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讀后感2000字范文5篇
《金鎖記》寫于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的小說《金鎖記》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金鎖記》讀后感
我想曹七巧并不是一個值得去可憐的人。
首先,七巧是因為錢才無奈犧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嫁到姜家的,就極強的金錢情結,為了得到金錢,她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錢“奴隸”。而小說名字《金鎖記》,金鎖,也許就是指七巧內心深處的枷鎖,在不斷尋求病態(tài)發(fā)泄與報復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自私、乖戾、刻毒殘忍。
其次,從心理學上講,曹七巧身上存在著嚴重的缺愛感與壓抑感,愛情體驗的缺失與情感體驗的麻木,無助,讓她苦楚不已,充滿著強烈的落寞與感傷,而情思將她纏的越來越深,扼殺了人性中本該存在的溫暖與美好。我得不到的,你們也別想得到,這也許就是曹七巧內心的寫照。
第三,從精神角度來看,七巧身上有著濃厚的“艾列屈拉情意綜合癥”,表現為一種“戀子嫉女”,兒子結婚了,她害怕失去兒子,不愿看到兒子和兒媳恩愛,想方設法地,不惜采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開他們,讓兒子永遠的留在自己的身邊,看到長安與童世舫自由美好的愛情后,七巧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正是因為女兒在愛情上的春風得意,使她產生了“自卑心結”,以至于設計扼殺了女兒的婚姻,造成悲涼的結局。
我想,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往往是被忽視的,不被理解的。
曹七巧命運多舛,出身并不高貴,被迫嫁給一個殘疾人。一個女子在最美好的年華里油盡燈枯孤獨寂寞的等待著,該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在三十年前的情狀下本該看透一切的,可她卻如此倔強偏執(zhí),一條路走到黑,直接造成了自己女兒的兒女的愛情悲劇,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讓自己的子女得到。這樣的女子,雖然可憐,卻十分讓人覺得可恨。
曹七巧為何會變化,我想這不單單是她自己所能掌控的事情??v觀全文,曹七巧在最后也沒能認清自己,她也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她沒打算后悔。也許看清了自己人生的悲涼與荒誕,但是她也沒有否定人生的意義。這也就說明了,其實曹七巧并不是一個人生的悲觀者。只是她的人生中有著太多太多的毀滅性因素的存在。
她活在一個被否定的環(huán)境下,她掙不脫,逃不過,死死地粘在這張網上。被忽悠,被輕賤,被欺騙,被人們的眼光,語言,行為,活活的凌遲掉。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因為承受的太多太多的惡,所以內心只有黑暗,她并不是想做惡,只是控制不了惡毒的種子在心中發(fā)芽。她的一生都在被人嫌棄,甚至連子女都想躲開她。于是她用鴉片控制子女,用逼死媳婦來破壞女兒的婚姻和名作文http://Www.zUoWEn8.coM/聲,以之來死死的抓住他們。
但這些都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不想被孤立,只是想要有人去理解她。可是誰都知道她是什么樣的人,誰都想躲開她。她死的時候,也許也知道兒女們恨她。
其實她早就知道。
其實她都知道。
她只是被心里都野獸控制了而已。
扭曲在沒有光的世界里。
相比起曹七巧,焦母對這個世界依然存在著溫情,存在愛,她愛著自己的兒子,或者說,她,試圖想要讓自己的兒子過得更好。從某種程度上講,我認為焦母是曹七巧的前身,她早晚有一天也會變成曹七巧那樣的人。
而從本質上講,曹七巧與焦母的初衷幾乎一致,都是為了讓兒子留在自己身邊,覺得只有自己才能照顧好兒子,這種做法是一種覺得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男權主義社會制度的冷漠與絕對。
這些內心痛苦煎熬的女性,在一個閉塞的社會環(huán)境里隱忍了幾十年,從最初的少女情懷,到老謀深算,精心設計每一件事。沒有人去關心他們究竟承受了多少,而只是去指責她們身上所謂的惡與黑暗。我想這是一種極度片面的看法與理解。他們做錯的事應該被恨,可是她們在社會中摸爬滾打,步步為營,被輿論壓迫,磨滅的人性中的溫暖,也同樣值得可憐。
