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讀書心得感悟500字
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通過對主人公許三觀一生悲劇的人生經(jīng)歷來折射出那個年代的生存環(huán)境。關于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怎么寫?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五篇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來參閱!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1
用了兩個下午,讀完了《許三觀賣血記》,沒有流淚,只覺得有幾次心口沉沉的,像堵了塊石頭,就像許三觀所說:“想來想去,只得去賣血了”。
余華的文字,自然而不求精致,乍看上去不像是文學,可是遠觀,卻是種樸素的壯觀,有埋在塵土里,灌在江河中的愛和無奈和辛酸,這是他1995年的作品,序中說,這本書表達了作家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后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這一切尤如盤起來的一捆繩子,被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盡頭。恰恰,在這繩子的拉扯中,竟也拉出了一個民族的記憶碎片,那段深刻歷史,那些人。
小說從許三觀20歲左右開始一直寫到他的兒子們差不多30歲亦即許三觀本人50多歲快60歲為止,前后大概一共40年。
1958年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大煉鋼鐵。第十八章,慣用“許三觀對許玉蘭說”這一句式,把這一歷史概括的淋漓盡致。許三觀對許玉蘭說:“我爺爺,我四叔彵們村里的田地都被收回去了,從今往后誰也沒有自己的田地了,田地都歸國家了……我們絲廠也煉上鋼鐵了,我現(xiàn)在不是絲廠的送繭工許三觀,我現(xiàn)在是絲廠的煉鋼工許三觀,他們都叫我許煉鋼……” 許三觀對許玉蘭說:“我今天到街上去走了走,看到很多戴紅袖章的人挨家挨戶地進進出出,把鍋收了,把碗收了,把米收了,把油鹽醬醋都收了去,說是從今往后誰家都不可以自己做飯了,要吃飯要去大食堂……”許三觀對許玉蘭說:“前天我?guī)銈內(nèi)ソz廠大食堂吃了飯,昨天我?guī)銈內(nèi)ヌ鞂幩麓笫程贸粤孙垼裉煳規(guī)銈內(nèi)蛟捍笫程贸粤孙?。明天我?guī)銈內(nèi)ナ姓拇笫程贸燥?,那里的飯菜是全城最好吃的,我是聽方鐵匠說的,彵說那里的大師傅全是勝利飯店過去的廚師,勝利飯店的廚師做出來的菜,肯定是全城最好的,你知道他們最拿手的菜是什么?就是爆炒肝……”這樣一連串的排比和鋪陳,把曾經(jīng)的傷痛用詼諧和荒誕一一化解,那么輕松簡單,甚至給我們一種錯覺,許三觀嘮嘮叨叨道出的是幸福。
而接下來一兩年的天災人禍導致了全國性饑荒。一家人每日喝越來越稀的粥,餓得沒力氣就長時間躺在床上以減少體力消耗。許三觀生日那天,他們喝到放了糖的玉米糊,孩子們卻吃不出甜味,許三觀說“這苦日子什么時候才能完?小崽子們苦得忘記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來這就是糖?!边@樣一句感慨舉重若輕地道出了極度饑餓年代的人們,物質(zhì)生活匱乏到忘記了甜的滋味。那天,許三觀給一樂,二樂,三樂“做”了紅燒肉,給許玉蘭“做”了清燉鯽魚,給自己“做”了炒豬肝。那天,對于這一家來說,像是一場夢,一場渴望的夢,而對于讀者來說,又恰恰有種莫名的沖動,像回到了那個時代,變成了許家的一員,在這種故事的高潮中開始忘了自己,不管他在批判些什么,從許家的生活中走來,從許三觀的話語中出來,一切那么真實。
大革命。城市青年去農(nóng)村上山下鄉(xiāng)?!肮S停工了、商店關門了、學校不上課、許玉蘭也用不著去炸油條了。有人被吊在了樹上、有人被關進了牛棚、有人被活活打死。毛主席一說話,就有人把他的話編成了歌,就有人把他的話刷到了墻上、刷到了地上、刷到了汽車上和輪船上、床單上和枕巾上、杯子上和鍋上,連廁所的墻上和痰盂上都有。那個時候,偉大的領袖偉大的導師偉大的統(tǒng)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一共有三十個字,這些都要一口氣念下來,中間不能換氣。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因為大革命來了?!边@樣的一番闡釋從許三觀口中說出來,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層次,許三觀的邏輯和認識水平并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但他是身處其中的人物。許三觀是真的,那個被批判成妓女的徐玉蘭也是真的。我們就不知不覺覺得,那就是一場災難,人類的災難,確確實實的發(fā)生過。
