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獻學讀書筆記
古典文獻學讀書筆記
“楚辭”是戰(zhàn)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它是《詩經》三百篇以后的一種新詩體。下面是學習啦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第一節(jié) 楚辭的名稱和來源
“楚辭”這一句詞不知起于何時?!妒酚洝吩趶垳膫髦幸呀浱岬剿?,可能至晚也是漢初就有的。至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從此以后,“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
漢代一般稱“楚辭”為賦,這是不十分恰當的。“楚辭”和漢賦,體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詩歌,后者是押韻的散文,它們的句法形式、結構組織、押韻規(guī)律都是兩種不同的范疇。再從音樂的關系上看,雖然都是不歌而誦,但漢賦同音樂的距離比“楚辭”更遠些。所以司馬遷說:“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史記?屈原列傳》)可見辭與賦本來是有區(qū)別的。由于漢賦是直接受“楚辭”的影響發(fā)展起來的文體,在習慣上漢代人多以辭賦并稱,把屈、宋之辭與牧乘、司馬相如的賦等同起來。于是辭與賦的概念混淆了,從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辭都稱之為賦了。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體,不應混為一談。至于后人以《離騷》代表《楚辭》而稱之為“騷”,如《文心雕龍》有《辨騷》篇,《文選》有“騷”類等。這和后人稱《詩經》為“風”一樣,雖然名實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辭和漢賦兩種文體區(qū)別開來。
“楚辭”的產生有其復雜的因素,決不是偶然的。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楚國地方文化。宗教、藝術、風俗、習慣等都有自己的特點。與此同時,楚國又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吸收了中原文化,也發(fā)展了它固有的文化。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傳統(tǒng)就是“楚辭”產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遠在周初,江漢汝水間的民歌如《詩經》中的《漢廣》、《江有汜》等篇都產生在楚國境內。其他文獻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國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見《說苑》中《至公》、《正諫》、《善說》三篇。)等都是楚國較早的民間文學,有的歌詞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個語助詞,如“兮”、“思”之類。后來便成為《楚辭》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還是楚國民間的巫歌。楚國巫風盛行,民間祭祀之時,必使巫覡“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冻o》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當時楚國各地包括沅湘一帶的民間祭神的歌曲,祭壇上女巫裝扮諸神,衣服鮮麗,佩飾莊嚴,配合音樂的節(jié)奏載歌載舞,很像戲劇場面。這就是那時巫風的具體表現(xiàn)。這種原始宗教的巫風對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響?!峨x騷》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陽下招,以及《楚辭》中凡詩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貴品德的象征,如高冠長佩,荷衣蕙纕,乃至豐富的神話故事的運用等,都是最好的說明。所以《呂氏春秋?侈樂篇》說:“楚之衰也,作為巫音。”“楚辭”就是這種帶有巫音色彩的詩歌。
還有楚國的地方音樂對“楚辭”也有一定的影響。春秋時,樂歌已有“南風”、“北風”之稱。鐘儀在晉鼓琴而“操南音”,被譽為“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師曠曰:“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見襄公十八年《左傳》。鐘儀事見成公九年《左傳》)。從此以后,楚歌、楚聲和楚舞一直為楚人所喜愛,見于文獻記載者不少。這是很自然的。戰(zhàn)國時楚國地方音樂極為發(fā)達,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勞商》、《薤露》、《陽春》、《白雪》等,“楚辭”的作者都已提及,“楚辭”雖非樂章,未必可歌(《九歌》經屈原改寫后,是否用原來樂調歌唱,不能知道。)。但它的許多詩篇中都有“亂”辭,有的還有“倡”和“少歌”,這些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冻o》中保存這些樂曲的形式,就說明它同音樂的關系非常接近。當然由于作者是楚人,他們所接受的音樂的影響也多半是屬于楚國地方的。同時,與此有關而影響于“楚辭”的那就是楚國的方言。楚國的方言有特殊的意義,也有特殊的音調。《楚辭》中的方言極多,如“扈”、“汩”、“憑”、“羌“、“侘傺”、“嬋媛”之類,參考古注及其他文獻還可以理解。至于當時音調的讀者早已失傳。漢宣帝時,九江(今安徽壽縣,楚最后國都)被公能誦讀《楚辭》,至隋代,還有釋道騫也善讀《楚辭》,“能為楚聲,音韻清切”(《漢書?王褒傳》及《隋書?經籍志》)。后來唐人還繼承他的讀法。可見懂得《楚辭》中楚聲的人隋唐間還有。不過這對《楚辭》的影響是次要的,主要還是民間文學和地方音樂的關系。
