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術論文 > 社會科學學術論文

社會科學學術論文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社會科學學術論文

  社會科學不僅闡釋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趨勢,而且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社會科學學術論文,謝謝你的閱讀。

  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篇一

  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

  [摘 要] 科學社會主義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偉大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茖W社會主義具備科學的理論依據(jù),不僅闡釋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趨勢,而且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茖W社會主義既是一種現(xiàn)實的運動,又是千百萬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共同事業(yè),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性和廣泛的群眾性??茖W社會主義植根于實踐,以批判的態(tài)度對待現(xiàn)存事物,是不斷發(fā)展的科學體系。

  [關鍵詞] 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使用價值;唯物史觀;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 D0-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11-0060-05

  科學社會主義是與空想社會主義相對而言的,是關于社會主義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茖W社會主義的“科學性”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深入理解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

  一、科學社會主義具備科學性的理論依據(jù)

  1982年10月,在《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這篇論著中,馬克思第一次發(fā)表了自己關于共產主義的觀點,他不同意當時鬧得沸沸揚揚的空想共產主義,反對以為寫點文章就能解決問題的觀點。幾乎與此同時,恩格斯在從事空想社會主義的研究過程中,看到了無產階級實現(xiàn)社會變革的歷史使命。馬克斯、恩格斯認為,空想社會主義最主要的缺陷就是離開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來構建所謂新社會。任何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都沒有把生產力的巨大能量同社會的向前發(fā)展相結合,這些空想社會主義者并沒有認識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在對社會主義進行摸索和實踐的艱辛歷程中,“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應運而生,恩格斯在對馬克思生平貢獻進行評價時也曾表述為“兩個重要事實”。第一個事實是馬克思在歷史觀上的偉大變革。變革的核心表現(xiàn)在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定論上,并且對資本主義不可調和的基本矛盾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唯物史觀從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考察出發(fā),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運作中,生產力作為最具有革命性的鮮活力量,是導致社會產生重大變動的根本原因。它的發(fā)展必然造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出現(xiàn),而矛盾作為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就必然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生產的發(fā)展,社會的前行,使社會主義在這種螺旋式的上升運動中逐步得到發(fā)展、豐富。最終,資本主義由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代替便成為了一種必然趨勢。唯物史觀的基本論點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鋪墊了哲學基石,使科學社會主義在社會發(fā)展的矛盾運動中脫離了空想的怪圈,并與空想社會主義劃清了界限。第二個重要事實,就是徹底詮釋了資本和勞動的關系,創(chuàng)建了剩余價值學說,其核心內容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揭示了在現(xiàn)代社會內,在現(xiàn)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是怎樣進行的”[1] 337。剩余價值學說重點分析了勞動過程當中的“價值增殖”奧秘,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揭示了資產階級殘酷剝削雇傭工人的事實。雖然空想社會主義家模糊地觸碰到了資本主義的罪惡一面,但卻霧里看花地沒能抓住資本主義進行剝削的實質,不能理解資本家是通過怎樣的“合理”方式來剝削工人的。馬克思深刻全面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有理有據(jù)地分析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客觀公正地證明了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及其消亡的必然趨勢。剩余價值學說認為,廣大無產階級一旦認清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嘴臉,就要通過堅決革命從囚籠中解脫出來。無產階級要爭取自身的解放,就只能進行革命斗爭。無產階級只有消滅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關系、破壞資產階級國家機器這些剝削工具,才能擺脫資本主義的奴役和壓榨。剩余價值學說同空想社會主義倡導的“勸誡富有的人‘改邪歸正’”的軟弱思想截然相反,它為社會主義的實現(xiàn)尋找到了可靠而又強大的群眾力量,從而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化。

  “現(xiàn)代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以這兩個重要事實為依據(jù)的”[1] 338。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jù),彰顯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1848年發(fā)表的《共產黨宣言》作為馬克思主義與國際工人運動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結晶,成為了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建的標志。馬克思、恩格斯在《資本論》中詳盡地充實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在《反杜林論》一文中對科學社會主義展開了全面論述。可以說,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建構制造了強大的理論支撐,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走向科學。

  二、科學社會主義是現(xiàn)實的運動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稱之為科學,主要有這樣的幾個因素。首先,其基本內容是準確無誤的,特別是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論述,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其次,這些內容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正確引導人們從事現(xiàn)實性的社會活動,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它還包含著一種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社會進程中建設社會主義,具備科學的價值觀。

  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闡述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由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對社會變革的影響至關重要,所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基本矛盾的運動,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由于不同時期的條件變化,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大致表現(xiàn)為五種形態(tài)的依次更迭,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逐步交替。這樣的結論并非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推測,更非憑空想象??茖W社會主義建立在對生產的基本矛盾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扎根于社會歷史發(fā)展幾千年的實踐進程中,具有深厚的現(xiàn)實根基,從實踐中誕生,又被實踐所檢驗。

