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筍燜雞的家常做法
馬鈴薯筍燜雞是一道廣東省的地方傳統(tǒng)名菜,屬于粵菜系。馬鈴薯筍燜雞色澤紅亮,雞肉、土豆質地酥爛,滋味醇厚,湯汁濃稠,口感軟滑,香氣漂溢。燜在烹調技法中對炊具要求比較高,一般要選用保溫性能和密封性能好的砂鍋來烹制菜肴。我們來學習下馬鈴薯筍燜雞的做法吧。
基本原料
主料:嫩土雞一只 馬鈴薯兩個
輔料:筍兩根 大蔥兩條 姜適量 花生油適量。
調味料:紹酒(料酒)30克 白糖15克 醬油50克 生抽50克 味精3克 雞清湯500克
烹飪步驟
1、將嫩土雞宰殺放血并清洗干凈,剁成小塊;
2、馬鈴薯、筍分別洗凈并切塊,蔥洗凈切段,姜洗凈切片,備用;
3、將切好的雞肉放入大碗內,拌入醬油、料酒、生抽、白糖等調味料并拌勻,腌約30分鐘左右;
4、用鍋燒開水,放入馬鈴薯和筍并略煮一下,撈起瀝干水分;
5、鍋燒熱放入花生油,下姜片、蔥段,翻炒出香味,將腌好的雞塊入鍋內進行炒制,炒至耗掉水分為止;
6、另取一口砂鍋加入雞清湯燒開,把馬鈴薯、雞肉及筍一并放入砂鍋中,撇去浮沫,蓋上砂鍋蓋,移小火燜至酥爛后離火。
制作要點
1、燜菜使用火候要分三個階段:旺火使原料上色,小火長時間加熱至成熟、酥爛,旺火收稠鹵汁。
2、燜菜的調味分兩個步驟:初步調味,去腥、增香、增味;確定口味,增色、定味。
3、燜菜的鹵汁要求稠濃。
營養(yǎng)價值
馬鈴薯的賴氨檢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脂肪含量為千分之一左右。礦物質比一般谷類糧食作物高一至二倍,含磷尤其豐富。馬鈴薯是含維生素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的作物,特別是維生素C,每百克鮮薯,含量高達20至40毫克。馬鈴薯營養(yǎng)成份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作物。
雞肉和牛肉、豬肉比較,其蛋白質的質量較高,脂肪含量較低。此外,雞肉蛋白質中富含全部必需氨基酸,其含量與蛋、乳中的氨基酸譜式極為相似,能夠降低對人體健康不利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雞肉含有對人體生長發(fā)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中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
中國是食筍最早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竹筍主要產于中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擁有相當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其特有的粗纖維、豐富的微量元素以及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無污染的生長環(huán)境等已使其被認為是 最佳的綠色食品,目前,在日本、加拿大、韓國等地,已被不少人認為是餐餐必備,天天必食的蔬菜之一。
食用功效
雞肉對營養(yǎng)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癥有很好的食療作用。中醫(yī)認為,雞肉有溫中益氣、補虛填精、健脾胃、活血脈、強筋骨的功效。
土豆味甘、性平、微涼,入脾、胃、大腸經;有和胃調中,健脾利濕,解毒消炎,寬腸通便,降糖降脂,活血消腫,益氣強身,美容,抗衰老之功效。主治胃火牙痛、脾虛納少、大便干結、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癥;還可輔助治療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神疲乏力、慢性胃痛、關節(jié)疼痛、皮膚濕疹等癥。
中醫(yī)認為筍味甘、微寒,無毒。在藥用上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適用于浮腫、腹水、腳氣足腫、急性腎炎浮腫、喘咳,糖尿病、消渴煩熱等。筍還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食用筍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去積食,防便秘,并有預防大腸癌的功效。筍含脂肪、淀粉很少,屬天然低脂、低熱量食品,是肥胖者減肥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