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學論文 > > 有關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

有關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

時間: 秋梅1032 分享

有關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成為了我國高等學校中設立最多、設立時間最長的專業(yè)。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的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篇1

  淺析詞義模糊性及其文學鑒賞價值

  摘要 詞義對世界和客觀事物的反映經過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是一種概括性的反映,而這種概括性的反映促使詞匯作用出現了模糊性。作為一種語言交際的策略,詞義模糊常被文學家們廣泛地運用于文學作品中。解讀文學作品中的詞匯作用的模糊性,有助于讀者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作品中滲透的文化等成分的欣賞,從而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

  關鍵詞:詞義 模糊性 文學鑒賞

  引言

  對于詞匯作用模糊性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布萊克曾在他的《語言與哲學》中指出詞匯語義不明確主要體現在歧義、模糊與籠統(tǒng)三個層面。語言中存在許多詞義模糊性的理由,漢語和英語都不例外。眾多學者就詞匯作用的模糊性進行研究,提出要明確區(qū)別“歧義”“模糊”與“籠統(tǒng)”三個層面。伍鐵平先生于1979年將模糊理論引入我國,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和重視,模糊詞義的研究也逐漸開展起來。本研究通過分析詞義模糊性產生的緣由,探究語義模糊概念以及其對文學作品鑒賞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 “語義模糊性”的概念界定

  “當一個事物有可能出現好幾種不同狀態(tài)時,即使說話人對這些可能出現的狀態(tài)進行了仔細的考慮,但仍不能確定是將這些狀態(tài)排除在某個命題之外還是將其歸屬于某個命題之內,此時,這個命題就是不確定的、模糊的。這里的不能確定,指的不是由于解釋者的無知而造成的不能確定,而是因為說話者的語言本身就是模糊的。”李曉明認為模糊性是指人類認識中關于對象類屬邊界和性態(tài)的不確定性。

  伍鐵平和李曉明對模糊性的不同理解,揭示了模糊性具有不確定性的實質特點。然而,兩者的定義只是加深了人們對模糊性的認識和理解,而并未明確、清晰地對語義模糊性給出定義。

  模糊性是語言的客觀屬性之一。語義模糊的本質是客觀世界在人類大腦意識中的一種模糊反映,即人類大腦意識中對客觀世界的不精確的反映。詞義模糊性的產生是人們認識的局限性、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不確定性,客觀事物的無限性與語言符號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人們不同認知能力、認知角度以及不斷變化的語境等所致。詞義所代表的不是客觀現象,而是客觀世界在人類意識中的概括性反映。“概括”在哲學中被界定為人類大腦思維活動從某一類現象或事物中抽象出它們共同具有的和區(qū)別于其它各類現象或事物的本質特征。換句話說,詞義對客觀世界的概括性反映是從復雜到簡單、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的提煉過程。然而,這些最終抽象出來的一般的、簡單的東西卻缺少明確的界限,只是劃定了一個大致的范疇,這就必定使詞匯的作用產生模糊性。

  因此,詞義的模糊性是指詞義所概括的客觀世界本身類屬邊界或性質的不確定性在語言詞匯作用中的反映。

  二 語義模糊性產生的緣由

  語義模糊性產生的根源可概括為兩個:客觀事物自身的模糊性是語言符號作用模糊性產生的根源;人類認識的局限性是語義模糊性產生的根源。要探討模糊語義產生的根源,離不開語義的性質和來源。劉佐艷將語義模糊產生的根源概括為三個:語言自身特點,本體的模糊性以及人類的模糊認識。劉佐艷對語義模糊性產生根源的概括有一定合理性,但卻忽視了語言是社會交流的產物,沒能從社會的角度對其進行追究。因此,不能忽視語義模糊性產生的社會根源。語言是社會的反映,但同時也是社會的產物。詞義模糊性的產生離不開社會、交際等的需要。語義模糊性產生的社會緣由可概括為:

  1 詞義模糊性的產生是社會交往和交際話語趨于縝密的必定要求。

  語言使用者不可能隨時都用精確語言代替模糊語言。因此,模糊語言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羅素曾指出:“整個語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例如,“相當”一詞在口語中的使用頻率較高,且具有語義模糊性。人們常說“相當精彩”“相當高”“相當好”等。而且,一句話中經常使用兩個具有模糊語義的詞語,如“基本上還可以”“可能還行”。“還可以”“可能”本身就具有不確定的作用,在其前邊又加上“可能”“基本上”這一類模糊詞語修飾,但并未轉變短語作用。類似這種兩個幾乎同義的模糊詞語同時出現在一句話中的語言現象在人們的口語交流中也較為常見。例如說某人的年齡是大約(差不多)四十歲上下(或左右),說時間是“大概(差不多)八點左右”。這里的“大約”“大概”“差不多“上下”“左右”都是模糊詞語,這種看似冗繁多余的模糊詞語的重復使用,實則在語言交際層面上卻必不可少。

