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原創(chuàng)作品專欄>讀后感>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范文:哲學是用來干什么的

時間: 玉鳳635 分享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不該寫這樣的讀后感,因為不專業(yè),難免漏洞百出,但是又想與人分享這本書的感受,隨意做好被拍的準備,還是寫寫吧。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讀起來比較困難的書,就像有人評價《擺渡人》說,故事主人公一直在走啊走啊,走了那么遠還沒有走到盡頭,感覺他們走的好累啊,看他們的故事也覺得好累啊。這本書也是,通過不斷的信件作為媒介,向讀者呈現(xiàn)西方哲學的梗概,這本來就是一件極枯燥的事,更何況信件里面描述的是哲學這個看上去就讓人覺得毫無趣味的學科。

  哲學是用來干什么的?教科書上的定義是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guī)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一句話來講,就是尋找規(guī)律與探尋根源?!短K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的入門讀物,現(xiàn)在才來讀是有點晚了,可是遲到總比沒有好。

  “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是哲學家們一直孜孜以求的問題??墒?,千百年來得到準確答案的人卻也屈指可數(shù)。書還有三分之一沒有讀完,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歷史到現(xiàn)在我也不能說得很清晰明白,但是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最大收獲應該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會對自己定位的思考,準確為人生定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人與其他動物的最大區(qū)別是什么?是人能夠思考,具有現(xiàn)實的思維能力。社會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體,人處在社會中難免會遇到諸多紛繁復雜且難以解決的問題,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有人會說,見招拆招,無非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樣是沒有錯。但是,回過頭來想想,這么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問題林林總總、層出不窮,這得耗費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啊!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在問題出現(xiàn)的源頭就過濾掉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呢?我想是有的。那就是認真思考清楚、并準確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用書中的語言就是想清楚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百科全書不會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每個人都需要食物,每個人都需要愛與關懷”,可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東西是人人都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們是誰,為何會在這里。”順著這句話向前思考,我覺得漸漸弄明白了現(xiàn)階段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果,你能夠用幾個簡單的詞語來框定這一階段的自身定位時,一切的迷茫彷徨和猶豫擔心都會自然消散,心靜了自然就有了一份定力,有了定力在工作生活中也就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這樣一來你想要達成的目標自然也就會水到渠成了。這是我從這本哲學普及讀物中收獲的第一點感悟。

  二、有效的閱讀應該有深度思考和知行合一。當下,不可否認的是閱讀已經漸漸地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大家在工作之余總會讀一點書,有的是為了提升自我修養(yǎng),有的是為了打發(fā)空余時間,還有的則是為了能給孩子培養(yǎng)善于閱讀的習慣。當然,這是好事,閱讀是民族進步的重要途徑??墒牵矔腥嗽谝欢螘r間的閱讀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雖然看了不少書,但是自身修養(yǎng)、知識儲備或者文字掌控能力與開始閱讀前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就像一句很流行的網絡語言描述的那樣——“雖然你看過甚至懂得很多道理,但是日子依然過得很差”。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我結合這本《蘇菲的世界》來談談我的體會。我有一個習慣,就是看完一本書總要試著和周圍的人來交流交流,聽聽他們的體會和感悟。好幾本書都能找到一起的閱讀人,比如《追風箏的人》《擺渡人》《島上書店》等等,但是周圍認識的人中,唯有這本《蘇菲的世界》看過或者讀完全書的不多。大家一致的看法都是比較無趣、苦澀,而且需要思考的東西太多。其實,我覺得這恰恰是我們在閱讀中缺少的東西,毛澤東讀書有個特點叫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現(xiàn)在好多人讀書與動筆是分開的,讀書就是手翻書頁眼睛看,至于腦子是否在思考全然不知,這樣的讀書效果自然是好不到那里去的。這也正是“雖然你看過甚至懂得很多道理,但是日子依然過得很差”的緣由吧,因為缺少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沒有深度思考就不能講書中的知識轉化過來,進而就不能把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無法來指導生活,生活怎么能夠過好呢?書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地方是介紹到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點這一章節(jié)。在“沒有天生的概念”里面,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所擁有的每一種想法與意念都是透過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事物二進入我們的意識”,“人并沒有天生的觀念”,初讀這些語句,確實感覺是“云深不知處”,可是細細再琢磨似乎還是有點道理的,假如真是這樣,那么這就解決了一個長期有人問我的問題,那就是人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學習,因為沒有天生的觀念,所以要不斷地學習以便形成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觀念”,這樣的答案更像是根本上的回答,能夠管的長遠一點。在“一件事物的形式乃是它的特征”這一節(jié)中,書中舉例雕刻家將一塊花崗巖雕刻成一匹駿馬,不是因為雕刻家知道一匹駿馬藏在花崗巖里,而是他知道一塊花崗巖有雕刻成馬的潛質。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再仔細想想,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如果我們認清了自身的潛質和想要成為的樣子,那么經過不斷的努力“雕刻”,就可以將其變成現(xiàn)實。想到這些,你就不再覺得這是一本無聊枯燥的書了,所以在閱讀中不把思維浮在文字表面,而是進行更深入一點的思考應該能將閱讀變得更為有效。當然,除了深度的思考,更為重要的一點應該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懂的道理再多而沒有付諸行動,一切都是空的。

  三、豐富的精神世界是干好工作過好生活的基礎。人為什么要工作,我想最基礎的答案應該是為生活創(chuàng)造基本的物質需求,可是,這是工作的全部么?我想不是。因為,人活著不僅僅只需要物質基礎。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兩苦,物質的匱乏和精神的空虛。”關于物質和精神,曾經看到過這么一段精彩的論述,“拋開物質談精神是不現(xiàn)實、不客觀,甚至是虛偽的,但只有物質沒有精神的生活則是空虛、膚淺、卑微的”。為什么說豐富的精神世界是工作生活的基礎,在書中看看這西方哲學發(fā)展史上一個個光耀熠熠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面對毒酒威脅時依然向陪審團保證他從事哲學活動的一切“所作所為全是為了國家的福祉”,布魯諾在綁在柱子上活活燒死之前仍然堅信地球是繞著太陽轉動的,亞里士多德雖貴為帝師但在凄涼晚境中仍堅持著書立說,等等這些,這背后到底有什么樣的動力在支持著?我想,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是必不可少的。人怎樣才算是強大呢?是腰纏萬貫還是孔武有力?都不是,真正的強大是內心的沉著從容,因為心才是身體上最柔弱而又最強硬的地方。那么怎么來讓自己內心強大,毛澤東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這里所說的精神,既有精神狀態(tài)的內涵,也包括每個人所應有的精神追求,就是應該有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這樣面對壓力、面對挫折才不會一打就垮。

  讀一本書,就是孤身一人也能與萬千人暢談不休;讀一本書,就是足不出戶也能將萬千山水盡收眼底。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作者: 文藝小礦工

  公眾號:寫點什么

38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