所有的黑暗,悲傷,負面,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我們主觀上愿意去承受的。而是這個世界強加給我們,逼迫我們承受的。一個本該柔軟的女子,一雙大手按到某個骯臟,泥濘,卑微的地方,黑暗一片,沒有辦法逆轉,只能在鮮血與美好年華的一點點流逝中走向生命的盡頭。而這個時候,門開了,恍惚間重獲自由,面向幾十年來被陰影吞噬的光明,視線里被光線拉出一絲一絲的點,一面一面的線,重新變得光明與美好,曾經失去過的,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回到生活中。
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
而那黑暗,負面的東西,持續(xù)三十幾年的壓迫與背叛,痛苦,忍耐,在瞬間涌入心頭,將本該柔軟的心臟腐蝕干凈,她開始以惡意看這個世界,以一種近乎于瘋狂的態(tài)度,方式去試圖保衛(wèi)著自己身邊僅存的溫暖與光明。這無疑是可憐大于可悲的。
對于這樣的女子,我能理解她的無奈,卻并不認同她的做法。
我愿意以美好的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我想這也許就是改變吧,社會的改變和人生的改變。
“我們之所以改變,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改變。”
愿我們都能成為不讓自己后悔的人。
《金鎖記》讀后感
張愛玲的代表作《金鎖記》寫了一個只有名分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半生,不同于很多言情小說或肥皂劇里的“瑪麗蘇”,《金鎖記》的主人公曹七巧既是封建社會的被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
作者嫻熟的寫作手法與故事的悲涼凄愴同樣令人感慨,張愛玲沒有放很多筆墨在對她的直接描寫上,開端即寫了兩個丫鬟背地里對她的牢騷和謾罵,地位的輕賤可以想見,寥寥四五千字,便把七巧嫁給一個軟骨病人當上姜公館二奶奶的事以及她越來越扭曲的性格交代得一清二楚,小說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有絲絲蒼涼藏匿在文中的各個角落里,滲在主人公銹跡斑斑的心路歷程里,讓人啞然。
不同于《傾城之戀》的浪漫唯美,它對人性的剖析更加發(fā)人深省,著名評論家傅雷曾經點評說;“毫無疑問,《金鎖記》是張女士最完美之作,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痹u論家夏志清甚至給出“《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的贊譽。
“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他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睆男再|上講,這是一部控訴舊社會的文學作品,但縱然封建社會是導致七巧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卻也是她自作自受。
她并不是沒有機會獲得一份真情。
在她分得家產后,她丈夫的弟弟向她表明了心意,七巧本也是喜歡他的,卻因為猜疑他是為了拿他的錢,而把他攆走了。原文里這樣寫:“他想她的錢──她賣掉她的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暴怒起來?!彼释媲?,但更愿意做錢財的附庸。情感上的空缺,讓她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tài)心理,命運對不起她,她就要報復到兒女身上,逼死了兒媳婦,拆散女兒的愛情,終讓七巧淪為金鎖的囚徒三十年。
舊社會的毒瘤固然可怕,但孤獨一生何嘗不是以怨報怨種下的因?故事的結局是曹七巧在悔恨中死去,她的故事真正結束了嗎?我在原文中最后一段找到了答案――“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對!一切都沒有結束,如今的社會就是它的續(xù)篇。
許多人心里都有個曹七巧,這個曹七巧或大或小,或深或重地植入人的靈魂,禁錮人內心深處清澈的泓流?!叭巳舸蛭乙蝗?,我必還他十拳?!薄八腥丝拷沂菫榱苏ト∥业睦妗?,這樣的思想有如兇猛的毒蛇緊緊纏繞我們的心靈,給心扉上了最牢靠的桎梏,給價值觀壓迫扭曲得不成人形。如果每個人都想曹七巧那樣活著,那會怎樣呢?這又讓我想起小說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曹七巧的各種行徑,讓她女兒的情感受到了巨大創(chuàng)傷,她的女兒萬念俱灰,漸漸放棄了一切上進的思想,學會了挑是非,使小壞,舉止言談越來越像七巧。這便是“惡”的傳遞吧,命運對你不公,你也要禍害其他人,而其他人也成了禍害人的人。
我不禁感嘆,如果七巧不是以怨報怨,而是以德報怨,也許別人會幫她掙脫心靈的“黃金枷鎖”也說不定,金錢上的滿足是彌補不了心靈的空虛的,你對別人善良,別人亦會對你善良,就讓我們別再犯疑心病,不要等得年華不再時才后悔莫及,人生只有一次,總要抱有真誠善良的心才不枉來世一遭啊!
