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世界現代史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世界現代史的知識點你都掌握了嗎?為了方便大家記憶,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歷史世界現代史知識點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世界現代史知識點總結(一)
1、戰(zhàn)后20年美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原因:
雄厚工業(yè)基礎和廣闊的國內外市場;政府進一步干預和調節(jié)市場;國民經濟軍事化和對外侵略擴張刺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2、杜魯門的公平施政:
背景:國內社會矛盾加劇
目的:戰(zhàn)時經濟順利轉軌;穩(wěn)定國內社會生活;實現稱霸世界戰(zhàn)略
內容:制定充分就業(yè)法;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廉價民用住宅建造計劃;扶植農業(yè);擴大聯邦
政府對教育的援助
評價:羅斯福新政的延續(xù),它使新政時期的某些措施得以法律化和制度化;共和黨控制了參
眾議院的多數席位,杜魯門提出的許多法案沒有通過;實現了美國經濟的平穩(wěn)轉軌,使國家的經濟得以保持并繼續(xù)擴大
結果及其原因:
結果:成效不大,主要限于建造廉價住房,清理貧民窟,確立最低工資標準,擴大社會保險,很多目標未能實現
原因:國會特別會議中,議員們驚慌失措,通過了70多項法案;
統治集團內部策略上的分歧、利害上的沖突對公平施政起制約作用;
杜魯門在政治上保守,在經濟改革上卻標榜自己是自由主義者,二者的矛盾使得他的經濟社會改革難以推行;組織策略上,杜魯門不能包容改革派人士,搞宗派主義,形成占據政府重要職位的密蘇里幫;外交路線上,推行霸權主義,搞侵略擴張,巨額支出對外,推行國內的社會福利改革難免捉襟見肘
3、西歐經濟的恢復:
英國:英國工黨政府的民主社會主義改革穩(wěn)定了戰(zhàn)后英國衰敗的經濟;
馬歇爾計劃提供的援助充實了英格蘭銀行的外匯儲備,穩(wěn)定了金融市場;
戰(zhàn)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軍事設施轉為民用設施,促進了新的工業(yè)部門的建立和發(fā)展;
受戰(zhàn)爭抑制的固定資產更新加快,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增加;戰(zhàn)后初期有利的貿易環(huán)境
法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第四共和國進行國有化改革,推進法國式的計劃經濟,實施著名經濟學家莫內倡導的裝備和現代化計劃,推動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無償使用德國戰(zhàn)俘勞動力,以彌補法國勞動力的不足,是聯邦德國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的原因;馬歇爾計劃起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食品和原料,緩解了緊迫的供應狀況;馬克對等基金緩和了投資資金的短缺;艾哈德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政策
4、n三環(huán)外交:由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提出的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初期的外交戰(zhàn)略。其主旨是企圖通過英國在與美國、英聯邦和聯合起來的歐洲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的特殊聯系,充當三者的聯結點和紐帶,以維護英國的傳統利益和大國地位。
5、法國第五共和國憲法的特點:削弱議會的權力,降低和內閣的作用,擴大總統的權力;總統是國家的元首,三軍的統帥,有權直接任命,解散議會,宣布緊急狀態(tài),形勢非常權力。
6、世界殖民體系解體:
原因:當代世界多種合力作用的結果,是世界文明史發(fā)展的必然;
殖民主義國家和民族主義的力量不斷壯大,并逐步從根本上動搖著殖民主義的政治控制和經濟奴役;歐洲中心論的破滅和非西方文明的復興,給殖民主義敲響了警鐘。
影響:殖民主義主導國際關系,西方列強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第三世界開始作為一支不容忽視的新興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從而扭轉和改變了世界力量的對比;新殖民主義及至所謂后殖民主義仍在繼續(xù)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侵略。
7、n蒙巴頓方案:
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稱印度獨立法案。因1947年6月由英國駐印度最后一任總督蒙巴頓提出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帝國主義迫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強大壓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1947年英國印度總督L.蒙巴頓(1900~1979)提出的英國移交政權和印巴分治方案。
8、n七月革命:
1952年7月納賽爾領導的推翻埃及法魯克王朝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到1952年7月22日夜,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營組織發(fā)動革命,到7月23日清晨,部隊已控制局面,26日宣布廢黜國王法魯克同時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由納吉布任主席,新政宣布沒收封建王室土地取消社會等級和貴族特權,廢除1923年憲法,頒布土地改革法,并成立埃及共和國。
9、n滯漲:
全稱停滯性通貨膨脹,“滯”是指經濟增長停滯,“脹”是指通貨膨脹。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失業(yè)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它是通貨膨脹長期發(fā)展的 結果。
10、n凱恩斯主義:
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11、n戴高樂主義:
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國總統戴高樂制定的法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構想和指導原則.戴高樂主義就其本質而言可稱為法蘭西族主義,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義思想、集權主義思想和獨立自主思想. 戴高樂主義以謀求法國在國際政治中的獨立自主和世界大國地位為政治目標.
