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生活課堂>理財知識>投資篇>外匯知識>

外匯交易有什么守則

時間: 萬紅684 分享

  外匯交易有哪些特定呢守則呢,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為大家分析一下。

  外匯交易守則1

  少儲蓄多投資

  對于目前的財富人群來說,應對通脹的擔心已經(jīng)成為最大的危機。

  從歷史看,每個經(jīng)濟周期中,通脹來臨前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部分資產價格開始大幅上漲,而且這種上漲往往先于日用消費品價格的上漲,上半年的房價和股價就是一個佐證。因此,為防范通脹,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就是在通脹到來之前,將人民幣 變成具備升值潛力的人民幣資產,換句話說,給手上的人民幣也賦予“漲價”的權利。

  說到人民幣資產,它的分類非常廣泛,人們熟知的短期國債、公司債、企業(yè)債、貨幣市場基金、債券 型基金、股票 型基金、A股和H股股票 、銀行理財產品、不動產以及期貨 產品、信托產品、私募產品、古董藝術品都屬于人民幣資產的范疇。

  如果能有效利用資產升值的空間進行投資,那么我們手中的人民幣不僅能躲過通貨膨脹的陰影,還能賺得超額的利潤。

  外匯交易守則2

  買股票首選三大類

  通脹預期在近期的股票牛市行情 中也成了炒作題材。不少投資人跟風進場,進一步推高了資產價格。不過,很少有投資者注意到板塊與通脹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而這一點對資產配置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

  不同類型的上市企業(yè),在通脹中受到的損益也是截然不同的。舉例來說,食品生產企業(yè)由于受到上游農產品 價格上漲的影響,削減了利潤空間,間接影響了股價,所以,通脹對這類企業(yè)是不利因素。以此反推,資源類、金融類和地產類企業(yè)卻是最先受益于通脹的板塊。

  資源類企業(yè)包括石油、煤炭、有色、金屬、黃金等,由于處于產業(yè)鏈頂端,這一行業(yè)也將是通脹環(huán)境下受益最大的群體。因此,無論是看好經(jīng)濟的樂觀派,還是看淡經(jīng)濟的悲觀派,都會不約而同地增加對資源類資產的配置性需求。

  金融類企業(yè)作為早周期行業(yè),一旦通脹來臨,央行必然要通過加息抑制通脹,屆時銀行的利息收入就會相應增加,所以以銀行為首的金融股也將成為通脹的受益群體,適當配置銀行股具備一定的防通脹作用。

  地產類企業(yè)方面,上半年房地產市場的火爆趨勢不言而喻,而且由于通脹預期、寬松的信貸環(huán)境和低利率借貸成本等多項因素,將釋放出更多的投資性需求,從而對沖剛性需求的下降,共同維持地產板塊的強勢表現(xiàn),因此該板塊中長期對抗通脹的優(yōu)勢毋庸置疑,尤其地產儲備量大的個股品種將是其中的優(yōu)選。

  外匯交易守則3

  踏準央行調息節(jié)拍

  每一輪通脹發(fā)生時,為抑制物價上漲,央行往往會利用加息手段進行調控,此時,市場利率就會上行。因此,防通脹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抓住調息的節(jié)拍。

  在收益可隨利率浮動的產品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貨幣市場基金,這類基金的配置重點可以是央票、同業(yè)存款利率等資產,及時把握利率變化及通脹趨勢,獲取穩(wěn)定收益,因此具備防范通脹的作用。

  相反,債券 類產品就不具備利率同步浮動的功能。在通脹來臨時,央行加息使市場利率上升,同時也會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因而債券類產品包括純債券型基金、掛鉤債券的理財產品都無法享受到加息帶來的收益。

  還有一些理財產品,雖然不與利率同步,但它的收益也與通脹看齊。例如,掛鉤農產品 的銀行理財產品,當通脹來臨時,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就能直接表現(xiàn)為產品收益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來說,這類產品是由銀行從投行手中購買某個看漲或看跌期權,也就是說,銀行募集資金大部分用以保本,而以投資期權的部分用來博取浮動的高收益,因此配置這類產品相對更穩(wěn)健。

  即使投資收益不能跟隨市場利率浮動,只要收益本身能夠覆蓋可能到來的通脹率,那么這類投資也具備防通脹作用。信托產品就是其中的一類,這類產品購入門檻較高,一般在100萬元以上,雖然在市場利率上升時不能跟隨浮動,但該類產品操作靈活,一般為1-2年期的產品,部分產品還可以通過轉讓形式變現(xiàn)。從歷史數(shù)據(jù)來看,信托產品作為中長期投資的價值尤為明顯,平均五年的復合收益率可以達到40%,基本覆蓋了未來利率調升的空間。

