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故事2020大全
中國歷史博大精深,值得我們每個小伙伴來學習。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于古代歷史故事,方便大家學習。
古代歷史故事1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zhàn)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攻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褒R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zhàn)地區(qū)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zhàn)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zhàn)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古代歷史故事2
《史記·吳太伯世家》里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季札第一次出使晉國,路過北方的徐國。徐國的國君十分喜歡季札的劍,但是卻沒有說出來。季札心里知道徐君的想法,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家,所以沒有把劍送給他。
后來他出使完成后再回到徐國,徐君已經死了,于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
他的隨從說:“徐君已經死了,為何還要把劍送給他呢?”季札說:“雖然當初沒有說過,但我心里已經決定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么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古代歷史故事3
北魏孝文帝因遷都洛陽,大力推行漢化政策而被看作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遷都這一舉措也被看作體現了孝文帝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然而事實上,遷都之前的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圭天興元年(三九八)以來,一直定都于平城(山西大同),歷六帝七世凡九十七年;而遷都洛陽之后的北魏王朝,連孝文帝計算在內,也只傳了三代,政權就易手于他人了。以后的孝莊帝、廢帝、孝靜帝等,都走馬燈似的,不過是權臣手中的傀儡。永熙三年(五三二),北魏結束,離孝文帝遷都洛陽還不到四十年。魏孝文帝遷都,原想以正統的中原王朝自居,統一南方,建立大一統的北魏大帝國。何曾想到兩代之后,國勢就衰微破敗,他那遷都以建宏圖大業(yè)的構想,也隨之成了泡影。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北魏王朝的迅速衰亡,壽終正寢?
孝文帝不顧國情、族情,獨斷專行的遷都決策破壞了鮮卑族原來的利益制衡關系,動搖了北魏的立國根基。鮮卑自拓跋圭以來,一直是個堅強的好戰(zhàn)的武裝集團,不管它的內部有多少錯綜復雜的矛盾,在對付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治軍事集團時,總是表現出很強的向心力。道武帝、太武帝,掃平群雄統一北方,主要就是依靠本民族武裝集團的軍事能量。但遷都洛陽,卻在鮮卑族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原因就是遷都涉及了整個鮮卑民族的利益,使他們的既得利益受到很大損失。孝文帝也深知此舉會遭到鮮卑族的普遍反對,不敢公然提出遷都主張,遂玩了一個把戲,于太和十七年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聲稱南征。當時秋雨不斷,道路泥濘,長途跋涉使將士勞累不堪。至洛陽后孝文帝還要南進,群臣跪在馬前進諫,孝文帝趁機要挾他們說若不南征,就得遷都,結果是“舊人戀土,多所不愿,內憚南征,無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陽?!?/p>
這種讓鮮卑大多數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作法受到了很多鮮卑人的抵制和反對。例如貴族元老重臣拓跋丕,就因對遷洛意見不同而被降職。太子恂不樂意遷都,太和二十年八月趁留守洛陽之機,與親信密謀逃回平城。事發(fā),孝文帝囚禁太子,不久又廢掉了他,后來又將他毒死。不僅當時反對遷洛的鮮卑貴族很多,即使在魏宣武帝元洛執(zhí)政后,鮮卑貴族仍不愿居洛陽,想回平城,這股力量十分強大,連宣武帝都幾乎頂不住壓力。
