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論文范文精選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法律論文范文精選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法律論文范文精選篇1
淺析法律文化對新型法制化建設的影響
摘要: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法制建設越來越為學界與社會所重視。在探索如何在中國法制建設的道路存在多方面的觀點與爭論。法律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識。發(fā)掘傳統(tǒng)法律文化在現(xiàn)代法制建設中的意義,能有效地促進法制的完善與發(fā)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完善的中華法系。
關鍵詞:
傳統(tǒng);法律文化;法制建設
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和“依法治國”方針國策的指導下,中國的法制建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xiàn)。但是,依法治國,從這個源于西方的治國理念傳入我國并且應用到實踐當中的成效來看,比起西方來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此落后于西方的尷尬局面。著名的德國歷史法學派法學家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認為法律就像語言、風俗一樣,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識”,“世世代代不可分割的有機聯(lián)系”,它“隨著民族的成長而成長”。中國新型法制建設面對著越加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西方法律文化的沖擊和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影響,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如何取舍,何去何從?對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亊實,中國今天正在使用的一整套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職業(yè)群體的分類,是幾乎全部從西方發(fā)達國家借鑒和移植過來的。所以,它們基本上不屬于我們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組成部分。法制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源于西方的“舶來品”,而這與以封閉的小農經濟、政治的專制統(tǒng)治和以家庭為中心的宗法關系為基礎的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一、從法律的起源和用途來看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法制文化中,法只是一種統(tǒng)治和刑罰的工具。自奴隸社會時期便有“天討”、“天罰”的神權法思想出現(xiàn);而司法也主要依靠于“鬼神”、“神獸”等,并且主要應用于宗教和政治、軍事活動。我國古代法的基礎是“禮”和“刑”,追求的是維護血緣統(tǒng)治關系和等級制度。①而這卻令人民對法產生畏懼和排斥,甚至是厭惡。而并不像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古希臘法和古羅馬法,是奴隸制的商品經濟關系下,契約式的人權和民主。
二、從法律的發(fā)展來看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法制文化中,儒家學派逐漸成為被統(tǒng)治者推崇、主導社會的思想體系,中華民族精神在本質上是“儒”的體現(xiàn)。②首先是受儒家推崇的“人治”傳統(tǒng)。儒家主張具有賢德禮義理想主義下的人來統(tǒng)治整個國家,這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體現(xiàn)的便是權力大于法律和專制統(tǒng)治的長期延續(xù)。法律的正當性來自于統(tǒng)治者手中權力的賦予,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把法視為政治的一部分。而這種思想至今仍有深刻的影響,正是由于這種根深蒂固的潛在意識,把法看成是統(tǒng)治者手中的政治工具或者是打擊報復的懲罰手段。從近現(xiàn)代中國的歷史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到一個刑亊案件的法官因為民眾的輿論和關注便匆匆給一個案件下結論,大到對權力、特定人物的盲目崇拜和對民主、憲政與分權排斥的思想。而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就形成了早期的民主制度,出現(xiàn)了以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為代表的主張民主與法治的學者;到近代,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對現(xiàn)代世界法制建設影響巨大的“鼻祖”級的人物,均來自于西方。
其次是受儒家文化推崇的“禮”與“德”。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官僚政治受法律調節(jié),但在中國法律并不獨立,法律從屬于道德,為行政服務,也成為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治的制度。所謂“德禮為政教之本”③,法只是一種輔助的手段和教條式的工具,這導致長期以來法律不能得到人們的有效重視和信仰。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強調對禮義的追求,提倡綱常倫理。正如費正清先生在《美國與中國》所言,在以家庭為單位的重農主義的社會中,“人的價值并不像西方所認為的那樣是每個人所固有的品質,而是需要從外界獲得的。一個人的行為好壞主要應看它對社會福利、安定與是否有貢獻來判斷,個人本身也是不受贊揚的,因此中國所存在的一種政治傳統(tǒng)即為家長式的控制?!雹苓@種影響是巨大的。一方面,這導致“人情”、“等級”和“面子”成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因子。