  外匯交易守則4

  買房要買稀缺型

  在一些投資火爆的領域,現(xiàn)有數(shù)據(jù)常常傳遞給投資者這樣一個信號:雖然處在相同的通脹預期之下,也屬于相同的投資品種,但每個單獨的投資個體的收益率和抗跌性卻迥然不同。

  以投資房地產為例,買在房價高位其實未必能防御通脹,但買對了合適的房就不一樣了。

  在對上海各區(qū)在售樓盤的不完全統(tǒng)計中,4月至7月新開樓盤報價漲幅平均為30%,而其中漲幅最大的樓盤,從5月份的1.3萬-1.6萬元/平方米,躍升至目前2.5萬元/平方米,漲幅92%,是平均水平的3倍。

  內因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將今年上半年的樓市和2007年之前的樓市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本輪漲幅最大的板塊并非內環(huán)以內樓盤,而是以中環(huán)等新建交通樞紐周邊區(qū)域為主,例如浦東的三林板塊,或是以外環(huán)周邊、價格相對較低的樓盤為主,如寶山大華板塊等。

  這些板塊的共同特點,就是漲價前板塊均是樓市的價格洼地。專家指出,投資者為防通脹而投資樓盤時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以便獲得更好的收益。

  然而,也有業(yè)內人士認為,單純依靠“尋找價值洼地”的策略,在通脹預期已經(jīng)普遍形成的情況下,已經(jīng)失去了可行性。就拿上海樓市來說,隨著資本的不斷涌入,樓市價格已經(jīng)被推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甚至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泡沫,這個時候,個人投資者更要避免在泡沫破裂時成為最后一個接棒者。

  對于這一種觀點,經(jīng)濟學家也找到了新的應對法則,這就是以“資源稀缺型投資”為重點的防通脹策略。

  同樣以地產為例,以市中心頂級樓盤、豪宅別墅為主的高端物業(yè)就是兼具防通脹和抗跌特性的投資品。中國指數(shù)研究院指數(shù)研究中心總經(jīng)理陳晟表示:“不管是短期通脹、中期通脹、長期通脹,大家認為擁有高端物業(yè),特別是占資源比較大的物業(yè)還是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獨立經(jīng)濟學家郎咸平 日前也對媒體表示,因為進入房地產的資金炒作的通常都是高價樓盤,而且用高按揭的方式購買,也可以防止通貨膨脹的沖擊,購買高端物業(yè)將是資金量大的購房者的最佳選擇。

  外匯交易守則5

  持有商品屬性外幣

  通貨膨脹不僅發(fā)生在中國。

  由于美國、歐洲、日本等地紛紛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稀釋直接導致了全球性的通脹預期。如果投資者不慎持有一種不合適的貨幣,很可能因此造成較大的損失。

  在全球通脹的預期下,持有外幣的投資者應該如何配置幣種以規(guī)避通脹風險呢?

  首先,避免持有美國、英國等實行量化寬松政策的貨幣,這幾乎是不言自明的。不過,應該轉換成哪一種貨幣卻是投資者需要審慎考慮的問題,其中有兩項判斷標準值得投資者關注。

  其一是選擇相對高息的貨幣。因為在全球資本逐利的過程中,貨幣利差會使得高息貨幣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該種貨幣的需求量隨即上升,進而推高匯率 ,就能獲得匯差收益。在這一輪全球經(jīng)濟危機爆發(fā)之前,澳元 就曾有過長達8年的持續(xù)升值,原因就在于國際炒家從日本以零息借貸資本再到澳大利亞儲蓄,套取高額利差。

  從目前全球各國的基準利率來看,澳元3%和新西蘭元 2.5%的利率相對更高,而歐元 1%、英鎊 0.5%、加元 0.25%、美元0-0.25%、日元 0.1%的利率顯然不具備足夠吸引力。

  其二是選擇率先進入加息周期的貨幣,而從經(jīng)濟規(guī)律來看,這種貨幣往往是商品貨幣。所謂商品貨幣,其主要特征是貨幣發(fā)行國家以出口某種重要的初級產品為支柱產業(yè),例如盛產礦石、黃金、農產品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這三國的貨幣——澳元、新西蘭元和加元就是商品貨幣。

