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運動的發(fā)展
登山是指在特定要求下,運動員徒手或使用專門裝備,從低海拔地形向高海拔山峰進行攀登的一項體育活動。大家知道登山運動的發(fā)展歷程嗎?今天學習啦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登山運動的發(fā)展。
登山運動的發(fā)展歷程
登山運動是體育運動的一類。運動員徒手或使用專門裝備攀登各種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嶺??煞譃?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阿爾卑斯式登山和技術登山等數(shù)種。始于十八世紀八十年代。1786年8月8日法國醫(yī)生巴卡羅與石匠巴爾瑪結伴第一次登山上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次年,由青年科學家德.索修爾率領的十九人登山隊再度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運動從此延生。因此項運動首先從阿爾卑斯山區(qū)開始,故也稱為“阿爾卑斯運動”。從1786年至1865年間,阿爾卑斯山脈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峰,相繼為登山運動員登上,國際登山史上稱此一時期為“阿爾卑斯的黃金時代”。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使用各種攀登工具和技術的技術登山日漸推廣,其活動地區(qū)也從阿爾卑斯低山區(qū)轉向喜馬拉雅高山區(qū)。1950年至于1964年,世界十四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內(nèi),相繼為中、英、美、意、日等十多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所征服,國際登山史上稱此一時期為“喜馬拉雅的黃金時代”。1964年后許多登山“禁區(qū)”被突破,開始進入從來無人使用過的難險路線攀登7,000-8,000米以上高峰的新時期。1978年并在喜馬拉雅高山區(qū)出現(xiàn)不用氧氣登上高峰的阿爾卑斯式登山。中國此項運動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55年出現(xiàn)第一批登山運動員,1956年建立第一支登山隊。1960年和1975年先后兩次從東北山嵴登上珠穆朗瑪峰,并于1975年將一個特制金屬測繪覘標豎立在珠峰頂上,準確測出該峰的高度為8,848.13米。是為國際登山史上首次對世界最高峰高程的確切測量。1964年登上最后一座從未有過人跡的8000米以上的希夏邦馬峰在多次登山活動中,登山運動員與科學工作者密切配合,進行了各種高山考察活動。
五岳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chǎn)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東岳泰山(1532.7米),位于山東泰安市。西岳華山(2154.9米),位于陜西華陰市。南岳衡山(1300.2米),位于湖南衡陽市。北岳恒山(2016.1米),位于山西渾源縣。中岳嵩山(1491.7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東岳泰山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 東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聞名于世界。
登山運動經(jīng)驗
做好運動
如果將攀登的山比較高或者平時較少參加攀登運動,那么,在登山之前做一些熱身運動是很必要的。即利用10~20分鐘做一些肌肉伸展運動,盡量放松全身肌肉,這樣攀登時會覺得輕松許多。
增加彈跳
向上攀登時,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彈跳動作,不僅省力,還會使人顯得精神,充滿活力。
別總看高
登山時不要總往高處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為你的雙腿還沒有習慣攀登動作,往上看往往使人產(chǎn)生一種疲憊感。一般說,向上攀登時,目光保留在自己前方三五米處最好。如果山路比較陡峭,則可作“Z”字形攀登,這樣比較省力。
移注意力
登山時千萬不要總是想著山有多高,爬上去還需多少時間之類的事情。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才能體會到爬山的樂趣,不會錯過美麗的風景。在疲憊時,可以多觀賞一下周圍的景色,也可唱唱歌,轉移注意力,倦意會有所消減。
下山放松
下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腳步,切不可沖得太快,這樣很容易受傷。同時,注意放松膝蓋部位的肌肉,繃得太緊會對腿部關節(jié)產(chǎn)生較大的壓力,使肌肉疲勞。
山間危險
