朱有勇都要親自面試學員,目的只有一個:挑選出那些真正愿意技術致富的人。朱有勇與農民學員們同吃同住,今天上完課,明天就帶著學員到地里親自實踐。刨土挖地,看溫度測濕度,分析病蟲害,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幫助農民真正掌握致富本領。到目前為止,院士專家站已培養(yǎng)了1440名鄉(xiāng)土人才,這些學員學成返鄉(xiāng)后,像一顆顆脫貧致富的“種子”,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帶回家鄉(xiāng)推廣,脫貧攻堅的“星火燎原”之勢正在形成。

  他潛心問道淡泊名利,他默默耕耘用收獲反哺母校,為師生帶來榜樣的力量。朱有勇經常告誡學生:“要遠離功名浮躁,不要僅僅為發(fā)文章而搞科研,而要研究農業(yè)當中的真問題和好問題,尤其是農民所關心的問題。”在他看來,要做大事就要從急功近利中超然出來,以干事業(yè)求學業(yè)為樂事。2011年12月,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云南農業(yè)教育科研系統(tǒng)的第一位院士,為云南省和云南農業(yè)大學爭得了榮譽,學校特別獎勵了他200萬元。他毅然決定把學校獎金作為原始基金成立云南農業(yè)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通過獎勵優(yōu)秀本科學生、研究生和優(yōu)秀教師,以激勵更多師生不忘初心、學農愛農、潛心研究、服務三農。2015年,他又將自己“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的200萬元捐贈基金會,“有勇獎學金”基金數(shù)達400萬元人民幣。“有勇獎學金”設立以來,至2019年已經連續(xù)頒發(fā)了6屆,數(shù)十名師生受益。很多單位慕名來高薪聘請朱有勇,都被他拒絕了。對他而言,他關心的始終不是金錢和名利,而是農業(yè)、農村、農民,還有農業(yè)教育事業(yè)。他在乎的是實實在在做點事情,無愧于黨和國家,也無愧于人生。朱有勇說:“我們的科研成果開花結果在千家萬戶農民家里面,比拿多高的獎金、發(fā)什么文章、給多少錢都還高興,那才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高興?!?/p>

  3

  ——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干、萬眾一心,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戰(zhàn)之際,中央宣傳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狈Q號。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跡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干部群眾普遍認為,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中涌現(xiàn)出的先進典型,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的“農民院士”。(12月2日新華社)

  “農民院士”是干部群眾對時代楷模朱有勇的美稱,這個“美稱”形象詮釋了朱有勇的事業(yè),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事業(yè)和農民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他說:“論文得寫在大地上,理論成果要放到實踐中檢驗。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這種踏踏實實,務求實效的科研作風,恰是新時代院士必須的風采,唯有這種風采,才能讓科研成為國家發(fā)展強大的能量源泉,人民幸福的動力源泉。

  在時代楷模朱有勇身上,他的信念堅定,志向深遠,情懷美好,是新時代黨員的楷模,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標桿,是新時代公民學習的榜樣。

  朱有勇的信念堅定,堅定在具體的工作行動中。他把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踐行到脫貧攻堅的行動中,主動到深度貧困區(qū)域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改變了當?shù)刎毨浜蟮拿婷?。在他這里,信念就是行動力,信念就是主動力,信念就是表率力。他讓時代楷模的“信念”二字閃爍出溫暖的光輝,照亮人生之路。

  朱有勇的志向深遠,深遠在農民的幸福夢中。他致力農業(yè)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但是,他沒有躺在成果的榮譽殿堂里安然享受,而是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把科技成果變成農業(yè)生產力,他創(chuàng)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培養(yǎng)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在他這里,志向貴在落地生根,落到到農民的需求上;貴在開花結果,芬芳在農民的笑臉上。他讓時代楷模的“志向”二字釋放出強大能量,鋪就群眾致富路。

