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頓河》 讀后感優(yōu)秀作文
寒假到了,初中生們除了玩和寫作業(yè),還能怎么過呢?給自己找本書看看吧,通過閱讀好的書籍,提升閱讀能力,開拓眼界。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關于《靜靜的頓河》 的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靜靜的頓河》讀后感
文章的開頭:麥列霍夫家的院子在村子的盡頭。牲口圈的兩扇小門朝著北面的頓河。在長滿青苔的灰綠色白堊巨石之間有一條八沙繩長的坡道,下去就是河岸:遍地是珠母貝殼,河邊被水浪沖擊的鵝卵石形成了一條灰色的曲岸。再過去,就是微風吹皺的青光粼粼的頓河急流。東面,在用紅柳樹編成的場院籬笆外面。是黑特曼大道,一叢叢的白艾,馬蹄踐踏過的、生命力頑強的褐色車前草;岔道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后面,是飄忽的蜃氣籠罩著的草原。南面,是白堊的山脊。西面,是一條穿過廣場、直通到河邊草地去的街道。
對了,就是這個開頭,不用看了,這本書應該就不會差到哪里去。為什么,首先就是這文字非常順,讀起來口齒生香。另外你看下文章的描寫語言,一開始就采用拉鏡頭的手法,遠近結合當中的味道非常足。這種在空間上選取跳脫的能力就不是一般作家能夠控制的。另外,作家畢竟是要寫一部史詩一樣的作品,所以注意下他選取的景物,基本都是比較大氣的東西。在這段之后文章才開始走向關于人物的。但是文章沒有直接就進入到主人公的描寫當中,而是描寫了一段長遠的歷史,這非常有趣,因為這段事情根本就和文章沒有關系,甚至說你就把這段文字給刪掉也不會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可是作者為什么花費苦心去寫這樣的一段歷史,而且放在開頭?要知道這樣的文字放在開頭是比較危險的,畢竟讀者一開始讀的就是這一章節(jié)。作者寫的頓河,作為哺育哥薩克的一條河流,它就不能只是在空間上廣闊,它在時間長流上也必須具有魅力。換句話說,這么一段文字是給這本書奠定基礎的。給人的感覺是,在靜靜的頓河上,作者所描寫的只不過是長流中的一段。
我覺得全書最為精彩的地方就在第六卷第九章,這里作者描寫的是哥薩克搶劫紅軍家屬戰(zhàn)利品的場景。要說這樣的情節(jié)很難寫出精彩,而且很容易寫出一股子人道主義精神,很多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不但造成和全文的氣息不調,而且讓整個文章充斥了一種廉價酸腐味。但是,來看肖洛霍夫是怎么寫的。肖洛霍夫安排了一個人去強搶紅軍家屬的財物,這個人是不是別人,而是潘苔萊·普羅科菲耶維奇,這看上去好像沒有怎么樣,但是你要知道,潘苔萊在這之前是個什么人,地地道道,老老實實的傳統(tǒng)的哥薩克,在這個畫面之前肖洛霍夫在寫道這個人物的時候幾乎就從來都是正面的形象(哪怕不是正面的形象,也從來都沒有任何的批判)就是在這個畫面里潘苔萊這個人物突然就變壞了,整個形象突然坍塌,又突然立了起來,圓滿了起來。這個很出人意料,但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就必須要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東西,要不然讀者看到了開頭就看到了結尾那還有什么意思?當然,所有的突然都必須要有一個邏輯支撐著(這邊的邏輯就是潘苔萊是一個把家業(yè)看得比較重的人,事實上任何一個哥薩克農(nóng)民都是這樣,潘苔萊根本就是其中一個最普通的一員。當然寫到這邊我還不會說這一部分是全文最為精彩的地方,這邊就起了一個沖突,這種行為被男主人公葛利高里給看見了,這既是描寫潘苔萊也是描寫葛利高里更是描寫兩個人身處亂世處世的不同哲學。這還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文章出來一個人物和潘苔萊對話,這個人是達利亞。要說達利亞搶東西我一點也不奇怪,但是她卻扮演了一個責備的角色。文章是這樣寫的:車尾的東西上又裝了一個浴室熱水器,是潘苔萊·普羅科菲耶維奇從洗澡間的爐灶上拆下來的,他剛剛拿到馬車邊,達利亞就責備說:“爸爸,您連大糞都不放過!……”我不太清楚原文是怎么樣的,但是這個翻譯是非常到位的,必須是“責備”,必須是“您”,必須是感嘆號和省略號連用。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恢弘的作品,從大場面到細節(jié)上展現(xiàn)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到蘇聯(lián)國內戰(zhàn)爭結束這段時間內頓河流域哥薩克們的命運。龐大復雜的歷史事實與作者的藝術創(chuàng)造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幅長長的而內容充實的畫卷。這段歷史正如大河一樣壯闊,但就情節(jié)而言,我最喜歡的還是開頭以及結尾的部分。
