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結合”語文教學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時間:
慧良1230由 分享
“六結合”語文教學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實施“六結合”語文教學法,就能打造出語文高效課堂,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高效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小編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六結合”語文教學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一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法
1
自主性學習
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小學語文自主性學習是指以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充分體現語文的個性化學習。
2
合作性學習
美國威廉·格拉塞又稱之為小組學習。通過同學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學生的語文知識的認知、發(fā)展、學習情感和同伴關系產生積極的影響。合作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發(fā)揮出自己的語文學習最高水平,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改進人際關系。由于語文學習任務共同承擔,學習中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
3
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從學習內容中選擇和確定探索、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這種學習著眼于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體地位,有利于轉變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
二
“引導促進激勵”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法
1
引導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情況給予引領,實現這一教學目的的方法就是教師的點撥和引導。
2
促進
在引導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語文學習效果采取的一種情感喚醒法。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語文學習的信心,以一種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深入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
3
激勵
在促進的基礎上,教師激發(fā)學生情感,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的方法。從教育心理學來說,激勵是指激發(fā)人的動機,誘發(fā)人的行為,使其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努力的過程。
“引導促進激勵”教學法,就是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學情實際,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進取精神、競爭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幫助學生掌握解決語言文字運用問題的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
“六結合”語文教學法辯證統一,互相滲透
1
“六結合”語文教學法是辯證統一的
“自主合作探究,引導促進激勵”高效課堂的“六結合”語文教學法,前者是前提、基礎,為后者的實施起決定性作用。沒有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就不會有教師進一步的“引導促進激勵”。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遇不到感興趣的探究問題,教師的引導促進激勵就失去了意義。而后者又是前者的促進和發(fā)展,是語文學習效果、情感態(tài)度、學習興趣、學習價值的進一步體現。也可以說,前者數程,后者是結果,過程決定結果;后者是目的,前者是原因,有因必有果。
2
“六結合”語文教學法是互相滲透的
高效課堂“六結合”語文教學法,六個有機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靈活機動、有機融合的方法。我們不能機械地套搬,不能把這六個步驟單一化,應該做到相互滲透,因課制宜,因人制宜。
高效課堂“六結合”語文學習法,可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習小組之中去,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語文學習中的問題,同時實施引導促進激勵法,激勵學生的語文學習意志,喚醒學生的語文學習主體意識,鼓舞學生自主學習語文。學生之間也可以在合作探究時,取長補短,幫助和引導同伴的思維獲得發(fā)展,促進同伴認識的提高,激勵同伴學習興趣的提升。因此,高效課堂“六結合”語文教學法,是踐行新課程,培養(yǎng)好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建立師生情誼,促進語文學習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一種好方法。
四
“六結合”語文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學習者通過自己練習、探索、發(fā)現,所獲得的知識才真正有效”。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語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1
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給學生自主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程序與方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語文。在教學中,教師要強化指導自主求知的方法。除常規(guī)方法指導外,著重交給學生語文學習策略,讓學生知道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中,選擇最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學會自我意識、自我激勵、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調控,提高自學能力。這是自主學習成功的核心要素。為此,教師只有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學習,才能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的主體參與。
2
激勵學生的學習意志
動機是內驅力,自主學習需要一種內在激勵的力量。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這種內驅力就能把學生內部的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動。恰當的語文學習問題情境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語文問題的氛圍中,產生對語言文字運用的需要和渴求,并在興趣的激勵下形成語文學習的探索動機。
3
控制好你的情緒
在班級授課制下,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針對特定學習內容,選擇最佳的語文合作學習形式。如果語文問題屬于聚合思維的內容,以競爭性團體氣氛為宜;如果語文問題屬于發(fā)散思維的內容,以小組內部協作為宜。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組際交流、集體評價等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總之,在教學中實施了“自主合作探究,引導促進激勵”的“六結合”語文教學法,對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合格人才,踐行新課程改革,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高效課堂如何打造?運用好這六條原則
上好一堂課,首先就得設計好一堂課。一堂成功的課,往往和一個好的設計分不開。因此,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關鍵。那么,如何去做,方能設計出一堂好課呢?下邊,筆者從教學原則的角度,就設計一堂好課必須遵循的教學原則談談自己理解,以就教于同仁。本文談六條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教學面對的是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可塑性極強的青少年學生。因此,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教師首先不能不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從人出發(f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指課堂設計必須遵循學生的心智發(fā)展規(guī)律來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開發(fā)智力、豐富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教學的目的是發(fā)展和提高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但是,要達到這一點,在設計課堂教學的時候,就必須熟知教學對象的這些特點,必須遵循教學對象的心智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這樣,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之所以能夠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他個人的因素之外,重視發(fā)展并提高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那么,課堂教學設計如何才能做到以人為本呢?
