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近代史論文>

關于中國近代史人物評價的論文(2)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近代史人物的論文篇三:《近代著名儒將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作為清代咸豐同治年間“中興”的第一名臣,拜相封侯,全國景仰;也是湘鄉(xiāng)近代最知名的大人物,號稱曾湘鄉(xiāng)。他自幼熟讀經史,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又點翰林,學問相當了得,可以說是一位傳統(tǒng)的高級知識分子。正當曾國藩在仕途上不斷攀升的時候,太平天國起義勢如破竹,攻克南京,改稱天京,正式建立起與清王朝相對峙的天國政權。于是,曾國藩以一介書生,辦團練,組建統(tǒng)領湘軍,與太平軍作戰(zhàn),幾經反復曲折,艱苦奮戰(zhàn),終于取得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全面勝利。他可以說是極具典型意義的一名儒將,值得研究。我對本縣這位先賢沒有專門研究過,卻也頗感興趣,頗為敬仰,或亦有些惋惜。個人有幾點粗淺認識,提出來就教于學者方家。

  一、保衛(wèi)傳統(tǒng)與學習外洋

  太平天國與清朝的斗爭,原是農民起義與封建王朝兩個對立政權的斗爭;而曾國藩卻從文化的角度,說他所率領的湘軍與太平軍的戰(zhàn)爭,是保衛(wèi)傳統(tǒng)文化——儒家名教與學習外國文化——拜上帝教的斗爭。在《討粵匪檄》中明白指出:

  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圣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浄烁`外夷之緒,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別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shù)千年禮儀人倫,詩書 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之于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為之所也。[1]

  曾國藩又揭示太平軍“焚彬州之學宮,毀宣圣之木主,十哲兩廡,狼藉滿地。嗣所過州縣,先毀廟宇。即忠臣義士,如關帝、岳王之凜凜,亦皆污其宮室,殘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廟不焚,無像不滅。此又鬼神所共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正是從這樣的角度,曾國藩號召湘軍及軍民人等,為保衛(wèi)中國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而戰(zhàn)。這樣的口號對于官僚士紳和一般讀書人,自然都有極強的鼓動與號召力量;即對于長期在儒教和傳統(tǒng)思想風俗熏陶下的民眾,同樣有相當?shù)恼賳玖ΑU驗槿绱?,湘軍從兩萬人出征,迅速擴大,雖經不少曲折挫敗,還是取得了戰(zhàn)勝太平軍的巨大勝利。

  洪秀全所領太平軍,學習外國,提倡一種朦朧的平等觀念,認為天下民眾都是天主的子民,皆以兄弟姊妹相稱;又提倡剪辮留長發(fā),故俗稱“長毛”;還提倡放腳。這些都有積極的意義;起義之初,能激起長期受壓迫剝削的農民手工業(yè)者及下層知識分子的反抗意識。因而隊伍迅速擴大,戰(zhàn)爭進展順利,勢如破竹,先后打敗了滿清王朝由八旗兵和綠營兵組成的江南江北大營,占據(jù)南京,改稱天京,建立了與滿清相對峙的天國王朝。

  應該說,他們學習外洋文化是不錯的。但他們只學到了皮毛,并不真正了解耶教的本義。而更大的錯誤在于全盤抹煞傳統(tǒng)?!胺裁裰改附苑Q兄弟姊妹”之說,否定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等傳統(tǒng)美德,加上欺神滅道等行徑,使所學外國的東西,難以被本國民眾所接納,也就不可能在本國生根。其實早期(或耶穌教),曾反映被壓迫的奴隸階層對奴隸制度的憎恨,但后來也曾為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所利用。而洪秀全本身也曾深受孔孟儒家思想的侵染,是多次應考失意的下層小知識分子。進入天京以后,竟完全搬用封建王朝的那一套,他做“天王”,自稱“萬歲”,其實質等同于做皇帝,奢靡享受,后宮竟選用有數(shù)十位“姊妹”,供他一人淫樂享用,與眾多“妃嬪”無異。天國封了許多王,大多奢侈驕橫,爭權奪利,民眾對這些王稍有不敬,便要遭殺頭懲處,并沒有什么平等可言。凡此種種,便成為招致天國政權崩潰失敗的重要原因。

