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各學科學習方法 > 語文學習 > 人教版語文教學論文

人教版語文教學論文

時間: 芷瓊1026 分享

人教版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同時它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對中國的文化以及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人教版語文教學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語文教學論文篇一

  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教師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結合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從學生學習心理中探究其學習欲望,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讓語文課堂豐富多彩,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的真諦。

  俗語說:興趣是人們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語文課的興趣,那么相信會讓學生對于語文課有一個更好的認知,也會使教師的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每一堂語文課都會有非常高的質量。那么要讓學生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求知水平,必須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始終目的。由于小學學生年齡小,處于6~12歲之間,正是貪玩的年紀,注意力不集中,控制力差,興趣的激發(fā)顯得更為重要。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啟發(fā)式的提問方式、直觀的教具演示方法,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使學生產生新奇、濃烈的求知欲望,使處在疲乏之中的學生又振奮起來,進入主動求知狀態(tài)。比如,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編一段小故事,做個小游戲,來個小表演,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產生學習興趣,同時還能使學生找到存在感,勇于表達自己,更能在原文基礎上實現(xiàn)二次創(chuàng)作,進行創(chuàng)新。

  學生學習僅僅只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老師的引導。一個善于引導學生學習的老師是需要智慧的。如此這樣,就需要老師巧妙設計問題,逐步由淺入深對課文進行探究,使學生載著求知的興趣和疑問徜徉在書的海洋里汲取養(yǎng)分。這種教師引導學習的過程,對于有智慧的同學來講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讀書的方法,作為一名學生,從小必須要養(yǎng)成會讀書的習慣。所謂會讀書,即指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比如,

  一、學生要學會朗讀,即聲情并茂地讀,在閱讀過程中投入自己的感情,進而使所讀內容也注入情感;

  二、學生要學會默讀,能做到在默讀時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心中默念,而且能抓住主要內容,找出文章中心;

  三、學生要學會速讀和略讀、瀏覽,即達到我們所說的一目十行的效果;四、學生要學會在讀書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書的過程中圈圈點點、勾勾畫畫,閱讀時手中隨握一支筆。會讀書,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詞匯,同時課外閱讀量要達到一定的要求。課外閱讀量的達標實際上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結果,要求學生具有主動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學生的主動學習可以使學習的知識點更容易吸收,印象更深刻,在課堂上再聽一遍有利于牢記;同時還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快速的掌握到自己需要的知識點;對于學習的效果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心理學家認為:積極的情緒(即愉快)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思維敏捷,從而更容易接受知識,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煥發(fā)出語文課堂的活力,進而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優(yōu)化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放下身段,與學生友好和睦相處,摒棄“師道尊嚴”的舊思想觀念,由一個授者轉變?yōu)榇龠M者,由班級管理者化為學業(yè)引導者,設身處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疑惑與見解,同教師爭論,最終獲得答案,解除疑惑。只有這樣民主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才會以愉快的心情鉆研 問題、啟動思維、馳騁想象,更加有針對性,有目標性的學習,才會有渴求新知識的欲望。畢竟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這段話不難看出,只有樂于學習的人更能把握人生的真諦。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做到以上內容還應該要把握個人魅力,用自己專業(yè)的教學素養(yǎng)和龐大的知識儲備庫來征服學生。因此,教師的個人魅力不容小覷。我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養(yǎng)的教師隊伍,即有魅力的人民教師。那么何為有魅力的教師呢?我認為應該是衣裝得體,端莊俊美,親切自然,大方隨和,書法剛柔并濟,普通話字正腔圓,朗誦聲情并茂,滿腹經綸,才氣橫溢。這些個人魅力都會對學生的注意力具有無形的控制作用,對學生的審美趣味具有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激起學生對教師的個人魅力崇拜,潛意識中會將老師作為自己的榜樣,從而激發(fā)起學習興趣,豐滿課堂活力。

  教師在講課時,或出口成章,語驚四座,或精點略評,字字珠璣,讓學生如飲甘醇,一定會極大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學生學習要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教學時也應該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在創(chuàng)新中才能謀求更好的發(fā)展。語文教師出色的藝術審美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新能力,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充滿生機,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從教材發(fā)現(xiàn)文字美,體會文學知識的真諦,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中應該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營造輕松和諧的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這樣才能學好語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人教版語文教學論文篇二

