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畢業(yè)論文>政治論文>政治哲學>

關于2017年思想政治論文參考例文

時間: 秋梅1032 分享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著眼于人們的精神生活、政治思想的一種社會教育實踐活動。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年思想政治論文參考例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于2017年思想政治論文參考例文篇1

  淺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哲學是一種精神世界內的現(xiàn)實,客觀環(huán)境在發(fā)展過程中會在人們的思想中產生“投影”,如社會客觀物質的自我反映與認知,社會意識總是反映社會物質現(xiàn)實,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中,思想哲學就是時代的精神,而人們對于現(xiàn)實的理解與認知則是哲學發(fā)展的根基與動力。在處理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過程中,人們每天都會面對對自身命運以及生活現(xiàn)實處境的探索,從具體來說,人們需要考慮如何改善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對社會生產資料如何分配等問題,而對于這種思想的具體論述便是政治哲學。不同的時代的政治哲學所研究的側重點都不同,但是,其都表達了人們要求改變社會現(xiàn)實的愿望以及對社會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觀的批評與反思。

  自古至今,我國思想政治哲學都在探索人與國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研究我國不同歷史時代的思想政治哲學對于現(xiàn)代人們處理政治關系來說具有不同忽視的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套與現(xiàn)實社會結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不斷地實現(xiàn)社會的自由、平等與正義,從而實現(xiàn)人們長期以來所追求的政治理想。

  1 思想政治哲學解構

  思想政治哲學是運用哲學解決具體問題的典范,政治哲學的興起不僅體現(xiàn)了社會意識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也體現(xiàn)了政治哲學發(fā)展的內在思想邏輯。自群體活動產生以來,人們對于相互之間關系的處理認知就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逐漸加深,在階級社會之中所論及的政治哲學都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或者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獲取支配地位,本身而論,其是屬于一種“小我”思想,帶有一定的自私性。長期以來,世界大半歷史都處于這種“小我”的政治哲學探討過程之中,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們在言及政治哲學時,都必定站在自我階級的立場上進行思考,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立并完善統(tǒng)治階級的政權,同時使之正常運轉、長期存在。這種群體性的支配思想在理論上逐漸深化,并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范,即為政治哲學,它屬于社會理論,社會理論必須經過社會堅實的實踐基礎才能成為一種主流的社會價值觀,而這也是社會物質對于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

  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的歷史長河之中,思想政治哲學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進步,在古代希臘社會中,形而上學是社會政治哲學的基礎,大多數(shù)哲學家都使用“理念論”來演繹“理想國”,以單純的理想來描繪超越自我階級的政治理想,如柏拉圖。而在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則逐漸成為了社會政治哲學的基礎,它屬于唯心論的范疇,其所描繪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虛幻的,其政治思想完全屬于思想意識作用于思想意識的范圍,對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具有較大的阻礙作用。

  宗教神學思想曾在歐洲較長歷史階段中主導著歐洲各國的政治變遷,“君權神授”思想長期占據(jù)政治哲學的主要地位,例如,奧古斯丁皇帝利用“上帝之城”來指導世俗政治。當然,在中國也同樣存在片面的、唯心的政治哲學思想,我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始終信奉“儒、佛、道”三派思想,其中尤以儒家思想影響最為深刻,在政治思想上強調君權神授,在社會統(tǒng)治上以“仁、義、禮、信、智”等作為道德規(guī)范基礎。政治哲學所包含的范疇也較西方更深、更遠、更廣,古代政治哲學幾乎都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為了維持統(tǒng)治秩序而不斷發(fā)展與完善。而到了近代以來,存在于理論上、思想中的形而上學的政治哲學也逐漸被“社會認識論”所取代而成為社會政治哲學的基礎,在政治哲學討論焦點中,已不再以強權統(tǒng)治作為政治的基本觀點,取而代之的則是人類的理性。認識論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社會意識的逐漸累積,人們的社會意識自覺性越來越強烈,對于形而上學、唯心等政治哲學的認知程度逐漸加深,“唯理主義”以及“經驗主義”就成為了社會意識發(fā)展的主要表現(xiàn),這時的政治哲學開始從理性、全局的角度上追求社會的平等、公平和正義,在人類社會中表現(xiàn)為追求獨立自主與民族自由?,F(xiàn)代政治哲學則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政治哲學思想,它從理論地位上來說就有一定的獨立性,現(xiàn)代政治哲學不依賴于形而上學以及認識論的基礎,同時也不依賴于社會道德哲學的支持,它完全按照科學主義來理解、認識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政治哲學家在處理政治關系、設定政治理想時也不再局限于道德哲學的思維框架和眼光,它是一種獨立的哲學思想,具體表現(xiàn)在人類社會中便是為了解決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矛盾而進行政治思考與研究,是以公共理性為基礎的自我反思。