  曾國藩既中進士,又點翰林,是清代道咸以后,正統(tǒng)派一路文人。他崇尚儒學及其后續(xù)的程朱理學,傳承了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良好道德風尚。如孝道、宗親之情;師道、友道;對鄉(xiāng)鄰的關切,鄉(xiāng)間社倉積谷的熱心,以及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等等,都有良好的表現(xiàn),不必贅述。

  曾國藩所尊奉的儒學,確是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適應中國封建主義專制王朝的需要,也曾促成封建社會的安定和諧。然而時移世異,清道咸以后,世界早已進入工業(yè)資本主義時代,儒學已不適應近代世界的發(fā)展,而且蔽固思想,阻礙革新,致我堂堂中華日趨衰憊,屢受外敵侵凌,割地賠款之事屢見不鮮。究其根源,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儒學便難辭其咎。而曾國藩這時卻說:“我朝崇儒一道,正學翕興?!盵2]大加吹捧,這就顯得十分保守,近乎頑固的了。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曾氏在某些地方也曾突破儒家的藩籬。如他本來是科舉出身,官運亨通,卻也開始意識到科名進學的道路不合世用,“此中誤人終身多矣”。在家書中謂紀譯兒“八股文,試帖詩皆非今日急務,盡可不看不作,至要至要”;“紀鴻兒亦不必讀八股文,徒費時日,實無益也”[3]。又說他“所望于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無”,“毋徒汲汲于進學也”。[4]而更重要的是,曾國藩在實踐中也開始感受世界潮流,主張向外國學習,成為洋務運動的先行倡導者和最初的實行者。早在咸豐年間,他已經認識到“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5],并嘗試創(chuàng)辦軍械所,造小火輪;同治二年(1863)派容閎赴美購辦機器,隨后即在上海建立并擴充江南制造總局,在國內自己制造兵器和輪船。曾氏的這些舉措,不僅僅是為“可以剿發(fā)逆”,而且為的是“可以勤遠略”[6],即振本自強的長遠謀略。同時為了振本自強,曾國藩曾幾次上書朝廷,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書院及軍政、船政等院,分門學習[7];“同治十年”(1871)七月初三日,曾氏又與李鴻章專門合奏《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肄業(yè)摺》,并訂有章程12條,為具體實施辦法[8]。他們希望把幼童培養(yǎng)成人才,歸國以后,“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后可以漸圖自強?!狈泊朔N種,不必諱言,也表明了曾國藩思想和行為的某種進步意義。

  二、尊崇孔子與帝王專制

  作為儒將,曾國藩在根本上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和踐行者;他要保衛(wèi)的傳統(tǒng)文化,也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他對孔子的尊崇,是相當真誠的,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在《書學案小識后》一文中,曾國藩頌贊“孔子,圣之盛也”[9]。在《圣哲畫像記》中,稱贊周文王、周公、孔子為“三圣”;又肯定“宋之賢者”以為《孟子》可以配《論語》,即以孟子為“亞圣”的說法。同時,選擇“文周孔孟之圣”以下古今圣哲三十二人(主要是儒家的繼承者),命兒子紀澤圖其遺像,稱贊他們“莫不憂以終身,樂以終身”,“斯文之傳,莫大乎是矣”。并謂“此三十二子者,師其一人,讀其一書,終身用之,有不能盡”。[10]在孔孟儒學的諸多繼承者中,曾國藩特別推重程朱理學。他說:“有宋程子、朱子出,紹孔氏之絕學,門徒之繁擬于鄒魯。反之躬行實踐,以究群經要旨,博求萬物之理,以尊聞而行知,數(shù)百千人,粲乎彬彬。故言藝則漢師為勤。言道則宋師為大,其說允已?!盵11]清乾嘉之間,“漢學”興起,有人以實事求是的觀點,“薄宋賢為空疏”。曾國藩批評說,“夫所謂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實事求是,非即朱子所謂即物窮理者乎?”而且責備這些漢學家“名目自高,詆毀日月”。[12]其說不無可議,卻也可見曾氏對程朱理學的褒愛。在《圣哲畫像記》中,也曾有過這樣的批評,肯定有宋五子(周敦頤、二程、張軾、朱熹)“上接孔孟之傳”,并謂“吾觀五子立言,其大者多合于洙泗,何可議也”。[13]

