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高三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高三是緊張的,也是讓人向往的;高三是艱苦的,也是收獲的。無怨無悔的拚過一次,也許是人生最難得的財富。"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熱血,給自己樹起一個高遠的目標,不僅是為了爭取一種光榮,更是為了追求一種境界。目標實現(xiàn)了,便是光榮,目標實現(xiàn)不了,人生也會因這一路風雨跋涉而變得豐富而充實。在我看來,這就是不虛此生"。
你們進入了高三,直面高三,直面高考,不論意識到還是沒意識到,不論在學習狀態(tài)還是沒在學習狀態(tài),高考都在悄悄地逼近你。所有真正體悟過高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高三真好。一位拚過高三而終于跨入理想大學的學子在他一篇《夢回高三》的文章中深情地寫到:"惟有大苦,方能大樂,高三乃是大苦與大樂的最佳結合,高三促成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長大,無論是身體,還是思想,都有了一個飛越,失去了高三,生命就失去了一份成熟,而把握住了高三,就把握住了整個的人生"。他在文章中用一副對聯(lián)詩情畫意地勾勒出了他高三的大苦大樂:"何物動人,六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這是一種經過激流險灘后的豪邁,是一種過來人的徹悟。因此,一個成功的高三,一個"一百次摔倒一百零一次爬起來"的高三,著實讓人回味,讓人向往,讓人熱血沸騰。高三,并不只是背書,做題,成打的試卷,成摞的演草紙,弄清高三內涵的全部,把軌道切入高三,是每個即將結束高二生活的同學刻不容緩的問題。進入高三,適應高三,從心理到行動,完成角色上的轉換,是今天要談的主題。
一、高三,首先是一種精神,一種狀態(tài)。什么是高三精神,曾經在某個高三的教室內,掛著一張標語,上寫:"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有信心,特別有志氣,特別有作為"。這是學校歷屆高三精神的真實寫照。不可想像,一個沒有理想,沒有志氣的人,會有所作為;一個沒有強大動力作支撐的人,能談得上吃苦,而且還是特別;一個沒有堅韌意志品質的人,能在"人生極處是精神"的拚殺中達到成功的彼岸,體會到苦中之樂的人生真味。因此,以咬定青山之志,鼓足信念的風帆,以飽滿的精神,以激昂的斗志,以強烈的投入拚殺的渴望,以刻不容緩,只爭朝夕的銳氣,是老師對同學們的殷切期望。
二、高三是信念下的執(zhí)著與頑強。進入高三,免不了許多的考試,免不了許多的挫折與失敗。當成績不如別人而想到前景叵測,當苦拚過一段后考試成績依舊,當看到父母臉上的擔憂與關注,許多人都會感到焦慮,浮躁,對自己的信心與能力產生懷疑,甚至選擇放棄,自己扳倒自己。
一名學生苦心撰寫一篇小說,請作家點評,作家正患眼疾,學生便將作品讀給作家,讀到最后一個字,學生停了下來,作家問:"結束了?"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渴望下文。這一追問,煽起學生無比激情,立刻靈感噴發(fā),馬上接續(xù)道:"沒有啊,下面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構思敘述下去。到一個段落,作家又似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 "小說一定攝魂勾魄,叫人欲罷不能。學生更興奮,更富于創(chuàng)作激情。他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續(xù)。最后,電話鈴響起,打斷了學生的思緒。電話找作家,急事。作家匆匆出門。"那么沒讀完的小說呢 "作家莞爾:"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在我第一次問你是否結束的時候就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xù)貂,該停則止,看來你還沒把握情節(jié)脈絡,尤其是缺少決斷。決斷是當作家的根本。否則拖泥帶水,如何打動讀者" 學生追悔莫及,自認不是當作家的料。很久以后,這年輕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談及往事,誰知作家驚呼:"你的反應如此迅捷,思維如此敏銳,編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強盛,這些正是成為作家的天賦呀"。可惜,這位年輕人的熱情在第一位作家前碰到挫折后,習慣地選擇了放棄,與成功無緣。