  2 我國思想政治哲學的興起

  思想政治哲學從人類群體意識產生時便已形成,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之中,思想政治哲學也大致歷經了三個階段,即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三個階段。古代思想政治哲學幾乎都以維護少數(shù)人的統(tǒng)治為主要目的,其哲學思想以及社會實踐手段都是為了建立和完善集中權力的統(tǒng)治制度,它所針對的社會主要矛盾也主要是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而近代以來,我國社會遭遇巨大變遷,傳統(tǒng)的政治制度逐步瓦解,一系列的社會現(xiàn)實也導致新的社會政治思想的產生,尤其是資本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思想,它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積累和深化,以認識論為基礎開始追求人的理性和社會的理性;在我國現(xiàn)代的思想政治哲學上來看,科學的唯物主義已成為政治思想的主流,這也得益于社會科學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人們對于社會規(guī)律的認知程度越來越高,在政治哲學中已將社會經濟發(fā)展與人們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上升為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三個階段的政治哲學思想在興起與發(fā)展的過程中都具有較大的差異,但唯一相同的便是都屬于社會意識反映社會物質現(xiàn)實的范疇。

  2.1 我國古代思想 政治 哲學

  由于人文 環(huán)境和文明形態(tài)的差異,我國傳統(tǒng)的政治哲學與西方的政治哲學存在較大的差異,它不僅興起時間早,并且其關注的 社會意識重點也有所不同。我國自西周時期開始便產生了調整社會關系的思想政治哲學,并對后世產生了長期且深刻的影響,中國古代的政治哲學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對道德、對人生、對宗教、對現(xiàn)實的關注,在處理社會關系中表現(xiàn)為追求國家的長治久安。可以說,中國古代一切的哲學與思想都是為政治服務的。中國古代朝代更替頻繁,社會政權變遷劇烈,社會長期處于戰(zhàn)爭、混亂以及動蕩不安的局面,社會思想家、政治家最為關心、最為迫切的任務便是如何構建一個統(tǒng)一而有序的國家的問題。因而,從政治哲學形成的起初,人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以及政治穩(wěn)定,其他一切問題都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不同學派的政治哲學家、思想家圍繞著這個中心而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修正自己的理論,從而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基本內容。

  在中國古代思想政治哲學中,德治、法治以及民本等思想觀念都是政治哲學的基本觀點。“德治”是古代政治哲學家們所一致推崇的重要政治思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以德治國不僅是對統(tǒng)治階級自身施政方式的闡述,也是對社會和諧關系的期盼,這種德治需要統(tǒng)治者以自身的道德素質來感化社會大眾,反之,社會被統(tǒng)治者才會推崇、擁護施政者。“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而“法治”思想則是始終便隨著政治統(tǒng)治而執(zhí)行的,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法治雖然并未占據(jù)社會的主流政治思想,但是,其在政治哲學領域卻具有長期且深刻的影響。無論是社會法律還是政權 組織形式,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來制定,在戰(zhàn)國時期,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思想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但是受階級的局限性,我國古代的法治卻也只能作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工具,而難以達到“公平”、“公正”。除此之外,在古代政治哲學中,“民本”思想也是一種重要的思想觀念。“以民為本”要求統(tǒng)治者在施政過程中要盡量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德治理念的具象化。

  這些政治哲學思想始終貫穿著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政治施政之中,它們的興起并不是偶然的,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之中, 農業(yè)始終占據(jù)社會政治與 經濟的主要地位,而農本思想的特點也直接決定了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為緩和社會階級矛盾,統(tǒng)治者必定以緩和的政治思想來作為執(zhí)政的基礎,這也是我國兩千余年封建政治制度得以延續(xù)的主要原因。