  朱有勇的情懷美好,美好在群眾的生活中。他深入村村寨寨,接地氣,樹正氣,昂揚大氣;他跑遍田間地頭,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群眾,手中有群眾喜歡的工作;他與少數(shù)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與群眾手拉手,心連心,同群眾融為一體,共同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在他這里,情懷是一首黨員群眾親密無間歌,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交響樂,在歌聲中,初心閃爍;在樂章中,使命精彩。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需要更多的“農民院士”;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需要更多的時代楷模,朱有勇的信、志、情為我們黨員干部、科技工作者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書寫一部生動教材,為我們所有公民樹立了一個見賢思齊的新時代標準。

  2019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跡學習體會

  中安街道中心幼兒園全體教職工,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通過微信、微博、電視及分別轉發(fā)各自的朋友圈等多形式收看中宣部“時代楷?!敝煊杏峦景l(fā)布會。開啟向朱有勇同志學習的活動,學習了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跡。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chuàng)新,以科教報國為理念,用滿腔熱血書寫了一名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匠心和奮斗精神。成長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獲于土地,“農民教授”成為他最喜愛的稱號。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扎根自己所深愛的大地,為我們詮釋了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一名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一名優(yōu)秀人民教師的精神風范和時代。他堅定信仰、情系農村、躬耕農業(yè)的為民初心和擔當精神,他愛崗敬業(yè)、明道信道、筑夢育人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他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chuàng)新的科研匠心和奮斗精神。

  朱有勇院士愛崗敬業(yè)、潛心科研、長年根植土地,為云南當?shù)剞r業(yè)發(fā)展和脫貧攻堅作出了巨大貢獻。通過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跡后,中安街道中心幼兒園全體教職工深刻感受到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師,他愛崗敬業(yè)、明道信道、筑夢育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用滿腔熱血演繹了一名優(yōu)秀人民教師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一名黨員干部,他堅定信仰、情系農村、躬耕農業(yè),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用滿腔熱血詮釋了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為民初心和使命擔當。

  學后教職工紛紛表示,朱有勇院士是我們身邊最鮮活的榜樣,時刻提醒著我們作為幼兒園的一分子,應該嚴于律己、積極向上、履職盡責,以昂揚的斗志和精神狀態(tài),投身到幼兒園的保教工作中。

  2019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跡學習有感

 

 前一陣子,袁隆平團隊屢屢建功,讓大家把目光又重新投回生養(yǎng)我們的大地。而就在昨天,一位來自云南,默默無聞地做著扶貧事業(yè)的農業(yè)院士——朱有勇院士,獲得了中宣部授予的“時代楷?!睒s譽,他的事跡這才為人們所知。

  “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朱有勇院士說:“我們習慣了把論文寫在紙上、發(fā)表在刊物上,現(xiàn)在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一家家農民富起來、一個個村寨脫貧!”

  自從2014年我國吹響了精準扶貧戰(zhàn)役的沖鋒號角,整片中國大地都在熱火朝天之中穩(wěn)步邁進。朱有勇院士深入我國西南貧困地區(qū),以身作則,深入群眾,一干就是5年。這5年來,朱有勇帶領自己的團隊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扎根于廣袤的貧困地區(qū)之中,依靠科技戰(zhàn)勝貧窮,讓農民們過上了好日子。

  真正的學術,從來都是由理論誕生,再反哺于現(xiàn)實。朱有勇院士的事跡讓一個個名不見經傳,奮斗在扶貧第一線的新時代扶貧攻堅手的形象,躍然于紙上。扶貧從來不是一句空話,還有許許多多以此為事業(yè)的“平凡人”在扶貧的戰(zhàn)場上奮戰(zhàn),也正是他們,令貧困逐漸消失,也許將來,貧困將會成為一個歷史名詞被收藏在博物館里。

  10億專利無償贈送

  2016年,朱有勇在當?shù)赝茝V林下三七,作為脫貧產業(yè)。據(jù)瀾滄縣林業(yè)部門調研,全縣有50余萬畝思茅松林,其中適宜三七生長的有40余萬畝。假以時日,林下三七有望成為瀾滄縣一個支柱產業(yè)。

  “林下種植三七”,能不用農藥就解決三七易生病的難題。對于這項專利技術,曾有企業(yè)開出10億的天價轉讓費,但朱有勇院士婉言謝絕了,轉頭將“林下種植三七”這項專利無償贈送給了當?shù)刎毨мr民。他說,讓農民受益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他還說,自己也只是一個會種地的農民。

