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故事大全 > 歷史故事 >

經(jīng)典歷史故事七年級

時間: 海露20 分享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2000年以上,華夏民族在中華大地上演繹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xiàn)一個個叱咤風云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經(jīng)典歷史故事七年級,歡迎查閱。

經(jīng)典歷史故事七年級1

范仲淹的新政失敗以后,北宋的朝政越來越腐化,特別是在京城開封府,權貴大臣貪腐賄 賂的風氣十分嚴重;一些皇親國戚更是肆無忌憚,不把國法放在眼里。后來,開封府來了個新任知府包拯,這種情況才有了點改變。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里發(fā)生一個案件,有個農(nóng)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來,發(fā)現(xiàn)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nóng)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這個無頭案該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nóng)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p>

農(nóng)民本來舍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農(nóng)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里就有人來告發(fā)那農(nóng)民私宰耕牛。

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

那個家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干的。

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nóng)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fā)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包拯做了幾任地方官,每到一個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雜稅,清理了一些冤案。后來,他被調到京城做諫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宋仁宗正想整頓一下開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調任開封府知府。

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個當這差使,免不了跟權貴通 關節(jié),接賄 賂賂。包拯上任以后,決心把這種腐化的風氣整頓一下。

按照宋朝的規(guī)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托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榨勒 索。包拯破了這條規(guī)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一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也不敢了。

有一年,開封發(fā)大水,那里一條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調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權貴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園、亭臺。包拯立刻下命令,要這些園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個權貴不肯拆除。開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還強詞奪理,拿出一張地契,硬說那塊地是他的產(chǎn)業(yè)。包拯詳細一檢查,發(fā)現(xiàn)地契是那個權貴自己偽造的。包拯十分生氣,勒令那人拆掉花園,還寫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發(fā)。那人一看事情鬧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來,也沒有他的好處,只好乖乖地把花園拆了。

一些權貴聽到包拯執(zhí)法嚴明,都嚇得不敢為非作歹。有個權貴想通 關節(jié),打算送點什么禮物給包拯,旁人提醒他,別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潔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來在端州(今廣東肇慶)做過官。端州出產(chǎn)的硯臺,是當?shù)氐奶禺a(chǎn)。皇宮規(guī)定,端州官員每年要進貢一批端硯到內(nèi)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進貢的機會,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貪腐一批,去討好那些權貴大臣。搜刮去的端硯比進貢的要多出幾十倍。后來,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間征收端硯,除了進貢朝廷的以外,連一塊都不增加。直到他離開端州,從沒有私自要過一塊端硯。

那權貴聽了,知道沒有空子好鉆,也只好罷休。后來開封府的男女老少,沒有人不知道包拯是個大清官。民間流傳著兩句歌謠:“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閻羅”是傳說里管地獄的神。)

包拯對親戚朋友也十分嚴格。有的親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點也不照顧。日子一久,親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氣,也不敢再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為樞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樣十分樸素,跟普通百姓一樣。過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遺囑說:后代子孫做了官,如果犯了貪腐罪,不許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許葬在咱包家的墳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們的贊揚,在他死后,人們也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龍圖”(包拯得過天章閣待制、尤圖閣學士的官銜)民間流傳著許多包公鐵面無私、打擊權貴的故事,還編成包公辦案的戲曲和小說。雖然其中大都是虛構的傳說,但是也反映了人們對清官的敬慕心情。

經(jīng)典歷史故事七年級2

玄武門之變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fā),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征,曾經(jīng)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后,魏征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jīng)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來。

魏征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么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fā)問,以為是要算魏征的老賬,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卻神態(tài)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了?!?/p>

秦王聽了,覺得魏征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征,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jīng)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p>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為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后嘀咕說:“我們跟著皇上多少年。現(xiàn)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么規(guī)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著說:“朝廷設置官員,為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么能拿關系來作選人的標準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才沒有話說。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面說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于說話了。特別是魏征,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見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說。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nèi)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彼€舉了歷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p>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碧铺诼犃?,感觸很深,嘆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統(tǒng)治鞏固下來,心里高興。他覺得大臣們勸告他的話很有幫助,就向他們說:“治國好比治病,病雖然好了,還得好好休養(yǎng),不能放松?,F(xiàn)在中原安定,四方歸服,自古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日子。但是我還得十分謹慎,只怕不能保持長久。所以我要多聽聽你們的諫言才好?!?/p>

魏征說:“陛下能夠在安定的環(huán)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興了(文言是‘居安思?!??!?/p>

以后,魏征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面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征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臺階。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fā)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nèi)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xiāng)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fā)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nèi)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xiàn)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后來,他不但不記魏征的恨,反而夸獎魏征說:“人家都說魏征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p>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采取了一些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唐朝初期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繁榮景象,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歷把這段時期稱做“貞觀之治”