喜歡開頭是喜歡這種純粹的人類情感,這種樸素而充滿了人性美的生活。在這里作為開頭的純真快樂的生活也許就如同了人類的童年,漸漸地,你就要與污濁斗爭或者墜入其中。這樣的生活是不能永久的,歷史也在過獨木橋,誰不用力擠,誰就掉下去。
喜歡結尾是因為我覺得結尾這一部分是全篇最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上是最具有張力的。
他對孩子的思念戰(zhàn)勝了一切,決定不顧危險回家去……那是他的人生中還剩下的,精神可以依靠的地方。
其實葛利高里所代表的也是哥薩克的歷史,葛利高里反復地重新選擇陣營,與歷史上哥薩克們一會兒倒向波蘭、一會兒倒向俄羅斯又或者尋求土耳其的支持這種行為本身是一致的。當然了,這與哥薩克的由來密切相關,哥薩克是追求自由的逃離土地束縛的群體,他們英勇善戰(zhàn),參加戰(zhàn)斗要自備馬匹,經(jīng)常表達對不會騎馬的莊稼佬出身的紅軍的鄙夷態(tài)度。他們處于政權管束不到的地方,反而提供了他們利用各大政權的機會,因為他們勢力強大,其他政權有時不得不與其進行政治交易。
葛利高里第一次在戰(zhàn)爭中受傷之后,接觸到了有紅色信仰的人,于是他對于沙皇的崇敬意識受到了沖擊。隨后葛利高里已經(jīng)接受了紅色的信仰。在對白軍的戰(zhàn)斗中,葛利高里認識到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很困難的,他漸漸開始懷疑自己的紅色信仰。同時,他由于受傷而得到了返回家鄉(xiāng)的機會。在家里,葛利高里坦白自己支持蘇維埃,頓時就受到了父親的怒罵!當時他的哥哥彼得羅正在為白軍服務,也對葛利高里進行了勸說。無疑地,當時哥薩克們都覺得,紅軍對于哥薩克是不利的,于是更愿意支持白軍。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建立自己的政權,而不是歸屬于蘇維埃。當紅軍從前方打過來的時候,葛利高里所在的村子開了一次會,在會中大家表示要抵抗紅軍保衛(wèi)家鄉(xiāng)。在哥薩克們俘虜了本丘克以及波喬爾科夫等赤衛(wèi)軍首領的時候,村民們都憤怒地譴責他們背叛了哥薩克,在群情激奮之中,哥薩克們給俘虜?shù)某嘈l(wèi)軍判下了死刑。
葛利高里和他的哥哥彼得羅在路線的選擇上出現(xiàn)了分歧,彼得羅勸說他打消投奔紅軍的打算。進行了幾次與布爾什維克的戰(zhàn)斗之后,葛利高里漸漸地憎恨起布爾什維克起來,認為他們侵犯了哥薩克的村莊和土地。到后來,彼得羅死在紅軍的槍下,葛利高里對于紅軍的仇恨進一步加深了。不過頓河軍徹底失敗后,葛利高里就加入了紅軍追擊殘部。
誠如葛利高里所想,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是很困難的。
作者所塑造的葛利高里絕不是英雄人物,不是那種高大全的形象。他還有粗俗的哥薩克習慣,在感情上三心二意。但他還有傳統(tǒng)哥薩克正直、勇敢的氣質。
說到他的三心二意,在當下的觀念中,是非常錯誤的。在書里的時代,也不正確。葛利高里就不應該在愛上阿克西尼亞之后還娶娜塔莉亞。娜塔莉亞的悲劇是葛利高里一手造成的,第一次絕望時娜塔莉亞自殺未遂,但后來葛利高里回心轉意,這段時光是娜塔莉亞嫁過去后唯一幸福的時光。第二次絕望時,娜塔莉亞真的就死了。
如果要說諒解的話,只能說,葛利高里是一個不屈從于現(xiàn)實的人、直白地表露自己情感的人、敢于追求自己生活的人。當他發(fā)現(xiàn)他也許會和娜塔莉亞過上幸福的生活時,便娶了娜塔莉亞。當他發(fā)現(xiàn)生活不如意,他還是選擇了跟阿克西尼亞出逃。他是個莽夫,情感上的莽夫,他沒有考慮到他倒向阿克西尼亞或者娜塔莉亞都會給另一方帶來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
總體來說,最用筆力構造出來的葛利高里并不是一個精神上能贏得尊敬的人。
《靜靜的頓河》 讀后感
看完這本書后,不時回想起書的開頭部分,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妮亞在河邊調情以及他在村子里飲馬、捕魚等的情節(jié)。那時格里高利輕佻快樂,對于繁重的農(nóng)活不無怨言。
誰能想到,若干年后,在戰(zhàn)場上,他有時卻強烈地渴望回到那種平靜枯燥的生活中,渴望腳踩著黑色的泥土,好好地干干農(nóng)活呢?
