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的思考心得:凡所經(jīng)歷,皆成性格
思行 | 自卑與超越:凡所經(jīng)歷,皆成性格
凡所經(jīng)歷,必成性格。那些曾經(jīng)打不倒一個人的遭遇,都會使人變得更為成熟而頑強——雖然性格也會變得復雜而充滿個性。
(20170928 日記 凡所經(jīng)歷,皆成性格)
凌晨收到了一位老師分享的一篇微信文章,內(nèi)容是楊老師跟清華2017級新生座談的概要,看似簡短,只有3個話題,學校多元選擇、城鄉(xiāng)差異帶來的個人差異、英語學習的過程, 但是《“I am unique and great.” | 楊斌副校長與7字班新同學座談》這一篇文章至少有兩點都觸動了我,也讓我聯(lián)想到了一些近來的經(jīng)歷和先前的成長之路,寫下來,與自己對話。
刀劍美德,性格涵養(yǎng)
第一是關于“刀劍的美德”。內(nèi)容如下:
如何彌補城鄉(xiāng)差異可能帶來的差距,也是大家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八刭|(zhì)教育的理念在我們那邊條件比較匱乏,會不會因為這個和大城市的同學有差距?”一位同學表達了她的擔心。
“那我倒想問你,你在什么方面比他們更有優(yōu)勢呢?”不急于回答,楊斌老師反問道。
“了解農(nóng)村生活,適應艱苦生活,知道自己的劣勢,有動力去趕超吧……”
“大學是個人才成群的地方,可不只是學課考分,也不要簡單地說自己的什么特征是‘劣勢’”。楊斌老師說,“從這個角度說啊,你剛才說到自己的那些優(yōu)勢,真的很重要呢。比如說你在一個大家庭生活,農(nóng)村里相互間走動多,可能你就更有empathy,移情的能力,體察他人感受,用感知而不只是分析去與他人共鳴;再比如“抗造”皮實,這也是人生走遠路很要緊的本事。”
“田間地頭的跋涉,資源匱乏中成長的同學,這一點就很有長處。我建議你們每個人應該寫一篇who I am的故事,更好地體認自己過去生活的unique and great,你過去的人生際遇,以及你如何應對這些的經(jīng)驗,都會一同造就你這個人?!?/p>
關于“劣勢”這個詞,楊斌老師也有很多話想說。“從專業(yè)角度看,劣勢是一個很不恰當?shù)脑~,你太著急給自己下結(jié)論了。亞里士多德問‘什么是一把刀的美德?’刀劍用于裝飾的話,美觀就是美德或者說優(yōu)勢,而如果用于砍伐則鋒利更值得追求。所以沒有目的,不對應具體的情景需求,談優(yōu)劣勢就有些武斷。姚明的身高在沒有籃球運動的時代只可能會讓父母發(fā)愁買不起衣服,慢半拍可能更沉穩(wěn),講話有口音還能增加表達的色彩和魅力呢?!?/p>
尤其是“田間地頭的跋涉,資源匱乏中成長的同學,這一點就很有長處。我建議你們每個人應該寫一篇who I am的故事,更好地體認自己過去生活的unique and great,你過去的人生際遇,以及你如何應對這些的經(jīng)驗,都會一同造就你這個人?!边@段話,剛讀到的時候,有一種路遇知己的感覺,不能說是醍醐灌頂,但一定是心有靈犀——在無數(shù)個黑夜,我都在反思和追問,農(nóng)村成長的環(huán)境和貧困的童年經(jīng)歷,甚至是摻雜著暴力和屈辱的鄉(xiāng)村成長過程,對于我的性格養(yǎng)成,究竟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 尤其是每次回到故鄉(xiāng),那種雖然再也無法回到過去但卻永遠難以忘懷的情誼,總會把每一次再啟程填滿力量。這次來到康奈爾,也很多次想到從小到大經(jīng)歷過多個截然不同甚至是幾個不同的世界的時域空間,對我而言究竟會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設定,又將會對我的性格和未來產(chǎn)生哪些可見與不可見的影響。
我是誰,我該怎么辦
被楊老師不幸言中的是,印象中我在初中高中和大學的不同階段,似乎都在日記里以“我是誰”或“我該怎么辦”的標題寫過一些日記,而且那樣的階段一般是我自己比較迷?;蛘弑容^對未來不自信的時候,借以梳理自己的思緒、給自己打雞血的時候?qū)懙摹H缃褚呀?jīng)很少寫這一類文字了,但卻時常會在跑步或者讀書中閃過一個類似的念頭,轉(zhuǎn)而信馬由韁地思考上幾分鐘。
最近這兩天在讀汪曾祺的《老人情》和__剛寫的《人生:中國首部商業(yè)領袖集體傳記》,汪曾祺寫道很多老一輩或者很老的風俗人情,細膩而讓人懷念。而__剛則從潘石屹、黃怒波、王石、任志強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新富階層代表切入,從童年和家庭故事還原這些有過平凡但有代表性的經(jīng)歷的“那時少年”,如何一步步風云際遇、靠著奮斗、品格或者是審時度勢甚至偶爾的左右逢源實現(xiàn)創(chuàng)富夢想的。
