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魅力教師演講稿_趕緊來參與
爭做魅力教師演講稿_趕緊來參與
教師的職責就是教導學生,身為一名教師,就讓我們共同努力,盡顯人格魅力,爭做魅力教師。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了爭做文明教師演講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爭做魅力教師演講稿范文篇1:盡顯魅力人格,爭做魅力教師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是第一次站在這個演講臺上,心里既興奮又緊張,為有幸參加此次集團比賽,與眾多高手角逐而興奮;同時為自己的過俗的實力而緊張。但是此刻看到評委老師們充滿鼓勵的眼神,看到同事們親切、溫和的笑臉,我又找回了自信。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盡顯魅力人格,爭做魅力教師》。
說到魅力,人們往往會和美麗的容貌、時尚的打扮聯(lián)系起來。其實,一個人的真正的魅力是由內而外散發(fā)出來的人格魅力的。人格也是教師魅力的核心,優(yōu)秀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非凡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項單純的性格或特質,而是多方面的綜合呈現(xiàn),它是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而形成的能吸引人的力量。大家就請聽一聽我的心聲,聽一聽我對人格魅力的剖析、對魅力教師的理解。
首先,我認為具有樂于奉獻的高尚品德,是教師人格魅力構成的根本。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獻身教育的真實寫照。他放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的生活,滿腔熱忱、心甘情愿地到偏遠的鄉(xiāng)村辦學,一干就是一輩子啊!這種難能可貴的奉獻精神怎能不叫人肅然起敬呢?
當今社會,不停地呼喚教師的奉獻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教師以其切實的行動來踐行奉獻精神,特別是廣大農(nóng)村和邊遠貧困地區(qū)的教師,在艱苦清貧的條件下,恪盡職守,默默耕耘,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無私奉獻,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汶川地震,災情慘烈,在災難突然降臨時,譚千秋、關中紅、張米亞等等教師為了學生奮不顧身,甚至奉獻出寶貴的生命。在四川發(fā)生大地震后的緊要關頭,瞿穎老師克服種種困難,放下家庭,離開了繁華的大都市上海,毅然來到災區(qū),認真、踏實、吃苦耐勞,展現(xiàn)了一位幼教支教者的風采,很了不起!
在我們身邊,就在幼兒園里,吉園長就是無私奉獻的楷模,她家離幼兒園很遠,但她每天都早早地來到幼兒園值班,有時還代替接送車老師親自去接送;傍晚天黑了,她還在電腦前忙碌。當我們要參加考核時,她比我們還操心,不厭其煩地幫我們一起找資料,聽我們上課,幫我們修改教案。她既關心幼兒園里的每一位老師,還關心著幼兒園里的每個班,每個孩子,午餐時來看孩子們吃得好不好,午睡時親自來給孩子拉拉被子,離園時站在校門口,一站就是一個小時,天天如此……她兢兢業(yè)業(yè)、樂于奉獻、不求回報,這就是一種魅力。
我也是一名幼兒教師,幼兒教師的工作又是十分艱辛的,需要付出無法估算的精力,要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沒有對幼兒教育事業(yè)的正確認識和獻身精神是難以做到的,因為有時付出不一定和收獲成正比。吉園長經(jīng)常對我們說:“教師的活兒是良心的活兒,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是對我們的極大的信任。我們要把幼兒園里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對待。”當班上的孩子生病沒來幼兒園,我們都會時時牽掛他,盼他早日恢復健康。我想:我們只有把兒童的健康成長作為自己辛勤勞動的追求和最高報酬,腳踏實地,樂于奉獻,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在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內心極大的充實和快樂!正像心理學家賈珍教授所言,待到垂暮之年,我們也能靠著墻角,細細地品味不凡的人生,品味為幼教事業(yè)無私奉獻的點點滴滴,那將是一種無以倫比的幸福。
其次,具有誠摯博大的無私愛心,這是教師人格魅力構成的前提。
孩子從熟悉的家庭來到了陌生的幼兒園,他們離開了親愛的爸爸媽媽,離開了最親的親人,來到了陌生的老師的跟前,要和原先不相識的小伙伴們生活在一起,這是多么大的變化啊。很自然地將他們 “愛的要求”轉移到老師身上,要求老師也像母親那樣關心、照料他們。此時,他們不僅希望得到父母的愛,還期望得到老師的愛。因此,作為老師應嘗試以一個母親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因為母親的眼光有關注,有欣賞,有愛,也有寬容。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關注和欣賞,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愛,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寬容。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愛自己的孩子從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一種本能,而愛別人的孩子是一種超脫、飛躍,是一種升華。教師的愛是良好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教師的愛是教育工作的靈魂。
“當你把愛灑向綠地,一個個“小精靈”撲向你,一顆顆童心戀著你,最好聽的歌兒獻給你。當你把愛灑向綠地,一片片風光撲進人們眼里,大自然變得更加美麗,還有你也變得更加美麗!”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小詩。是啊,就像愛碧水藍天的清澈,就像愛陽光雨露的靈動,我深深地愛著孩子們,只因為孩子水晶般的童心,珍珠般的童稚,還有那鉆石般的童真。雖然當一名幼兒教師很辛苦,但是我說:“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