原來,那種生活雖然單調,但卻是踏實、幸福的。幸福就這么簡單。
讀完這部小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戰(zhàn)爭的極端殘酷。當兵的人,生存條件極其惡劣,有時席地而眠,挨餓受凍,天天命懸一線,真是太可怕了。哥薩克必須服兵役,而且沒完沒了,打完一戰(zhàn)又打內戰(zhàn)。他們對此完全接受,完全習慣。打仗就有可能受傷、戰(zhàn)死,但他們似乎不去想。當然,真正到戰(zhàn)場上時,誰都害怕。格里高利殺死第一個人后,非常自責,難受。腦海中很久擺脫不了被他殺死的德國士兵年輕的面容。這估計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比之下,天朝美化戰(zhàn)爭,美化犧牲,好像殺死敵人是完全光榮、絕對正義的,好像殺人的人是機器人,鐵石心腸,不會害怕,不會自責,真令人厭惡。
戰(zhàn)爭使人性扭曲,人性惡的一面,無所顧忌地暴露出來甚至成倍放大。像搶老百姓的財物,強奸婦女,殺害俘虜,這樣的事在和平時代幾乎不會發(fā)生,因為那時人是正常的。那些叫嚷著要收拾收拾某國的人,應該讀一讀這本書,能更深刻地領會一下戰(zhàn)爭是什么樣子的,而不是僅憑一些抗日劇去想象戰(zhàn)爭。
人生也離不開愛恨情仇。即便在亂世中顛沛流離,愛情依然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也是書中最有看點的部分之一。阿克西妮亞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令人感嘆。而娜塔莉亞對格里高利的愛,令人同情。當看到娜塔莉亞之死的情節(jié)時,我泫然欲涕。太可憐了。然而愛是專一的,不容分享,也無法分享。
除了愛情,還有親情。格里高利的父母,妹妹對他的愛和思念,肖洛霍夫刻畫得非常生動,感人。尤其他的母親,臨終那一段時間對兒子的思念,令人心碎,心酸。格里高利對自己的孩子的愛,孩子對他的眷戀,彼特羅對侄子的愛,阿克西妮亞對她早夭的女兒的愛,無不特別感人。肖洛霍夫對人生的觀察,感情的捕捉,簡直太細致入微了。
生活是無奈的。
哥薩克不得不服兵役,不得不去打仗。在戰(zhàn)場上,不得不殺人。因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阿克西妮亞不得不與娜塔莉亞爭奪格里高利。因為格里高利只能有一個妻子,一個愛人。
格里高利不得不傷害娜塔莉亞,因為他真愛的是阿克西妮亞。
但是,哥薩克敢于抗爭,不甘茍活。這種精神令人佩服。
當哥薩克看到紅軍的暴政(比如殺死格里高利的岳父)時,他們選擇了暴動。他們偷偷藏著武器,在被步步緊逼時,選擇奮起抗爭,即便這意味著短暫的和平生活的結束。在格里高利回到村子,面臨被清算時,在蘇維埃對哥薩克實行余糧征集,導致人們怨憤時,他們又一次選擇了叛亂抗爭。
哥薩克的女性也非常剛烈。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阿克西妮亞的母親。當她得知阿克西妮亞被自己的父親強暴后,她帶著兒子,親手打死了自己的丈夫。多么有血性啊。她沒有瞻前顧后地想:丈夫死了,自己靠什么生活?她更沒有質疑是不是女兒在胡說?