再給大家說一個相反的事例。帖木兒皇帝在敵人緊緊追趕時,不得不躲進了一間坍塌的破屋。就在他為處境與前途陷入困惑和深思時,他看見一只螞蟻吃力地背負著一粒玉米向前爬行。螞蟻重復了69次,每一次都是在一個突出的地方連著玉米一起摔下來,它總是翻不過這個坎。到了第70次它終于成功了。這只螞蟻的所作所為極大地鼓舞了這位處于彷徨中的英雄,使他開始對未來勝利充滿希望。
面對挫折,選擇放棄還是堅定不移地繼續(xù)前行,取決于你對成功的向往,取決于你的執(zhí)著與頑強的意志品質。這需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有勇氣剔除習慣中一切的不合諧音符。
泰國正大集團老板年事已高決定退休,準備在自己的三個兒子中選一個作接班人。他想來想去,覺得二兒子最合適,從學識,為人,才干。于是有一天他把二兒子找來,準備和他好好談談。一開始他表示了對二兒子的欣賞和信任。但老人說他惟一的憂慮是二兒子抽煙的習慣。因為根據他的經驗,一般抽煙的人到45歲,健康就會開始走下坡路,而此時正是一個男人年富力強,事業(yè)走上坡路的時候。如果這時有問題,自然難當重任。另外還有一個顧慮,說時他目光嚴肅地盯著兒子:“我認為一個人如果連抽煙這種不良習慣都不能克服,那他怎么能勝任我所托付的重任呢?” 煙癮很大的兒子一直在聚精會神地聽著,手里正點著一支煙,當他聽完老父親最后一句話后,內心強烈地受到震動,他仿佛覺得從這一刻開始,自己必須有所決心,并立即付諸行動。于是他一語不發(fā),把手中的煙在煙灰缸里一掐,從那一刻開始,他再沒有吸過一支煙。平庸與偉大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往往要有非凡的意志努力。
有人說: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xiàn)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你不能回避挫折,但你可以東山再起,從頭再來。
三、高三意味著科學與高效。高考需要每位同學有理性的頭腦,有科學高效的學習謀略。只有科學的,才能是高效的;只有是理性的,才能是準確的。我們的手頭有許多成功者的經驗,但模仿一個成功者的全部,未必會成為另一個成功者。借鑒別人的經驗,規(guī)劃好自己的高三,體現(xiàn)自己的個性特征,體現(xiàn)科學與高效,才是好的學習策略。中國科學院首屆"十大女杰"之一的胡志紅認為她的成功得益于一本書:書中講一位前蘇聯(lián)生物學家?guī)资耆缫蝗辗浅乐數厣?,把每天要做的事和做過的事都很完整地記下來。充實而寧靜的每一天鑄就了生物學家,當然還有胡志紅的成功。這實際上就是常說的計劃。很多的同學都體驗過計劃帶來的高效。我國生產臺球桌最大的公司老總,號稱臺球大王的甘連舫談他的經營之道時說過一句話:"人不怕自己腿瘸,就怕腿瘸還不會用拐"。
98年,臘月二十七放寒假,復習班有一個宿室的八位同學相約:在假期的七,八天里,不改變在校的學習計劃,包括早5:30起床,跑步,早讀,直到熄燈。他們基本上做到了。六個月后,八個同學在當年的高考中全部過線(當然那時省專線的比例遠沒有現(xiàn)在大)。后來,他們中間的一位說:"春節(jié)早上5:50,在淡淡的晨曦里,在四周村莊連綿不絕的炮竹聲中,跑在家鄉(xiāng)的小路上,突然有一種感覺,感覺一瞬間戰(zhàn)勝了自己,成功就在前方的伸手可及處,心中原有的憂慮與自卑一掃而空,代之的是陽光燦爛,四周是那樣的迷人和美好"。體悟人生,戰(zhàn)勝自我,各人可能有不同的機緣。嚴格地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可能是這位學生的初衷,但期間的人生感悟,則是意料之外的驚喜。這樣的春節(jié),必將深藏于他一生的記憶之中,成為一種寶貴的人生體驗與財富。規(guī)劃高三,也許很容易,關鍵在于不論風清日淡,還是電閃雷鳴;不論是坎坎坷坷,還是一馬平川,都能堅韌不撥,始終如一地執(zhí)行它。堅持就是科學,堅持就是高效。
四、高三要打有準備之仗。從實際意義而言,高二還有幾十天,利用好這幾十天,做好充分的精神和物質準備,即把心態(tài)調整好,把知識的基礎打得更扎實,是當務之急。目前的高二,成績自然有好有差,但請大家注意,這一年中,機會等在每個人的門前,自暴自棄,認為己不如人,還為時太早,把成績拿上去,戰(zhàn)勝高考,其實只是需要一點點勇氣。