  曾國藩所表彰的文周孔孟以下儒家的思想家們,確實承繼了儒家“修齊治平”的道路和宏遠理想。曾國藩自己也是努力這樣做的。他曾說:

  君子之立志也,有同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瘎t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已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14]

  他是因六弟為“小試不利”,有些牢騷,笑“其所憂之不大也”,故在家信中發(fā)了這番議論,表達的是正統(tǒng)儒家那套“修齊治平”,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曾是這樣表白,他一生確也是這樣做的。按孔子教導的那樣克己治家,那樣治軍治國,從而與諸多同仁一道實現(xiàn)了所謂“咸同中興”。

  然而,儒家的后繼者一直到曾國藩,他們所尊崇的孔子,在自己生活的春秋時代,其實也是很平常普通的儒者;他所代表的儒家,只不過是當年百家爭鳴時代較為突出的九家中的一家而已。他后來之所以成為“圣人”,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這樣闊得可怕的頭銜,正如魯迅所說,“完全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是那些權勢者或想做權勢者們的圣人”。[15]從漢武帝時代,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16],從而為促成漢朝大一統(tǒng)帝國的出現(xiàn)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鬃尤寮覍W說是在小生產經濟的條件下,總結東周以來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成為封建思想的集大成者,故能適應君主專制社會的需要,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能獨占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長達二千余年。后繼的許多思想家們自然也有發(fā)展與完善,承傳并發(fā)展了儒家的優(yōu)秀成分,故促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及康雍乾等鼎盛時段的出現(xiàn)。然而儒家思想的根本——三綱五常,君主專制,卻也一直傳承下來,長期適應并服務于封建專制社會,而成為封建專制主義的靈魂。它對人性的壓抑,對個人自由的束縛與摧殘,對外的閉關鎖國,愈到后來愈加發(fā)展到極至,以致中國社會的專制主義也特別嚴酷,殘忍和保守。如前所述,近代中國也便愈加落后而衰憊,不斷被外敵侵凌欺辱。曾國藩尊孔,正處于這樣的時代,也便和帝王專制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這是他難以超越的時代局限。

  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升任翰林院侍講,感激涕淋,說“受君父皇上天恩,蒙祖宗之德蔭,將來何以為報,惟當竭力盡忠而已?!盵17]他要努力盡忠并維護滿清封建王朝。即如他的征討太平天國所要捍衛(wèi)的以孔子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為了挽救清王朝的危機。在《討粵匪檄》中,有明白的表述。曾國藩之所以“臥薪嘗膽”,統(tǒng)湘軍征討,“不特紓君父宵旰之勤勞,而且慰孔孟人倫之隱痛”;同時贊頌“今天子憂勤惕厲,敬天恤民,田不加賦,戶不抽丁”。[18]這就把尊崇孔孟與忠于君父、頌贊君主,完全統(tǒng)一起來。咸豐十一年(1861)三月,太平軍圍逼集賢關,安慶形勢緊急,曾國藩在家信中說:“此次安慶之得失,關系吾家之氣運,即關系天下之安危?!盵19]這位孔丘信徒,已經把自家的命運,與清王朝的安危連成一氣,不可分割了。

  辯證法告訴人們,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有兩面或多面,孔子及儒家思想也不例外。曾國藩也知道孔子最初并不時行,“仲尼干諸候不見用,退而講學于洙泗之間”。[20]那時諸子各家自由爭鳴,到漢武帝以后,孔子儒家思想才一家獨尊,終止了自由爭鳴的時代。二千余年來,孔丘既有代表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面,也有與封建帝王專制相伴而行,不可分割的一面。正如李大釗所說的,孔子是“歷代君主所塑造之偶像”,是“專制政治之靈魂”。[21]以史為鏡,凡尊孔的時代,多是封建帝王專制的時代。民元以后,實現(xiàn)共和,而袁氏尊孔,接著便上演復辟丑劇;張宗昌尊孔,便是辮子軍企圖扶溥儀復辟坐龍廷。國民黨政府明令規(guī)定孔子誕辰為“國定紀念日”,令全國舉行“孔誕紀念會”,說如此可以“奮起國民之精神,恢復民族的自信”。胡適批評說,這是“做戲無法,出個菩薩”。[22]而緊跟著國民黨便提倡所謂“一個國家,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法西斯專制。由此可見,既要繼承孔子儒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面,又要批判其封建主義靈魂的消極一面;只熱加追捧,而不正視并批判其負面,便有思想文化倒退復辟的危險。驗之歷史,屢試不爽!