“后來,毛主席說話了。毛主席每天都在說話,他說:‘要文斗,不要武斗。’于是人們放下了手里的刀,手里的棍子;毛主席接著說:‘要復課鬧革命。’于是一樂、二樂、三樂背上去學校了,學校重新開始上課。又過去了一些日子,毛主席來到天安門城樓上,他舉起右手向西一揮,對千百萬的學生說:‘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毛主席輕輕松松的一句話就能讓許玉蘭們免于皮肉之苦;毛主席的一個小指示,就能讓孩子們回到校園;毛主席的再一個突發(fā)奇想,全國的城市青年就背井離鄉(xiāng)去了農(nóng)村。這樣離奇荒誕的事情都真實地發(fā)生過了,歷史怎么會、還會不會進入這種狀態(tài)呢?余華給我們的問題藏在他的輕描淡寫之中。
最世俗的生活,最庸常的故事,最深刻的歷史,同時也有人說,這是一個關于溫情的故事,因為他寫出了一個家庭最最尋常卻又最最偉大的愛。
在饑荒年份許三觀為了能讓孩子和老婆吃上一碗陽春面,就去賣了血,但是那種狹隘的愛又讓他不舍得用賣血錢買一碗陽春面給一樂(一樂是許玉蘭與別人生的)吃,三觀覺得賣血錢給別人的孩子吃心疼得慌,這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心理。但是當一樂離家出走,深夜不歸,他那樸實的愛又讓他去尋找一樂并用自己賣血的錢給他買了陽春面。
書中的線索除了賣血還有一條就是許三觀對一樂愛的轉(zhuǎn)變。面對這個別人的孩子,許三觀一度不想要這個孩子,他覺得自己做了烏龜,這是人之常情。但當一樂怎么也不肯給何小勇喊魂且只認自己為爹時,他心中再也無法不把一樂當成自己的孩子了,愛在一步步升華。對于兒子的愛是余華用筆墨最多的地方,在當年下鄉(xiāng)的大潮中許三觀的兒子們都來到了鄉(xiāng)下,一樂因為得了肝炎(當然沒去醫(yī)院之前大家是不知道的),渾身一點力氣都沒有,許三觀見兒子這樣就去醫(yī)院用血換了三十元,自己一分不留,甚至連一盤炒二兩肝兩黃酒都沒有吃,此時的父愛已經(jīng)超越了那種狹隘的血緣之親。
許玉蘭被當成妓女,讀者在許玉蘭身上看到的是“不很把放在心上”,她不能很深的理解這種的意義,只是把的形式學會了,比如低著頭,一動不動的掛著牌子,大革命來的時候,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連的執(zhí)行者們都不理解,因此他們經(jīng)常把這個挨的“妓女”給忘得一干二凈。雖然許三觀曾因為許玉蘭和別人睡了覺生了一樂,使得自己做了烏龜很生氣,但許玉蘭被時,他依然天天去給他送飯,還很細心的將肉放在米飯的下面。許三觀的這種淳樸的愛讓我感動,他不記前嫌。
可以說小說結(jié)尾是戲劇性的,有矛盾的,這一家的情況總算好轉(zhuǎn),總算看見了陽光,可是老許的精神竟垮了,得知自己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了,他想,以后家里遇見什么事可怎么辦,不能賣血了,這血都老了,只有油漆匠會要。而他單單想的只是這個嗎?不是。他是想,自己的存在沒有什么意義了,已經(jīng)不需要他來賣血維持生計了,他自然嘗不出那爆炒豬肝,半兩黃酒的美味了。這無疑是個悲劇,可是悲劇背后,發(fā)人深省,那苦難的年代,苦難成了慣性,我們不禁想到,也許不止只會有一個許三觀,是無數(shù)個,這是社會的某些陰暗面,老許和許多像他這樣的人總是從中找出一個支點試圖解脫,吃苦的日子過的有味,都忘記了什么是幸福,一輩子發(fā)過無數(shù)次狠,最后只被自己打到,倔強的有時候不像是人,卻總是在溫情背后低頭。
反觀現(xiàn)在,我們距離那個年代太遙遠了,我們甚至想象不出那是個什么樣的境遇,那個境遇下有什么樣的人,那些人有什么樣的心理,生活又有多么不堪,而這些也沒必要讓我們想象,因為那些已經(jīng)沉為歷史。我們只需要面對我們的優(yōu)渥,享受我們的富足,但是誰又說,我們應該忘記歷史呢?文學作品給我們的記憶是永恒的,空間是無限的,回想是豐富的,更是值得深思的。前人用無數(shù)次的帶血的錯誤編織了一個我們生活的夢,我們卻只用讀小說來回憶著那個曾經(jīng)。我們總會說,最近很忙,很少回家,但是很少去想,忙,到底是怎樣一個詞,比起老許的那種親情,一切借口那么蒼白無力。我們只看到過壓在我們身上的無數(shù)大山,以虛榮為代表的住房壓力,以空泛為代表的現(xiàn)實和理想壓力,以暗算為代表的人際關系壓力中叫喊著我們的不滿,比起那些樸素的,簡單的愿望,顯得多么輕浮和幼稚。