總之,楚國本有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后來又接受北方文化的影響,二者融合為一,匯為文化的巨流,在長期發(fā)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學藝術的素材,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充分的有利條件。就在這個優(yōu)越的文化基礎上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產生了《楚辭》這樣光輝燦爛、千古不朽的詩篇。
第二節(jié)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約前340-前277),名平,是楚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博聞強記”,熟悉政治情況,善于外交辭令。為楚懷王左徒,對內同楚王商議國事,發(fā)布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對諸侯。懷王起初很信任他。但那時楚國內外都有尖銳的斗爭:在內政上保守派與改革派的斗爭,也表現(xiàn)為外交上親秦與親齊兩派的斗爭。前者以懷王稚子子蘭等楚國的貴族集團為代表,后者以屈原為代表。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正在起草之際,上官大夫為了探聽憲令內容,就想奪過去看,屈原不與,上官大夫反誣蔑屈原泄漏機密,恃才矜功。懷王不察,遂疏屈原。秦惠王見有隙可乘,就派張儀至楚,進行陰謀詭計。張儀許懷王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絕齊交。懷王既絕齊,又不得地,大怒,發(fā)兵攻秦,先后皆大敗,喪師失地。齊既不來救,韓魏復出兵攻楚,懷王不得已,乃使屈原使齊,恢復邦交。局勢暫時穩(wěn)定下來。詩人洞察形勢,認為非聯(lián)齊不能抗秦。在政治上與腐朽的舊貴族集團相對立,堅決同他們作斗爭。而懷王昏庸懦怯,為群小所包圍,終于走親秦道路,放逐了屈原。這時楚國內政腐敗,外交失策,又連年為秦所戰(zhàn)敗,懷王遂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頃襄王繼位,以弟子蘭為令尹,對秦完全采取妥協(xié)投降政策。詩人痛恨子蘭勸懷王入秦,子蘭復譖毀屈原,襄王怒而遷之于江南。詩人在長期流放中憂心國事,沒有一刻忘了回去。他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抒發(fā)憂憤的感情,并揭露、指斥群小違法亂紀、壅君誤國之罪,乃自投汨羅江而死。
詩人有高貴的品質和干練的才能。他生活在社會變革、階級斗爭復雜激烈的時代,抱有進步的政治思想,十分自負地想為楚王做一個統(tǒng)治上的帶路人。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tǒng)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不外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詩人在他的詩篇中都曾一再鄭重地表明,而且稱之為“美政”。但這些并不是空話,詩人曾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在任左徒時實踐了自己的主張。比如《離騷》說:“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可見屈原為了治理國事,確實培養(yǎng)了一批人材,希望將來有用。當他奉命草擬憲令,而反對派的舊貴族就千方百計來破壞它。只這兩件事就足以說明詩人所謂“美政”的基本內容和它的中心思想。而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反對貴族的傳統(tǒng)特權,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的,所以在國內必然會引起斗爭。
詩人一生為了祖國,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企圖“及前王之踵武”。當他看見“黨人”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就大聲疾呼地說:“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幾績。”當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擠和迫害時,就奮不顧身地同他們斗爭到底,九死不悔。詩人一生的歷史就是同舊貴族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歷史。他的悲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傾瀉了深沉的愛國的思想感情,成為千古傳誦的杰作。
屈原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是二十五篇,這可能是劉向校定的篇數。它的具體篇目,據王逸《楚辭章句》為《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游》、《卜居》、《漁父》二十五篇。《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墩谢辍芬黄抉R遷認為屈原所作,而王逸卻定為宋玉??梢娗淖髌窛h代人的看法已不一致。至于后人為了加入《招魂》、《大招》等篇,而把《九歌》任意刪并,以求合于二十五篇之數,那是極不妥當的。