  三、曾國藩湘軍傳統(tǒng)的正面與負面

  曾國藩及其所統(tǒng)率的湘軍,既有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對后世有良好的影響,但也有其負面的不良的影響。試分述之。

  其一,曾氏以儒家“仁者愛人”的傳統(tǒng),統(tǒng)率湘軍,而“以愛民為第一義”。在咸豐十年(1860)四月,《致沅弟》信中說:

  弟在軍中,望常以愛民誠懇之意,理學迂闊之語時時與弁兵說及,庻勝則可以立功,敗亦不致造孽。當此大亂之世,吾輩立身行間,最易造孽,亦最易積德。吾自三年初招勇時,即以愛民為第一義。歷年以來,縱未必行得到,而寸心總不敢忘愛民兩個字,尤悔頗寡。[23]

  這是曾國藩的真心話。剛隔一年,又說到同樣的意思[24];其他地方還多次提到。咸豐十一年(1861)舊歷除夕,在軍中遇大雪,外間饑民甚多,故而放賑的舉措;[25]皖南亦有設粥廠放賑的事[26];對湘軍統(tǒng)領營官哨弁的教誡,第一條便是“禁騷攏以安民”,指出“若官兵擾害百姓,則與賊匪無殊矣”[27]。又說:“凡為將帥者,以不騷擾百姓為第一義?!盵28]他看到大亂之世,“一片荒涼之景”,凋喪不忍耳聞情境所表示的同情[29]。以上數(shù)端,都可見曾國藩戎行之間對百姓的關心。而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xiàn),則是他所作的《愛民歌》,歌前有“禁擾民之規(guī)”的引言,其中說:“用兵之道以保民為第一義”;“故兵法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愛民”。[30]歌詞中的扎營不要“取門板”,“莫踹禾苗壞田產”,莫打雞鴨,“切莫擄人當長夫”,“號令要嚴明”,“軍士與民如一家”,及后作的《解放歌》中優(yōu)待俘虜?shù)恼叩葍?yōu)秀傳統(tǒng)[31],對后世影響更為明顯。毛澤東早年崇拜曾國藩,受過曾氏影響。他創(chuàng)建領導紅軍,制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便體現(xiàn)出受曾氏影響的痕跡。自然,毛澤東點石成金,其思想境界的高度,表現(xiàn)的完整縝密,影響的廣大深遠,則與曾國藩所言不可同日而語了。

  其二,曾國藩認識到,“制勝之道,在人而不在器”[32],因此特別重視人才的選拔與使用。他曾說“凡將才有四大端”,第一條便是“知人善用”;再加上“善覘敵情”,“臨陣膽識”和“營務整齊”。他自己這樣考察人才,也希望弟弟曾國荃于這四大端下功夫,并以此“考察同僚及麾下的人才”。[33]他曾告僚屬“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尤以習勞苦為辦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34]總之,人才是辦事之本,也是戰(zhàn)爭勝利之本。