如果你從小生活在大城市,你會明顯感覺到,和許三觀不是一路人,按照80,90后的生活模式,我們該讀張愛玲,看弗洛伊德,讀安妮寶貝,讀韓寒,可是我想說,遠離我們的生活,這本書是偉大的,他使我們看懂了那些值得銘記的歷史,看懂了那些現(xiàn)在依然處處存在的溫暖和美好。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2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的同樣是一個普通人“活著”的故事,相對于《活著》而言,這篇小說留下了更大的敘述空間,它著重表現(xiàn)人物的人性內(nèi)涵,而不僅僅僅是命運對人物的壓迫。
《許三觀賣血記》從某種好處上說仍然承續(xù)了《活著》的基本主題--生命的受難本質(zhì)。所不同的是,《活著》里的福貴應對一次次無情的死亡打擊仍然要頑強地活下來;而《許三觀賣血記》里的許三觀應對一次次生活的難關用鮮血開始了漫長的救贖。
對許三觀來說,他對付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賣血”,但每一次賣血在余華筆下卻又有著不同的人生內(nèi)涵。血在中國人的生存觀念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血與生命幾乎處于等同地位,本質(zhì)上,血是“生命之源”,但許三觀恰恰以對“生命”的出賣完成了對于生命的拯救和尊重。
許三觀共有十二次賣血經(jīng)歷,除了開始和結(jié)尾的兩次外,在剩余的十次賣血過程中,有七次是為了一樂,一次是為了二樂,一次是為了私情,一次是為了全家,其賣血的結(jié)果,也都基本上到達了許三觀的預期效果。他的血越賣越淡,但他的生命力卻越來越強盛,他的血是為家庭、為子女、為妻子而賣的,他的生命自然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延續(xù)。小說的關鍵在于,許三觀先后用七次賣血來拯救一樂,但一樂并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妻子與別人的私生子。在中
國這個十分傳統(tǒng)的國家里,妻子的背叛使丈夫喪失了男人做人的尊嚴,在道德觀念的驅(qū)使下,許三觀決心用自己的鮮血供養(yǎng)“別人的兒子”,顯然需要經(jīng)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承受內(nèi)心的巨大煎熬。
許三觀的賣血行為不僅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商業(yè)行為,他的血也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商品的血”,賣血與施愛的過程超越了父與子的倫理范疇。在這種倫理沖突中,許三觀仍選取了為一樂賣血,足以體現(xiàn)了倫理溫情的力量。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3
從《活著》認識了余華,于是,便慢慢地開始接觸他的作品。他習慣從社會最低層的人物寫起,透過樸實通俗的語言,映射出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對這個故事的結(jié)局在之前就有了必須的猜測,突然有一種蒼涼的感覺從心底生起,很不期望往這個方向發(fā)展。一開始就已經(jīng)沒有勇氣再看下去了。
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個用心樂觀的人。他讀過多少書,在一種簡單的氛圍里,他平穩(wěn)的生活了幾十年。
賣血,給了他很多改變。第一次賣血,他最后結(jié)了婚。娶上了稱心如意的老婆。雖然,他明白自己的老婆有一段歷史,而且他也認為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他用他的樂觀精神,度過了之后的十年平穩(wěn)生活。
然而,隨著賣血的次數(shù)的增多。賣血的理由也越來越多。第二次賣血,他為了贖回別人拿走的東西。第三次,第四次。當賣血解決了許三觀一次次的現(xiàn)實問題后,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十分有用但卻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雖然他明明白,賣身也不能賣血。
賣血就是賣命。開始的時候,還是有必須的節(jié)制,到了最后,當賣血成為唯一的選取,當賣血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時,許三觀已經(jīng)將一切都拋至腦后了。在他的心目中,為了家庭、為了妻子、為了兒子,明明白賣血就像吸毒一樣的行為,但是不這樣,他還有別的選取嗎?