關于屈原作品中的真?zhèn)螁栴},后人紛紛討論,各執(zhí)一說。現(xiàn)在看來,《大招》一篇顯然是模仿《招魂》寫的,而詞采遠遠不及,可以肯定不是屈原所作?!稘O父》一篇司馬遷在屈原傳中本是作為一個有關屈原的故事來敘述,并不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所以王逸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這個推測是有道理的。因此《漁父》不應算在屈原作品二十五篇之內也是可以肯定的。至于《遠游》、《卜居》以及《九章》中的《惜往日》、《悲回風》等篇,也有人認為后人所依托,但缺乏充分根據。由于年代久遠,后人對于作品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眾說分歧是不足怪的。
第三節(jié) 離騷
《離騷》(《離騷》篇名的意義,司馬遷引淮南王說:“離騷者,猶離憂也。”班固解為遭憂,王逸解為別愁,二說雖不同,但都可以講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杰作。
詩人寫作《離騷》時已經度過了大半生。他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不斷遭到腐朽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這時已經再被放逐,到了救國無路的地步;而楚國也由一個頗有希望的國家,被弄到了瀕臨危亡的絕境。詩人瞻前顧后,感慨萬分,他把堅持奮斗而不能實現(xiàn)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溶成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
《離騷》對詩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現(xiàn)。在七雄紛爭、各國存亡處于緊要關頭的戰(zhàn)國時代,詩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國推上富強的道路,甚至由它來統(tǒng)一中國。他列舉歷史上興國的圣君和亂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堯舜為榜樣,以“捷徑窘步”的桀紂為戒鑒,把楚國建設成為強大的國家。不僅如此。處于當時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大變革時期,詩人為了真正達到這一目的,還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反映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張:“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所謂“舉賢而授能”,即不分貴賤選用賢能來治理國家;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即修明法度,嚴格按法度辦事。這是與維護貴族特權的世襲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則針鋒相對的??梢哉f,祖國的富強是詩人理想的目標,進行政治革新則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與追求進步政治的精神緊緊結合在一起的。這既說明了詩人思想的進步性,也說明了他的愛國理想的深刻性與人民性。
《離騷》的基本內容就是表現(xiàn)詩人對實現(xiàn)這一崇高理想的熱烈追求和不懈的斗爭。全詩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從篇首到“豈余心之可懲”為前一部分;從“婦媭之嬋媛兮”到篇末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詩人對已往歷史的回溯。他敘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輔助楚王進行政治改革的斗爭。詩人從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鍛煉品質和才能,并決心把這一切獻給祖國的富強事業(yè)。他對楚王說:“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騏驥以馳聘兮,來吾導夫先路!”但是詩人這一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愿望,卻因為觸犯了貴族集團的利益,招來了重重的迫害和打擊。貴族群小向他圍攻,極盡誣蔑誹謗之能事;楚王聽信讒言,不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為實現(xiàn)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變質了。當詩人回顧到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壞,祖國的命運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滿腔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動勢力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痛斥貴族群小“競進以貪婪”,“興心而嫉妒”,“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指出他們蠅營狗茍,把祖國引向危亡的絕境:“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他怨恨楚王的昏庸,不辨忠邪。