  2.2 我國近代思想政治哲學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羅爾斯《正義論》的 發(fā)表,西方社會掀起了政治哲學的研究熱潮,而受此影響,我國學者也開始注重對近代的思想政治哲學的研究,并將其當作一門顯學進行論證。在近代思想政治哲學興起的時代,世界正經歷一系列的殘酷演變,人類從農業(yè)社會開始向工業(yè)化社會轉變,而伴隨著工業(yè)化的到來,資本主義開始迅猛 發(fā)展,自由、民主、解放思想也開始大范圍傳播。社會思想是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而思想的提出也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

  在近代,我國社會遭遇了巨大的危機,同樣也伴隨著巨大的機遇,抓住機遇則能迅速擺脫危機成為時代的新興強國。然而,封建政府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政治治國套路,致使國家敗亡,飽經凌辱,而這一時期政治哲學也開始發(fā)生明顯的轉變,由社會穩(wěn)定逐步向獨立、自主轉向。這時期,政治救亡以及民主獨立自由已成為政治哲學思想的主流,其中有三大最為著名的政治哲學思想:其一為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其二為資產階級建國思想;其三為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圍繞著這三種政治哲學思想,我國近代社會也不斷經歷著劇烈的政治變化,最終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才能適應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才能讓中國擺脫殖民、亡國的危機。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思想是以科學唯物論為基礎的,它以社會規(guī)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將人類的歷史劃分為幾個獨立且承前啟后的歷史階段,而科學社會主義則是近代政治哲學的主要觀點,它注重社會 實踐,希冀建立一個由最廣大階級所統(tǒng)治的社會,最終逐步消除階級矛盾,實現(xiàn)共同富裕。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所要解決的政治問題包括政權組織形式問題、社會主要矛盾等問題,它的興起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政治奇跡,也是中國社會歷史的轉折。

  2.3 我國現(xiàn)代思想政治哲學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觀看來,立足時代和現(xiàn)實才是解決社會政治問題的正確途徑,現(xiàn)代社會對于政治哲學的認知早已擺脫了傳統(tǒng)的認知論和唯心論,同樣也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它所考慮的便是對當今社會的政治生活以及政治事物進行思想哲學層面上的反思。

  在當前時代中,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正面臨一系列的全球化問題,經濟的發(fā)展與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 文化需求已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在解決這個矛盾中又產生了新的矛盾,許多重大社會問題越發(fā)突出,如環(huán)境污染、能源危機、政治腐敗、 社會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等,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國 政治 哲學界也紛紛轉向對現(xiàn)代政治以及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與反思,從而導致我國現(xiàn)代思想政治哲學的興起。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敏感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交織,致使社會政治局面更加復雜多變,國家 經濟建設處在時代的關鍵節(jié)點,改革開放政策、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等必須依靠政府來主導執(zhí)行,簡而言之,當代中國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幾乎都與政治領域息息相關,而政治領域的問題,又大多涉及權力分配以及政府職能轉變等問題。因此,平衡中國的權力結構已成為當代中國政治哲學所要研究的主要觀點。

  我國現(xiàn)代政治哲學思想正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從一開始我們就必須明確,中國的政治哲學不是要去跟隨西方研究者的腳步,而是要形成解決中國實際政治問題的獨立思想和判斷意識,對于學術界而言,堅持自己的學術自由性、 聯(lián)系社會實際已成為全球化時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學研究思想。在新世紀的開端,中國政治哲學家們應該主動地進行政治反思,以科學的方法不斷地調查、積累、研究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以及在此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政治問題,現(xiàn)代思想政治哲學的興起也必將推動中國政治制度逐步走向完善與成熟。

  關于2017年思想政治論文參考例文篇2

  淺談孫中山對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歷史貢獻

  摘要:在尋求中國現(xiàn)代化道路的過程中,孫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論和不懈的實踐不僅影響了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以后的歷史。實現(xiàn)以自由、平等、憲政民主和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決)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現(xiàn)代化是孫中山現(xiàn)代化方案的核心。孫中山不僅精心設計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理論方案,而且切實推進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對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關鍵詞:孫中山;民權主義;政治現(xiàn)代化;民主共和國