遷都還激化了全社會的矛盾。魏孝文帝遷都以后,父子相繼在洛陽大興土木,耗費民力國力,加劇人民的負擔。孝文帝早就羨慕漢魏宮城的豪華奢侈,遷都后,就立即 手重建洛陽。史載:北魏洛陽城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城中有十萬九千余戶,城的四面共開十三個門,全依魏晉舊名。城南有四通市,是一個國際貿易市場。由于北魏統治者提倡佛教,洛陽佛寺也是鱗次櫛比,有一千多所,據《魏書》的記載,當時修筑洛陽的民夫,“日有萬計”,而工程的耗費,“日損千金”。一次徭役,就“發(fā)五萬人”,役期本文發(fā)布于四十天,可見工程量的巨大。正因為社會矛盾的激化,人民怨憤,遷都之后孝文帝在世時,就不斷發(fā)生起義暴動。宣武帝、孝明帝時,此類事件就更多。公元四九四年,幽州人王惠定聚兵起事,自稱明法皇帝。后來劉僧紹聚眾起事,也自稱明法王。起義者提出“明法”作號召,可見民眾深感政治黑暗、統治階級無法無天。
遷都還促使北魏統治集團腐化墮落,重走西晉司馬氏集團的老路,無可挽回地腐敗下去。北魏初期的皇帝,政治上主要師法西漢文景之治,道武帝甚至用鎮(zhèn)壓手段對付奢侈腐化而又屢教不改的王公貴族。但遷都之后,這種清虛寡欲、與民休息的政治指導思想就被破壞了。西晉發(fā)生過石崇與王愷斗富的故事,而遷都之后的北魏出現了元琛與元雍爭豪的丑聞。北魏遷都之后統治集團迅速腐化,一方面是本性使然,但另一方面也有社會環(huán)境的污染。遷都為他們提供了貪污腐化、奢侈放蕩的參照,這個參照就是西晉司馬氏集團。河間王元琛造文柏堂,形如皇宮,家有玉瓷的井,金造的水罐,用五色金絲織成井繩,妓女三百人,盡皆國色。養(yǎng)馬以銀為槽,以金為鎖環(huán)。
遷都之后北魏統治集團腐化的始作俑者正是孝文帝。不錯,孝文帝曾有過嚴懲貪污的歷史,但遷都之后,他就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苛政由此而始。如果說修建洛陽城的一些公共設施有必要的話,那么他重修魏晉時的臺榭觀閣并增添設施,則純是為了自己的享受。他這樣做的結果是上行下效,百官也就跟 干。他的兒子宣武帝,更是寵任奸佞,朝政大壞而一發(fā)不可收拾。北魏統治集團的腐化,孝文帝難辭其咎。
孝文帝遷洛的決策方式和決策程序也是錯誤的,他采用歷代專制帝王慣用的剛性決策,不讓智囊臣僚論證,個人獨裁而又不允許批評,用殘酷的鎮(zhèn)壓對付批評者,以及造成既成事實后脅迫眾人就范,都是決策的大忌。
古代歷史故事4
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的大漠草原上,曾經活躍著一個輝煌的古國——柔然國。柔然國是鮮卑族的一支,在五世紀至六世紀在蒙古高原上過著游牧生活。國家最為強大時,疆域北到貝加爾湖畔,南到陰山南麓,東北到達大興安嶺,西部與準噶爾盆地相接,還曾到過塔里木盆地的廣大地區(qū)。
柔然建國的始祖是木骨閭,幼年曾經被鮮卑拓跋部擒獲,淪為奴隸。他后來成長為一個身材健壯、足智多謀的并懷有遠大志向的青年,并因此而免去奴隸身份,又因為驍勇善戰(zhàn)而被升為騎兵。后來,木骨閭因犯了過錯應受到斬刑的處罰而被迫出逃,并在逃亡途中因自己的名望而積聚的了一百多人的力量。他逃到到陰山之北一帶,投靠了統治那里的少數民族,并在那里不斷的擴充著自己的勢力。后世子孫因“郁久閭”是“木骨閭”的變聲,故以“郁久閭”為姓,是柔然王族的姓氏。
木骨閭死后,他的兒子車鹿會比他更加彪勇善戰(zhàn),不斷兼并其他部落,勢力大增,擁有不少部眾和財富。車鹿會覺得自己部落的勢力已經足夠強大,就自稱為柔然,附屬于北魏,部落首領稱為大人。“柔然”一詞起源于阿爾泰語,意思是聰敏、賢明和禮義、法則。柔然國每年要向北魏進貢許多牲畜和名貴動物的皮毛。柔然汗國正式建國是在北魏天興五年,即公元402年,社侖建號為丘豆伐可汗。柔然汗國是一個雄踞大漠南北、流沙東西的強大游牧奴隸制國家,國家前后共經歷了十九位君王,持續(xù)152年。
柔然的政治制度與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很相似,最高統治者稱可汗,可汗下面設置輔佐可汗官吏國家事務。每一任可汗都有專門的稱呼,即國號。如可汗社侖為柔然的開國之主,號為“丘豆伐”,就是駕馭開張的意思,暗喻一國的開國君主。不僅如此,柔然國的大臣也都具有自己的號,如“莫弗”是勇健者、酋長的意思,“莫緣”是圣人的意思。柔然國設置了不同的官職來管理全國事務,比如國相、國師、俟力發(fā)、吐豆發(fā)、俟利、吐豆登、俟斤等等。國相主要掌管行政、外交,是文官的首領,與漢族政權中的丞相作用基本相同。國師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一般都有德高望重的僧人擔任其職,主管宗教事務。由于柔然國是一個十分信奉宗教的古國,因此國師的地位在國家中很高,所擁有的財富也很多?!洞蟛亟?高僧傳》記載,法愛曾經做過國師,他懂得經文并會一定的法術,得到的俸祿有三千戶之多。俟利發(fā)在社會中的地位也很高,必須是可汗皇族的人才可以擔任,是掌管一方軍權的武官,比較有實權。吐豆發(fā)是僅次于俟力發(fā)的官職,也必須要王族成員才能擔任。在《北史》中記載,阿那瓌可汗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高歡的兒子時,派土豆發(fā)郁久閭汗拔護送。郁久閭是王室成員的姓氏,可以看出土豆發(fā)也是一個不小的官職。
