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三學習方法 > 高三語文 > 高三必修語文《歸去來兮辭并序》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

高三必修語文《歸去來兮辭并序》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

時間: 鳳婷983 分享

高三必修語文《歸去來兮辭并序》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

  《歸去來兮辭并序》是陶淵明辭賦中的經典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呷匦拚Z文《歸去來兮辭并序》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三必修語文《歸去來兮辭并序》問題探究

  對于本文內容,寫樂還是寫悲?傳統說法寫樂,清李扶九即云:“此文只寫田園可樂。”首段“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等四句,抒發(fā)歸途之樂。次段描寫歸居獨處之樂。“載欣載奔”四句寫到家之樂,“攜幼入室”四句寫天倫之樂,“引壺觴以自酌”四句寫家中獨居之樂,“園日涉以成趣”四句寫園中獨涉之樂,“云無心以出岫”寫獨處安閑之樂。第三段“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等詩句盡情描寫歸耕之樂。第四段“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一邊從事農耕,一邊賦詩作文,享受著文人隱士的高雅之樂。最后寫“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用一“樂”字收束全篇。因此,可以說,通篇運用夸張和想象的手法,抒寫了作者的田園之樂和隱逸之歡,是一首詩化的田園牧歌。

  但近來有人以為此文憂樂相生,“詩人抒寫歡快喜樂的同時,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發(fā)人們聯想到他的酸心隱痛的詞句”,字里行間潛藏著人生的凄涼?!掇o》以慨嘆“心為形役”起筆,這里包含了幾多辛酸。詩人為口腹之計,羈身宦海,固是“心為形役”,然后棄官歸田,也是出于無奈,又何嘗不是“心為形役”?“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終成泡影,詩人“惆悵而獨悲”啊?第二段透過貌似逍遙閑談的表象,能窺見詩人隱隱作痛的內心。“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反襯詩人淪落塵網,陷身官場,與世沉浮,受人羈絆的無奈,“景蘙蘙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用夕陽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涼情懷。第三段“歡樂其表,憂痛其里”。“樂琴書以消憂”,只有詩書琴韻才可以寓情傳志,消愁解憂,而一般的“親戚”、“農人”則只可形交,不可神往,這是世無知音的隱憂。“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徑丘”,暗示詩人隱而不發(fā)、深藏不露的遺世情懷,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人就是一位遺棄世人也被世人遺棄的山林隱士。特立獨行,遺世獨立,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木欣欣以向榮,泉消消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看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fā)的景象,詩人不是歡欣鼓舞,而是自傷自悼,這份敏感與哀傷正是詩人久積于心,郁悶難展的苦痛隱憂的自然流露。第四段強烈的感嘆和接二連三的反問又使我們分明意識到詩人去留難定、取舍難決的矛盾和苦悶。“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嘆人生苦短,強調委心命運,其實是去留難定,心力不及的無奈和痛苦。“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憂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猶豫不決,其實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難耐。“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樂天安命正折射出何去何從、取舍難定的懷疑和憂慮。所以,《歸去來兮辭》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篇吐露隱痛,舒展苦悶的心靈悲歌。(長沙市雅禮中學徐昌才《歸去含凄涼,歡歌有余痛》)

  上述看法,娓娓道來,條條是道,但是你完全同意嗎?你在細細品讀了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高三必修語文《歸去來兮辭并序》探究思路

  上述兩種看法,各執(zhí)一端,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文章的內容,都有一定道理。他們的不足之處是,只是停留在表層意義的分析。為什么樂?為什么悲?為什么時樂時悲,哀樂交織?對這些根本問題,未曾深入探討。因此,就沒有真正把握作品所表達的內容。

  本書認為,對這首辭不能只從寫樂寫悲的角度來分析,他的時樂時悲,實際上反映了他在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之時曲折起伏的心態(tài)變化。梗塞不通,則憂;茅塞頓開,則喜。“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詩人開篇即表明自己歸隱的決心非常堅定。但是,決絕官場,歸耕田園,是前無古人的人生抉擇。在儒家占統治地位的時代,“仕”屬于“勞心者”,“耕”屬于“勞力者”。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陶淵明要摘掉烏紗帽,回家當農民,由“勞心者”變?yōu)?ldquo;勞力者”,由“治人者”變?yōu)?ldquo;治于人者”,不只是職業(yè)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是對傳統觀念的直接挑戰(zhàn),必然阻力重重,斗爭激烈。不掙脫那些精神枷鎖,心靈不得以解放,“歸去”怎么可能“載欣載奔”?所以,《辭》是作者激烈思想斗爭的實錄。那么,陶淵明在歸耕之前經過哪些思想沖突呢?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這里寫的是出仕與歸隱的矛盾沖突,是必須掙脫的第一條鎖練。陶淵明為什么出仕?他說是“心為形役”,這里的“形”就是《序》里所說的,“口腹之役”。既然出仕不是本心,那么,辭官歸隱正好如愿以償,應該欣慰才是,而實際情況卻是失意悲傷?這是為什么?作者禁不住一再向自己的心靈拷問:你為什么還不歸?你為什么還如此惆悵悲傷?我們也禁不住要向陶淵明問一問。其實,陶淵明所以出現這種矛盾心態(tài),是因為出仕并不只是為了“口腹”,主要是“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離開官場,意味著理想的破滅,意味著對從小奉為圭皋的儒家功名富貴的人生觀念的揚棄,怎么不會“惆悵而獨悲”,猶豫而彷徨?陶淵明怎樣從矛盾中解脫,由猶豫而變得堅定呢?“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別小看這幾個句子,它的前一句引自《論語》,后一句出自《離騷》,這是陶淵明從前哲圣賢那里反復“悟”而“覺”出來的道理,是陶淵明自我解脫的思想武器,是陶淵明對十三年仕途生活的概括、反思和覺悟。他終于認識到,入仕是誤入“迷途”,完全錯誤。經過了漫長的艱苦探索,經歷了無數的驚濤駭浪,由數不清的痛苦、失望、屈辱、兇險凝結起來的絕望,使他與當年那位規(guī)勸孔子不要從政的狂人心有同感:“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離開官場好比虎口脫險、絕處求生。所以,陶淵明對于儒家功利觀的擺脫首先是基于嚴酷現實的碰壁。但僅僅這一點還不能夠使他返歸田園。中國的文人,個個都是奉行“學而優(yōu)則仕”的信條,在仕途上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總是癡心不改的。陶淵明所以迷途知返,他獨特的田園經歷是一個重要原因。陶淵明曾經三次出仕,三次歸耕,對田耕生活有切身的體會,文中對歸途、歸家以及家居生活的生動描寫,既是他在行將歸隱時對未來生活的想象,也是他以往歸隱生活的真實寫照。正因為他有過出仕和歸耕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體驗,所以他才有離開官場好比羈鳥重返山林,池魚得歸故淵的狂喜。