  鴉片戰(zhàn)爭以來,建設一個現(xiàn)代化國家以與西方列強比肩而立,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偉大理想和為之奮斗的崇高目標。從早期的地主階級改革派龔自珍、林則徐、魏源,到辦洋務的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再到維新派王韜、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這些"睜眼看世界"、"卓然識大勢"的少數(shù)"先知先覺"者,或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或辦工廠、設學堂、建海軍,或呼吁"商戰(zhàn)"進而提出全面變法改良主張。

  至五四運動,人們尋覓現(xiàn)代化強國之路的內在沖動愈加強烈。在尋求中國現(xiàn)代化道路的過程中,孫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論和不懈的實踐不僅影響了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而且也深刻地影響了以后的歷史,他的三民主義理論以及《建國方略》、《實業(yè)計劃》、《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等,構成了近代以來至他為止的最為完整系統(tǒng)、兼具中外精華的中國現(xiàn)代化藍圖,化作了整個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矢志不移的宏偉目標與社會實踐。在孫中山的現(xiàn)代化方案中,實現(xiàn)以自由、平等、民治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現(xiàn)代化是其核心內容。孫中山不僅精心設計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理論方案,而且切實推進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對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一、精心設計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理論方案

  反對封建專制政治,建立民主共和國,是近代中國民主運動的主題,也是實現(xiàn)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根本目標,主權在民是其合法性依據(jù),民主共和是其最高形式。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君權神授"、"主權在君"的君主專制有天壤之別。

  1.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

  中國古代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專制社會。君主集政治、經濟、軍事諸大權于一身,實行獨裁統(tǒng)治。尤其是在秦漢以后,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政體不斷發(fā)展和強化,皇權專制越演越烈,到明清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造成君主專制的惡性發(fā)展。進入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君主專制制度是造成中國落后挨打的重要根源,進而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政治變革的主張或方案:龔自珍倡導"更法";魏源力主"變古今官家之局";王韜強調"變法自強"必須首先改革政治,認為"君主立憲制最合于中國"[3];鄭觀應、陳熾、陳虬、何啟、胡禮垣都主張"開議院";康有為、梁啟超提出了君主立憲的全面方案。然而,他們又都認為,中國民智未開,不可立即實行。

  孫中山旗幟鮮明地提出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君主專制統(tǒng)治,建立民主共和國。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明確提出了"創(chuàng)立合

  眾政府"的革命目標。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在《同盟會宣言》中鮮明提出:"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tǒng)由國民選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1906年12月21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紀念會上發(fā)表了《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的演講

  。他說:"中國數(shù)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顛覆君主政體","建立民主立憲政體"是"政治革命的結果"。1912年1月,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宣言中表示:"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國家之本,在于人民"。[5]82-83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勾勒出的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完整輪廓。

  2.否定君主立憲制,批判民智未開論

  針對中國人"缺乏共和知識程度"的謬論,孫中山通過比喻予以批駁:"今使有見幼童將欲入塾讀書者,而語其父曰:'此童子不識字,不要使之入塾讀書也',又通理乎?惟其不識字,故須急于讀書也。......故今日中國之當共和,猶幼童之當入塾讀書也。"民主政治并非上天先賦,要靠全體國民共同創(chuàng)造,在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學習、使用和共享。他明確指出:"君主立憲制不合用于中國。"

  3.抨擊軍閥暴政,倡導"人民獨裁"

  他在分析民國以來軍閥暴政原因時指出:"八年來之中華民國,政治不良到這個地步,實因單破壞地面,沒有掘地底陳土的緣故。"什么是"地底陳土"?武人、官僚、政客是也。"須先搬去這三種陳土",方能使"國基鞏固"。在論及蘇俄政體時,孫中山指出:"近來蘇俄新發(fā)明了一種政體,......是'人民獨裁'政體......當然比較代議制政體改良得多。"