他還大膽地指責楚王反復無常:“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對人才的變質,詩人也表示了深深的惋嘆;“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但是詩人并沒有被這種沉重的感情壓倒,也決不向反動勢力屈服,他寧肯承擔迫害,也不變志從俗:“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確,要永遠堅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離騷》后一部分是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人被腐朽的貴族集團排斥在現(xiàn)實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悶傍徨地面對著未來,究竟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呢?首先,女媭勸他不要“博謇好脩”,應該明哲保身。但詩人通過向重華陳辭,分析了往古興亡的歷史,證明了自己態(tài)度的正確,否定了這種消極逃避的道路。于是,追求實現(xiàn)理想的強烈愿望,使他升騰到了天上。他去叩帝閽,閽者卻閉門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終無所遇。這天下實際是人間的象征,說明再度爭取楚王的信任也是不可能的。接著詩人去找靈氛占卜,巫咸降神,請他們指示出路。靈氛勸他去國遠游,另尋施展抱負的處所,巫咸則勸他暫留楚國,等待時機。詩人感到時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國也不會有什么希望,于是決心出走。但是這一行動又與他的愛國感情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正當他升騰遠逝的時候,卻看見了祖國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終于留下來了。詩人通過這一系列虛構的境界,否定了他與愛國感情和實現(xiàn)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馳的各種道路,最后決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這是詩人當時所可能選擇的一條道路,以死來堅持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的道路。
《離騷》通過詩人一生不懈的斗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xiàn)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zhàn)斗精神;表現(xiàn)了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xiàn)了他的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同時通過詩人戰(zhàn)斗的歷程和悲劇的結局,反映了楚國政治舞臺上進步與反動兩種勢力的尖銳斗爭,暴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動勢力的囂張拔扈。它雖是一首抒情詩,卻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現(xiàn)實內容;它雖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卻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性。不愧
為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篇。
《離騷》在藝術上也有極高的造詣和獨特的風格。
《離騷》是一篇具有深刻現(xiàn)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發(fā)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神話的浪漫主義,成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峨x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潔,感情的強烈,這個形象就遠遠地超出于流俗和現(xiàn)實之上。《離騷》又自始至終貫串著詩人以理想改造現(xiàn)實的頑強斗爭精神,當殘酷的現(xiàn)實終于使理想破滅時,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堅決意志。這些都表現(xiàn)了《離騷》這首長詩的浪漫主義的精神實質。同時,《離騷》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這突出地表現(xiàn)在詩人馳騁想象,糅合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編織幻想的境界。如關于神游一段的描寫,詩人朝發(fā)蒼悟,夕至縣圃,他以望舒、飛廉、鸞皇、鳳鳥、飄風、云霓為侍從儀仗,上叩天閽,下求佚女,想象豐富奇特,境界仿佛迷離,場面宏偉壯麗,有力地表現(xiàn)了詩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詩人也常常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哪關于詩人品格的描寫:“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惟昭質其猶未虧。”詩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優(yōu)美的想象,而這種集中的夸張的描寫,就把詩人的品格刻劃得異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義的特質。
