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心的由來和歷史文化
點心的由來和歷史文化
點心是糕點之類的食品。相傳東晉時期一大將軍,見到戰(zhàn)士們日夜血戰(zhàn)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zhàn)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點心的由來和歷史文化,希望能幫到你。
點心的由來和歷史文化
名字歷史
唐宋
“點心”的名字,有關烹調資料記載,例如,宋人吳曾撰的《能改齋漫錄》中有如下的一段描述:
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按唐人鄭修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結,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吳曾與梁紅玉同一時代,并其成書于高宗紹興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間,所載唐人鄭修一事有按有據,應當足信。
清朝
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云:小食曰點心,見《吳曾漫錄》。唐鄭傪為江淮留后,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由文中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
同書又引周輝《北轅錄》云:“洗漱冠柿畢,點心已至。”后文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了。
而茶食一名,據《土風錄》云:“干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婿先期拜門,以酒撰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薩其瑪
近代
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qū)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后來早已混同了。
據考察,北方的點心歷史古,南方的歷史新,古者可能還有唐宋遺制,新的只是明朝中葉吧。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里,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周作人《南北的點心》
傳統(tǒng)點心
中國的傳統(tǒng)點心一般最常見的是“八大件”和“八小件”。
八大件
也稱北式糕點,以北京地區(qū)為代表。京式糕點,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滋味各異,具有重油、輕糖,酥松綿軟,口味純甜、純咸等特點。代表品種有京八件和紅、白月餅等。其中京八件有大八件、小八件和細八件之分。八件是采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棗泥、椒鹽、葡萄干等八種餡心,外裹以含食油的面,放在各種圖案的印模里精心烤制而成。形狀有腰子形、圓鼓形、佛手形、蝙蝠形、桃形、石榴形等多種多樣且小巧玲瓏。入嘴酥松適口,香味純正。特制是細八件,制作精細層多均勻,餡兒柔軟起沙,果料香味純厚。外形也有三仙、銀錠、桂花、福、祿、壽、喜桃等八種花樣,是京式糕點中的優(yōu)質產品。
八小件
舊時,北京人探親訪友要攜帶禮物,講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喪典禮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禮品和擺設,后來配方由御膳房傳到民間。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豬油、蜂蜜及各種果料籽仁。所謂“八件”,即八樣點心,一般有麻餅、棗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祿、壽、喜等不同字樣。有圓形、桃形、正方形等,裝在一個長方形紙板盒內。“小八件”是雙份,十六件裝在一個紙盒子里。過去,遇到女兒回娘家,給長輩拜年等,都要去糕點鋪買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
大八件一般是八件一共一斤,小八件一般是八件一共半斤。
大八件、小八件。以八塊不同品種糕點配搭一組為一斤稱大八件,一般作送禮用最相宜。小八件也是八個品種分十六小塊為一斤。作為禮品,都以大八件為主,質量都是很高的。八種不同糕點的名目,大八件為:一、翻毛餅,二、大卷酥,三、大油糕,四、蝴蝶卷子,五、幅兒酥,六、雞油餅,七、狀元餅,八、七星典子。小八件比大八件小一號:一、果餡餅,二、小卷酥,三、小桃酥,四、小雞油餅,五、小螺絲酥,六、咸典子,七、棗花,八、坑面子。后四種最受小孩子歡迎。特別是棗花,用棗泥扭成花瓣,非常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