經(jīng)典歷史故事七年級3

唐太宗滅了東 突厥后,又派李靖擊敗了西南的吐谷渾(我國古代民族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國紛紛和唐朝交往,遠在西南的吐蕃(我國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蕃音bō),也派使者來了。

當時的吐蕃贊普(吐蕃王的稱號)名叫松贊干布,是個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歲的時候,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種武藝,而且愛好民歌,善于寫詩,受到吐蕃人的愛戴。他的父親死去后,吐蕃貴族發(fā)動叛亂,松贊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亂平定了。

年青的松贊干布并不滿足吐蕃的貴族生活,為了學習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來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關系。

唐太宗也聽到吐蕃的名聲,愿意跟他們結交,還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訪。

過了兩年,松贊干布又派使者到長安向唐朝求親,唐太宗沒有答應。吐蕃使者怕松贊責備他不會辦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贊撒謊說:“唐天子快要答應把公主下嫁給我們啦,因為吐谷渾王也去求親,才把我們求親的事給擔擱了?!?/p>

吐蕃和吐谷渾兩國本來就在鬧摩擦,松贊干布聽了使者的回報,更加怨恨吐谷渾。他馬上出動二十萬人馬進攻吐谷渾。吐谷渾王看吐蕃軍攻勢很猛,抵擋不住,就退到環(huán)海一帶。

松贊干布打敗了吐谷渾,乘勝打 到唐朝境內(nèi)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個大勝仗。松贊干布驕傲起來,派人威脅唐朝說:“如果不把公主嫁給我,我就帶兵打 到長安?!?/p>

唐太宗生氣了,派大將侯君集帶兵反擊吐蕃。吐蕃將士對松贊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戰(zhàn)爭,本來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軍前來,都要求退兵。松贊干布眼看蠻干下去,要遭到失敗,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來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講和了。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又派了個能干的使者祿東贊帶了一百人的出使隊伍,備了五千兩黃金和許多珍寶的厚禮,到長安去求親。

唐太宗接見了祿東贊。祿東贊傳達了他們的年青國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說得娓娓動聽。唐太宗心里挺滿意,就在皇族的女兒中,挑選一個美麗溫柔的,封為文成公主,把她許嫁給松贊干布。

據(jù)說,使者祿東贊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后來,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傳著一個“五難求婚使”的動人故事:

祿東贊在長安求親的時候,各國來求親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來求親的使者先解答五個難題。哪一國使者能夠解答,就答允跟那國和親。

第一道題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細的絲線,穿過一顆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祿東贊把絲線系在一只螞蟻的腰部。螞蟻帶著絲線,爬過明珠的九曲孔道,絲線也就帶過來了。

第二道題目是把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小馬駒兒放在一起,要求辨認出哪匹馬駒兒是哪匹母馬生的。祿東贊把母馬和馬駒兒分開關了一天,斷絕了馬駒兒的飼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們放在一起。餓慌了的馬駒兒分別奔到自己的母親那里去吃奶。它們的母 子關系也就認出來了。

祿東贊通過了一道道考試,最后一道是要從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誰是文成公主。祿東贊憑他敏銳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儀態(tài)大方的公主認出來了。

這些傳說不大可能是事實,但是卻反映了吐蕃人民對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這個使命的使者的贊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動身到吐蕃去。唐朝廷為公主備了一份十分豐富的嫁妝。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當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吐蕃沒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種子,藥材,蠶種。她還帶了大批的醫(yī)藥、種樹、工程技術、天文歷法的書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從唐朝邊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準備好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贊干布親自從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婚禮結束后,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越過雪山高原,到了邏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邏些人民像過盛大節(jié)日一樣,載歌載舞,夾道歡迎。松贊干布還在邏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為公主專門建造了一座城郭宮殿,給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為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聯(lián)系和發(fā)展藏族經(jīng)濟文化作出了貢獻。直到現(xiàn)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達拉宮,還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贊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這就是唐高宗。

經(jīng)典歷史故事七年級4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后,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lián)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陜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p>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yōu)榱税亚貒斪鰯橙?,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愿意跟咱們和好,怎么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后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里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shù)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么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經(jīng)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jīng)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么會弄到這等地步呢?”

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臟的,只有我是個干凈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p>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臟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愿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凈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臟。”

由于屈原不愿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于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墒且黄笏?,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伙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shù)氐陌傩障肫疬@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jié),據(jù)說就是這樣來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優(yōu)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里,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無限的深情。后來人們認為屈原是一位我國古代杰出的愛國詩人。

經(jīng)典歷史故事七年級5

項羽進了咸陽,殺了秦王子嬰和秦國貴族八百多人,還下命令燒阿房宮。跟隨項羽進關的五十多萬兵士,誰沒受過秦朝的壓迫?他們見了豪華的阿房宮,想到他們過去受的罪,心里燃燒起報仇的火苗。項羽一聲令下,大伙兒就放起火來。