而這對我國當今法制建設的影響,是極其不利的。近年來“打官司就是打關系”、“一紙司考不如有個叫李剛的爹”等一些言論從側面體現(xiàn)出,我們的社會建立在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上,而在此當中,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地位和尊嚴所體現(xiàn)出的價值越發(fā)的小,心甘情愿也好被迫無奈也好,只有屈從和扎入這一張張類似等級制度的大網才能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化,從而進一步的導致在某些司法當中“以亊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這一原則的陷落和法律本身公信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一旦少了等級和家庭的一定程度的約束,對社會規(guī)則的漠視就很可能導致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受侵害的客體既可能是公共利益也可能是私利,而這與法制建設中,人們對法律這種社會公共規(guī)則的敬畏和自覺的遵守的目標是截然相反的。
崇尚“以和為貴”、“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這種基礎下,造就了不管是在統(tǒng)治者還是人民,還是立法、司法中都存在的“無訟”的價值取向。再加上“重獄輕訟”的訴訟制度,這使得自古以來人民的權利意識淡薄。人民沒有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利的意愿和傾向,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卻向權力尋求救濟(而這通常是非法的),或是干脆選擇忍氣吞聲。目前我國當下“主流”的觀點類似于“先中體西用,再逐步過渡到西體中用”的文化價值取向。但是新型法制建設的要求與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要求顯然是沖突激烈的,在“中體”思想的引領下依然是無法擺脫人治和人情關系的窠臼的,而這將是法制建設的致命傷。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全盤否定拋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呢?這顯然是不行的。那么在新型法制化建設的浪潮中我們應當如何取舍,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實現(xiàn)自己的“華麗轉身?”一是堅決破除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不利于進步的部分,弘揚吸收西方的先進法律精神??梢源竽懙恼f,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大部分是不利于法制建設的,而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當然有方方面面,但在當今世界市場經濟的大勢下,這不僅是我國發(fā)展的要求,更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
二是制度改革和完善。
制度的不完善更是為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煽風點火。不能讓“黨”的頭銜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免罪金牌”和特權標志。對于作為執(zhí)政黨隊伍,對其違法行為更應當透明的依法處置?!睖p少權對立法、司法的干預,重視憲法的地位,逐步建立違憲審查機制(憲法雖然是充滿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但是對于違反憲法的必須采取得到法律的制裁和追究,否則憲法將淪為一種形式主義的文字),加強對權力的監(jiān)督,使得立法、司法、行政三者相互獨立又互相牽制。不僅是立法、司法制度面,作為行政的執(zhí)政黨,也應當加強自身的建設。這是破除等級和特權勢力風氣的關鍵,使得法治得到真正保障的關鍵。三是文化大環(huán)境的建設和教育的改革。我國沒有西方深厚的__宗教的傳統(tǒng),這正是一個很好的基礎;所以,要培養(yǎng)大眾對法律的信仰,把法律作為自己的“宗教信仰”,減少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在文化和教育中的影響,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提倡多樣化的文化,同時又要適當?shù)倪\用中國傳統(tǒng)法律道德的教化作用,把“無訟”最為發(fā)展的最終目標而不是過程。從文化教育入手,加強法制的教育,是一種廣泛的必要的保障。
培根說過,“對于一切亊物,尤其是艱難的亊物,人們不應期望播種與收獲同時進行,為了使它們逐漸成熟,必須有一個培育的過程?!敝袊鴤鹘y(tǒng)法律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消失的,中國的法制化建設必然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的不僅是眼光和視野,更需要的是決心和毅力。我們必須站在整個人類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和當今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下,既要大膽的吸收和借鑒西方先進的法律文明,又要理性的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進行取舍,真正從權力社會走向文明的法治社會。
<<<下頁帶來更多的法律論文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