  但是,陶淵明在如釋重負,一陣狂喜,想象中回歸家門之后,看到“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下”,又觸景生情,憂上心頭,“撫孤松而盤桓”,這是為什么呢?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評上二句:“此陶淵明出處大節(jié)。非胸中實有此境,不能為此言也。”清陶澍集注《靖節(jié)先生集》評下二句:“閔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節(jié)也。”這些評說啟發(fā)我們,研讀這幾個句子必須從政治的角度,才能透過景物描寫窺視作者內心的焦慮。“云無心以出岫”,反襯作者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一次又一次有心出仕,“鳥倦飛而知還”,結果在宦海中一再搞得筋疲力盡,不得不鎩羽而歸。但是,陶淵明作為東晉元勛之后,曾祖陶侃是東晉初期的名將,他能對晉王室的前途置若罔聞,無動于衷嗎?“景翳翳以將入”,眼睜睜看著東晉王朝像落日一樣衰微下去,卻是無力回天,于是“撫孤松而盤桓”,那種獨木難支的痛苦在內心煎熬!這是陶淵明歸隱碰到的第二個難題。怎樣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出來呢?“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這是作者心靈在幾度猶豫,幾度彷徨,一次又一次激烈碰撞之后再次作出的果敢決斷,他決意不僅返歸田園,摒棄個人的功名利祿,而且永遠地訣別官場!是什么使作者又一次獲得了解脫?是因為“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既然世俗與我格格不入,掌權者拋棄了我,官場沒有了我的立錐之地,還出游求仕做什么!官場生活的慘痛經歷是這樣地使作者不堪回首,而另一個方面呢?“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在田園中曾經享受過的躬耕隴畝的舒心愜意,搜奇覽勝的幽雅閑適,情話相談的融洽歡快,是這樣地讓作者心馳神往,陶醉其中,于是他便再次唱出了“歸去來兮”的心曲。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作者面對浩渺宇宙,欣欣萬物,涓涓泉流,感到人生渺小,生命短促,又禁不住傷感不已。天地間萬事萬物,都能各展其才,各施其能,那末我呢?這是陶淵明必須突破的第三道思想障礙。對這個問題可以用兩種方法解脫,一是道家的虛無消沉,一是儒家的激流勇進。“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很明顯,陶淵明也曾像莊周一樣,想過聽天由命,破缸破摔。但是他做不到,“胡為乎惶惶欲何之?”他內心“惶惶”,不能平靜,他無法放棄對人生的追求。這是為什么?因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永不停息地運動,萬物勃發(fā)競爭,各逞其志,一個有道君子,怎能頹唐沉淪,無所事事?那么,陶淵明追求什么呢?“富貴非吾愿”,儒家功名不成了;“帝鄉(xiāng)不可期”,道家成仙更是虛誕。陶淵明的可貴,陶淵明的偉大,陶淵明的非凡之處,就在于他雖然揚棄了儒家功名富貴的觀念,但是堅守了儒家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時候,發(fā)見了一條可以施展自己聰明才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嶄新的人生坦途:“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他要做一個地地道道的田園詩人,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田園詩人啊!這是陶淵明開辟的一條光照千古的人生之路啊!良辰勝景,獨自出游;除草培土,躬親農桑;登山長嘯,臨水賦詩;一生之愿,于此足矣! “樂天知命,故不憂。”(《周易·系辭上》)這是人生的最佳選擇,這是心靈理想的歸宿,這是人生價值的所在,還有什么惆悵悲傷?還有什么疑慮猶豫?至此,作者的思想徹底解放了,作者的心靈完全自由了,作者的立場非常堅定了,他在大徹大悟之后,禁不住長嘯高歌:“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所以,《歸去來兮辭》是一篇思想解放的宣言,一曲心靈自由的放歌。當新舊兩種觀念激烈碰撞的時候,當然會有憂慮,會有彷徨,會有悲傷,會有陣痛,但一旦掙脫了精神的枷鎖,自然如釋重負,心情舒暢。這種復雜的心緒表露出來就是時悲時喜,憂樂交織。

高三必修語文《歸去來兮辭并序》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相關文章:

1.高中語文粵教必修5《歸去來兮辭并序》預習提示

2.高中語文粵教必修5《歸去來兮辭并序》課文解讀

3.高二語文必修5歸去來兮辭并序強化練習試題

4.人教版語文必修二歸去來兮辭并序知識點復習

5.人教版高三上冊語文第4課 歸去來兮辭 并序

2508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