首先,教師心中要有“人”的觀念。當下,許多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時候,都不同程度地忽視了這一點。他們僅僅滿足于從知識傳授出發(fā)、從能力培養(yǎng)出發(fā),單純地追求教法的翻新,在教法上玩花樣。須知,教學不單單是教學生學知識。教學從終極的意義上看,教學生學習如何做人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其次,學會多角度設計課堂教學。在具體操作上,教師可參考心理學將人的心理劃分為不同方面(例如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進行研究的方法,再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從多方面設計課堂教學。例如,筆者在設計課堂教學時,經常從六個方面進行思考:興趣(就課堂教學結構而言,即導語)、知識、能力、思維、情感、美育。需要注意的是,就一堂課而言,這6個方面并不是同等重要,教學方式也不是一模一樣。實際情況是:一堂課只確定一到兩個訓練重點,在引導學生掌握這個重點的過程中,其他各個方面有主次的、適時的滲透其中。
二、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系統論的一條基本原則。這條原則要求人們在研究問題的時候,必須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從整體出發(fā)研究整體與要素、要素與要素,以及這題與環(huán)境之間的聯系,從而揭示研究對象的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既具科學性、又具藝術性的組合系統,因此,在教學一個問題,傳授一項知識,訓練一種能力,開發(fā)一項智力的時候,就不能局限于一個問題、一項知識、一種能力、一種智力,而應該從這個問題、這項知識、這種能力、這種智力所在的整個系統出發(fā)來教學、來傳授、來訓練、來開發(fā)。這就是語文課堂設計的整體性原則。要而言之,這條原則要求教師在設計一堂課的時候,必須從以下9個方面入手:
1. 就教材而言,教學一個問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冊書,都不能局限于一個問題、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冊書,而應該從整體性出發(fā),通盤考慮,全面衡量。
2. 就學生而言,教學一個問題,必須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考慮。
3. 就知識而言,必須從語言知識、文章知識、文學知識、文化知識,以及其他相關的科學知識出發(fā)來考慮。
4. 就能力訓練而言,訓練一種能力,必須從讀寫聽說思五種語文能力的整體出發(fā),確定訓練途徑、方法。
5. 就智力開發(fā)而言,必須從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發(fā)散思維、聚合思維等語文思維類型的方面出發(fā)來考慮。
6. 就教學目標而言,必須從知識、能力、智力、情感、美育出發(fā)來考慮。
7. 就問題的設計而言,設計一個問題,必須從教材特點、教材編寫者的意圖、課文自身的特點、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教者的教學風格等五個方面來考慮。
8. 就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而言,必須從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這本書的教學目標、學段教學目標出發(fā)來考慮。
9. 就時下比較流行的“大語文”的角度而言,必須從社會語文、學校語文和課堂語文的關系上出發(fā)考慮。
課堂教學設計中,運用好整體性原則,好處有三:①可以開闊教師的教學視野、教學思路,使教學既有深度,又有厚度;②可以使教師更加清楚地把握一堂課、一篇文章、一個單元、一冊書的教學目標;③可以避免許多重復的無效勞動,提高教學效率。
三、實用性原則
課堂教學不搞花架子,不玩新花樣,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獲得一些東西,即為實用性原則。對此,劉國正先生曾有過精辟地論述。他說:“ 讀說聽寫是要認認真真地學,扎扎實實的練,不下苦功夫,是學不到手的,這是實的一面”。在課堂設計中,要貫徹這一原則,教師首先必須做到: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明確。一堂課要教給學生一些什么東西,這些東西學生應掌握到何種程度,怎么掌握,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到心中有數。這梳徹這一原則的前提條件。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保證已確定的目標扎扎實實地得以完成;輕描淡寫,或走馬觀花,都是不符合這一原則的。
四、活潑性原則
呂叔湘先生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的確,課堂教學光“實”不“活”,易陷于“死”,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課堂設計在充分考慮“實”的前提下,還必須重視“活”的探討。
那么,什么是“活”的原則呢?劉國正先生在《說“活”》一文中對這種現象做過這樣的描述:“教師要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引導學生,學生也推動教師;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雙方都欲罷不能,其樂融融”。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所謂“活潑性原則”,就是指在實用性原則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種自覺自愿、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中接受知識、接受訓練。
要貫徹好這一原則,教師必須做到:
1. 把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項長期的、每堂課、每一個問題都不能忽視的教學任務去做、去探索。
2. 力求教法和學法的多樣化,盡量避免公式化、單一化。
