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腦力開發(fā) > 思維方式 > 逆向思維 > 兩種思維方式

兩種思維方式

時間: 佳玲855 分享

兩種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人們大腦活動的內在程式,它對人們的言行起決定性作用。下面學習啦小編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兩種思維方式。

  世界有兩種思維方式:西方式和中國式

  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節(jié)目,一個中國留學生初到美國學校時,在課堂上不敢回答問題,生怕說錯了令老師同學恥笑。而別國同學踴躍舉手發(fā)言,無論提問答案多么幼稚總得到教授肯定或表揚,甚至被贊是天才。中國人和歐美人區(qū)別,西方人思維想法更開放,openminded, 他們更愿意去嘗試去接受,中國人則大多畏首畏尾,瞻前顧后,憂慮重重,不愿去嘗試新事物,而且第一態(tài)度是否定。大致形態(tài)就是這樣。

  西方教育在小學階段就鼓勵孩子上圖書館查閱資料,并發(fā)表獨立見解的論文,這種思考并文字化的過程就是一個訓練思維和掌握知識的過程。而國人的腦子,是想把自己變成百度那樣的資料庫,恨不得全部裝進腦子,學識淵博卻沒有獨立思考。西方人認為標準答案并不是唯一,而中國人則常認為標準答案就只有一個。因為思維方式不同,中西方對世界認識的角度不同,對未來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關于中醫(yī)與西醫(yī)的兩種思維方式

  這個比較有爭議,是容易打起來的一個話題,但是我還是要說。首先,中醫(yī)粉看過來:黑白先生認為中醫(yī)博大精深,確實能治病。不說全宇宙第一,也是全世界第一。

  好了,有了這個前提,我就放心往下寫了。中醫(yī)源于中國文化,西醫(yī)也源于西方文化,西醫(yī)其中包括科學、哲學,其思維方式是線形化的,而科學所用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論、還原論。對抗、干預、消滅是西醫(yī)最主要的治療特征,從亞里士多德到牛頓,西方的思維方式是一脈相承的,就是把問題系統(tǒng)化、抽象化、簡單化。人才也是可以批量生產,所以西醫(yī)很強大,就是因為階梯式的積累集體智慧螺旋上升的一種動態(tài)思維。

  中醫(yī)源于中國文化,中國的思維方式,就是陰陽什么的,不去把事情背后那個道理想明白,不要有一個清晰的答案,只注重結果靈驗不靈驗。中醫(yī)和專制一個講“妙手回春,藥到病除”,一個講“清官加明君,天下大同矣”,醫(yī)學和政治看似不搭界,但有些思維方式還是如出一轍。從中醫(yī)這扇小窗可以瞥見更深層的問題。中國式思維是結果論---功利主義思維,更像專制。未來永遠處在迷茫的狀態(tài)。半路上隨便殺出來一個程咬金就改變了文明的進程,文明缺乏持續(xù)性。西方是過程論思維,更像民主制度,注重事物的過程,對過程的清晰有穩(wěn)定的驗證,未來掌握每一個個體的手中,沒有誰能夠隨便打亂節(jié)奏。是一個漸進的穩(wěn)定的文明前進的過程。

  二、關于國畫與西畫的兩種思維方式

  向西方人問路,他會告訴你在哪條街幾號,一碼的數字。向中國人問路,他會告訴你在什么建筑的附近。建筑什么顏色等等,中西繪畫的區(qū)別也大致如此,西方思維很機械,比如西方油畫,初學者是在不了解透視立體等原理時是不可能畫得像實物的,想成為大師需要累積的訓練。而中國畫呢?中國畫是散點構圖,隨心所欲。講求留白需要人們想象,看不出大師跟初學者的區(qū)別,特別容易裝、忽悠別人。

  更深一步說,國畫幾千年來強調意象,不強調形似,講究意在筆先, 從整體到局部,感性,覺悟,漸進,只見森林,不見木,沒有系統(tǒng)邏輯,需體悟,想象力。中國的山水畫,指點江山激揚筆墨,徐徐飄飄,很淫意。畫家總有點皇帝自干五的感覺。

  中國畫通過描繪萬物和景致,傳達內在的記憶,印象和感受,源自國人的農耕思想。表達的是肉體的喜怒哀樂,小農生活的意境 ,似夢非夢,如嗩吶橫笛是一種小情調。西洋畫的“海洋血統(tǒng)”,是個體對宗教信仰的探索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如管弦樂,鋼琴、大提琴有一種宇宙的寬廣。

  西洋畫的思維是解析的過程,透視、結構、光影、理性、邏輯。尤其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們則在極力表達被畫物(尤其人物) 的內心感受。畫家是對精神的追逐、個體意志的張揚。把個體放在中心,所以說,西方藝術的焦點放在作為個體的男人和女人身上,是思想的碰撞。經常性的表現個人內心的緊張。在中國藝術中,最重要的是個人在外部系統(tǒng)中的位置,就像說書的描繪名山大川,講一個故事,個人是缺乏的。沒有個體的概念。

  三、關于信仰與血緣的兩種思維方式

  西方人以信仰為紐帶,組成的結構更注重個體的獨立。中國人是以血緣為紐帶,家庭價值在中國相當于西方宗教信仰的價值,家庭的繁衍實際上承載了人生意義和生存價值的宗教功能。所以在中國社會看來,單身并且無后就不僅僅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而且是一個離經叛道者,所以中國人沒有個體。

  在西方,當某一事件發(fā)生時,大家會以此為契機,為個體和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想問題的時候,是個體性的,大家會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所以整體爭取到的權利越來越多。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群體性的,通過別人的反應或態(tài)度,從中看出自己的位置,我沒有的,也希望別人沒有,結果可想而知,權利越來越少,卻不反思原因。

  所以,有著信仰的西方人崇尚自我,并且遵守著社會規(guī)則。而國人是以血緣為紐帶,既無信仰,也無公德。在社會生活中,沒有共贏的思想就沒有理性的自律,沒有理性的自律就不會有公平的競爭,沒有公平的競爭就不會有健康的自我。

119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