12、n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過渡時期相當于憲法地位的法律,是目前德國的根本大法。德國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獲得通過,確定波恩為首都。次日即1949年5月24日生效,標志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成立。
13、n社會市場經濟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聯邦德國的經濟制度已發(fā)展成為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這種經濟制度意味著既背離了過去曼徹斯特自由主義的你斗我、我斗你的原則,又擯棄了國家在經營與投資決定方面說了算的經濟統制。保證個人首創(chuàng)性的自由發(fā)揮及私有財產的基本法使這些基本權利服從于社會責任。國家在市場經濟中主要負有調節(jié)的任務。它規(guī)定市場活動的框架條件。在這個框架內,由千百萬家庭和企業(yè)自由和獨立地對他們想生產和消費什么作出決定。而生產什么貨物,生產多少以及誰從中得到多少,這個問題主要由市場決定。國家盡可能地放棄對價格和工資形成的直接干預。
14、n新東方政策:
聯邦德國勃蘭特政府推行的改善與蘇聯、東歐關系的外交政策。是對聯邦德國歷來推行的哈爾斯坦主義的重大修正。承認戰(zhàn)后歐洲各國的現有邊界,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二、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表示愿意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謀求國家統一。
15、n不結盟運動:
不結盟運動是1961年9月成立的一個松散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支援民族解放運動、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的開展成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萬隆會議后第二個人劃時代的里程碑。
16、尼克松主義:
尼克松總統制訂的收縮美國全球義務,調整國際關系的外交新方針。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蘇冷戰(zhàn)加劇,第二世界力量增長、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國陷入越南戰(zhàn)爭,以及國內多種危機進發(fā),尼克松主義應運而生。
W:美蘇苦冷戰(zhàn)加劇;第二世界力量增長;第三世界崛起;美國陷入越南戰(zhàn)爭;國內多張危機迸發(fā)
C:美國恪守條約義務,該地區(qū)的國家安全和軍事防務,美國鼓勵并期望將逐漸有亞洲各國自己處理;美國將繼續(xù)發(fā)揮在亞洲的重要作用,但必須避免采取那些會使亞洲國家依賴我們致使把我們拖入像那類沖突中去得政策;美國支持亞洲國家的集體安全,但不要發(fā)號施令。
狹義上只限于美國調整其海外義務及其盟友的關系;廣義上形成了“伙伴關系+實力+談判”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戰(zhàn)略;結束了越南戰(zhàn)爭,改善中美關系,把戰(zhàn)略重點轉向蘇聯,從而調整了美國的國際地位,標志在杜魯門主義開始的冷戰(zhàn)遏制政策的結束,成為以后外交政策的出發(fā)點。
高中歷史世界現代史知識點總結(二)
17、n布什主義:
是指布什政府從美國共和黨保守主義和現實主義思想出發(fā),奉行“共和黨色彩的國際主義”路線,在國家安全政策和對外交往中遵循“美國利益至上”和“以實力求和平”兩大原則,在對待恐怖主義和謀求核武器、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不友好國家采取先發(fā)制人的打擊政策,在全球地緣戰(zhàn)略格局上以更具進攻性的軍事部署為基礎,采用強硬和保守的態(tài)度追求美國的國家利益?!安际仓髁x”的顯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了一反國際法規(guī)則的所謂“先發(fā)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義”也被稱為“先發(fā)制人主義”。
18、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原因、結果、影響
蘇聯解體的原因:
?、俑隊柊蛦谭蛲菩械母母铩靶滤季S”與“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路線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和導火線
?、趥鹘y的高度集權體制違背了經濟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使得蘇聯的經濟不能適應激烈的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不能滿足人們的期望和要求是蘇聯解體的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蹱帄Z世界霸權的對外政策破壞了社會主義的形象和聲譽,也大大加重了蘇聯的沉重負擔,龐大的軍費開支和援外開支是國家經濟不堪重負
?、苠e誤的民族政策和打俄羅斯主義行為,埋下了分裂的禍根,在戈爾巴喬夫的公開化、民主化的鼓勵下,極端民族主義迅速泛濫
?、菸鞣綌硨萘Φ暮推窖葑儜?zhàn)略是蘇聯解體的外部因素
影響:
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到戰(zhàn)后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導致兩極格局終結,加速了世界的多極化進程;造成世界戰(zhàn)略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歷史遺留的各種矛盾激化,地區(qū)沖突和戰(zhàn)亂加劇;東歐劇變:原因:歷史根源照搬蘇聯模式,長期受制于蘇聯;內部原因經濟發(fā)展滯后,導致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外部原因蘇聯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改革思想的影響和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zhàn)略政策的推動;直接原因危機前,東歐各國的執(zhí)政黨實施政治多元化和民主社會化,承認反動派的合法存在導致最終失去政權
19、撒切爾主義:
內容:奉行貨幣主義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行國有企業(yè)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
評價:實施效果明顯,通貨膨脹率下降,財政由赤字轉向盈余,經濟增長加快;大大提高了保守黨的民眾支持率。
20、艾哈德的經濟改革:目標:實現最大限度的全面經濟發(fā)展,貨幣運轉正常,市場價格穩(wěn)定,實現社會安定。社會公平與社會進步。
措施:整頓貨幣體系;取消配給,放開價格,推動西占區(q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渡;稅收改革,以減稅來刺激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
21、德國的統一歷史進程及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過程: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1984年2月,西德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昂 納克在莫斯科會晤并發(fā)表 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 發(fā)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愿在 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 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fā)展雙邊關系, 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fā)戰(zhàn)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 路等協議,進一步發(fā)展 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游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主德國公民涌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 記職務。11月9日,民