《金鎖記》讀后感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贊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獲”,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可以說是張愛玲頂峰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于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床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著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著一個廢人,這個矛盾注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后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后,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于得以脫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著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后半生過得并不如意。舊時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于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最后,這么一個不幸的女人終于在郁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并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床頭閑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系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閑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后,七巧終于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為替二小姐云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贊嘆。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說中應用得很廣。最妙一筆是在后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背著光立著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說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嘆服。
其外,小說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說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說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著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云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里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征。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說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沖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后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還是向往著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著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著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斗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為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tài)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為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為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tài)度,因為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tài)了……整篇小說,從表入里,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金鎖記》讀后感
我覺得讀某個人的文字,常常像一場戀愛,最初頗覺驚艷,一讀再讀,便生出些許別扭。這正如和戀人日日廝守,總歸會碰觸到對方一些頑固的個性。然而唯有天才方能張揚出令我們不得不退避三舍的個性來。西川講到李白說:“這就是你,不斷誤解著生活,而別人比你誤解得更深?!边@話用來形容張愛玲,亦是再合適不過。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但讀過之后,我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仿佛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云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致,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說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著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么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fā)狂的理智。她說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她在十二歲的時候正為當畫家還是音樂家猶豫不決,最后看了一張貧困潦倒的畫家的影片,她哭了,于是選擇了后者。她的父母離異時她仔細分析過,父親雖然有錢,卻未必是歸她的,為了不耽誤學業(yè)這才跟了母親。她在香港淪陷的時候當過臨時看護,有病人得了蝕爛癥,整天哀嚎,她卻能視而不見,后來那人死了,她還和同學歡呼慶祝。胡蘭成也曾說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弊鳛橐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于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銳地提出“娜拉走后”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于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著。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芭K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fā)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彼龑ι磉吺挛锏母惺芗氈碌揭唤z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zhí)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床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和張愛玲談文藝,總要令胡蘭成驚嘆,更令我們驚嘆。胡蘭成曾對張愛玲贊到:“這書里的句子像是街上的行人,只與你打招呼,我倒真像是鄉(xiāng)下人來上海,端得只有看的份了!”受過西方教育的張愛玲,其天才是詩意盎然的,無拘無束的,似乎經由她隨手拾掇的事物就能煥發(fā)出令人驚詫的美來。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戚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斗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xù)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斗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于便觸碰到了余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為煙花過后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后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墻。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杰作。
二近代中國在政治上遭受列強侵略的同時,傳統文化也面臨西方思想的沖擊。舊有的倫理觀念不斷瓦解,而新的價值觀卻還來不及形成,這樣精神上便出現了一片茫然虛無的地帶,令人無所適從。一種價值觀念的瓦解對個人而言既意味著解放和自由,同時又預示著人必須面對虛無和幻滅。人不能再將選擇的責任交給某種倫理或思想。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過,盡管大多數人向往自由,但是過度的自由卻是常人無法忍受的。若說存在主義認為人在面對虛無的時候還可以靠自身來做出選擇,那么,對于連“自我”都失去的人來說,自由就意味著失去安全感、相與感,意味著虛無和死亡。這種焦慮感導致“個人希望與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結合起來,以便獲得他所缺乏的力量”,這種放棄獨立自由的傾向就是逃避自由。
通常逃避虛無感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是企圖服從和支配他人,也就是被虐待狂和虐待狂。虐待狂通過主宰他人,對人施加痛苦來感覺自己的重要性;被虐待狂則企圖完全放棄自己來與更強大的對象結合為一體。弗洛姆認為每個人大都存有虐待與被虐待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全部為這方面所控制則必走極端。《金鎖記》中曹七巧和長安這對母女正是如此。
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的地主階級經歷了最后的掙扎,終于走向沒落,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傅雷分析說曹七巧的悲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門戶的錯配,第二是老太太讓她做了正室,令這個低賤女子有了被金錢刺激的環(huán)境和殘害別人的能力。“巧姐兒”是開麻油店的商人,她出身貧寒,是鎦銖必較的性格,總希望抓住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她嫁入的姜家則是沒落中的地主家族,凡事可有可無,醉生夢死。她和婆家的矛盾也就是這兩個處于新舊交替之間的階層矛盾斗爭的體現。但斗爭的結果既不是舊的把新的扼殺,也不是新的將舊的征服,而是一片令人壓抑的荒涼。
《金鎖記》讀后感
張愛玲擅長描寫各種各樣的女性?!督疰i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說記錄了一個發(fā)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戶大戶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特別不招姜人待見。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脫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著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兒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后,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寫。在文章的開始,作者并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況,而是借兩個丫鬟的床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系和大致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閑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寫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后,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接著作者便展現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說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著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寫在最后。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并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寫她。而是通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著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說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么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說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己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說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占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己沒得到幸福,也害的自己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可以理解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說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涼的象征。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著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云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說中也可以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戶人家講究門當戶對,小戶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盡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讀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覺不是厭惡,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只有選擇反抗——以自己的方式。
《金鎖記》讀后感2000字范文5篇
上一篇:張愛玲金鎖記讀后感作文
下一篇:初中生《金鎖記》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