在柔然的官吏中,除了國相、國師主管行政、宗教外,其他的官吏都是軍事、與民政的官職。在柔然國的國民中,幾乎所有的男性成年壯丁都被編為騎兵,閑時在草原上放牧牲畜、牛羊,一旦出現戰(zhàn)爭,則全部要奔赴戰(zhàn)場作戰(zhàn)。綜上所述,柔然大官號及等級比較簡略,除了國相、國師主要是掌行政、宗教事務外,其余官職皆主管軍事兼民政。由于柔然是一個游牧民族,所以在行軍打仗時,與士兵同行的還有自己的牲畜、財物、妻兒等,就是書中記載的“戰(zhàn)則與家產并至,奔則與畜牧俱逃”。
柔然是一個以軍事戰(zhàn)爭為主要政治活動的國家,可汗、大臣、平民都是按軍事制度來進行編制的。柔然國可以說是一個軍事與民事融合的政權。在各個統領地方部隊的大人之下,編制為統領千人的軍將官職,下面還有統領白人的幢帥官職。柔然國的各個部落首領發(fā)揮著重要的政治作用,經常在敦煌等地商討重要的事情。可汗一旦不能臣服眾人,或是可汗的繼承上出現問題,各部落首領有權罷免可汗或推舉新的可汗作為首領。
在柔然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原漢族的政治制度逐漸傳入,并為柔然統治者所接受。對柔然的政治制度影響最大的就是曾經是柔然宗主國的北魏的典章制度。公元464年,予成繼承了可汗的位置,效仿中原國家的政治制度。此外,在官吏的設置上,阿那瓌可汗還仿照中原的管理制度設置了設侍中、黃門等官職。
不斷擴張的西征
軍事生活是柔然國政治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柔然可以說是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歷代可汗都對外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戰(zhàn)爭,并使國家在戰(zhàn)爭中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一個疆域廣大、軍事實力雄厚的大國。柔然在蒙古高原上征戰(zhàn)了150 多年,曾經打敗了中原的宗主國北魏,征服過周邊的許多少數民族政權,是匈奴、鮮卑之后的又一個強大的政權。
社侖正式建立柔然王國后,就立即著手向西域地區(qū)發(fā)展。他們率領大軍沿著原來被匈奴人開發(fā)的草原絲綢之路繼續(xù)向西擴展自己的領土,一直到達了阿爾泰山。丘豆伐可汗社侖并不像以前的匈奴和后世的突厥政權那樣,把政權的中心定在漠北地區(qū),而是把都城定在偏西的敦煌、張掖之北的地區(qū)。社論可汗為了增加軍隊的戰(zhàn)斗力,實行了許多改革措施。他把軍隊中每一千人設為一軍,設置軍將一名;每一百人為一幢,每幢設幢帥一名;戰(zhàn)斗中立有軍功的人所奪得的財物歸其個人所有;戰(zhàn)斗不力者要受到鞭撻的懲罰,臨陣退縮者處以死刑;改革了計算兵數的方法;在外交上,采取了遠交近攻的方針。
在對西域地區(qū)的征討中,柔然國使用了大量的兵力、物力、財力。這些軍事支持并不是柔然王國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就能解決的,因為當時它能夠穩(wěn)定住漠北的統治已經極為不容易,再耗費大量的軍事實力去征服西域就不太可能了。然而,柔然王國有著大量的從屬部族,這些部族都是曾經被柔然征服過的,為西征提供了軍事基礎。利用部族的軍事力量西征不僅可以擴大自己的版圖,還可以乘此機會削弱各部族的軍事實力,從而穩(wěn)固自己的統治,是一條一箭雙雕的妙計。高車部落就是被柔然國派遣西征的部落之一。這一點從高車的發(fā)展史中可以得到確認。高車族一直居住在漠北,后來其中的六只仍留居漠北稱為東部高車,而十二支后來遷到西北建國,稱為西部高車。這西遷的十二支高車部族就是被柔然國派往那里征討的部隊。像這樣的部族還有很多,比如丁零部落、鐵勒部落。這些部落對柔然國的開疆闊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同時也為柔然國以后的統治埋下了隱患。在柔然國逐漸走向衰敗后,這些部族就開始起來反抗柔然國的統治,并加速了柔然國的滅亡。
古代歷史故事2020大全
上一篇:古代歷史故事精選5篇
下一篇:古代歷史故事2020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