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可打印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這首五言古詩描述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準備的一些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僅供參考。
杜甫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石壕吏注釋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現(xiàn)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陜縣東七十里。
(2)吏:官吏,低級官員,這里指抓壯丁的差役。夜: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3)逾(yú):越過;翻過。走:跑,這里指逃跑。
(4)呼:訴說,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惱怒,兇猛,粗暴,這里指兇狠。
(5)啼:哭啼??啵浩嗫?。
(6)前致詞:指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前,上前,向前。致,對……說。
(7)鄴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陽。戍(shù):防守,這里指服役。
(8)附書至:捎信回來。書,書信。至,回來。
(9)新:剛剛。
(10)存:活著,生存著。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暫且。偷生,茍且活著。
(11)長已矣:永遠完了。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jié)。
(12)室中:家中。更無人:再沒有別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僅。乳下孫:正在吃奶的孫子。
(14)未:還沒有。去:離開,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坝袑O”兩句一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
(16)老嫗(yù):老婦人。衰:弱。
(17)請從吏夜歸:請讓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請,請求。從,跟從,跟隨。
(18)急應(yīng)河陽役:趕快到河陽去服役。應(yīng),響應(yīng)。河陽,今河南孟州,當時唐王朝官兵與叛軍在此對峙。
杜甫石壕吏(19)猶得:還能夠。得,能夠。備:準備。晨炊:早飯。
(20)夜久:夜深了。絕:斷絕;停止。
(21)如:好像,仿佛。聞:聽。泣幽咽:低微斷續(xù)的哭聲。有淚無聲為“泣”,哭聲哽塞低沉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獨:唯獨、只有。
杜甫石壕吏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來強征兵。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應(yīng)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zhàn)。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钪娜斯们一钜惶焖阋惶欤廊サ娜司陀肋h不會復(fù)生了!
老婦我家里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yīng)征,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p>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泣聲。天亮后我繼續(xù)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石壕吏》賞析
《石壕吏》是杜甫名篇之一,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當時細想上的矛盾:他歌頌石壕吏老婦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進行的這場平叛的戰(zhàn)爭,希望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為戰(zhàn)爭給人民到來了巨大的災(zāi)難而深感悲痛,后者很容易理解,但理解前者(對平叛戰(zhàn)爭的支持)卻是一個難點,很容易被人忽略。詩人是如何表達這一思想的呢?寫作中空白藝術(shù)的'使用巧妙地表現(xiàn)了這一點。
首先對差役這一形象地塑造采用了空白藝術(shù)。從詩題來看,主要人物應(yīng)是差役,但詩人對他用了暗寫,一出場只用了“吏呼一何怒”來點出他的威勢,此后就讓他轉(zhuǎn)到“幕后”,對老婦則是用了明寫,把她所說的話寫成了一篇“抒情獨白”。其實呢,用心品味一番就會發(fā)現(xiàn)老婦的話句句都是差吏逼出來的。
大量的空白需要我們根據(jù)老婦人的“致詞”來填充:差吏一進門就問“汝家有男丁否”,老婦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后是差吏仍逼著要人而已,老婦只好“請從吏夜歸?!痹娙嗣鲗懤蠇D,暗寫差吏,在一定稱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tǒng)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zhàn)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敵當前,人民應(yīng)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贊揚老婦自請應(yīng)役的精神,而對統(tǒng)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其次對自身形象地塑造采用了空白藝術(shù)。杜詩現(xiàn)存1400多首。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二十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地生活經(jīng)歷,把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jié)合,達到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地完美統(tǒng)一,被后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xiàn)實地同時,通過獨特地藝術(shù)手段表達自己地主觀感情,并且詩人杜甫往往是詩中鮮明地人物形象。他時而站出來勸說“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又呈吳郎》杜甫將舊居讓給吳郎居住,還惦念著原來西鄰的貧婦人,所以寫這首詩請吳郎對她多加照顧:不要阻止她來打棗,即便她對新主人有恐懼之心,也應(yīng)多加體諒,不要“便插疏籬”令她反感。)時而因憂國傷時而淚流滿面:“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而痛斥貧富的不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而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但在《石壕吏》中詩人以一句“暮投石壕村”交代了自己出場后便不再出現(xiàn),直到結(jié)尾才現(xiàn)身:“天明等前途,獨與老翁別,”詩人始終沒有站出來說話,這對于一向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杜甫來說是反常的,這種反常正是詩人內(nèi)心矛盾的印證。詩人同情人民,希望老百姓能安居樂業(yè),但是面對急需補充兵力又只能從百姓那里征兵的政府他又能說什么呢?無可奈何,無言以對。詩中雖然只有兩句話寫自己,但詩人心中卻激情澎湃,有千言萬語。詩人形象的空白引人深思,它反映了詩人矛盾的心情。
杜甫石壕吏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jié)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占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nèi)部矛盾重重,形勢發(fā)生逆轉(zhuǎn),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guān),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所經(jīng)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他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