《離騷》的另一藝術特色是比興手法的廣泛運用。它“依詩取興,引類比喻”,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tǒng),而又進一步發(fā)展了它。《詩經》的比興大都比較單純,用以起興和比喻的事物還是獨立存在的客體;《離騷》的比興卻與所表現(xiàn)的內容合而為一,具有象征的性質。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詩人的高潔便是。其次,《詩經》中的比興往往只是一首詩中的片斷,《離騷》則在長篇巨制中以系統(tǒng)的一個接一個的比興表現(xiàn)了它的內容。如詩人自比為女子,由此出發(fā),他以男女關系比君臣關系;以眾女妒美比群小嫉賢;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約以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駕車馬比治理國家,以規(guī)矩繩墨比國家法度等。比興手法的運用,使全詩顯得生動形象,豐富多采。
抒情詩一般篇幅短小,沒有故事情節(jié)?!峨x騷》不只篇幅宏偉,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詩人大半生歷史發(fā)展的廣闊背景上展開抒情,后一部分又編造了女媭勸告、陳辭重華、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節(jié)的成分。這種內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就是波瀾起伏,百轉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轉眼卻又出現(xiàn)一個新的境界。這樣就把詩人長期的斗爭經歷和復雜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離騷》的形式來自民間,但在詩人手中有了很大發(fā)展。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把詩句加長,構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納豐富的內容,又有力地表現(xiàn)了奔騰澎湃的感情?!峨x騷》基本上是四句為一章,字數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錯落中見整齊,整齊中又富有變化的特點?!峨x騷》的語言十分精煉,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國的方言,虛字也運用得十分靈活,又常以狀詞冠于句首,造句也頗有特點。此外,《離騷》除了詩人內心獨白外,還設為主客問答,又有大段的鋪張描寫,繪聲繪色,對后來辭賦有很大影響。所有這些也都表現(xiàn)了《離騷》的藝術特點與成就。
第四節(jié) 屈原的其他作品
深刻的思想內容,純熟的藝術技巧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充分的表現(xiàn)。
《九章》是包括九篇詩歌的總題,主要是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歷、處境和苦悶悲憤心情的反映,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群小的無比痛恨。但這個總題名不是詩人所自定,而是后人輯錄時所加。朱熹所謂“后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非必出于一時之言”,從《九章》各篇內容來看,這種說法是符合事實的。《九章》各篇的創(chuàng)作年代,大概以《惜誦》為最早,它是作者被讒見疏以后所作?!冻樗肌肥菓淹鯐r作者流放漢北所作,故詩中有“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之句。其余七篇都是作者在頃襄王時被放于江南所作。其中《哀郢》為頃襄王二十一年,郢都被秦攻破后作,詩人久放的痛苦和對祖國危亡的憂慮,在這首詩中得到異常深刻的反映。《涉江》中的地名和時令緊承《哀郢》而來,是詩人溯江北上,入于湖湘以后所作?!堕夙灐分杏?ldquo;生南國兮”一語,疑亦是詩人在江南途中所作,表面上詠物,實際是詩人的自贊?!稇焉场贰ⅰ断铡范际乔猿烈郧安痪米鞯?,后者是屈原的絕筆,是他最后一首述志詩。此外《思美人》、《悲回風》二篇作于何時不能確定,所可知者,前者大概是再放初春所作,后者則作于再放的某年秋間。
《九章》與《離騷》一樣,是詩人在同腐朽的貴族集團進行激烈的斗爭中產生的。因此,它也同《離騷》一樣,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感情。在《抽思》中詩人寫道: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歲!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愿徑逝而未得兮,魂識路之營營。
詩人獨處“異域”的孤寂苦悶的心情和對郢都的懷念,是表現(xiàn)得如此深摯動人,我們似乎看到了詩人夏夜不寐,輾轉反側,魂夢縈繞故都的痛苦表情。詩人熱愛祖國的心情越到晚年就越強烈,當郢都被敵人攻破時,詩人在《哀郢》中回憶當年被迫離郢的情景,如云“出國門而軫懷”,“望長楸而太息”,“顧龍門而不見”,“背夏浦而西思”,最后則“登大墳以遠望,聊以舒吾憂心”,真是一步一回首,一步一傷神。他在九年不復的放逐中,面對著殘破的祖國河山,內心的痛苦是無可名狀的。但詩人仍堅持返回故國的愿望,所以在《哀郢》的“亂辭”中寫道:
曼余目以流觀兮,冀一反之何時!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詩人時刻都沒有忘懷祖國,也時刻沒有忘懷人民,特別是在長期的流放中,實際是生活在人民中間的,在郢都破滅后,詩人事實上成為難民群中的一個。因此,他就更加深切地了解人民流離失所的苦難。詩人這種同情人民、拯救人民的心也就成為他熱愛祖國,不肯遠離“故鄉(xiāng)”的動力。
詩人在《涉江》中還具體描寫了流放中的艱苦生活,但詩人并沒有灰心退縮,反而更加頑強,更加堅毅不屈。他鄭重宣言:“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由于艱苦生活的磨煉,使他進一步地認識了“黨人”的腐朽丑惡的本質,因而對他們的鞭撻更加有力,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揭露更加深刻:
玄文處幽兮,矇瞍謂之不章;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鳳凰在笯兮,雞鶩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黨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懷沙》
《九章》的強烈的政治性,強烈的抒情意味與《離騷》基本一致。詩人眼看著祖國的命運就要被“黨人”斷送,他的心情就越發(fā)不能平靜。所以表現(xiàn)在《九章》中的感情有時比《離騷》還更激烈。但《九章》中幻想夸張的手法較少,主要是使用直接傾瀉和反復吟詠的方法來表現(xiàn)其奔放的激情,因之它比《離騷》具有更強的現(xiàn)實性。如《哀郢》、《涉江》、《懷沙》等篇都是紀實之辭,作者放逐生活歷歷可見?!毒耪隆返恼Z言十分華美,富于表現(xiàn)力,很好地表達了詩人的強烈感情。形式上《九章》散而不亂,跌宕有致,語氣隨著詩人感情的起伏而變化,深深地吸引著讀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厚的抒情成分完美地結合,是《九章》的主要特色。
《天問》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奇文。它是對自然、社會的現(xiàn)象和事物所發(fā)生的疑問,從中可見詩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作者在篇中所提出的一百七十多個關于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問題中,保存了不少的神話傳說和古史材料?!短靻枴坊旧鲜撬难栽姡ㄆ迷憜栒Z氣,然參差錯落,靈活變化,并不覺得單調。
《天問》的創(chuàng)作年代,據篇末“薄暮雷電,歸何憂”、“伏匿穴處,爰何云”及“悟過改更,我又何言”幾句看來,王逸認為是詩人放逐后所作是正確的。又《天問》后半篇多引歷史故實以為鑒戒,與《離騷》陳詞重華的用意相同,估計它們的寫作時間相去不會太遠。
《招魂》也是一篇奇文,是屈原放于江南時根據民間招魂詞的寫法而創(chuàng)作的?,F(xiàn)在應該根據《史記》屈原傳贊來糾正王逸以來認為宋玉所作的錯誤看法。全文以中間巫陽招魂詞為主體,前有敘文,后有亂辭。招魂辭最突出的特點是每隔一句用一個“些”字做語尾。“些”和“兮”都是楚國的方言,而用“些”字又是楚國巫覡禁咒語的舊習。詩人正是把民間流行的習慣語言引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關于本篇的主旨,除舊說宋玉招屈原外,還有屈原招懷王和他自己招自己兩說。我們基本上同意后一說。招魂本是楚國當時的巫風。而從謝靈運《山居賦》的“招驚魂于殆化,收危形于將闌”和杜甫《彭衙行》的“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等語句中,還可以看到這種招生魂的遺風。
屈原放逐江南后,思想中充滿著矛盾和斗爭,根本原因就是《離騷》提出的是否離開祖國的問題,這就造成他“愁懣山澤,魂魄放逸”的精神狀態(tài)。詩人采用民間招魂的形式,極力描寫四方上下的險惡和故鄉(xiāng)居室、飲食、音樂之美,不僅賴以堅定自己不肯離開祖國的意志,寄托他對故鄉(xiāng)的熱愛,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進用的愿望。這與《離騷》的上下求索、眷戀故鄉(xiāng)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鋪張那些物質享受,雖然不一定屬于詩人自己,卻是他曾與楚王“圖議國事”,經常出入游宴的處所,耳聞目見的事物。這正是詩人的苦心孤詣之所在,不是什么俳諧之文。有人認為《招魂》是以文滑稽,那是輕看了這篇作品的。《招魂》在藝術上的特色是鋪敘豐富,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它的鋪寫方法對后來漢賦的創(chuàng)作有直接影響。
《九歌》本來是古代樂歌,《離騷》、《天問》都曾提到它。據傳說它是夏啟從天上偷來的?!冻o》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間祀神樂歌的基礎上,為朝廷舉行大規(guī)模祀典所創(chuàng)作的祭歌,并取古代樂歌為名。
《九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禮魂》是送神之曲,為各篇所通用,其馀每篇各主祀一神。為了獲得神的福佑,《九歌》中有的寫祭祀中歌舞娛神的熱鬧場面,有的寫人們對神的熱烈祀贊,如《東皇太一》、《云中君》、《東君》就是。它們莊嚴富麗的情調,與《詩經》的頌詩相近,但比頌詩生動活潑而有情致?!毒鸥琛酚钟猩衽c神、人與神相愛的描寫,這是原始宗教“人神雜糅”的一種遺留,如《湘君》、《湘夫人》、《山鬼》三篇就是十分優(yōu)秀的戀歌?!断婢肥窍娣蛉说莫毘断娣蛉恕肥窍婢莫毘?,都是表現(xiàn)他們互相追求終于不遇的復雜變化的心情;《山鬼》寫神女去同愛人相會,但愛人卻沒有來。詩中極寫女主人公相思、怨恨、懷疑、憂傷的情緒?!洞笏久?、《少司命》和《河伯》或寫愿結相知、頃刻別離的悲愁,或寫同游九河、是暮忘歸的快樂,都是很好的抒情詩。