德宣布開放柏林墻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
20日,科爾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 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 “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 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 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 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 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 商定,舉行“二加四”外 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 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并組閣?;?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 埃出任。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于建立貨幣、經濟和社 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 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 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 西德的現行法律 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于12月2日 舉行全德大選。
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 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于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 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 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 談并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 。條約對統一后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 束4大國對德權 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guī)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準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 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 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22、亞非拉出現民主化浪潮的原因:
1)、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直接誘發(fā)這些國家的民主化浪潮
2)、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強烈推行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民主價值觀的結果
3)、西方國家的政治和經濟模式對亞非拉產生了示范效應
4)、亞非拉各國內部具有進行政治改革,邁向民主化的客觀要求和內在動力
5)、社會結構的變化和新興階層的出現為亞非拉民主化提供新生的政治力量
23、比較哈爾斯坦主義和新東方政策
24、比較聯邦德國和戰(zhàn)后日本經濟發(fā)展的異同
25、日本民主改革的內容和評價
內容:
1、整肅軍國主義勢力,實行民主化措施
2、修改憲法,保留天皇制
3、進行經濟改革:
農地改革(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未觸及山地原野的地制等;改變了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工業(yè)與寄生地主制下落后的農業(yè)的畸形狀態(tài),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改善農業(yè)生產,開辟商品生產,從而促進農業(yè)恢復發(fā)展;為戰(zhàn)后日本資本主義復興奠定基礎,為資本主義工業(yè)提供勞動力)解散財閥(不徹底;通過解散財閥公司,排除財閥家族對企業(yè)的控制,財閥的封建性、封閉性隨之消除)
評價:1、修改憲法、農地改革、解散財閥等各項民主改革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民主改革
2、鏟除了明治維新以后殘存于政治經濟各領域的封建因素,解決了明治維新這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留下的一些難題,是明治維新的歸宿,完成了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近代化歷史進程,在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3、使日本從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國家變成了資產階級民主國家,搬掉了阻礙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絆腳石,為戰(zhàn)后日本經濟的恢復發(fā)展奠定基礎,民主改革是日本戰(zhàn)后經濟高速成長的起點
26、自民黨下臺的原因政治腐敗為最根本的原因;派系多,積怨甚深,造成嚴重內傷,以致分裂;不進行政治
改革是自民黨下臺的直接原因;經濟持續(xù)低迷,難以走出低谷時自民黨下臺的間接原因; 國際格局的變化對日本政局產生了影響
27、戰(zhàn)后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
1)、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日本的政策:扶植日本壟斷資本;侵朝戰(zhàn)爭的特需訂貨;舊金山體制的構筑和建立
2)、制定外向型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
3)、根據本國實際,適時調整政策: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成果;制定高速經濟成長政策;推行貿易外匯的自由化計劃
4)、重視教育,加速人才培養(yǎng):義務、高中、中高等教育體系完善;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提出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
5)、實現管理的現代化
6)、戰(zhàn)后長期的國際和平環(huán)境,為日經濟發(fā)展提供良機
7)、大量價格低廉的初級產品的進口,是日本經濟發(fā)展的保證
8)、國內政局的長期相對穩(wěn)定,是日本經濟發(fā)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