這場火一直燒了三個月,把阿房宮燒成一堆瓦礫。

項羽原來是楚國的貴族,趁著農(nóng)民起義的機會,參加了反秦戰(zhàn)爭。滅了秦朝以后,他不可能為廣大農(nóng)民著想。他決定重新劃分封地,把統(tǒng)一了的中國又弄得四分五裂。

當時名義上的首領還是楚懷王。項羽把他改稱為義帝,表面上承認他是帝,實際上只讓義帝頂個虛名,一切分封的事,都得聽他主張。他把六國舊貴族和有功的將領一共封了十八個王,自稱為西楚霸王。春秋時期不是有霸主嗎?項羽自稱霸主,等于宣布他有權號令別的諸侯,諸侯都得由他指揮。到了第二年,項羽干脆把掛名的義帝殺了。

分封諸侯以后,各國諸侯就都分別帶兵回自己的封國去,項羽也回到他的封國西楚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

在十八個諸侯中,項羽最忌的是劉邦。他把劉邦封在偏遠的巴蜀和漢中,稱為漢王;又把關中地區(qū)封給秦國的三名降將章邯等人,讓他們擋住劉邦,不讓劉邦出來。

漢王劉邦對他的封地很不滿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沒法跟項羽計較,只好帶著人馬到封國的都城南鄭(今陜西漢中東)去。

漢王到了南鄭,拜蕭何為丞相,曹參、樊噲、周勃等為將軍,養(yǎng)精蓄銳,準備再和項羽爭奪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們卻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開小差逃走,急得漢王連飯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來報告:“丞相逃走了?!?/p>

漢王急壞了,真像突然被人斬掉了左右手一樣難過。

到了第三天早晨,蕭何才回來。漢王見了他,又氣又高興,責問蕭何說:“你怎么也逃走?”

蕭何說:“我怎么會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

漢王又問他:“你追誰呢?”

蕭何說:“韓信?!?/p>

蕭何所說的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后,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里當個小兵。項梁死了,又跟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

韓信好幾回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趕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漢王。

韓信到了南鄭,漢王也只給他當個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法被抓了起來,差不多快要被砍頭了。幸虧漢王部下一個將軍夏侯嬰經(jīng)過,韓信高聲呼喊,向他求救,說:“漢王難道不想打天下了嗎,為什么要斬壯土?”

夏侯嬰看韓信的模樣,真是一條好漢,把他放了,還向漢王推薦。漢王派韓信做個管糧食的官。

后來,丞相蕭何見到了韓信,跟他談了談,認為韓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還幾次三番勸漢王重用他,但漢王總是不聽。

韓信知道漢王不肯重用他,趁著將士紛紛開小差的時候,也找個機會走了。

蕭何得到韓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腳,立即親自騎上快馬追趕上去,追了兩天,才把韓信找了回來。

漢王聽說蕭何追的是韓信,生氣地罵蕭何說:“逃走的將軍有十來個,沒聽說你追過誰,單單去追韓信,是什么道理?”

蕭何說:“一般的將軍有的是,像韓信那樣的人才,簡直是舉世無雙。大王要是準備在漢中呆一輩子,那就用不到韓信;要是準備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準備怎么樣?”

漢王說:“我當然要回東邊去。哪能老呆在這兒呢?”

蕭何說:“大王一定要爭天下,就趕訣重用韓信;不重用他,韓信早晚還是要走的?!?/p>

漢王說:“好吧,我就依著你的意思,讓他做個將軍。”

蕭何說:“叫他做將軍,還是留不住他?!?/p>

漢王說:“那就拜他為大將吧!”

蕭何很高興地說:“這是大王的英明。”

漢王叫蕭何把韓信找來,想馬上拜他為大將。蕭何直爽地說:“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禮貌。拜大將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鬧著玩似地叫他來就來。大王決心拜他為大將,要擇個好日子,還得隆重地舉行拜將的儀式才好。”

漢王說:“好,我都依你?!?/p>

漢營里傳出消息,漢王要擇日子拜大將啦。幾個跟隨漢王多年的將軍個個興奮得睡不著覺,認為這次自己一定能當上大將。

趕到拜大將的日子,大家知道拜的大將竟是平日被他們瞧不起的韓信,一下子都楞了。

漢王舉行拜將儀式以后,再接見韓信,說:“丞相多次推薦將軍,將軍一定有好計策,請將軍指教?!?/p>

韓信謝過漢王,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項羽)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fā)兵東征,一定能戰(zhàn)勝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只后悔沒早點發(fā)現(xiàn)這個人才。

打那以后,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經(jīng)典歷史故事七年級相關文章:

古代歷史故事七年級

初一歷史人物故事3篇

古代成語故事七年級

神話傳說故事七年級

古代經(jīng)典歷史故事

七年級上冊歷史遠古的傳說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期末考試試卷及答案

經(jīng)典神話故事七年級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以我的青春七年級滿分作文

1028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