此外,《國殤》是一首追悼為國犧牲的將士的挽歌,充滿愛國主義精神。全詩概括而又生動地描寫了戰(zhàn)斗的經過,刻劃出衛(wèi)國壯士勇武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并加以熱烈的禮贊?!秶鴼憽凤L格剛健悲壯,語言樸素,色彩單純,聲調激越,與內容和諧一致,是《九歌》中風格突出的一首。
《九歌》充滿浪漫氣息,想象優(yōu)美而豐富,和民歌有血緣關系?!毒鸥琛分械亩鄶翟娖蟮猪嵨峨h永,語言精美,善于把周圍景物、環(huán)境氣氛、人物容貌動作的描繪和內心感情的抒寫十分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有一些片段長期為后人所傳誦。例如: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湘夫人》
這里詩人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以清秋的景色構成了一個美妙而略帶輕愁的意境。這樣一開始就有力地襯托了湘君久候夫人不來所勾起的悵惘。他如《山鬼》以深山中特有的景物描摹女主人公的美麗和她的深摯的感情,《少司命》寫神靈往來倏忽所引起的悲歡離合的情緒,也都具有深切感人的力量。
第五節(jié) 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始了詩人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時代。屈原以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貴品格,以他創(chuàng)作的光輝燦爛的詩篇,對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對我國文學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的發(fā)展上有著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為一個愛國者、愛國的詩人為后世所景仰的。千百年來,人民沒有忘記他。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決心中,我們看到了詩人精神的再現(xiàn);千百年來,在人民反抗強暴、維護正義、維護祖國尊嚴的斗爭中,我們也看到了詩人精神的再現(xiàn)。詩人的人格和詩人用心血寫成的愛國詩篇,更滋育了后世的進步文人作家。許多進步文人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屈原愛國思想的影響,并且從他堅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漢初,遭遇與屈原相似的賈誼,他寫過一篇《吊屈原賦》,表示了對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馬遷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僅在《史記》中為屈原立傳,極力表揚了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精神來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記》的寫作。另外還有不少人離讒憂國,以“悼騷”、“感騷”為題來作賦著文,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了屈原的精神。兩漢以后,屈原精神在許多作家身上得到進一步發(fā)揚,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為人。李白作為封建社會的浪子和詩人,他“一生傲岸”,不向權貴折腰,卻深深敬佩屈原。他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他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憂國愛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繼承者。他的詩歌也是努力向屈原學習的,所以他說:“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在我國古代,還有不少詩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寫下了激昂慷慨的愛國詩篇,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屈原精神的影響。
屈原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從形式來看,他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特別是楚聲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靈活的新體裁,是詩歌形體的一次解放。楚辭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裁,在屈原手中它很好地起了文學的戰(zhàn)斗作用,但作為楚辭的直接影響,卻是在漢初特定的土壤上產生的鋪張揚厲的大賦,它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工具,是走到了楚辭的反面。