  我們身上流著共同的血脈,我們都是大地母親的子女。讓每一個農民都過上好日子,不再受貧困折磨,就是朱有勇院士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

  時代楷模,扶貧為志

  2019年12月2日,中宣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跡,號召大家向院士學習,并授予他“時代楷?!钡姆Q號。

  這份榮譽對于朱有勇院士來說實至名歸,是對他投身扶貧事業(yè)的肯定和高度贊揚,也讓大家看到,只要一心為民,哪怕只是種地,也能得到全社會的認可與尊敬。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全國還有無數(shù)的先進事跡與模范人物深耕于自己的領域,為我們共同的事業(yè)添磚加瓦。中華巨龍,騰飛在即!

  2019時代楷模朱有勇事跡學習感想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干、萬眾一心,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戰(zhàn)之際,中央宣傳部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狈Q號。

  提到朱有勇,就不得不提起他2018年兩會在人民大會堂向中外媒體推銷土豆的場景,面對媒體的人大代表朱有勇難掩臉上流露出的激動和自豪,手里抓一顆碩大的土豆,向大家講述他在西南邊境科技扶貧的故事。普通土豆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土豆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5斤。通過種植冬季土豆,邊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閑田變成了高產田、脫貧田,靠著這顆“神奇土豆”,貧困山區(qū)的村民實現(xiàn)了脫貧致富奔小康。

  出身農家的朱有勇在曾經下鄉(xiāng)插隊的勞動中,體會到了因農作物病蟲害帶給農民和農業(yè)生產的苦難,后來的他考上云南農業(yè)大學,通過刻苦鉆研農業(yè)科技,成為了農業(y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靠著長達20多年扎根冷門領域的研究,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植物病理專家,為世界糧食安全生產做出了杰出貢獻。

  拳拳赤子心,殷殷報國情。就在2015年,已經功成名就的朱院士在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去最艱苦的地方扶貧。出身農家的他深知農村條件的艱苦,但是他毫不退縮,從昆明驅車14小時駛入西南邊境的貧困山村,撲下身來,用自己的畢生所學助力祖國的脫貧攻堅大計。

  扶貧必先扶智,治貧必先治愚。在這塊素質貧困的邊境山村,朱有勇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學習說拉祜語,帶領他的團隊一次次深入山野林間、用雙腳走遍深山密林,為村民選擇適合種植土豆的冬閑田,在冬季缺少蔬菜的季節(jié)種植出熟期早、薯形好、個大光滑、口感好的“神奇土豆”,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讓村民種上一畝即可脫貧,種上兩畝直奔小康。至此,“神奇土豆”在朱院士的手里發(fā)揮出了巨大的魔力。

  助力貧困地區(qū)群眾脫貧只是第一步,保證村民不再返貧才是扶貧攻堅的長久之策。為此,朱院士決定親自開辦技能培訓班,免費吃住,免費學習,他帶領著他的農民學員一起犁地、播種,享受豐收的喜悅。這個培訓班不僅教授種植土豆,還教授蔬菜種植、茶葉種植、林業(yè)、畜牧業(yè)等多種適合在林間山區(qū)開展的致富產業(yè)。在他和他的團隊的精準扶貧下,朱院士用他的實際行動將科研論文寫在了祖國的西南邊境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用科技扶貧的豐碩成果譜寫了一曲時代贊歌。

  大山無言,一石一礫皆是見證。5年的時間,這位年過60、活力四射的“農民院士”,用“神奇土豆”將一片片常年閑置的農田變成了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用科技扶貧的力量幫扶了我們祖國最需要幫扶的貧困群眾。朱院士的雙腳沾滿了山野林間的泥土,汗水揮灑在脫貧攻堅戰(zhàn)的戰(zhàn)場,書寫的脫貧傳奇在遠山之外續(xù)寫。朱有勇的事跡啟示我們,樹立“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志向,懷揣一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發(fā)光發(fā)熱,用自己的生動實踐書寫出無愧時代、無愧歷史的人生答卷。

22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