  4.指出西方政體之不足,獨創(chuàng)"五權分立"之政體

  孫中山并不盲目崇拜西方民主政體,他敏銳發(fā)現(xiàn)西方政體并不完善,"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行,適成壓迫平民之工具"。"吾人今日當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國",以防"少數(shù)人所得而私"。為了使人民真正掌握國家政權,孫中山提出,人民不但要有選舉權,而且要有"創(chuàng)制、復決、罷官諸權"。為了彌補西方"三權分立"的不足,他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政治資源,創(chuàng)造了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jiān)察"五權分立"的政體。對此,孫中山頗為自豪地說過:"五權分立","不但是各國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學說上也不多見,可謂破天荒的政體。"

  5.改"官治"為"民治",倡導平等與自由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即"行政權力支配社會"[8]693。而行政權力的主體是君主專制國家的從上到下的大大小小的各級官吏。換言之,中國古代實際上是一個官吏主宰的社會,官吏掌握的行政權力覆蓋了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此即孫中山所說"官治"。如何"移官治為民治"[9]924?孫中山主張實行普選制、政黨政治和權能區(qū)分,力主"地方自治"。實行"民治",其前提條件必須是人人平等和自由。他說:"四萬萬人

  一切平等,國民之權利義務,無有貴賤之差,貧富之別。"[9]319國民黨一大宣言指出:"人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權。"[10]124一方面,平等、自由有賴于民主制度的保障;另一方面,平等、自由又鞏固了民主制度,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切實推進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

  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理論家,更是一個偉大的實干家。他不僅描繪了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藍圖,而且身體力行,為實現(xiàn)這一宏偉藍圖嘔心瀝血,終生奮斗,切實推進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

  1.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政體和資產階級民主政府

  孫中山在1894年上書李鴻章呼吁改革遭到拒絕后,毅然決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首先,在組織上先后成立了興中會、中國同盟會以領導革命。1894年,孫中山成立了興中會這一革命組織。1905年,他又將各革命團體聯(lián)合起來,成立了全國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組織——中國同盟會,確立了同盟會的綱領,創(chuàng)立了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

  其次,在政治思想上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進行論戰(zhàn)。孫中山一針見血地指出,清政府已經淪為帝國主義的走狗,只有推翻清政府,"興民權,改民主",中國才有出路。他認為改良派維護君主政體,反對共和,實為"中國之罪人"。通過論戰(zhàn),革命派取得了思想上的領導權,從而使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最后,在軍事上發(fā)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中國同盟會成立后,于1906年發(fā)動了江西省萍鄉(xiāng)縣和湖南省瀏陽縣、醴陵縣一帶的農民和礦工起義,起義隊伍發(fā)展至3萬人。1907-1908年,同盟會在廣東、廣西和云南接連發(fā)動了六次武裝起義。1907年,還在安徽、浙江發(fā)動了起義。

  1911年4月,孫中山又發(fā)動了震動全國的廣州起義。這些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是,革命黨人前赴后繼流血奮斗的精神,堅定了全國人民的反抗意志。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fā),各省紛紛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改元建歷、剪辮易服、保障人權、解放賤民、廢除刑訊等37項法令,并在各地得到程度不同的推行。黃炎培在《我親身經歷的辛亥革命事實》中回憶說:"辛亥以后,(1)很少見口頭上、書面上被稱或稱人'大老爺'、'老爺'、'少爺';(2)'磕頭'、'三跪九叩'、'打請安'都沒有了;(3)男子一律剪辮子,女子裹腳從此解放了......(4)鴉片一時沒有消滅,但較辛亥以前漸減。"68孫中山在南京還公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杜R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人民一律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有請愿、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的性質,是辛亥革命的一大政治成果。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專制制度,頒布了具有革命性、民主性的《臨時約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政體和資產階級民主政府,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的革命性變革。從此,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中國的政治現(xiàn)代化邁出了艱難的步伐。