  這類貨幣之所以會率先加息,是因為在經(jīng)濟復蘇的背景下,全球對石油、煤炭、黃金、鐵礦石、銅、鋁等商品的需求會增加,這不但有利于產地國的經(jīng)濟增長,也有利于其貨幣匯率的上揚,而經(jīng)濟回暖之后,這些國家的央行也會率先加息,使得投資于該幣種的收益進一步增長。

  綜合以上兩項標準,澳元、新西蘭元和加元在通脹預期下被認為更具投資價值。對此,渣打銀行首席投資總監(jiān)梁大偉也給出了相同的觀點,他表示,“加元和澳元將成為三季度外匯 理財配置的重點,作為商品貨幣,一旦能源和礦產需求量有回升的勢頭,該種貨幣就會先于其他幣種而表現(xiàn)出強勢。”

  外匯交易守則6

  全球化資源配置

  為了防范通脹,不少投資者已經(jīng)學會了將投資重點放在價值被低估的資產上,不過放眼全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在資產價格回升的道路上早已走在了西方發(fā)達國家之前。

  以股票為例,數(shù)據(jù)顯示,上證綜指從2008年11月4日的低點到目前已上漲了69%,而標準普爾500指數(shù)從2009年3月9日低點上漲了40%,道瓊斯歐元斯托克50指數(shù)從2009年3月9日的低點上升了40%。中國股市的反彈幅度是美國股市的1.75倍。

  正所謂水往低處流,對國內投資者來說,通過設有亞太服務的美國網(wǎng)絡券商投資美股 ,抄底海外市場進行全球配置,顯然可以有效平抑投資成本,獲得更高收益空間,從而實現(xiàn)防范通脹的目的。

  股神巴菲特近日在接受CNBC采訪時建議投資者,可以放心在道指9000點左右入市。他說:“就算經(jīng)濟未見起色,商業(yè)活動平淡,我也不認為道指9000點有什么值得猶豫。”他還提醒投資者,股票長線必定跑贏國債。此后,高盛也預計,美國股市下半年將進入更持久的“持續(xù)反彈”階段。而相比之下,經(jīng)濟學家對中國股市的判斷則偏向于“謹慎樂觀”。

  不過,全球資產配置的意義不僅止于降低投資成本,從風險評估的角度,通過不同地域、不同投資品種的分散投資,可以有效降低系統(tǒng)風險,鎖定收益區(qū)間,也就真正起到了防范通脹的作用。

  以投資波羅的海指數(shù)基金為例,這一輪金融危機以來,波羅的海指數(shù)最低到達600多點,相對11700點的高峰,航運相關的企業(yè)已經(jīng)有了絕對的投資價值。從經(jīng)濟活動的角度而言,2500點左右是安全的投資點位,而如今波羅的海指數(shù)已經(jīng)到了4000點上下,如果超過7000點的話,收益空間雖然還有50%,但下行風險也同樣很大。

  因此,為防范通脹而博取高收益的同時,風險因素也不可小視。一般而言,對沖基金的做法是配置若干反周期的資產,或漲跌周期錯開的投資品種,以降低風險。

  外匯交易守則7

  買黃金還看美元趨勢

  觀察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在出現(xiàn)嚴重通貨膨脹或政治經(jīng)濟出現(xiàn)某種不確定性時,為了避險,我們很容易想到買黃金。但金價已到了目前的高位,是否還有買來保值的必要?對此有一些爭論。

  從這一輪經(jīng)濟危機來看,當用于工業(yè)和珠寶業(yè)的黃金數(shù)量因經(jīng)濟衰退而大幅下降時,投資者的強勁需求卻依然推高了金價。4月份,當通脹預期重新抬頭的時候,金價升至900多美元/盎司,而在6月初則進一步達到了983美元一盎司。這一變化趨勢顯然是與全球資金避險需求相對應的,換句話說,買金防通脹是可行的。

  但另一組歷史數(shù)據(jù)卻令人得出相反的結論,有些專家認為,黃金在動蕩的時期表現(xiàn)最好,但在其他時期則不那么好,表現(xiàn)為風險大、收益小。過去40年里,黃金比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shù)的動蕩幅度要高三分之一,但其投資回報卻要更低,其年回報率是8.4%,而標準普爾指數(shù)的回報率卻是9.1%。

  而且,黃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表現(xiàn)得過于平庸,當金價在1980年1月達到850美元/盎司之后的2個月,卻大幅下挫了44%,而直到2008年1月才又回升到了850美元/盎司。換句話說,在累計通脹高達175%的28年光陰里,黃金價格卻保持不變。