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屈原還發(fā)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把《詩經》原來的比興材料,如草木、魚蟲、鳥獸和風云雷電都賦予了生命,讓它們活動,甚至讓它們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謂“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前人早已指出。這種“寄情于物”、“托物以諷”的表現(xiàn)方法,對我國古代文學,特別是詩歌有著極大的影響。例如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以及許多的詠史、詠懷、感遇的詩篇,都是直接間接受了屈原這種作風的啟發(fā)的。至于《離騷》、《招魂》所運用的大膽幻想和夸張的手法,對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也有很大影響,像李白就認真學習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辭的精神,因此在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義詩人李賀所受屈原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極力推崇楚辭,稱為戰(zhàn)國時代的“風”、“雅”,“衣被詞人,非一代也”。這是對的。楚辭影響的深遠,只有《詩經》可與之相比?!对娊洝泛统o所開辟的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道路,二千年來一直為我國優(yōu)秀的作家所繼承和發(fā)揚。
第六節(jié) 宋玉
宋玉是屈原以后著名的楚辭作家。關于宋玉的生平,《韓詩外傳》、《新序》等書有一些零星的記載,但都太簡單,且彼此互相抵牾,未必是可靠的材料。唯一可靠的,現(xiàn)在看來還只有司馬遷在《屈原列傳》末尾所說的幾句話:“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參照宋玉的作品,宋玉是一個屈原的后輩,他向屈原學習,從事楚辭創(chuàng)作。而出身低微,出仕后并不得意:這大體上是可以肯定的。宋玉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賦十六篇,其篇目已不可考。然《楚辭章句》有《招魂》和《九辯》,《文選》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古文苑》有《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墩谢辍贩撬斡袼?,已詳前節(jié)。其馀十二篇,除《九辯》外,都是后人所依托,決不可信。《古文苑》中六篇,前人指為偽作,已成定論?!段倪x》中五篇由于它們的藝術成就較高,且對后世文學有不小影響,如“巫山云雨”、“曲高和寡”等,成為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成語。因此,盡管前人作了不少的辨?zhèn)喂ぷ鳎岢隽嗽S多可疑的理由,但也還有人相信是真的。我們認為《文選》中所謂宋玉賦的體制、風格和語言都與楚辭迥異,倒和漢賦相近,這從辭賦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在宋玉的時代是很難出現(xiàn)的。而且這五篇賦都作第三者敘述口氣,又直稱“楚王”、“楚襄王”,明為后人假托之詞,不是宋玉自作。綜上所述,宋玉作品流傳下來的只有《九辯》一篇,但這并不影響他在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
《九辯》是一篇優(yōu)秀的楚辭作品。王逸認為宋玉“閔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這大概是一種揣測之詞,事實上屈宋未必有什么師生關系?!毒呸q》主要是作者抒發(fā)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例如說:“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世雷同而炫耀兮,何毀譽之昧昧。”詩人對社會的黑暗是有比較明確的認識的。因此,他明白表示:“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但宋玉沒有屈原那樣激烈的感情,所以調子很低沉。像詩中“愿銜枚而無言兮,嘗被君之渥洽”等句,又可以看出他性格卑順軟弱的一面。
《九辯》在《楚辭》中也是一首長詩,共二百五十五句,其中雖頗多襲用屈原作品中的詞句,但在藝術上仍有它的獨創(chuàng)性。作為抒情詩,它不是以直接傾瀉詩人內心的激情來感染讀者,而是善于通過自然景物抒發(fā)自己濃厚的感情,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像開頭的一段: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忄廣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作者在這里把情與景交錯地寫出。他寫了蕭瑟的秋景,寫了遠行的凄愴和送別的愁緒,寫了貧士失職的不平以及羈旅的孤獨惆悵,這就使詩人的感情和自然景物互相襯托而融合為一。詩人之情雖是主觀的,但使人感到它是具體的;自然之景雖是客觀的,卻使人感到與詩人的感情是和諧一致的。宋玉就這樣進一步開拓了詩的意境,提高了詩歌的表情達意的作用,千百年來不少文人學士推崇這一篇作品,“悲秋”成為詩歌中不斷重復的主題,除了由于宋玉那種感傷情緒在特定的時期喚起他們的共鳴外,他們也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九辯》藝術上的這一特色。過去屈宋并稱,宋固不如屈,但無疑的宋玉是屈原藝術的優(yōu)秀繼承者,他的作品對后世文學曾發(fā)生不小影響,在文學史上宋玉應該占有一定的位置。
相關文章:
1.古典文獻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