3. 教學組織形式要立體化。流行的教學組織形式可分兩類:班級制和班內分組制。這兩種教學組織形式雖便于控制,便于操作,但就學生的活動而言,其呆板性、僵化性也顯而易見。立體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應該克服這種弊病,具備這樣的特點:每個學生都能活動,而且“動”有所得;每個學生都能發(fā)言,而且都能互相交流;每個學生都能受到老師的指導,而且“導”有所獲。
貫徹活潑性原則還應該注意,真正“活”的東西是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激活學生身上的這些東西上。理解了這一點,也就等于理解了活潑性原則的精髓。在這個問題上,切忌把表面的熱鬧視為“活潑”,而忽略了興趣、情感、思維這些真正需要“活”起來的東西。
五、廣博性原則
一堂好的語文課,就像一篇營養(yǎng)豐富的散文,它不僅能給學生一些有用的東西,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給學生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使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道德上、智慧上獲得較多的收獲。這就抒博性原則。同實用性原則相比,這條原則不注重方法的直接性,而重視方法的潛移默化性。它要讓學生上完一堂課以后,久久回味,咀嚼無窮。
常言道:打鐵還需自身硬。在課堂設計中,要貫徹這一原則,教師自身首先得“硬”。這種“硬”具體表現為:
1. 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不具備這一原則,課無法上出韻味,課永遠徘徊在一個比較的的層次上。
2. 廣播而系統的知識。這是保證這一原則得以實施的基礎。
3. 健康而充實的情感。這是保證課有熱度的前提。
4. 幽默而智慧的語言。這是課有趣味的關鍵。
六、美學性原則
美育是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認真落實的一項教學目標。但是,綜觀近年來的課堂教學,能這樣做的課實在不多。美育是語文課堂教學亟須開發(fā)的一個領域。開發(fā)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育天地,必須遵循相關的美學原則,筆者以為,這些原則有:
1.課堂結構的流動美。如果我們將課堂結構劃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的話,那么,課堂結構的美體現在哪里呢?筆者以為,體現在流動上,體現在教師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挖掘出來之后,通過上述的四個階段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教學結構上。這種流動的美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它指教材中所蘊含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另一方面,它指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階段之間的巧妙銜接、自然轉換的過渡美。前者是內容美,后者四形式美。課堂結構的流動美既包括內容美,也包括形式美,是以美的形式傳遞美的內容的整體美、創(chuàng)造美。
2.師生關系的和諧美。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那么,這種決定課堂教學成功的“師生關系”應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是和諧。課堂上,教師娓娓而談,學生凝神細聽;教師啟發(fā)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教師慷慨激昂,學生義憤填膺;教師神情悲痛,學生心有戚戚,等等。師生之間,心心相印,一舉一動,彼此合一,這就是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是和諧美。
3.教學語言的活潑美。教師的教學語言應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選用不同的語言。議論性語言,應力求觀點鮮明邏輯嚴密;說明性語言,應力求簡潔準確,中心突出;敘述性語言,應力求通暢連貫,生動形象;描寫性語言,應力求具體形象,以形傳神;抒情性語言,應力求感情飽滿,以情動人。該用短句處,絕不用長句;該低緩徐舒,就不能慷慨激昂;該情緒高漲,就不能平淡無味。凡此種.種,都是教學語言的活潑美。
4.教師教態(tài)的自然美。教態(tài)是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表情、手勢、眼神、語言等表現出來的教師對待教學內容、并與一定的教學情境相符合的態(tài)度。它是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反映。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態(tài)必須做到得體、大方、自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在這個方面,應力戒矯揉做作,裝腔作勢。
5.板書設計的整潔美。板書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濃縮,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因此,板書設計必須扣住“整潔”二字。這里的“整潔”有兩個含義:整齊和簡潔。前者是就板書設計的形式而言;后者是就板書設計的內容而言。板書設計不論采用何種形式,不論內容多寡,都必須講究整齊、簡潔。整齊、簡潔是板書設計的靈魂。板書設計最忌諱的是雜亂無章、繁瑣復雜,讓學生看了分不清主次、摸不著頭腦,這樣的板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敗筆,寫了等于沒寫。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學校的一切教育目標、教學目標幾乎都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的,因此,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就成了每個教師職業(yè)生涯的永恒主題。如何提高,本文從教學原則的角度進行了論述,希望這個論述能給每個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幫助。
“六結合”語文教學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