  怎樣才能羅致人才?曾氏總結說,“得人不外四事,曰廣收,曰慎用,曰勤教,曰嚴繩”[35]。他的部下多有良將頭目,即其幕府,便集有近百人,多為才士,可謂廣收。同時他又認識到“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宜也”[36],故對手下人才絕大多數(shù)能量才使用,相當慎重。至于“勤教”,曾國藩主要是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他“以做官發(fā)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并私心立誓,總不肯做官發(fā)財以遺后人”[37],強調家中子弟要讀書自立。因此曾家后人多不是什么“富二代”或“官二代”,如曾紀澤、曾紀鴻等多人,都有各自的長處。這一點很值得后人學習借鑒。此外,曾國藩有相當嚴格的生活習慣,堅持早起;對待部下則“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泰而不驕”,且經常“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凜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38]。這樣,部屬也就好治理了。最后的“嚴繩”,即謂嚴格地懲罰錯誤,使趨于正。只要看看《曾國藩全集》中的許多革職查辦的奏稿摺片,就可明白他在這方面所下的功夫。懲處的例很多,如咸豐十年(1860)七月,曾氏因戰(zhàn)功剛舉薦任皖南道員的李元度,(李本是曾的兒女親家);事隔月余,卻因徽州失陷,“貽誤大局,責無可辭”,便又請旨將李“革職拿問,以示懲儆”[39],可見其懲處不問親疏遠近,秉公執(zhí)法。對貪腐尤為痛恨。安徽渦陽縣知縣沈鐮,借清查田畝為名,斂錢肥己,“差役四出,魚肉鄉(xiāng)里”。又造言生事,殘害善類,諸多劣跡。“非從嚴參辦,不足以示懲儆”,故奏請將沈“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以為貪劣不職者戒”。[40]

  曾國藩以為“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乃是“君子之樂”[41]。他的知人善用,成績最顯著者,莫若對李鴻章,左宗棠的選拔,培養(yǎng)與支持。李鴻章,安徽合肥人。道光年間進士。原在本籍辦團東,后投靠曾國藩充任幕僚。曾對其賞識有加,影響良善。咸豐十一年(1861),李初組淮軍,曾國藩便多方關注支持,說“少荃一軍……新軍遠涉,孤立無助,殊足危慮”[42];曾對九弟說,“少荃欲再向弟處分拔千人,余亦欲許之,不知弟有何營可拔?”[43]一個“再”字,可見支援幫助之多。這是因為曾國藩認為李鴻章“勁氣內斂,才大心細”,是一個可任封疆大吏的干才。說李研核兵事,于水師尤有心得,故向朝廷奏請派李“前往淮揚,興辦水師,擇地開設船廠”;又請旨擢授兩淮鹽運使,“以濟舟師之餉”,代其籌劃周全[44]。使李鴻章的淮軍得以迅速成長,發(fā)展壯大,連外國人戈登的“常勝軍”對李也不敢怎么樣。曾在家書中贊揚說,“此間近事,惟少荃在蘇州殺降王八人最快人意”;“戈登雖屢稱欲與少荃開仗,少荃自度力足制之,并不畏怯。戈登亦無如之何。近日漸就范圍矣”。[45]李鴻章后來的建成淮軍勁派,稱霸北洋水師,與曾國藩的愛賞、支持和影響是分不開的;李也始終對曾國藩感恩不忘,待以師禮;曾死后,在《曾文正公神道碑》里猶極加頌揚。而左宗棠則有所不同。左系湖南湘陽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舉后,幾次會試皆不第,便不再去應考。每自比諸葛亮,出語令人感覺狂放。曾為胡林翼所賞識,后入駱秉章幕府,贊助湖南軍務。咸豐六年(1856),曾國藩攻克武昌,因左宗棠“濟師濟餉”有功,曾奏請朝廷升任兵部侍郎,加四品卿御,入曾營襄辦軍務。期間,湖廣總督官文“為蜚語”攻擊左,曾國藩胡林翼等皆奏左無罪得免。曾國藩在后來的奏稿中,對左有分析,還有評價。說他“求才太急,或有聽言稍偏之時,措辭過峻,不無令人難堪之處”,深中左氏缺點。另又褒揚宗棠“其才可以獨當一面”,且“思力精專,識量閎遠,于軍事實屬確有心得”;又說他“素知大局,勇敢任事,必不肯舍難而就易,避重而就輕”,故奏請留左宗棠襄辦江皖軍務[46],優(yōu)點評論也相當精當。曾在家信中也說,“與左季高同行,則以氣概識略過人,故思與之偕,以輔吾之不逮。”[47]這些都說明曾國藩對左宗棠的賞識和器重。然而左宗棠后來卻自己說有些意氣用事,以致八年與曾國藩不通音問。曾國藩卻還是從大局出發(fā),在左宗棠任陜甘總督,西征叛回過程中,曾國藩以兩江總督之重任,為左籌解餉銀,每月以三萬兩協(xié)濟左宗棠軍營。并強調“甘肅艱險情形,實為各省至苦之區(qū),權衡緩急,不能不先盡甘餉”,“每月仍籌足三萬兩,全數(shù)解交甘肅”。[48]左宗棠之所以能蕩平新疆,并取得新疆建行省的歷史性勝利,與曾國藩的協(xié)助和支持是分不開的。因此讓左十分感動。最終結果是大家所知道的,左氏終于在贈曾國藩的聯(lián)語中,上聯(lián)說:“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這樣的話從左宗棠這位戰(zhàn)功卓著,又睥睨一切的人口中說出來,對曾是極大的慰安,尤其可見左對曾國藩是從心底折服了。

