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的教育。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增進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為學校教育迫切而重要的任務。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wèi)生大會對此定義為:心理健康是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fā)展成最佳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身體、智力、情感十分協(xié)調,適應環(huán)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yè)中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簡言之,心理健康就是能夠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能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huán)境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xié)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中小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代,青少年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大多有是獨生子女,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特別是當前社會快速發(fā)展,發(fā)展與成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日趨復雜,身心健康發(fā)展受到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致使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較以前顯著和突出。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會同全世界衛(wèi)生組織(W H O)和美國夏威儀大學聯(lián)合對上海市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大規(guī)模調查。發(fā)現(xiàn)有27%的學生心理異常(包括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工作者對全省城鄉(xiāng)不同類型2961名大中小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fā)現(xiàn)占總數(shù)的16.7%的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初中生為13.67%,高中生18.7%從最近一次全國近3000名大中小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42.73%的學生“做事情容易緊張”,55.92%的學生對一些小事過分擔憂,47.41%的學生感覺人與人之間關系太冷漠,67.62%的學生在心情不暢時找不到朋友傾訴,48.63%的學生對考試分數(shù)緊張,感到有些吃不消。上述材料充分的顯示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嚴重性,也足已說明,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維護與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是教育事業(yè)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課題。
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獨立性質的極為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因而制約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礙等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復雜多樣的,從各種因素的性質來說,我以為主要有生物遺傳因素、心理環(huán)境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而生物遺傳因素和心理活動因素是影響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內在原因,社會環(huán)境因素是影響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外在因素,所以說從各種因素的功能來說又可分為本體因素和誘發(fā)因素。
(一)本體因素
依上所述,本體因素是個體自身所具有的一種內在的,主觀的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的生物遺傳因素和心理活動因素。
1. 生物遺傳因素
生物遺傳因素的影響主要有遺傳因素,疾病感染,腦外傷,化學藥品中毒,以及生理機能障礙等。
(1)遺傳因素。 從一般意義上講,人的心理活動是不能遺傳的,但是,一個人作為身心兼?zhèn)涞恼w與遺傳因素的關系又是十分密切的。有權威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精神疾病發(fā)病的原因確實有明確的血緣關系,這正是遺傳因素的影響。
(2)疾病感染。由于病菌病毒損害神經組織結構而導致器質性心理障礙,精神可以阻抑心理的發(fā)展。
2. 心理活動因素
心理活動即心理狀態(tài)。心理活動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認知因素、情緒因素和個性因素等。
(1) 認知因素。認知因素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一個人認知因素之間失調,則人們維持平衡的動機就加強起來。如果這種重要和動機長時得不到滿足,就可能產生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礙。
(2)情緒因素。情緒是一個人機體生存和社會適應的內在動力,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講,穩(wěn)定而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使人心境愉快,精力充沛,經常被動而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則往往使人心境壓抑、精力渙散。
(3)個性因素。個性因素是心理活動因素的核心,它對一個人心理健康影響最大。
(二)誘發(fā)因素
誘發(fā)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問題的外在的客觀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和采取措施
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隨著教育發(fā)展而出現(xiàn)了教育方面的重要內容,它涵蓋了眾多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具體要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運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同時要發(fā)揮各種方式和途徑的綜合作用,以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
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渠道,同時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以課堂教學的形式,面向全體學生傳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同時做到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所以說,心理健康教育進入課堂是學校開展這項工作的有力保證。開設的課程除了與原有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生理衛(wèi)生課和青春期教育課等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外,還可以利用活動課,班級體或者團隊活動等其他形式,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報告討論座談等。對年齡較小的小學兒童,另外還可以通過組織有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游戲娛樂競賽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保健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
2.編寫心理健康指導讀物
學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門應有計劃地組織骨干教師專家學者編寫出版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參考書,供中小學生們課外閱讀。特別是在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改革中,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融入教材當中。
3. 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
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和任務,是達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目標的重要途徑。學校通過建立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或專門活動室,配備相應數(shù)量的專兼職教師,就可以對少數(shù)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xiàn)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恢復心理健康,增強心理素質。
4.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以科學的態(tài)度,慎重而科學地開展對學生的心理測試以及學習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可以提高心理咨詢和輔導的效果,為促進每個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服務。
5. 全面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和融合到整個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學科教育,各項教育活動,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和基本途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師要增進心理健康的意識,自覺地使教育教學活動和德育工作成為有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載體。另外,一般的學科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來進行教學,充分利用和挖掘學科的特色和優(yōu)勢,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正常的學科教學中。利用各方面的常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從而有效的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這種方式可以促進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fā)展。學校還要注意美化環(huán)境和開發(fā)隱性教育資源,把環(huán)境熏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渠道和途徑。
