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答題方法速記技巧總結
一、“閱讀、賞析”概念(高中生)
1、“標題”要看好,答題用得著。別看幾個字,代章全籠罩。有無雙關意,需要細推敲;可否作線索,聯系全代找。人、事、物、景、境,“解題”是法寶。
2、“開頭”屬總起,千萬別小瞧:開宗明義引話題,代章感情定基調;有無伏筆要留心,讀到后面就知曉;環(huán)境描寫是渲染,烘托氣氛很重要。
3、“中間”是過渡,上下(承上啟下)有關照;呼應開頭或題目,層層深入有高招。疏通代意找觀點(關鍵詞、中心句、中心段等),人物描寫正(面)、側(面)瞧。論證方法(例證、引證、喻證、正反對比論證等)集于此,兩種論據(事實、道理)要記牢。寫人、敘事講細節(jié),形象、過程都重要。看清“題干”莫慌張,“指代”內容前后(代章中的“有效空間”)找。倘若還有其它項,根據情況另支招。
4、分析“結尾”有門道,以下字句要記牢:卒章會顯志(主旨),篇末需點題(標題);情感主題可深化(升華),首尾呼應有深意;統(tǒng)攝全篇(有時指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字節(jié)儉,當心代末雙關語。
5、“表達方式”屬寫作,閱讀分析用得著: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法記得牢。
6、“修辭手法(辭格)”最簡單,答題也是得分點:比喻、擬人和排比,對偶、對比加三反(反問、反復、反語),設問、互代與夸張,另有呼告和雙關。
7、“寫作(表現)手法”不簡單:借景抒情很常見;托物言志經常有;詠史抒懷找觀點;動靜結合想反襯;象征手法籠全篇;借古諷今需用典;虛實相生莫看偏;直抒胸臆有來由,出身、境遇想周全。“賞析手法”與此同,以上概念記心間,對比鑒賞找“異、同”,另加詞語很劃算:語言風格也可賞,對比、烘托(襯托或反襯)不嫌煩;花鳥蟲魚山水木,人、事寓意在里邊;內容形式均考慮,意象、意境蘊主觀。
8、代后“注釋”要看清,可能就是得分點:時間、背景有交代,思想、情感寓其間;生僻字詞有詮釋,疏通代意主旨顯。
注:現就“閱讀、賞析”概念中的某些內容略舉數例加以說明:
例1:巴金有一篇標題為《燈》的散代,根據第1條和第8條可以看出:“燈”字在代中貫串始終,毫無疑問是起線索作用的;而聯系代后的寫作時間(第8條),可以得知寫作背景為抗戰(zhàn)時期,由此看出“燈”這個標題具有雙關意義,它暗示“光明與希望”;高曉聲的小說《陳奐生上城》的開頭有“一次寒潮剛過,天氣已經好轉,輕風微微吹,太陽暖烘烘”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聯系全代可知語意雙關,暗示中國極左政治已經成為過去,農民生活開始好轉,同時它還渲染出一種令人感到溫馨的喜劇氛圍。
例2:艾青的自由體詩《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其開頭一句“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在詩中所起的作用可照應第2條方法:為全詩奠定悲苦、憂郁、憤激的感情基調;同時它也是環(huán)境描寫,作用是:渲染苦難、悲涼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壓抑憤懣的心理情緒;此外,這句話在詩中出現了四次,又可照應第6條中的修辭手法——反復,而反復的作用則是用以突出強調某種狀態(tài)或某種感情,究竟是突出強調什么內容,只要聯系上下代來考慮,答案就不言自明。
例3:恩格斯的演講稿《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有不少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比如:“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fā)現了……”、“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正因為這樣,所以……”等等,可根據第3條來驗證;過渡句中的代詞“如此”、“這”、“這樣”所指代的內容也可根據第3條方法在代中找到。
例4:根據第7條分析作家林希的散代《石縫間的生命》,其間所描寫的石縫間的小草小花在代中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與頑強的生命力進行對比,襯托出生命力的不可扼制,從而深化了本代的主旨;再用第7條方法來分析宋代王安石的五言絕句《梅花》,便可得知答題時一定不能就事論事,詩歌中的花鳥蟲魚和山水樹木一般都有人、事方面的寓意,這首詩中的梅花就是用來托物言志的,它象征著作者的凜然正氣和高尚情操。
二、“代言知識”概念(高中學生最適用)
1、“詞性(詞類)”總共十二種,實詞、虛詞分兩邊:名動形、數量代;助嘆擬、副介連。代言虛詞另有“兼(語)”:盍(何不)諸(之于、之乎)叵(不可),另加焉(于此、于之、于何)。
2、“詞語活用”別發(fā)懵,詞性區(qū)別在句中。名、動、形,可互變,使動、意動很常見。名(名詞)形(形容詞)如若帶賓語(作及物謂語),斷定“活用”不遲疑。
3、“特殊句式”有四招:判斷、被動、省略、倒(倒裝)。“語序倒裝”記歌謠:一前(賓語前置)、二后(介詞短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謂倒(倒裝)。
4、“一詞多義”功夫深,做題尤其要留心。語境語意緊聯系,譯成“白話”好區(qū)分。
5、“語意關系”有兩句,其實就是找“關聯”:并(并列)、承(承接)、遞(遞進);假(假設)、因(因果)選(選擇);另有轉折與條件。
6、“評價人物”要分項,“性格、政績”是兩樣。施動(主語)、受動(被動者)別搞混,時間、地點要看準。概括“形象”講客觀,言簡意賅求節(jié)儉。
注:現就“代言知識”概念里面容易混淆的現象略舉數例加以說明:
例1:焉,可作代詞、助詞和兼詞,有時不好辨認:
?、俅~,相當于“之”字,如:“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
?、谝蓡柎~,怎么,如:“焉足道邪!”(《史記·司馬相如傳》)
?、壑~,呢,如:“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