  其三,曾氏組建統(tǒng)領湘軍另一顯著特點,是多用書生領兵。湘軍的四大名將,曾自己是道光十八年進士,左宗棠是道光十二年舉人,彭玉麟是附生,胡林翼是道光十六年進士。名將李鴻章,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江忠源,道光十七年舉人。湘鄉(xiāng)人羅澤南,諸生,講學鄉(xiāng)里,他的學生李續(xù)賓也是諸生,李續(xù)宜系文童,王鑫諸生,許多弟子都跟隨老師出征;所謂“矯矯學徒,相從征討,朝出鏖兵,暮歸講學”。[49]這是羅澤南師生提兵破賊的特點,也大致可以概括儒將治軍的特色。語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雖不一定是所有儒將能夠做得到的,但曾國藩提出的將才四大端,則基本上都能具備;特別是“知人善用”,“善覘敵情”,可以說是儒將的長處。曾國藩還因知識豐厚,往往善于總結吸取歷史經驗教訓,能講求輿地,相度山川脈絡,審慎行軍;斷言兵事,“宜從大處分清界限,不宜從小處剖析微?!盵50];又能從大局出發(fā),顧瞻戰(zhàn)爭全局,如同治《湘鄉(xiāng)縣志》所說:“其治軍,則不分畛域,湘、鄂、江、皖、蘇、浙諸軍,聯(lián)為一氣,而糧臺之軍火餉糈,以時分應他軍,接濟鄰省”[51]。這正是曾氏之所以為各地各軍將士擁戴,湘軍迅疾凝聚擴大,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然而,曾氏及湘軍不僅有優(yōu)秀傳統(tǒng),如前所述,也有重要的不良方面,對當世和后代都有突出的影響。

  統(tǒng)領湘軍的儒生,曾國藩以下諸人,都是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飽受“四書”“五經”的熏陶,“三綱五常”那一套牢不可破。他們無論領軍打仗,治理民眾,或提倡洋務,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清王朝的統(tǒng)治。所謂“咸同中興”的短暫光焰,其實正敲響了滿清王朝統(tǒng)治崩潰的喪鐘。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存,逆之者亡。任何人也阻擋不住民主共和取代帝王專制的歷史潮流。

  曾國潘標榜“不要錢,不怕死”[52],他也曾嚴懲貪官,這些自然很好;他自己大致也做得不錯。但到后期,湘軍中腐敗現(xiàn)象卻也逐漸滋生發(fā)展,甚或相當嚴重。打破天京以后,曾經搶掠數(shù)日。洪秀全的天國金庫,原來傳說金銀多多,后來竟無有下落,不僅朝廷懷疑,國人也不無疑問。留下一個大謎團。有些人諷稱曾國荃為“老饕”;而湘鄉(xiāng)后來流傳俗諺云,“打開南京發(fā)洋財”,大概都是這謎團中的事例。

  湘軍最大的負面?zhèn)鹘y(tǒng)影響,主要還是開啟了地方武裝勢力割據(jù)的源頭。曾國藩為首的湘軍之外,當時還有李鴻章為首的淮軍;湘軍也兼及楚軍,《清史稿》及一般人都以為是左宗棠為首;還有鮑超建川軍,朱洪章的黔軍,胡林翼的鄂軍以及沈葆楨的閩軍;等等多種說法。到了民國,更是各種軍閥割據(jù):奉系,直系,皖系,川軍,黔軍,滇軍,桂系等等,指不勝屈。軍閥橫行,魚肉百姓,國家不能統(tǒng)一,且往往被外國帝國主義窺伺侵凌。故中國革命進程中,曾突出“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口號和實際運動。到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方才統(tǒng)一政令軍令,后來稱八路軍、新四軍,再后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再有畛域之分,真正結束了軍閥割據(jù)的惡習。我們今后還能去搞什么川軍、湘軍,再去提什么桂系、皖系,倒退到地方割據(jù)的思路上去嗎?