  到底哪一種觀點更具說服力呢?其實,判別金價是否能繼續(xù)攀升從而表現(xiàn)出抵御通脹的作用,最重要的因素在于黃金的供求關系,即投資需求、避險需求、工業(yè)與珠寶業(yè)需求的總和與產量之間的關系。

  事實上,隨著中國、印度等亞洲新興國家的崛起,黃金消費的市場格局與40年前、20年前的情況已是天壤之別。尤其是2000年以來,中國居民黃金投資與消費的需求快速攀升,而金礦開采量卻每年下滑,與此相對應的是金價從2002年起至今已經(jīng)猛漲了3倍。因此,用過去的歷史數(shù)據(jù)判斷未來的金價走勢是否具備防通脹作用,顯然有失公允。

  東亞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jīng)理陳柏軒認為,黃金未來的走勢依然值得期待,需求不減將支撐金價再次跨越1000美元大關。渣打銀行首席投資總監(jiān)梁大偉也表示,黃金仍處于上升通道中,預計未來幾年仍有每年10%左右的回報率。

  不過,專家同時提醒投資者,由于黃金是以美元計價的,中長期美元兌人民幣貶值的預期下,美元跌勢將部分抵消黃金漲勢。因此,投資者要更謹慎看待美元計價,避免匯率損失風險。

  外匯交易守則8

  適當負債變“受益人”

  雖然許多人認為負債是個危險的經(jīng)濟信號,但在通脹時期,若合理運用債務這個杠桿放大投資,適當轉嫁些風險,或將獲得更大收益。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jù)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fā)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后,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債務人轉身就變成了“受益人”。

  簡單地說,通脹讓貨幣貶值,背負的債務也將變“少”。若原有10萬元的債務,通脹率為20%,則欠債人實際只背負了8萬元債務;而債權人收到的是購買力只有8萬元的“10萬元”。適當擴大負債,利用銀行信貸進行投資,回報率會比存入銀行高得多?! ∠X斁W(wǎng)

  假設李先生貸款30萬元買房,如果3年內通脹率15%,保守的假設房產 也隨之漲了20%,那么李先生手中的資產也就是價值36萬元的房產減去30萬元的債務:6萬元,而在通脹前,李先生的資產則為30萬元的房產減去30萬元貸款——等于0。算上利息等因素,以每年5%來算,扣除4.5萬元的利息后還有1.5萬元,再按照通脹前的物價水平,1.5萬元除以1.15,李先生相當于平白無故多了1.3萬元的購買力。

  當一個投資者打算買套40萬元的房產時,如果選擇一次性付清,三年后,按照上述的通脹率15%,房產上漲20%,那么就相當于實際資產增加了5%。而如果選擇擴大貸款,如首付20萬元,貸款20萬元,剩余的錢用于再投資,保守計算,實際資產的收益將超過5%。通脹嚴重時,往往實際利率是負數(shù)。

  有理財專家指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已有復蘇跡象,原先暴跌的資產將面臨價值重估。如果機遇良好,應該將手頭閑錢進行適當投資,而非因貸款利息而提前還款。

  不過,也有學者提醒,在通脹大規(guī)模到來前就借貸、賭一把“負債投資”的贏面不高。因為獲得收益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確保自己收入的提高,二要確保利率不會大幅上漲。但這兩個條件不太可能同時具備,因為如果自己收入提高,多借貸、多消費引起流動性增加,勢必帶動CPI的上升,一旦CPI上升,央行又要采取新一輪加息政策。

  何況在未來一段時間,即使有了經(jīng)濟復蘇跡象,企業(yè)加薪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所以趨勢未明朗之前,“負債”投資可能賭博性質更高。當然還需要說明的是,負債不是越多越好,負債率適當控制在家庭總資產的30%~50%間為宜。

  外匯交易守則9

  巧算匯率出國留學

  除了保持負債這個另類守則外,出國留學也是一種選擇。

  之前提到,我國通脹比較特殊,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如今不少外幣的匯率都下跌,而此時選擇出國留學鍍層金,既學到東西又合理利用資產,不啻為一種躲避通脹的好辦法。

