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 > 在線閱讀 > 文章閱讀 > 文章 >

描寫美食的隨筆散文:舌尖上的記憶

時間: 莉莎1168 分享

  學(xué)習(xí)啦:每個人的味蕾上都留存有自己家的記憶。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舌尖上的記憶》這篇文章吧!

  昨晚做排骨冬瓜湯,老公又在里面放了一點(diǎn)綠豆,我從未這樣吃過,便問“好吃嗎?”老公說,“你等著吧!”果不其然,那吸收了排骨與濃料之精華的咸味的綠豆,吃起來格外的香。老公連喝了兩碗,心滿意足的感慨,“這里頭有著我小時候的味道。”兒子不解地問:“什么是你小時候的味道?”老公拍拍兒子的頭,“我小時候啊,你奶奶最喜歡做這樣的飯,不過很少燉排骨的,就是冬瓜煮綠豆,燉成咸的,再和點(diǎn)面,那豆子吃到嘴里……”我接道“滿心里都香得不行”,老公說,“你怎么知道?”我笑道:“那是宋學(xué)孟《柳葉兒》里的一句話,是不是特貼切?”其實(shí)我明白,留存于老公味蕾上的香味,不過是對小時候,對家的味道的懷念。

  其實(shí)每個人的味蕾上都留存有自己家的記憶。媽媽的那條豆瓣魚,爸爸的那只辣子雞,奶奶的榆錢飯,蒸槐花,還有柴禾鍋熬出的包谷糝兒,灶膛里埋著的燒紅薯,烤玉米……無不承載著舌尖上最美妙的記憶。所以才有一些初嫁的女兒往往吃不慣婆家的飯,怎么吃都不是那個味兒,回到娘家第一件事便是先大吃一頓,好像在婆家不讓吃飽似的。

  我對于我家最深的記憶是父親的刀削面和母親的烙小油饃。父親在部隊(duì)里呆過,可能那時候部隊(duì)常吃刀削面,所以父親最喜歡給我們做刀削面?,F(xiàn)在想起來父親做的刀削面并不算太好,不像現(xiàn)在飯店里的用雞湯做底料,里面加了雞塊,豆皮與海帶絲,用砂鍋煨出來的。父親就是簡單熗幾片肉,再加點(diǎn)青菜,那面削的也不是太好,有些厚而硬。但那卻是我出外上學(xué)時最想念的味道。每次放假回家,先嚷嚷著吃頓刀削面的。父親總是喜呵呵地說,“好,就給俺妮準(zhǔn)備著呢。”那時的我總能呼嚕呼嚕喝兩大碗,撐的晚飯都吃不下去。至于我的母親,其實(shí)并不精于廚藝,但她烙的小油饃,外酥里軟,金黃油亮,香氣撲鼻,在任何一個早點(diǎn)攤上,都吃不來那種味道。

  方城人到外地,最想念的是家鄉(xiāng)的燴面。真的,別的地方的燴面全不是那么回事。聽說外地燴面都冠以“方城燴面”的招牌,卻也端的做不出那地道的味來。方城有點(diǎn)名氣的燴面館等到了吃飯的點(diǎn)都是人滿為患的。像這樣寒峭的冬日,約了朋友一起去燴面館,一般先報飯,原來是"二兩”“三兩”“四兩”的,現(xiàn)在統(tǒng)統(tǒng)改為“小碗”“中碗”“大碗”,喜歡吃羊肉的再附帶說上一句“做成加肉的”,隨后在火燒攤上買幾個火燒(一般燴面館外都有火燒攤),邊吃邊閑談邊等待,離操作間近的還可以參觀師傅的做飯過程,就如掌舵的高手在進(jìn)行藝術(shù)表演,只見師傅兩手提起巴掌大的面片,雙臂張開,一捋一摔一扯一拋,胳膊上下左右翻動,長長的面片在懷里翻飛起舞,令人眼花繚亂,只聽得“啪啪”作響聲,立時便成了寬如指、薄如紙的丈余長的面片兒。飯未到口,眼福先飽。不由便嚷嚷道“怎么我們的還不中?”這時聽見師傅高聲道"好了”,燴面被盛在一種我們這里特稱為“燴面碗”的大海碗里熱騰騰地端了上來。油光白亮的面片,香醇濃郁的底湯,青翠欲滴的菜葉,上面堆著鮮嫩酥爛的羊肉,再佐以鮮紅的辣椒油,喜歡嗑蒜瓣的就個蒜瓣,好喝兩口的再叫幾瓶啤酒,加幾個小菜,邊吃邊高談闊論,一會便吃得酣暢淋漓,通體暢快。“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是吃燴面之樂也。

  我從小不愛吃羊肉,受不了它的膻氣。吃燴面也是僅僅挑幾下面片與青菜。用我老公的話說是完全丟棄了燴面之精華的。但若偶爾去外地,看見“方城燴面”的牌子,口中還是頓時涌出了家鄉(xiāng)的味道,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

作者:陳萍

  公眾號:紅羅山書院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學(xué)習(xí)啦


39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