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孩子其實是一種補償心理
溺愛孩子其實是一種補償心理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表述:“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不讓他走我的老路”,“孩子千萬不要像我一樣受苦……”于是,很多家長教育孩子不從實際出發(fā),總是帶著莫名其妙的補償心理,影響了孩子的發(fā)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育兒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溺愛孩子,其實是在補償童年自己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指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很多人在成年之后,會對自己小時候最匱乏的東西產生貪欲,或者將其過分給予孩子。于是,就產生了家長溺愛孩子或者強迫孩子的現象。
家長對孩子的補償心理包括3種類型:
1、家長補償自己童年的不足
一般是自己小時候父母管教特別嚴,或者家里特別窮,所以自己有了孩子后就走入另一個極端。
2、家長補償陪伴孩子時間不足
家長因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不能經常陪伴孩子,所以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
3、家長補償孩子的不幸遭遇
這些家長或者已經離婚,或者孩子身有殘疾,家長對孩子有一種歉疚,總覺得對不起孩子,從而溺愛孩子。
家長對孩子補償心理的一些情景:
有的成年人小時候受到父母的忽視、拒絕、懲罰后,焦慮、悲傷、恐懼的情緒會深深印在腦海中。為人父母后,一旦發(fā)現自己在拒絕孩子,或孩子的表現類似自己的經歷時就會不寒而栗,本能地終止正在發(fā)生的事情。
類似心理補償的行為還有:因為自己小時候的考試焦慮而放縱孩子逃學、逃避考試,或者因為小時貧困,脫離自己的客觀條件為孩子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等等……
有的父母因為從小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于是要求孩子去參加各種興趣班,報考某所學?;颢@得某個學位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剝奪了他們選擇自己發(fā)展方向的權利,孩子缺乏規(guī)劃人生的動力和追求興趣的勇氣。
由于通過孩子進行心理補償的過程幾乎是一個自動化過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識到,有時即使意識到了也被認為是理所應當。懷有“補償心理”的父母往往 不考慮具體情況而去強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長,這種做法實際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則,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讓孩子形成強迫性格或患上強迫癥,導致 成年后做事情猶豫不決,個別孩子還會變得極具控制欲,不利于以后與他人的正常相處和交往。
幾乎這類家長都會為自己辯護說:“我只是希望讓孩子得到最好的?!笨墒聦嵣?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最好”的東西,包括“最好”的成才 環(huán)境。道理很簡單,任何“不好”的環(huán)境包括劣性刺激,對孩子的成長都不能說完全無益?!白尯⒆拥脦ё詈玫摹蓖鶗α撕⒆?專家們稱之為“甜毒 品”-----表面上香甜可口,實際上它像毒品一樣,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因為心理補償造成的誤區(qū),在我們的周圍比比皆是:
誤區(qū)一:孩子應該放在首位。
殊不知,越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正確的做法是,孩子總是在不斷成長的,除了嬰幼兒時期以外,并不需要家長太多關注。
誤區(qū)二:對孩子應該完全講民主。
正確做法是,你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求”,而不是“希望”。家長有必要讓孩子明白,“因為我是你的父(母)親,我有責任為你做主?!?/p>
誤區(qū)三:家務活父母做就行。
正確的做法是,孩子作為家庭成員之一,完全應該為家庭盡義務。調查表明,目前家長要求孩子做家務的只有10%,而僅僅是上一代,這個比例還是90%。
誤區(qū)四:應當設法滿足孩子的一切愿望。
正確的做法是,生活本身就包括種.種挫折,要讓孩子體驗成功,也要讓他經受挫折的考驗。最理想的結果是,對孩子的希望不必樣樣滿足,總體上只要能滿足他們全部要求的25%左右就行了。樣樣滿足孩子,實際上就是告訴他們優(yōu)裕生活可以不勞而獲!
尋求心理補償,雖然并不一定是件不好的事情。然而過度補償的行為卻可能產生問題,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請千萬慎重!不要因為自己的原因,傷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