  四、研究儒將曾國藩需有一定的知識準備

  曾國藩一生讀書甚多,經史百家,涉獵廣泛;后來軍旅生涯,仍堅持每日讀書數(shù)十頁,很少間斷。應該說他的知識相當廣博,而且豐富;生活閱歷也十分充裕而多經驗。但大半生戎馬倥傯,學問成就不突出,不足名家。而要研究他,卻需有多方面的知識,否則容易出偏差。湘鄉(xiāng)出版的《曾國藩與湘軍文化研究》2012年第一期所刊曾氏手書日記若干篇的文字移譯,便有不少的紕漏,大多由于知識準備不足。我并未全部接觸過曾氏手書日記,更不用說研究,僅就上述若干篇按刊發(fā)順序說點個人意見。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二日]溫《詩經》《鼓鐘》《楚茨》。三者不能并列。前面是總書名;后者是《詩經》中的兩篇??捎凇对娊洝泛笥妹疤?,或不用標點。 “倫仙”,應是“崙仙”。《漢書》后可用冒號或不加標點。馬官傳,應為《馬宮傳》;為《漢書》中三人合傳的末篇,先天讀完了前兩人傳,接著又讀下一篇三人合傳,這是曾國藩讀經史的特點,一篇接一篇點讀,基本上不間斷,很值得后人學習。可勝“概”哉,應為“慨”。“初虞日”,應是“初度日”,出自《離騒》,后即指稱生日。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大人“壽履”反菲,應是“壽辰”,系指本月初九日,父親“大人壽辰”,“酒食太菲”。自己生日反而“酒食較豐”,故覺得“顛倒錯謬”。下面“應酮”,系“應酬”之誤?!疤祛^”以下數(shù)語,是國藩的前輩好友,倭仁字艮峰的批語,整句應加括號。他的日記寫好后,請師友傳看,并求批評指教。艮峰看過后加批語,“自壽詩”是否改為自警詩或自勉詩,如何?故斷句應為:“壽字,易警、勉等字,如何?”“次于自壽詩韻”,“于”應為“予”,《正韻》與“余”同,即“我”。次韻,亦稱步韻,即根據(jù)我的自壽詩的韻及用韻的次序來作和詩。

  [道光二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夜月如畫”,似應為“夜月如晝”。繁體畫與晝兩字易混。用晝可與夜對照,因夜月如晝光明,可以清楚觀覽南山雪景、渭水寒流諸美景。“伺”以過此,當是“何”以過此。

  [咸豐八年十月十一日]書籍字“面”,是書籍字“畫”?!皹淞⒂趯O”是“樹立子孫”。這反映曾國藩不積家財遺留子孫,而要讓子孫自立的思想。

  [咸豐十年十月十一日]“鬯談”誤為“久談”。鬯談與久談二者在曾的日記中均多次使用,卻有區(qū)別。顏師古注《漢書》,謂鬯同暢。久談只表談話的時間長久;而鬯談則可能表談話的對象相悅,談話的內容投機,含感情色彩。兩者一般不應混同。

  [咸豐十一年十月十一日]“因國割未滿百日”,“國割”系“國制”之誤。咸豐帝(文宗)于本年七月十七日(癸卯)崩,朝廷規(guī)定百日喪制禮,全國遵行,不得娛樂宴請等。因百日喪制未滿,故曾的生日也“謝絕請客”。旋改水陸各軍克復“無力”運漕等處摺一件,“無力”系“無為”之誤,地名。又“隋”心泉“樸”安慶府摺一件,系“陳”“補”之誤,手書繁體“補”。本日所改另二片,合計四件,并皆見于《全集·奏稿三》整理本此日均不誤。