  科學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現(xiàn)實運動,特別表現(xiàn)為它能夠把科學理論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活學活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正確分析社會形勢,做出符合現(xiàn)階段國情的戰(zhàn)略決策。然而,很多人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卻一知半解,甚至曲解本意。如“右傾”和“左傾”的非馬克思主義理論、“大躍進”和““””等錯誤思想及實踐,都給科學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造成了阻礙。從這些挫折中,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社會主義絕對不是過于冒進或過于保守的理論,不是既成事實的現(xiàn)成結論和可以套用的現(xiàn)成模式,而是在現(xiàn)實發(fā)展的進程中運用基本理論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再豐富的過程。馬克思曾說過,“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么,應該馬上做些什么,這當然完全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huán)境”[2] 45。錯誤判斷形勢、缺乏實際條件、企圖把理論原封不動地僵化地應用到社會實際建設中的錯誤思想,必然適得其反,必然與科學社會主義背道而馳。   與脫離科學社會主義科學性的行徑截然不同,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新經濟政策和鄧小平的改革理論正是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正確把握的成功例證。他們在對當時所處的歷史階段和現(xiàn)實條件進行科學分析的前提下,在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系統(tǒng)學習和實證研究的進程中,列寧和鄧小平始終堅持實踐和發(fā)展的科學態(tài)度,在變化的實際中制定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列寧帶領俄國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世界歷史上首個社會主義國家,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采用從“直接過渡”向“迂回過渡”等一系列舉措,這些都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運用。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實行偉大的改革開放,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境界,這正是對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的實際解答。他們大刀闊斧的改革最終都令本國的落后面貌煥然一新,贏得了民心,提升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品質和內涵。

  三、科學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yè)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唯物史觀還認為,無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茖W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在于它以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為終極目標,它看到了無產階級的革命力量和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精神,提出了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共同事業(yè)這一觀點。實現(xiàn)人的解放,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就必須實現(xiàn)經濟解放和政治解放,并且關鍵在于經濟解放。這歸根到底需要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正如《共產黨宣言》所指出的那樣:“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3]

  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所處的年代就堅信,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必然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公有制作為一種基本經濟制度,從根源上劃清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界限。建立公有制,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內容。顯然,共同富裕不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所有勞動人民的共同事業(yè)。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前提下,生產資料不再是個別人或少數(shù)人的私有財產,而屬于全社會共同擁有。在這個環(huán)境中,勞動多寡就成了人們獲取消費品多少的判斷依據(jù)。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勞動能力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私人性,這就要求所有人遵循共同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要求,并在對消費品的分配方式上實行按勞分配。在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條件下,全體人民各司其職,共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必須反對一種觀點,即主張:既然是在公有制前提下,那么每個社會成員就是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其中一員,所以理應把所有財產量化分給每一個人,逐步建成勞動者的私有制。顯然這是錯誤的??茖W社會主義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中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和勞動者地位是以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聯(lián)合和斗爭而取得的,具有鮮明的整體性特征,任何企圖通過公有名義達到財富私有目的的行徑都是對公有制的褻瀆,都是馬克思、恩格斯堅決反對的。

  社會主義要想在資本主義的世界里生存發(fā)展,就必須要有無產階級專政做保障。“一切政治斗爭都是階級斗爭,而一切爭取解放的階級斗爭,盡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為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2]251。

  四、科學社會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的科學體系

  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并不是人為創(chuàng)造的結果,也并不能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tài)中實現(xiàn),它產生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具備相應的必要條件,是資本主義的生產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由于科學社會主義立足于生活實踐,所以一批批的后繼者們不斷地對它進行著繼承、應用、豐富和發(fā)展。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革命家都把科學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茖W社會主義理論從整體上來講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chuàng)建,由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繼承、應用、豐富、發(fā)展和完善,它不僅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前景和未來走勢,而且科學地闡述了未來社會的構想。

  科學社會主義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善于“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xiàn)新世界”。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進行了闡述,從中探尋出了未來社會的特點。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被社會主義取代。更為可貴的是,科學社會主義不僅在對待資本主義問題上具有批判精神,而且在對待社會主義問題上同樣如此。雖然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建的年代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但是在資本主義的世界中,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剝削仍然存在,經濟危機時有發(fā)生。可以看出,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建之初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與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資本主義危機在內涵上是基本一致的。隨著時代的變化,科學社會主義也必然以變化發(fā)展的眼光對待不斷更新的世界,從而不斷向前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社會主義永遠都是未完成時,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思想體系。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新成果,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造。鄧小平同志首次用實踐回答了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怎樣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問題,驗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jù)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4]。也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這些都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功經驗的科學總結,同時,也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所具有的科學性。

  概而言之,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主要在于其現(xiàn)實性、實踐性和規(guī)律性。它以科學的基本原理為支撐,通過實事求是的實踐活動不斷深化與升華。我們應該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觀,在學習和實踐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內容,又不能僵化對待;既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貫穿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又要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繼承創(chuàng)新,使之不斷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Z].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社會科學學術論文

254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