信念堅定的人有他們的幸福。他們不必像格里高利那樣左右搖擺,不時陷入猶豫和迷茫,也沒有良心的譴責。但他們也許是頭腦簡單,不愛思考,而且比較偏執(zhí)。像科舍沃伊,堅定地支持紅軍,殺人不眨眼,殺了彼特羅,甚至娶了格里高利的妹妹后,還不依不饒地要追究格里高利的責任,認為他必須為參加白軍,叛軍,付出代價,受到應有的懲罰。
格里高利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不像科舍沃伊那么堅定,像機器人一樣殘酷無情。他更有人情味。他制止一起參戰(zhàn)的哥薩克強暴農(nóng)場主的女兒,制止虐待俘虜,也不忍心殺死背叛他們的卡加林。
所以,他最終選擇了回到村子。盡管他有可能被投入監(jiān)獄,甚至被處死。但是,他想念阿克西妮亞,想念孩子,渴望那種普通人的平靜、正常的家庭生活。
這就是普遍的、永恒不變的人性。
《靜靜的頓河》 讀后感
這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文學作品篇幅長的好處,一是有充足的筆墨去描繪一幅幅生活畫卷,將小說人物所生活的時代背景、自然以及人文環(huán)境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二是可以真切地反映其中人物心理,思想,性格以及境遇的變化。
小說的開頭,在戰(zhàn)爭還未波及韃靼村的時候,頓河邊勤勞,淳樸,熱情的哥薩克們在這片他們世代生息的土地上耕作:冬天,他們不顧危險去冰涼刺骨的頓河里捉魚;夏天,他們起早貪黑去侍弄莊稼,割草喂牲口;大街上,生性粗獷的哥薩克們毫無惡意地相互對罵;姑娘小伙子們毫無顧忌地調情打鬧。。生活盡管艱苦,卻充滿了希望和歡樂。
然而,戰(zhàn)爭的到來打破了這片土地上的寧靜。從最初與德國人打仗,到后期混亂的內戰(zhàn),戰(zhàn)爭一打就是近十年。家家戶戶的青年哥薩克都被迫去服兵役,并相繼陣亡在前線。到最后,韃靼村已經(jīng)沒有一戶人家沒有在戰(zhàn)場上犧牲的人;上了年紀的、生病的、跛足的,都被拉上去充丁。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婦女們,也沒有一天不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唯恐前線傳來噩耗;家里因為沒有壯丁,成片成片的田地被荒廢,僅有的一些糊口的糧食、牲口也被兵痞洗劫一空。由于內戰(zhàn),昔日的好友反目成仇;在戰(zhàn)場上死里逃生好不容易保住性命的哥薩克卻有可能在后方被自己的同鄉(xiāng)好友送進監(jiān)獄,因而有家難回。
小說的最后,當葛利高里歷經(jīng)各種顛沛流離,再一次踏上自己故土的時候,父親、母親、哥哥、嫂子、自己苦命的妻子,以及親愛的阿克西尼亞,都已經(jīng)離他而去,自己和這片土地唯一剩下的聯(lián)系,就是死去的苦命的妻子留下的一個兒子?;仡^想想戰(zhàn)爭開始前,頓河邊韃靼村寧靜的生活,鮮明的對比令人不能不感到徹骨的辛酸,咒罵這萬惡的戰(zhàn)爭。
小說對于葛利高里心理變化的描寫非常真實。例如,葛利高里參加戰(zhàn)爭第一次殺人時,內心的痛苦和矛盾都被刻畫地非常真實;類似的還有在戰(zhàn)爭后期他殺死幾個水兵的時候,同樣感覺到強烈的自責與無奈。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本書對于戰(zhàn)爭對人的心理影響的描寫,完全不輸于一些專門描寫這類題材的書,例如《西線無戰(zhàn)事》。另外,在戰(zhàn)爭從對外轉為內戰(zhàn)之后,葛利高里內心極度彷徨,盡管多次在紅軍白軍之間搖擺,卻始終不知道自己該選擇哪一條道路。我想,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何去何從,彷徨、苦悶,這才是當時的戰(zhàn)爭帶給普通士兵心理上最大的摧殘。但是,盡管如此,葛利高里卻始終保持著善良,保持憐憫之心,保持最后一絲人性不泯滅。他可以在戰(zhàn)場上和敵人拼殺,卻極力反對屠殺手無寸鐵的俘虜;他也始終禁止自己的士兵掠奪百姓的財物;盡管已經(jīng)在內戰(zhàn)的對立方,可是當他聽說兒時的伙伴被捕有生命危險時,還是不顧一切地想要救人;甚至在最后加入福明匪幫之后,他也不忍心殺死想要背叛大家的卡帕林。保持善良,這也許是他唯一確信的正確的事情,于是他堅持著。我想這是是他受到哥薩克們擁戴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我喜歡他的最大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