還有兩個人,一個是根龍,一個是阿方。根龍最后賣血死掉了。許三觀每次見到它們都是在賣血站。阿方的身體不好,再見面的的時候已經(jīng)顯得很老了。他解釋是:“鄉(xiāng)下人顯老,要是城里人,四十五歲看上去就像三十多歲。”再見根龍時,阿方已經(jīng)賣血把身體“敗掉”了,根龍看著也很老了,而且樣貌全變了。根龍說:“我們鄉(xiāng)下人辛苦,所以人顯的老?!痹趧e人看來,許三觀的樣貌也變了很多,但是許三觀自己和家人卻沒有發(fā)現(xiàn)。
結(jié)局出乎我的意料,能夠說是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這多少讓我有些驚嘆。但是我認為只有像讀者猜測的結(jié)局那樣,才會讓人受震撼。這個完美的結(jié)局多少沖淡了前面給我?guī)淼恼鸷场;蛟S是為了迎合些什么,又或許真的時代就是這樣的反映呢?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4
在讀完這本書之前,情緒很忐忑,總是害怕在下一個情景主人公會死去,在我合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到許三觀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大好人。溫飽、房子、女人、傳宗接代,這便是一個男人終其一生所要追求和完成的目標嗎?這便是像許三觀這樣的男人一生所謂的最完整也是最完美的生活軌跡嗎?也許是許三觀的命吧,他一共賣了11次血,有好幾次都差一點把他自己的命給丟了,但他每一次賣血都是為了別人。
在饑荒年份許三觀為了能讓孩子和老婆吃上一碗陽春面,就去賣了血,但是那種狹隘的愛又讓他不舍得用賣血錢買一碗陽春面給一樂吃,三觀覺得賣血錢給別人的孩子吃心疼得慌,這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心理。但是當一樂離家出走,深夜不歸時,他那樸實的愛又讓他去尋找一樂并用自己賣血的錢給他買了陽春面。
孩子們大了,三觀老了,白了頭發(fā)掉了牙,他已經(jīng)十一年沒有賣血了。三觀的人生說不出來是一種什么味道。三觀最后想為自己賣一次血了,他想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新來的血頭說三觀的血“死血比活血多”,任三觀怎樣說都不買他的血。到了醫(yī)院,醫(yī)生說他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家具,可對于他來說賣血已成為他度過生活難關的唯一辦法,無法賣血讓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他坐著,哭了。
三觀心里面的滋味我一時還不是很清楚,但我覺得是三觀沒有了依靠,他的血血頭不要了,家里遇到天大的事情都是自己賣血硬挺過來的,如今他的血沒人要了,他的心里是悲?是嘆?是傷……縱觀全書,三觀從結(jié)婚到婚后各個難關都是靠著賣血的錢來完成的,還有一點就是看《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我總怕他得艾滋病,中間覺得許三觀幾次都要死了,心里面懸著的那根線一向被作者牽著。
是的,許三觀的一生能夠說是傳奇的一生,經(jīng)歷了那么多次的賣血都能夠讓他享有花甲,這也實在是他的命。他的人生取向就是為了——安慰生活,寧愿賣血。他只是按照一種習慣了的生存方式盲目地生活,應對生活中不時從天而降的災難,沒有避讓、選取;對自己的艱難處境,沒有抱怨、抗爭,更沒有企盼和期望,只是靠本能在生活的泥沼中撲騰。
他沒有思考過災難緣何而來,沒有思考過災難背后深層的社會現(xiàn)狀,對災難只剩下無奈的屈從和麻木。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賣血被認為是一種缺乏尊嚴的行為,但是許三觀的每一次賣血,都是他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融合的過程,所以你能感覺到他身邊的人,他圈子里的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這才是生活,這才是有感情的生活。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5