6. 利用信息媒體
隨著科技的進步,教育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正在被新的教育模式所取代,因此各國都已注意到了在教育領域中利用信息傳媒教育。利用信息網絡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者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互聯(lián)網上針對自己的重癥 、
難癥向自己最信任的教師咨詢,這樣可以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走出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魔沼。利用信息傳媒,這是一個高效率的途徑。
7. 建立家庭學校社會的溝通渠道
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心理健康溝通的渠道,優(yōu)化家庭教育環(huán)境,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既然,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fā)展與學生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 家庭教育、 社會環(huán)境有不容忽視的關系,所以單靠學校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積極配合起來,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在此基礎上學校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通過指導使家長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在家庭生活當中創(chuàng)建健康的家庭氣氛,使學生在民主 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張?zhí)找苯】档男睦砥焚|,這樣有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高,最終使三種途徑的教育影響形成最大合力。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采取的措施
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 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心理衛(wèi)生
根據(jù)H·布里奇的研究,動機水平與解決問題的效率的關系描繪了一個倒“U”型曲線。學習動機與學習過程中的緊張與焦慮的情緒狀態(tài)是呈正相關的。當緊張與焦慮適量存在時,思考能力,反應速度、動作的靈活性,學習的工作效率都隨著緊張和焦慮的強度的增加而提高。但過度的緊張和焦慮又反而阻礙學習和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在應試教育的籠罩下,很多教師只片面強調學生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認為能升學就是一名好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學方法都嚴重背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從而使很多學生積極性受挫,內心產生自卑感,嚴重缺乏自信,甚至放棄學業(yè)。都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上蒙上了一層陰影。這種情況長期以往就會表現(xiàn)行為異常和各種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
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要求要適度,適度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的發(fā)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要加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可以增進心理健康的穩(wěn)步發(fā)展。
2. 培養(yǎng)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
醫(y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曾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我們說,人類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的人,一個人不可能鼓勵的得到長足發(fā)展。中小學很快就要走上社會,因此,培養(yǎng)學生正確對待集體與個人,正確處理師生、 親子等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我們說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第一任啟蒙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巨大。在家庭生活方面,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要給予適當?shù)脑u價,切忌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另外,最重要的不能對孩子過于嚴厲和溺愛,這樣孩子往往產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沖突,產生不健康的人際關系。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羅森塔爾效應”表明,教師對學生良好的期望會增強學生自覺鉆研和深入探索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我們說理想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與學的關
系,而且是一種彼此尊重,從而促進雙方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關系。教師在給學生進行知指導或評價時,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并且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口語要親切,要充分使學生感到批評之后的友情和善意。
(3)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學生把自己投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分享集體的歡樂,分享集體的痛苦。指導學生要經常與別人討論問題,交流意見,溝通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3. 定期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評價
定期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評價,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著預定目標順利開展 。為此,要求全體教師重視其職業(yè)道德,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正確組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對校園的環(huán)境建設,學校的心理氛圍都要進行全面評價。
4.開展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
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研究是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分支,有利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和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中小學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因此,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措施和方法。為此必須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良好的理論和科學素質,又要具有從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經驗。所以說,要讓他們學習心理科學和教育科學的有關理論,使他們充分了解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理順心理變化的前因后果,掌握心理輔導的技術、途徑和方法,從而提高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研究的質量。
5.指導學生自我認識,培養(yǎng)自我接受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作為中小學生會遇到各種復雜的情境,作為教師則必須指導學生對他自己的能力、品格、行為習慣進行正確認識,針對各種復雜情境合理應對,從而適應情境的變化。研究表明 ,一個人對他自身的認識和他的實際情況越接近,那么他會對環(huán)境或社會的適應能力越強,對公眾復雜局面能做到順利以赴,磨練自己的意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外,還要培養(yǎng)中小學生自我接受能力,對于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要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對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也要加以更正,正視自己的弱點,不要逃避現(xiàn)實,自欺欺人。特別注意對自卑心理比較強的學生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他們最大限度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長,給他們盡可能多的創(chuàng)造達到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增進自信心,逐步形成自我接授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6.培養(yǎng)學生具有健全的情緒生活的能力
情緒是在生活中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一個人的情緒是復雜多變的,有時候高漲而有時候低落,所以情緒不但包括高心、喜悅、歡欣等愉快積極情緒狀態(tài),也包括厭惡、恐懼、焦慮等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我們說健全的情緒狀態(tài)有助于事情的成功解決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指導中小學生培養(yǎng)具有健全的情緒生活能力作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