  下面僅就閱讀教學中學生遷移的培養(yǎng)和提高談幾點看法。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是進行遷移的重要前提遷移,是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已有知識結構的概括水平決定了問題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說,概括的知識結構為新的問題的嵌入提供了一個框架,所以,對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不同,其遷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遷移過程較壓縮,遷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遷移較迂回,遷移速度也就較慢,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兩個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被紛繁復雜的外表所掩蓋。文藝是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生活實質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對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質。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風景談》一文,主題是“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更偉大”,這一主題通過六幅風景表現(xiàn)出來。如何通過閱讀抓住其主旨呢?如果僅憑借語言文字逐一講解分析,最后點明主旨,學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鍛煉。為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采取圖畫教學,即選其中兩三處風景制成圖畫,只是減去原文中人物活動部分,上課時先讓學生看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然后翻看原文,兩相對照,找出自己描繪的風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韻味的原因,除語言不夠準確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類的活動”,因而缺少了那份鮮活的神韻。這時文章的主題已揭去朦朧的面紗,顯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偉大,風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活動”這一主題。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說,通過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的具體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變化;雜文,通過表層語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層含義,等等。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詞法中有很多規(guī)律性的東西我們可從具體實例中概括出來。就拿名詞活用做動詞這一詞類活用現(xiàn)象來說,我們可以從課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察今》)、“客將至,不冠不襪”(《大鐵椎傳》)、“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等等。我們仔細研究這些加點的名詞所處的位置,會從具體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們活用的條件和規(guī)律,進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①名詞放在“所”字后面,活用為動詞,如前二例;②名詞放在能愿動詞后面,活用為動詞,如中間兩句;③名詞放在副詞后面活用為動詞,最后兩句就是這種情況……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并進行抽象概括,為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做好準備

  二、歸納概括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知識是相互聯(lián)系具有共性的,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則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形成規(guī)范的知識結構。這種概括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首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tǒng)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來。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難老泉》、《我的空中樓閣》,雖然這四篇文章在時間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達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們都緊扣題眼寫景狀物,《雨中登泰山》圍繞一個“雨”字大作文章,《長江三峽》寫出了“三峽”各自不同的特點,《難老泉》突出“難老”二字,《我的空中樓閣》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們歸納出這一單元散文的一個特點: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其他單元依此類推,學生會歸納出議論文“觀點與材料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會明確復雜記敘文“線索聯(lián)綴全篇”的要求,會概括出說明文“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特點。

  然后,對所學文章定期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從單元括展到一冊書再到全部課文,形成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

  三、總結概括在對課本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的同時,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不容忽視。絢爛多姿、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而現(xiàn)實生活中閃動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們開啟作品內涵的最好的鑰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好習慣。這個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觀察。讓學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一首歌,時時加以總結。比如手發(fā)抖這個動作很常見,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動時的外在表現(xiàn),但仔細觀察,有的是由于高興激動,有的卻是緊張恐懼,還有的是惱怒氣憤,情況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別人作品時就可以通過這類動作描寫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透視人物的心理。

  第二步是體會。觀察生活并親身體會才能豐富自己的經驗。例如,風和日麗的時候,自己會感到心情很開朗;風雨交加的日子,自己會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個綠芽,會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黃葉,竟讓自己的情緒悵惘失落。這些景物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把豐富的人生體會積累起來,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別人的作品。

  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刨根問底,這是一種極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可以帶來偉大的發(fā)明,同樣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給人生以重要的啟示。舉個例子來說,暑假里到一位住在偏僻農村的同學家去玩,一到那兒,就被他家人和鄰里的熱情與真誠所感動,你在覺得無拘無束其樂融融的同時開始思索:他們的熱誠與質樸是因為你從城里來所以仰慕你嗎?也許是較城市這里貧窮而落后所以相互依賴保持著原始的品格吧?這些想法較狹隘;但當你和同學一起離開那里回去上學時,看著一張張親切平和的笑臉,透過相擁送別的人群,你再深深地思索,你會看到一種無形的力量、龐大的力量,它就是中國人團結向上、互幫互助的民族的精魂。

  所以說觀察生活、仔細體會、深入挖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理解人生。不斷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做恰當?shù)目偨Y概括,然后用這些從生活中總結的哲理去品味別人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內容,理解作品的內涵。

  培養(yǎng)聯(lián)想力是進行遷移的關鍵對所學知識和以往經驗進行了高度的濃縮和概括,但在解決新問題時卻不能讓映象激活舊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準確的聯(lián)想,也同樣無法進行遷移。

315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