  目前而言,留學成本比以往降低了很多,尤其是英國和澳大利亞。在金融危機沖擊下,國際金融市場震蕩劇烈,英鎊與人民幣的匯率從高峰時的1:15跌到了目前的1:11,澳元與人民幣的匯率從最高的1:6.8跌到了目前的1:4.3左右。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讀碩士的陸同學介紹說,如果換匯時機恰當,一年大概能省下2萬澳元。“以我所在的悉尼地區(qū)為例,每月生活費至少1200澳元,加上2萬澳元左右的學費,1年開銷就是3.44萬澳元上下,”陸同學說道,“雖然貶值能帶來好處,但學費每年還是上漲,一個課程漲幾百澳元。”

  在英國讀教育的杜同學說:“匯率最低1:9的時候我沒有大量換匯,但就目前而言,英鎊貶值,開銷還是便宜了些,雖然英國經(jīng)濟不好,物價有漲幅,但勢頭不猛,加上匯率的下跌,總的來說,1年下來還是能省兩三萬元人民幣,還是利大于弊。”

  通脹可能來臨,這對于那些原本想去“高價”留學國家的人來說無疑是個利好消息。有不少家庭認為,金融危機已經(jīng)過去,與其仍是干一份普通的工作,不如出去讀書 鍍金。畢業(yè)時很可能正好迎來經(jīng)濟復蘇;而且用比以往少的人民幣就能換得相同的外匯 ,相對投資股市、樓市等風險與效益并存的市場來說,投資教育,既避免了貨幣貶值的可能性,又能終身受益,絕對是一筆低風險高回報的策略。

  據(jù)了解,去年最后一個交易日,人民幣對英鎊匯率中間價上漲1496個基點報9.8975,首次跌破10元的整數(shù)關口,去年年初中間價還是14.5的高位,但步入“9時代”后,累計貶值超過了30%,由此帶來的去英國的各項花費可以省下三成。

  當然,在籌劃出國留學之時,理財專家也建議在出國留學前要做好理財規(guī)劃,面對龐大的出國開銷,要有時間和金額上的合理分配。

  外匯交易守則10

  買保險 變相升級儲蓄

  并不是所有人在投資領域都能如魚得水的。對于許多人來說,如果沒有合適的投資渠道,或是風險偏好實在很低,儲蓄還是最主流的理財方式。

  但通脹一來,現(xiàn)金儲蓄就成了最脆弱的資產,“躺”在銀行里的存款過兩年再取出來時,已經(jīng)和通脹率等比例縮水了。

  其實,儲蓄并不只存款這一種形式,買一份合適的保險 其實就是在變相儲蓄,而這份儲蓄既有銀行存款所不具備的保障功能,還有可能幫助個人合法避稅。

  更重要的是,有些具備投資理財功能的保險產品,其未來的分紅和投資收益可對抗通脹——在一些產品中,即使現(xiàn)金分紅為數(shù)不多,但可以采取保額分紅,即以將當期紅利增加到保單的現(xiàn)有保額之上的方式對抗通脹。

  據(jù)保險理財專家葉春艷介紹,在物價正常時期,或是對通脹程度預期并不高的時候,人們一般可以購買壽險儲蓄型產品為未來各種財務需求做準備:既有養(yǎng)老保險,也有產品可用于子女教育、婚嫁、創(chuàng)業(yè)等。

  “一方面每年支出的資金壓力很小,另一方面,退保可能面臨的損失強化了計劃推進的約束機制,使家庭的避險計劃成為"強迫儲蓄"。”葉春艷表示。

  她也指出,由于此產品的預定利率始終與銀行利率同沉浮,在通貨膨脹期,雖然名義收益較高,但也很難高于物價的漲幅,所以此類產品難以抵御嚴重通脹。

  事實上,投資者還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比如投資型壽險產品中的分紅險,其優(yōu)勢在于保險期滿可還本付息,且由于資金將主要投向基金、債券和包括協(xié)議存款在內的銀行存款,投資者將分享保險公司在這個險種上的經(jīng)營成果,既具有一定的保障性,又具有風險投資的特質,還可進行合理避稅。但作為一項長期規(guī)劃,前期獲利不高。

  除此之外,較為激進的投連險,以及介乎穩(wěn)健與激進之間的萬能險,都是可根據(jù)不同人群需求購買的防通脹利器。前者效用如同買股票、買基金等投資,而后者有2.5%的保底利率,且每月保險公司都會根據(jù)市場和經(jīng)營狀況調整結算利率,長期的投資收益也可有效抵御通脹。

  總而言之,如果始終對通脹保持警惕之心,希望防患于未然的話,不妨把理財型保險也放進資產配置的籃子當中。

43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