小說一共寫到許三觀賣血十一次。第一次賣血是為了娶許玉蘭,反映出來的其實是當時的貧窮和愚昧;第二次賣血是因為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用來還錢給方家大兒子療傷,也是貧窮和人物內(nèi)心麻木的一面的反映;第三次賣血是為了“報答”林芬芳,因為自己強奸了她,似乎是有一種對許玉蘭的報復心理在里面;第四次賣血是因為大躍進帶來的災難,僅僅為了帶兒子們?nèi)コ悦妫瑸榱顺燥柖亲?,反映的是大躍進的惡果;第五、六次賣血是為了兒子的前途,讓用來討好兒子的隊長,個人認為是自身的貧困和影響,以及階級的分化;第七到第十次賣血,是為了治一樂的病,同樣是因為貧窮,不得已而為之,雖然,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這里將許三觀這一普通的底層人物推向了人性的最高點。
最后一次賣血是故事的高潮,前面十次賣血,都是為生活所迫,然而最后一次賣血,真的是為了一頓炒豬肝和那點黃酒么?其實不是的。關于這一點,有很多種認識,許三觀一生都在為生活所迫,那個特定的環(huán)境里面,一直都是身不由己。從他結(jié)婚后到最后一章為止,他都沒有為自己賣過一次血。生活的困苦使他飽受折磨,倍感煎熬。最后的一次,或許是悲劇的一種回歸,是人精神麻木,愚昧的體現(xiàn),是社會對人影響的體現(xiàn)。
主人公許三觀本就是一個矛盾的復合體。從他身上折射出的是那個時代的一段歷史。許三觀的生活艱苦,不是他一個人的艱苦,是當時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艱苦的一種典型體現(xiàn)。也體現(xiàn)出作者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就全篇來看,小說的寫作手法并不是很細膩的那種類型,語言貼近生活,短句較多,生活化語言較多。一些細節(jié)描寫也是相當?shù)某錾?,如最后許三觀老了,血頭不要他的血了,他‘“ 許三觀開始哭了,他敞開胸口的衣服走過去,讓風呼呼地吹在他的臉上,吹在他的胸口;讓混濁的眼淚涌出眼眶,沿著兩側(cè)的臉頰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里,流到了胸口上,他抬起手去擦了擦,眼淚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腳在往前走,他的眼淚在往下流。他的頭抬著。他的胸也挺著,他的腿邁出去時堅強有力,他的胳膊甩動時也是毫不遲疑,可是他臉上充滿了悲傷。他的淚水在他臉上縱橫交錯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縫爬上炔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長出去的樹枝,就像渠水流進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滿了城鎮(zhèn),淚水在他臉上織成了一張網(wǎng)?!边@一段描寫將許三觀的傷痛描寫到讀者的內(nèi)心深處。又如最后許三觀連續(xù)要三份炒豬肝的描寫,體現(xiàn)了主人公簡單的生活愿望,他從來沒有過過什么好日子,動不動就要為家里的災禍去賣血,最后只想美美的吃一頓,僅此而已。
雖然也有一些少兒不宜的內(nèi)容,但是總體上來看本書還是很有價值的。至少證明了余華作為一個成功的作家,心里裝的,是天下。
相關文章:
許三觀賣血記讀書心得感悟500字
上一篇:許三觀賣血記讀書心得感悟5篇
下一篇:自在獨行讀后感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