  [同治元年十月十日]《爾雅義奠》,是《爾雅義疏》,書名,為我國古代解釋詞義名物的專書,后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各家注疏頗多,而以清代郝懿行(字恂九,號蘭皋)的《爾雅義疏》較為詳審。寫祭帳四幅,“帳”系“幛”之誤。幛,在較長寬的整幅綢布上題字或詞句,用作慶賀或悼唁用。帳則是蚊帳或帳(賬)冊,《全集·日記》整理本亦錯。

  后面幾日日記文字移譯,大多不誤,只有幾處衍字、漏字及標點不甚妥當處,不贅述。

  以上若干篇的紕繆,或者出于對經史不太熟悉,或者由于社會風俗禮制知識缺欠;或由于小學(文字音韻訓詁)知識未備,或對古代各種書畫文體了解不多,等等。除有些純粹由于粗心所致外,大多是知識準備不足。這些缺憾對于研究作為著名儒將的曾國藩,應該是有妨礙的。補救的辦法,看來還得向曾國藩學習,勤字當頭,“總以發(fā)憤讀書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間斷”[53],“讀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此之謂“專學訣”;又說“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盵54]自然,還得在實踐中學習,充實閱歷,豐富社會知識,熟悉風俗習尚等等。說得如此頭頭是道,在下做得怎么樣呢?實未能至,心向往之,愿與諸君共勉。

  注釋:

  [1]《曾國藩全集·詩文》,岳麓書社,1986年版,第232頁。以下凡引是書,均簡稱《詩文》、《家書》、《日記》、《信札》、《奏稿》等。

  [2]《書學案小識后》,見《詩文》,第166頁。

  [3]《家書》,第292頁。

  [4]《家書》,第87頁。

  [5]《奏稿》三,第1603頁。

  [6]《奏稿》三,第1603頁。

  [7]《奏稿》十二,第7191頁。

  [8]《奏稿》十二,7331—7335頁。

  [9]《書學案小識后》,見《詩文》,第165頁。

  [10]參見《圣哲畫像記》,《詩文》,第247-252頁。

  [11]《送唐先生南歸序》,《詩文》,第167頁。

  [12]《書學案小識后》,《詩文》,第166頁。

  [13]《詩文》,第249頁。

  [14]《家書》,第39頁。

  [15]魯迅:《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314—316頁。

  [16]《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17]《家書》,第62頁。

  [18]《詩文》,第233頁。

  [19]《家書》,第673頁。

  [20]《送唐先生南歸序》,《詩文》,第167頁。

  [21]李大釗:《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載1917年2月4日《甲寅》,后收入《李大釗全集》。

  [22]胡適:《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后》,載《獨立評論》第117號,后收入《湖適論學近著》第一集。

  [23]《家書》,第540頁。

  [24]《家書》,第548—549頁。

  [25]《日記》,第699頁—670頁。

  [26]《家書》,第814頁。

  [27]《詩文》,第437頁。

  [28]《詩文》,第456頁。

  [29]《日記》,第632頁。

  [30]《詩文》,第466頁。

  [31]《詩文》,第429—432頁。

  [32]《家書》,第868—869頁。

  [33]《家書》,第352頁。

  [34]《家書》,第559頁。

  [35]《日記》,第740頁。

  [36]《詩文》,第393頁。

  [37]《家書》,第183頁。

  [38]《日記》,第391頁。

  [39]《奏稿》二,第1247頁。

  [40]《奏稿》九,第5506—5507頁。

  [41]《日記》,第421頁。

  [42]《家書》,第814頁。

  [43]《家書》,第808頁。

  [44]《奏稿》二,第1188—1189頁。

  [45]《家書》,第1061頁。

  [46]《奏稿》二,第1181—1182頁。

  [47]《家書》,第585頁。

  [48]《奏稿》九,第5799—5800頁。

  [49]《詩文》,第307頁。

  [50]《家書》,第723頁。

  [51]《湘鄉(xiāng)縣志》(同治本)人物志·名宦篇。

  [52]《家書》,第388頁。

  [53]《家書》,第11頁。

  [54]《家書》,第55頁。


猜你喜歡:

1.近代史人物論文范文

2.近代史綱要人物論文

3.近代史論文人物陳獨秀

4.近代史論文人物李鴻章

5.2500字近代史人物論文

6.近代史人物論文胡適

227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