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勵志 > 勵志文章 >

勵志文章:請不要總是坐在最后一排

時間: 彥剛1197 分享

  其實,需要做的僅僅是:閉著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遠比躲在后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勵志文章:請不要總是坐在最后一排。歡迎閱讀。

  勵志文章:請不要總是坐在最后一排

  文/Kris

  1

  坐在最后一排怎么了?

  我以前就愛坐在最!后!一!排!本科四年、研究生兩年,除去逃掉的課,基本上每節(jié)課的最后一排都被我承包了。有時候不小心進教室早了,被后來的同學加塞變成了倒數(shù)第二排,我都有種隱隱的不快。

  坐最后一排爽啊!前面那么多同學做擋箭牌,在課堂上干啥都方便快捷。前一晚沒睡好,沒關系,貓腰趴桌就行;老師講天書無聊到死,沒關系,貓腰趴桌就行;中午還不下課快餓死了,沒關系,貓腰趴桌就行。

  而且,坐在最后一排還能結識一幫“狐朋狗友”,大家課上一起睡覺,課下圍桌打牌,不老說擴展人脈嗎?睡在我旁邊的同桌的你,這可是絕對走心的交情!

  總之,最后一排簡直就是整個教室的頂級VIP座位,能享受的特權數(shù)不勝數(shù)。這么爽,干嘛不坐最后一排?!

  2

  哎,當年還是太年輕。最近,工作、生活和學習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動,念了在職博士,每天往返于公司、校園、醫(yī)院、家,東奔西跑,累出了新高度。但每次回到學校,進教室上課簡直成了疲累中的一針強心劑。

  工作之后,尤其是離開校園久了,就會越發(fā)珍惜回歸校園的學習機會。所以,每一節(jié)課,我都坐在第一排,而且一定要坐在離老師最近的位置,這樣方便與老師交流?,F(xiàn)在的我,把每一節(jié)課都當成是一次啟迪和提升自己的機會,每節(jié)課都聽得酣暢淋漓。

  為什么我對座位這件事的理解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之前的我,對于教室VIP的定義是:可以肆無忌憚地不聽課。

  可人都已經(jīng)到教室了,明明就是去上課的,怎么還會有這種奇怪的邏輯?真是悔不當初。

  其實,我們經(jīng)常做這么一件事,就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這些場景,你一定熟悉:越是工作滿負荷,越想著能抽出點時間學習;而真的開始學習了,就又想著是不是可以健健身;等買了跑鞋堅持跑了三天,又覺得還不如把時間放在看書上陶冶下情操……總之,兜兜轉轉,最后一事無成。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專時專用。

  3

  開會時,總會有那么幾個人,你推我搡地爭著坐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通常無非這么幾種考慮:“我人微言輕,沒必要坐那么靠前的位置”;“我離老板遠點兒,開會的時候還能走個神,看個手機”;“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默念咒語……

  其實,你以為老板開會的時候真看不到你?而且,對于你坐的位置,老板是有自己判斷的。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看見一個年輕員工總是積極主動地坐在靠邊的位置,你怎么評價他?無非也這么幾種:“這小伙子對工作積極性不高啊~”“這小伙子是不是對開會有意見啊~”“這小兔崽子是不是不想干了?!”

  看,不要以為座位是小事。座位代表著你的態(tài)度,你是不是愿意主動參與,是不是努力融入會議,是不是有學習的動力。這些對于工作的態(tài)度,完全可以從你對座位的偏好中看出來。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參與和進取。

  4

  說到開會,兩眼都是淚。部門經(jīng)理有個慣例,要求開會時每個人都要發(fā)表觀點。這就意味著,你必須全身心投入到會議之中,還要時刻準備著下一個回答問題的就是你。

  惶恐是一定的。既然要開口,就要努力言之有物,想說出個一二三,就必須全程高度緊張不斷思考。

  剛開始,不適應,覺得自己實在說不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但是當這種刻意訓練時間長了之后,就會形成一種思考的習慣,能夠更快速和高效地處理會上提出的各類信息。

  但,這個過程一定是很痛苦的。比如部門的P姐,她不僅是坐在犄角旮旯的人,還是那個從不主動回答問題的人,即使被點了名,也是說“我沒有什么想說的”。在幾年的接觸里,P姐被貼上了兩個標簽,而且是絕對公認的:一是“好人”;二是“坑隊友”。

  好人固然是對其品質的正面評價,但坑隊友這件事對于職場來說真的是大忌。一次兩次可以,但次次如此不靠譜,職場路上兇多吉少。

  其實,總結起來,她最欠缺的就是主動思考,總是跟著大家人云亦云,輸入的信息無法進行處理,看起來她好像在聽,但“雨過地皮濕”,沒有思考就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善于主動思考。

  5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困難。

  這些天,不僅要上班開會,還要想方設法怎么向教授們請假。請假短信編輯了半個小時,但就是不敢給老師發(fā)出去,擔心人家會不會不同意,會不會影響期末的考試成績……最后,硬著頭皮發(fā)出去了,焦灼了兩分鐘,老師回復了:“沒問題,有機會再交流。”心里大石瞬間落地。

  瞧,在不逾矩的情況下,這件事情根本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是看自己是不是愿意跳出某一個舒適區(qū)。

  與其躲在后面一直承受焦慮,還不如干脆跳出來,擺脫糾結,把腦子里那件一直盤旋的事情給辦了!相信我,通常情況下,辦完這件事之后,你會有重獲新生的感覺!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通過前行,破除焦慮。

  6

  我相信,那些總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很多時候坐得并不舒服,甚至如坐針氈。

  其實,需要做的僅僅是:閉著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遠比躲在后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

  不信,試試?

4006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