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二學習方法 > 高二語文 > 語文必修三古文《師說》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

語文必修三古文《師說》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

時間: 鳳婷983 分享

語文必修三古文《師說》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

  《師說》是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的一篇莊嚴宣言,學習本文,學生需要學會思考,把握師說的中心,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恼Z文必修三古文《師說》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必修三古文《師說》問題探究

  學習本文,有兩個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一是文章的中心論點,二是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

  第一個問題:語文學界早兩年爭論的焦點是文章有沒有中心論點。傳統(tǒng)的和現(xiàn)行的教學參考書都認為有,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文章起始提出中心論點后,便指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第二段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此段分三層,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對比,批判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第三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第四段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本文寫作的緣由。

  但是,有許多語文教師不同意上述分析,認為本文沒有中心論點,只有中心論題。論題就是題目,說說從師的道理,文章自始至終圍繞這個論題展開論述。第一段從正面說明,提出自己在師道問題上的三個觀點,即“學者必有師”(不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之學者必有師”是一個事實,用來證明“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三點的關系是,第一點說明學者為什么要從師,第二點說明學者的“師”是什么樣的“師”,第三點說明學者的“師”在哪里。這三點構成了韓愈的師道觀,它們之間是一種緊密關聯(lián)的并列關系。而與之相應,作者在第二段指出當時的士大夫在師道問題上三點“惑”,對它們的分析批判,目的是為了從反面論證上述三個觀點。駁斥 “恥學于師”,證明了第一點,說明學者從師的必要性;駁斥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證明了第二點,進一步明確學者需要什么樣的老師;駁斥“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恥相師”,證明了第三點,強調(diào)從師必須“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堅持以能者為師。第三段和第四段則用事實證明上述三個觀點。第三段用大圣人孔子從師的事實證明第一段的“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段的“古之圣人……從師而問焉”;用孔子從師不分門派、不分貴賤、不分賢否,以能者為師的事實證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第四段現(xiàn)身說法,證明師道之可行。

  對于課文的中心論點,本書采用了后種說法。你認為上述兩種說法哪一種較妥,為什么?

  第二個問題;本文的思想內(nèi)涵十分豐富而且深刻,文中有許多至理名言,比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深刻全面地闡明了教師的職責,至今仍然是衡量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重要標尺。又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一直指引著人們不計地位高低,不拘年齡大小,以能者為師,虛心學習。

  但是,你讀《師說》,不能只停留在對文字的欣賞,也不能只是隔靴搔癢學點皮毛。我們常常說,為了堅持真理,為了振興國家,要敢做出頭鳥,敢當弄潮兒。但是,“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那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能耐啊!要知道,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是專打出頭鳥的!

  但是,韓愈卻做了出頭鳥,當了弄潮兒!《師說》是韓愈射出的一支響箭,是他扔出的匕首和投槍,是他向當時的權貴和時俗發(fā)出的一道戰(zhàn)書。你讀《師說》,必須潛入到文字的背面,文章的深處,聽出它的廝殺聲,嗅出它火藥味,方能學到韓愈的膽略和勇氣。你有這樣的聽覺和嗅覺嗎?請說說自己的感受。

  語文必修三古文《師說》探究思路

  第一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是為了理解中心論點在文章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文章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

  中心論點,是作者在文中說明或證明的那個中心觀點,作者無論是擺事實還是講道理,都當是圍繞這個中心觀點而展開。“古之學者必有師”不可能是《師說》的中心論點,有這種說法的人是受定向思維的限制,因為一般的議論文都是開篇見山,一提筆便點出中心。如果說這是中心論點,那言下之意是有人不承認“古之學者必有師”,因此文章應當圍繞這樣的思路展開:古之學者是不是有“師”呢?古之學者為什么“必有師”呢?古之學者有什么樣的“師”呢?顯然,《師說》全不是這樣的,那種把“古之學者必有師”定格為中心論點的說法,沒有揭示文章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本書認為《師說》沒有中心論點,只有中心論題,作者先從三個方面闡明他有關“師道”的觀點,接著對應批駁了當時人們在“師道”問題上三個糊涂觀念。作者引述孔子從師的事實,是為了證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既然古之學者必有師,因此(今之)學者也當必有師。所以,“古之學者必有師”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只是作為一個論據(jù),用來證明“(今之)學者必有師”。

  第二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要結合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

  韓愈生活的時代,從皇帝、王公大臣到地方官吏都信奉佛教,而韓愈卻以辟佛為己任,在《師說》中大肆鼓吹傳儒家之道,授六經(jīng)之業(yè),公開與皇帝老子唱對臺戲,這本身就冒著很大的風險,需要很大的勇氣。達官貴人自以為是無師自通的天生龍種,韓愈卻膽大包天,將他們統(tǒng)統(tǒng)斥為愚人。韓愈大聲吆喝:“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你們“惑而不從師”,所以“愚益愚”。自魏晉以來門閥制度盛行,重門第,嚴士庶,韓愈卻反其道而行,提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當時代表封建秩序的師道尊嚴盛行于世,學生對老師只能唯唯諾諾,而韓愈對此予以當頭棒喝:“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此而已。”把那一套封建禮都教和封建秩序,砸得個稀里嘩啦。韓愈不僅在理論上與權貴們抗爭,而且還“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在行動上扯起從師的大旗,與權貴們分庭抗禮。為此,韓愈遭“群怪聚罵”,“以是得狂名”,受到統(tǒng)治者百般詆毀攻擊,還多次被貶謫發(fā)配。如柳宗元說:“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

  但是,韓愈始終如一,無怨無悔。他在晚年上《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nèi)”,觸犯“人主之怒”,差一點掉了性命,最后被貶為潮州刺史,一家人皇皇從長安逃難,小女兒也慘死途中。面對彌天大禍,韓愈慷慨陳辭:“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表現(xiàn)了剛直不阿,至死不渝的決心。

  讀《師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從字里行間讀出韓愈的這種骨氣,這種硬骨頭精神!

語文必修三古文《師說》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相關文章:

1.高中語文必修三《師說》教學設計

2.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師說》知識點復習

3.人教版語文必修三課文 師說

246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