在攀登高峰時所遇到的各種惡劣自然現(xiàn)象中,凡屬可能突然對人身安全產(chǎn)生危害的,都被稱為山間危險。其特點是破壞力大,發(fā)生突然,一旦遭遇,措手不及,甚至危及生命。為防止山間危險造成危害,必須掌握、識別有關山間危險的形成原因、變化規(guī)律及其顯示特征。
雪崩山坡上不斷堆積起來的積雪,因失去平衡而發(fā)生滑落和坍塌,稱為雪崩(圖1)。雪崩分為濕雪崩(塊雪崩)和干雪崩(粉雪崩)。濕雪崩的積雪,因堆積時間較長,雪層經(jīng)一再融化和凍結而形成硬殼,坍落時碎成塊狀。干雪崩的積雪雪層松散,坍落時呈粉狀。雪崩可能把人擊斃或掩埋窒息,或裹挾沖下裂縫或山谷。濕雪崩比干雪崩危害更大。
登山運動中常遇的山間危險
容易發(fā)生雪崩的地區(qū),稱雪崩區(qū)。雪崩發(fā)生時,積雪沿著一條被稱為雪崩槽的通道滑落,留有明顯痕跡;同時在雪崩槽下部出現(xiàn)雪崩堆積物。雪崩發(fā)生的時間,一般是在大雪后的2~3日內(nèi),一天中又多出現(xiàn)于上午10時至下午 2時的最高氣溫時間。因此在具體路段的選擇上,要盡量避開雪崩區(qū)。如非經(jīng)過雪崩區(qū)不可,則要做好充分準備。通過的時間要躲開多發(fā)期。因通過者不便觀察,可在有利地形上輪流設置瞭望哨,以便及時報警。通過時要用鮮艷色彩的主繩結組,并攜帶雪崩尋人探條。每人系上雪崩飄帶,人與人之間距離縮短,組間距離拉長,后面的人踏準開路者的足跡(防止切斷雪層而觸發(fā)雪崩),輕聲快速通過,遭遇雪崩時,不要驚慌失措,首先盡快甩脫背包,將冰鎬插入坡面并盡力握牢,以求身體不被裹挾滾墜。如果控制失效而被裹走,在滑動時應盡力用雙手向上扒動,以使身軀浮在沖擊物上邊。一俟停止?jié)L動,未被埋沒的人要盡快以主繩和雪崩飄帶為線索,用雪崩探條尋找和搶救被埋沒者。被雪埋沒的人要在嘴的附近造成空隙,以延緩窒息時間。
冰崩在懸冰川末端及其兩側、冰塔、冰崖等地形上,由于重力、風力、消融和冰川流動等原因而引起的冰體崩落、坍塌的現(xiàn)象,稱為冰崩。冰崩多發(fā)生于高溫季節(jié)和每天的高溫時間里。冰崩區(qū)的顯示及其識別,冰崩的預防和救護,均與雪崩類似。
滾石經(jīng)風化破碎的石塊,在重力、風力等作用下,從山上滾落下來,稱為滾石。這種危險,在沒有植被覆蓋的高山上,尤易發(fā)生。發(fā)生過滾石的地區(qū)稱為滾石區(qū)。滾石區(qū)的顯示特征也是在其下部有大量堆積物,堆積物上部一般也有滾石通過的痕跡。根據(jù)下部堆積石塊的狀況可辨別滾石發(fā)生時間的遠近,堆積石塊的表面,經(jīng)風化已比較渾圓或長有低等植物,說明該處已有較長時間沒有發(fā)生滾石,是比較穩(wěn)定而安全的老滾石區(qū)。若堆積物棱角銳利,表面新鮮,則為比較危險的新滾石區(qū)。滾石也是多發(fā)生于高溫季節(jié)和每天的高溫時間內(nèi)。通過滾石區(qū)的預防措施,與雪崩、冰崩類似。一旦遭遇滾石,切忌驚慌亂跑,應沉著鎮(zhèn)靜,面向上方,注視滾石的動向,俟?jié)L石靠近時再迅速躲閃,或利用附近可以遮身的基巖、陡坎、巨大石塊等地形地物,躲避滾石襲擊。如系體積很小、散碎性的滾石,也可將背包舉到頭上防護。
暗冰裂縫冰川或冰坡上的冰體是依附于高低不平的地表之上的可塑性固體,由于本身運動以及重力、壓力等作用,很容易形成各種裂縫。裂縫的深淺與冰層厚度有關,一般都在幾十米,深者可達 100米以上。有的裂縫已經(jīng)顯露,稱為明裂縫。有的暫被浮雪覆蓋,稱為暗裂縫。暗裂縫對人威脅更大。在明裂縫較多的地形上,也會有較多的暗裂縫,行動中要提高警惕,注意識別。一是暗裂縫的表面覆蓋,往往微呈條片狀凹陷;再就是前進隊伍的兩側附近,如分布有橫向的明裂縫,則要注意腳下很可能有暗裂縫。
通過裂縫區(qū)時,必須結組行進,并由有經(jīng)驗的運動員在前面開路。開路者要根據(jù)暗裂縫的顯示特點進行識別,把暗裂縫上的覆蓋物去掉,使其顯露成明裂縫,或另設其他標志。然后決定或跨越,或繞行,或葡匐行進,或采取架設金屬梯等措施通過。一旦有人陷入暗裂縫,陷入者應盡量甩掉背包和擺脫繩索的纏繞;同結組的其他人要采用行進中保護的方法,迅速保護和搶救。
泥石流在一些自然力作用下,高山湖或冰川湖的湖岸塌方或湖底瀉漏,湖水裹挾大量泥沙和石塊呈泥漿狀流瀉下來,稱為泥石流。泥石流的堆積物常呈垅崗狀順河谷延伸,其中的石塊常被泥土包裹。這是識別可能發(fā)生泥石流的主要標志。泥石流作為登山運動中的山間危險并不常見,但其破壞力很大,不容忽視。泥石流的來勢,不象雪崩、冰崩那樣迅猛,故一般在行動過程中遭遇時不難躲避。應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宿營位置選在泥石流的通道上。
暴風雪在登山運動中,對突然襲來的狂風并挾帶吹雪或降雪的天氣現(xiàn)象稱為暴風雪。暴風雪給行軍和宿營造成很大的困難,以至很容易發(fā)生凍傷、滑墜、被掩埋等危險。行進時遇到暴風雪,要迅速在附近選擇一理想位置躲避。宿營時要格外注意加固帳篷。不管白天黑夜,只要風雪不停,帳篷內(nèi)就要設專人值班,及時清除帳篷上及周圍的積雪,防止被雪掩埋。
雷電指在天空云層上出現(xiàn)的雷擊和閃電。高山區(qū)日出后,容易形成山頭云。當山頭云發(fā)展成積雨云或濃積云時,便會產(chǎn)生雷電(一般是在午后出現(xiàn))。發(fā)生雷電時,根據(jù)閃電和雷聲傳到的時間間隔和當時的風向,可判斷出產(chǎn)生雷電云層的距離和動向,并依此采取防護措施。應盡可能在雷電趕到之前,把能夠導電的裝備、器材放置到離人較遠的地方。附近有雷電時,要停止使用通訊器材。運動員都要進入帳篷內(nèi)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