這兩本書一個是作家寫的,一個是財經(jīng)記者寫的,風格不同,卻都回應了一個話題——凡所經(jīng)歷,必成性格。那些曾經(jīng)打不倒一個人的遭遇,都會使人變得更為成熟而頑強——雖然性格也會變得復雜而充滿個性。
獨特經(jīng)歷定義獨特人生
正如《自卑與超越》一書里所說的,我們童年的經(jīng)歷以及應對經(jīng)歷的模式,基本上決定了我們在今后的人生中將會面臨什么樣的際遇以及我們所達成的成就。這不是宿命論,而是說一個人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他的性格和行為邏輯,而這些性格和行事方式,決定了很多事情的走向和結(jié)局。
——不知怎么的,這一會兒,突然想到了暑假在波蘭華沙實踐時讀的一些書,尤其是阿城的系列小說和馬爾克斯的自傳體小說《或者為了講述》。他們講述的很多故事,都在回應一個主題——獨特的經(jīng)歷定義了獨特的人生。
鈍感力與天花板
楊老師分享的文字中第二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認為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鈍感力”。他說,好多時候反而是中國人最挑剔中國人英語的發(fā)言和表達,而這種不夠好、不完美的壓力,是掌握英語的一大障礙。
從這個角度來說,也許未必是挑剔,而是在中文母語這一強大的語系環(huán)境下,很少有主動應用英語的場合和情境,同時中國文化中歷來對“崇洋媚外”等戴帽子的表述方法頗為警覺,以至于變成了“挑剔”。 但不可否認,學習英語的天花板,的確是不夠好、不夠完美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往往還來自于自身的心理因素。
很同意楊老師說的:“從更深層次來說,語言帶給我們的事一種文化,其表達方式本身就帶有很深的文化特征。日積月累,大家就能夠大膽放松地使用語言的時候,體會到深層次的東西?!?/p>
融入,感知,對話:
在健康情境中習得文化差異與對話空間
加入康奈爾大學運動員俱樂部(Cornell High Noon Athlete Club)和羽毛球俱樂部(Cornell Badminton Club)的這兩周里,每周二周四的晚上和周六中午去和不同國籍的學生打羽毛球,那真是一個跨文化情境式的學習過程,不同國家的學生,球風和球德都差異巨大,大家雖然都是用英語表達和判斷(judge),但是判斷的文化視角都很不一樣——法國女生很友善且主動與不同球友交流學習,印度理工男很要強拼命,印度女生卻只是專注打球幾乎不怎么說話,日本學生只是打球而且很不愿意別人跟他們說中文(似乎是因為經(jīng)常被人誤解為華人吧,這和前些年中國人經(jīng)常被美國人誤認為是日本人時一樣的心理感受),美國學生就跟直率且愿意跟陌生人組隊,ABC則相對更開放一些,在球場上很social且會主動跟各種年齡段的球員聊上幾句,游刃有余。
康奈爾運動員俱樂部(High Noon Athlete Club)則更為有趣,清一色的美國人,而且大都是博士后以及老師層面、年齡在30歲以上且以45-55之間為多的人群,只有我這一個罕見的中國人,并且年齡很小英語又很一般的新隊友——每次跑步我都感覺自己仿佛是在開展民間外交
。
每天中午12點一起跑步的40分鐘時間,是我英語聽力和口語表達、理解能力學習效率最高的時候——因為跑步的時候不帶手機,三四個人一起,腳下在跑步,腦子里全都是這幫老師們談天說地的聲音,從最開始我完全聽不懂他們究竟在說些什么(雖然我聽的東他們說的大多數(shù)詞匯),但是兩三天之后,我就開始習慣地參與到對話交流當中了。因為他們是真正地道的美國英語表達,不是完整的學術(shù)語言或者托福句式,有很多俚語和本地文化的詞匯,聽多了,根據(jù)他們的語氣和關鍵詞,就能判斷出大致的意思而不至于“正確地理解錯誤”。這一周能夠明顯發(fā)現(xiàn),自己關注語法和詞匯本身少了,關注和理解他們所表達的美國工作、生活和政治八卦文化更多了——當一個非本地語言的人開始理解本地文化的時候,就會從內(nèi)而外更快地學習這樣一種語言了,正所謂語言只是文化的載體而已。
最近,我也開始嘗試主動參與大家跑步時談論的話題,比如社會治理、家庭關系、體育文化、童年經(jīng)歷等等,彼此交流,我對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有了更為本地化的認識,當然也部分程度上讓他們認識到中國正在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和在創(chuàng)新、全民體育、子女教育理念等等方面取得的可喜進步。
未來一年,還會經(jīng)歷更多,重在參與、感受和勇敢嘗試。畢竟,年輕就這一遭,不闖一闖,怎么知道極限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