  2.反對軍閥獨裁統(tǒng)治,捍衛(wèi)民主政體

  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tǒng)職位后,殘酷壓制民主勢力,建立獨裁統(tǒng)治。他派人刺殺宋教仁,鎮(zhèn)壓"二次革命",以流氓手段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總統(tǒng)。袁世凱當選總統(tǒng)后,又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1914年5月,他廢除《臨時約法》,公布反動的《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tǒng)制,并把總統(tǒng)的權力擴大至無限,實行專制獨裁統(tǒng)治。1915年12月,袁世凱經過"籌安會"的所謂"公民請愿團"活動,公然恢復君主制,自稱"中華帝國皇帝"。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孫中山的憤怒和反抗。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以"掃除專制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1916年5月9日,孫中山發(fā)表《第二次討袁宣言》,痛斥袁世凱"解散國會,公然破毀我神圣莊嚴之《約法》,諸民權制度,隨以俱盡",表示"決以一身奮斗,報我國家,乃遂組織中華革命黨,為最嚴格之約束,將盡掃政治上、社會上之惡毒瑕穢,而后復納之約憲之治",號召人們"除惡務盡,對于袁氏必無有所姑息"。100-103在孫中山的推動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稍后,黎元洪恢復了《臨時約法》和國會。

  1917年7月1日,張勛擁溥儀復辟。孫中山在上海召集革命黨人和軍界人士開會,嚴正聲討復辟勢力。后來,孫中山又掀起了護法運動。

  歷史證明,孫中山反對軍閥獨裁統(tǒng)治,捍衛(wèi)民主政體的行動是堅決的、一以貫之的。

  3.直接促發(fā)國民革命,將民權置于法律、憲法之上

  20年代初,孫中山將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孫中山與中國共產黨共同發(fā)動了旨在"掃除"建立獨立富強的現(xiàn)代化國家"障礙"的國民革命。"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耕者有其田"成為國民革命的最強音。這是一場空前的社會運動,自由、平等、民權已經深入到農民心中,成為一種"最時髦"、運用"最廣泛"的學說,甚至路上碰見不肯讓路的地主,農民都會憤然喝道:"土豪劣紳,曉得三民主義么?"172正如有專家所說:"新三民主義的普及促發(fā)了大革命,在幾千年封閉落后的中國農村中普及與宣傳了現(xiàn)代化理想與具體目標,為中國現(xiàn)代化的全面展開在相當程度上奠定了社會基礎。"

  4.甘當"公仆總統(tǒng)",圖謀民生幸福

  孫中山當選總統(tǒng)后,從不把自己看作是高人一等的大人物,始終以"人民的公仆"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臨時總統(tǒng)府舉行的就職典禮上莊嚴宣誓:"傾覆滿清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就職典禮結束后,孫中山不顧冬夜寒風凜冽,親自送各省代表至大堂外,大家?guī)状蝿袼舨剑⑶榈貙Ω魇〈韨冋f:"民國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總統(tǒng)是人民的公仆,各位是主人的代表,我應送至階下。"在封建專制制度剛被推翻,中華民國宣告成立的第一天,作為臨時大總統(tǒng)的孫中山破天荒地提出了"總統(tǒng)是人民的公仆"這個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至理名言,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空前壯舉,它開創(chuàng)了革命領袖與人民群眾關系的新紀元。

  孫中山還身體力行"人民的公仆"。一次,孫中山身穿便服到臨時參議院參加會議,被門衛(wèi)攔住了。門衛(wèi)不認識他,對他說:"你知道嗎?今天大總統(tǒng)要來!"孫中山和藹地對門衛(wèi)說:"大總統(tǒng)不過是眾百姓的一個公仆,他是人,我也是人,進去看看有什么不可以呢?"門衛(wèi)仍然不讓進去,孫中山先生在無奈之下拿出自己的名片。門衛(wèi)看后,慌忙賠罪。孫中山先生和藹地說道:"你不要怕,我不會責備你,只要你曉得,總統(tǒng)和百姓都是一律平等的道理就行了。"當時,有很多人都想親眼見一下這位"公仆"。揚州有一位肖姓老人,專程來南京探望總統(tǒng)。當他見到孫中山先生時,急忙行三跪九叩之禮。見此情形,孫中山立刻上前將老人扶起,請老人落座,并對老人說:"總統(tǒng)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仆,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揚州老人點頭稱贊,并問:"如總統(tǒng)去職呢?"孫中山先生朗然答道:"總統(tǒng)離職以后,又回到人民隊伍,和老百姓一樣。"

  三、深刻影響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歷史功績

  孫中山的政治現(xiàn)代化理論及其實踐,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在這些深刻影響中,以下兩點尤為突出:

  第一,批判和廢除封建專制主義,使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并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孫中山對專制主義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他尖銳指出:"夫中國專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來而滋甚"[5]82,痛斥康有為、梁啟超的君主立憲制不是愛國,而是"禍國"。他以西方進化論為武器,論證民主取代專制,乃時代之大勢,不可逆轉之大潮。他認為,事物的新陳代謝、除舊布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政治制度的變革也是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即宣布:"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第一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二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第五條)自此之后,雖然有袁世凱公然恢復君主制,自稱"中華帝國皇帝";張勛冒天下之大不韙,擁溥儀復辟;段祺瑞假共和、真專制,但由于民主觀念的普及,全國人民集合在孫中山張揚的民主旗幟下,與袁世凱、張勛、段祺瑞之流展開堅決的斗爭,一切倒行逆施無不以失敗告終。袁世凱宣布帝制后,孫中山發(fā)表討袁宣言,蔡鍔在云南發(fā)動起義,組織"護國軍",全國人民反袁高潮一浪高過一浪。內外交困之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在絕望中死去。張勛復辟丑行上演了僅僅12天,就在一片唾罵聲中草草收場,溥儀再次宣布退位。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政治上,這個"大勢"就是民主化的歷史必然趨勢。

  孫中山的政治現(xiàn)代化理論還深刻地影響了南京國民政府。無論是政制、黨制如五院制、"以黨治國"、地方自治等,還是軍政、訓政、憲政以及反對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理論上均出自孫中山的初衷。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大程度的異化,如民權主義變成了yī dǎng zhuān zhèng的獨裁統(tǒng)治。但是,毋庸諱言,孫中山的政治現(xiàn)代化理論在相當程度上被國民政府加以實踐,從而產生了相當?shù)挠绊憽?/p>

  第二,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文明,借鑒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精髓,開啟了中國特色的政治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中國是一個專制主義傳統(tǒng)影響極為深厚的國家。從夏朝始,中國就走上了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道路。夏商西周春秋時期,中國實行的是宗法等級制的君主專制政體;戰(zhàn)國秦漢以后,中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政體。梁啟超在論及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時曾有憤青之語:中國萬事不進,而惟有專制政治進焉!與西方資產階級

  民主政治相比,中國專制主義的政治體制顯然落后了,并且導致了宋元明清時期發(fā)展的遲滯與近代的落后挨打。用西方的民主制度取代中國實行了數(shù)千年之久的專制制度,成為救亡圖存的首要前提。為此,孫中山遠涉重洋,系統(tǒng)考察歐美資本主義政治體制,主張將最民主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國,"要從最高尚的下手,萬莫取法乎中,以貽我四萬萬同胞子子孫孫的后禍"282。在通過反復比較后,他將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制約體制引入中國政治架構。

  但是,西方的三院制畢竟不完全適合中國國情。為此,孫中山又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適合中國國情、并在中國行之有效的科舉考試、監(jiān)察言諫等制度精華,并加以現(xiàn)代性改造,從而開創(chuàng)了考試院、監(jiān)察院與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相輔相承、有機統(tǒng)一、中西合璧的五院體制。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政治民主化、政治現(xiàn)代化理論的態(tài)度是一貫的。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共產黨高舉民主的旗幟,將自己領導的革命稱之為民主革命。1937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明確指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三民主義為政治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堅持民主的原則和目標,將新中國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謂"共和國",就是同君主相對立的國家,即民主的國家。還制定了體現(xiàn)共和精神的《共同綱領》。

  1954年,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憲法充分體現(xiàn)了民主的原則。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以及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等著名論斷。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建立健全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監(jiān)督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正在將孫中山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政治現(xiàn)代化不斷推向前進。

  歷史是一條不斷發(fā)展的長河。今天的歷史是昨天歷史的發(fā)展,也是未來歷史的起點。在這一連續(xù)發(fā)展的長河中,后人總是在不斷地超越前人,這種超越當然是建立在對前人歷史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正如毛澤東所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522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與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今天,總結孫中山政治現(xiàn)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借鑒其政治現(xiàn)代化方案與實踐的成敗得失,從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大勢與現(xiàn)代化視角重新審視孫中山對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歷史性貢獻,可以更好、更快地推進當代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進程。

296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