  2 在國際性的政治、外事活動中,為了不把話說死,或者為了避開尷尬場面的出現,針對雙方敏感性話題,經常有意使用一些模糊的表達,起到掩飾或回避的作用。例如:

  “大家都知道,由于某些理由,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中斷了二十余年?,F在,經過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友好往來的大門終于又一次打開了。”(《周恩來在歡迎尼克松總統(tǒng)宴會上的講話》)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理由”,是外交辭令。因是歡迎儀式,此段不快樂的歷史不宜在此時提及,所以周選用了一種委婉、模糊的表達法,避開了尷尬場面的出現。

  三 詞義模糊性的修辭功能及文學鑒賞價值

  通過以上的論述,不難發(fā)現,詞義的模糊性不會成為言語交際中的障礙,影響言語交際的正常進行,相反,詞義的模糊性在人們的日常交流活動中往往起積極的推動作用,使我們的語言交流更加活潑生動。而且,詞義的模糊性還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模糊詞語在語言修辭和文學作品鑒賞中的價值。例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指出:“‘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使得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弄’字使得境界全出。”他極力欣賞的“鬧”和“弄”兩字,正是充滿模糊語義。他并未具體指出怎樣的鬧法,卻讓讀者對杏花爭相怒放的春景充滿遐想。“弄”字也未指出如何弄影,卻讓讀者浮想聯(lián)翩。簡單兩個模糊作用詞匯的出現使詩篇呈現出含蓄雋永的意境??偠灾膶W作品中語義模糊的使用,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有關漢語言文學本科論文篇2

  淺談電影《水果硬糖》的視聽語言

  [摘要]美國驚悚電影《水果硬糖》作為一部低成本電影,不僅創(chuàng)造了該類電影的票房神話,更斬獲了全球多個獎項,成為低成本電影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的典范。雖然這部電影的投資有限、拍攝時間極短、拍攝場景簡單、演員數量更是屈指可數,但該片卻利用其獨特的視聽語言,為觀眾展現了一個極具沖擊力和真實感的故事。本文則試圖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入手,剖析這部電影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水果硬糖》;視聽語言;敘事;畫面;聲音

  電影《水果硬糖》的英文片名“Hard Candy”是網絡用語,指未成年少女。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個現代版的小紅帽智斗大灰狼的故事。清純可愛的14歲少女海莉在網絡上認識了32歲的攝影師杰夫,未料杰夫是一個戀童癖者,在網上游蕩只為尋找少女下手。海莉主動要求到杰夫家,杰夫欣然從命。聊天喝酒之后,杰夫突然眩暈倒地,醒來發(fā)現自己竟被五花大綁。原來海莉是有備而來,意在懲罰那些在網絡上勾引未成年少女的戀童癖者。杰夫口口聲聲強調自己是無辜的,苦苦哀求海莉放過自己,然而海莉卻不為所動。隨著海莉懲罰計劃一步步展開,杰夫的真面目也逐漸浮出水面。最終,杰夫獲得了他應有的懲罰。

  影片是導演大衛(wèi)·斯雷德的長片處女作,僅用18天拍攝完成,被提名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外國獨立制片電影,并獲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電影節(jié)最佳劇本、最佳電影及最受觀眾喜愛影片獎。該片作為2006年一部異軍突起的小成本驚悚電影,投資不到100萬美元,僅在美國國內市場就收回了投資,在全球市場取得了將近600萬美元的收入。

  不可否認,作為一部小成本驚悚片,并且在18天的制作周期內達到如此高的制作水平,導演掌控各種視聽語言的實力可見一斑。

  一、敘事線的巧妙設置

  在電影的拍攝和制作過程中,敘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乃至直接關乎一部電影的成敗。而僅僅追求完整的敘事是不夠的,如果完全按照舞臺式戲劇化鋪陳,僅強調動作,那么電影只成了程式化的僵硬展示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體現每一部電影自己的性格,建立自己的敘事結構,從而選擇合適、恰當的敘事線。

  電影的敘事結構紛繁復雜,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時空順序式結構、時空交錯式結構、板塊結構和套層結構。在該片中,敘事主要圍繞海莉和杰夫由相識、相見,再到斗智斗勇的矛盾沖突展開,即按照時間順序敘述,是很典型的時空順序式結構。其優(yōu)點是敘事清楚、明了,易于觀眾理解。

