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惇行書書法作品
黃惇行書書法作品
黃惇是我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等。1982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 術系,師從陳大羽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85年6月獲文學碩士,畢業(yè)后留校。是我國當代知名的行書書法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黃惇行書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黃惇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黃惇行書書法作品圖片1
黃惇行書書法作品圖片2
黃惇行書書法作品圖片3
黃惇行書書法作品圖片4
黃惇個人概述
黃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47年生于江蘇太倉,祖籍揚州。1982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 術系,師從陳大羽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85年6月獲文學碩士,畢業(yè)后留?!,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全國篆刻藝術展評委、江蘇省美術館藝術鑒定顧問。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等。 黃惇教授注重藝術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并重,篆刻作品1983年曾獲《全國篆刻征稿評比》一等獎,書法作品1993年曾獲《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其作品曾參加歷屆《全國書展》、歷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歷屆《全國篆刻藝術展》。并曾多次參加國際展覽,如《日本海外總合書展》、《韓國第十一屆國 際藝術展》等。作品曾為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及海內(nèi)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十多年來,他曾撰寫書法、篆刻史論學術論文六十余篇,刊登于《書法研究》、《中國書法》、《中國篆刻》等多種專業(yè)刊物上。曾多次出席國際書法研討會,如“國際書法史研討會”、“韓國漢陽大學96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97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等。并應邀講學于中央學院、山東工藝美院、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nèi)外高等院校。著有《中國書法全集--董其昌卷》、《董其昌書論注》、《中國古代印論史》、《中國書法全集--金農(nóng)、鄭燮卷》(與周積寅教授合作)、《中國書法通史--元明卷》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黃惇主編的《書法篆刻》教材,至今已重印逾十萬冊。他所著的《中國古代印論史》,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秦漢魏晉南北朝書法史》96年被定為文化部藝術院校重點教材之一。
行書用筆的特點
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以歟側(cè)代替平整;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以圓轉(zhuǎn)代替方折;說起行書的起源,這里面還有一段難為人知的小故事呢,相傳有兩種說法。
一、據(jù)張懷《書斷》說:“行書者,乃后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zhuǎn)變而成的。
二、據(jù)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云:“鍾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wèi)凱子,采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fā)展而來。相聞者,系指筆札函牘之類。
行書出現(xiàn)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于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胳`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chuàng)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xiàn),才使之盛行起來。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chuàng)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