  結構看似簡單,卻未有一處冗余之處。而在該片敘事線的選取上,導演并未花大塊時間用于講述海莉如何處心積慮地設計讓杰夫上鉤,也并未讓海莉的目的公之于眾,只是通過雙方你來我往的臺詞以及各類視聽元素所構成的暗示讓觀眾自己去摸索和體驗事件的前因后果,這也是這部小成本影片達到非常成功效果的重要理由之一。

  當杰夫被海莉捆綁在自己家中的時候,影片多次運用到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比如海莉在杰夫各個房間尋找杰夫犯罪留下的證據,另一方面,杰夫則努力試圖掙脫捆綁的繩子,兩條線路的交叉并行。觀眾一邊擔心海莉是否能順利找到證據,另一邊又會擔心杰夫如果掙脫捆綁會對海莉不利,更為觀眾營造了一種緊張、窒息的氣氛,羈絆觀眾的心。

  二、鏡頭的風格化運用

  鏡頭是電影重要的組成元素,相當于語言中獨立的詞語。“影視作品觀賞中,一個最首要的差異是:觀眾首先要在畫面中進行辨認和選擇,挑選出觀眾以為導演最需要告訴他的‘那一個’表述的因素,然后在鏡頭的運動和組合中,把這些表述因素組接起來,完成對作品表述的理解過程。”對于鏡頭運用的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水果硬糖》一片。在鏡頭運用方面導演有著自己獨特的選擇,比如在鏡頭景別方面,導演運用最多的是特寫鏡頭;在持機方面,手持攝影造成的鏡頭輕微搖晃運動形成了特殊的攝影風格;在鏡頭長短方面,則由大量短鏡頭組合而成。

  特寫鏡頭

  該片給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對于特寫鏡頭的大量運用。“電影特寫不僅可以幫助觀眾可以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質,加深對事物和對生活的認識,而且能夠有力地表現被攝主體的細部和人物細微的情感變化,是電影用細節(jié)刻畫人物、表現復雜的人物關系、展示豐富的人物內心的重要手段。”

  《水果硬糖》作為一部小成本的驚悚片,主要人物設置僅有兩個人,并且在封閉空間中完成。為了表現出海莉和杰夫的戲劇沖突造成強烈的心理壓迫感,特寫的運用不失為一種表現主人公情感變化,將觀眾快速帶入劇情的發(fā)展,并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內心沖突的辦法。

  比如,海莉和杰夫初次在小咖啡館見面的一場戲中,導演為了讓觀眾產生擔憂海莉這個小女孩會落入杰夫這個大灰狼的手里,并渲染一種不安的氣氛,該場戲49個鏡頭中,特寫鏡頭就達到了46個之多,這顯然是導演有意為之。如此密集的特寫鏡頭的運用,使得演員的任何一個細微表情的變化,都會牽動著觀眾的心。而在特寫鏡頭中由于畫面基本沒有留白,并未給觀眾留出喘息的空間,也會造成一種壓抑感和不穩(wěn)定感,使得觀眾不由得預感到有事情發(fā)生,對于影片基調的奠定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特寫的鋪陳除了對于情感方面的影響之外,還有利于交代影片細節(jié)。比如,初次見面時,海莉剛剛吃完的巧克力派掛在嘴邊,此處的景別即是用特寫來表現。如果換用其他大景別畫面,很容易讓導演希望傳達的訊息弱化。觀眾會以為導演意在表現海莉還是個貪吃的不拘小節(jié)的孩子,但實際上卻為了下一秒鐘,杰夫很自然地將她嘴邊的巧克力撥掉,送進自己嘴中做鋪墊。從這個簡單地動作中或許觀眾會稍稍感受到一些“杰夫可能不是什么正經人”的感覺。

  再比如,杰夫和海莉靠在椅子上邊喝咖啡邊聊天的一場戲中,攝像機曾經搖過二人倚靠的餐廳墻壁。墻壁眾多宣傳畫中,給出有一張某少女失蹤告示的特寫鏡頭。這貌似不經意的一個搖鏡頭帶出的特寫景別,其實是內藏乾坤。

  或許很多觀眾在第一次觀看時都摸不著頭腦,為什么海莉要如此折磨杰夫。原來影片開篇就在此處設下了伏筆,暗示整篇故事都與少女失蹤案有關,而海莉最后也道出真相,原來自己最好的朋友也因此失蹤。這樣有所鋪墊,劇情的發(fā)展也就順其自然沒有突兀之感,還略微有些冥冥之中自有定數的感覺。

291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