有一位法國記者,叫馬維爾,去采訪林肯,問:"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tǒng)都想過廢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早在那時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有簽署它。請問,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yè)留給您,讓您成就英名。"林肯說:"可能有這個意識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僅是一點點的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馬維爾還未再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fā)了,他一直沒有弄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林肯去世50周年后,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林肯在信中談了幼年時的一段經歷,"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為如此,我父親才以較低的價格買下,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座小小的山頭,都與大山連著'。有一年,父親去城里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 于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為它們并不是父親想像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其實,有許多的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像之中"。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就在這一年,他決心學習漢語。據說3年后的1917年,他在廣州采訪,是以流利的漢語和孫中山對話的。所謂心理上的準備,就是在這幾十天里,建立自信,相信自己能行,在這個大的前提下,規(guī)劃高三。正如林肯說的:"只需一點點的勇氣"。
謹以汪國真的這段話送給新高三的同學們。讓我們在若干年后,再次回憶起高三,能都說:"高三真好"。
你們進入了高三,直面高三,直面高考,不論意識到還是沒意識到,不論在學習狀態(tài)還是沒在學習狀態(tài),高考都在悄悄地逼近你。所有真正體悟過高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高三真好。一位拚過高三而終于跨入理想大學的學子在他一篇《夢回高三》的文章中深情地寫到:"惟有大苦,方能大樂,高三乃是大苦與大樂的最佳結合,高三促成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長大,無論是身體,還是思想,都有了一個飛越,失去了高三,生命就失去了一份成熟,而把握住了高三,就把握住了整個的人生"。他在文章中用一副對聯(lián)詩情畫意地勾勒出了他高三的大苦大樂:"何物動人,六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這是一種經過激流險灘后的豪邁,是一種過來人的徹悟。因此,一個成功的高三,一個"一百次摔倒一百零一次爬起來"的高三,著實讓人回味,讓人向往,讓人熱血沸騰。高三,并不只是背書,做題,成打的試卷,成摞的演草紙,弄清高三內涵的全部,把軌道切入高三,是每個即將結束高二生活的同學刻不容緩的問題。進入高三,適應高三,從心理到行動,完成角色上的轉換,是今天要談的主題。
一、高三,首先是一種精神,一種狀態(tài)。什么是高三精神,曾經在某個高三的教室內,掛著一張標語,上寫:"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有信心,特別有志氣,特別有作為"。這是學校歷屆高三精神的真實寫照。不可想像,一個沒有理想,沒有志氣的人,會有所作為;一個沒有強大動力作支撐的人,能談得上吃苦,而且還是特別;一個沒有堅韌意志品質的人,能在"人生極處是精神"的拚殺中達到成功的彼岸,體會到苦中之樂的人生真味。因此,以咬定青山之志,鼓足信念的風帆,以飽滿的精神,以激昂的斗志,以強烈的投入拚殺的渴望,以刻不容緩,只爭朝夕的銳氣,是老師對同學們的殷切期望。
二、高三是信念下的執(zhí)著與頑強。進入高三,免不了許多的考試,免不了許多的挫折與失敗。當成績不如別人而想到前景叵測,當苦拚過一段后考試成績依舊,當看到父母臉上的擔憂與關注,許多人都會感到焦慮,浮躁,對自己的信心與能力產生懷疑,甚至選擇放棄,自己扳倒自己。
一名學生苦心撰寫一篇小說,請作家點評,作家正患眼疾,學生便將作品讀給作家,讀到最后一個字,學生停了下來,作家問:"結束了?"聽語氣似乎意猶未盡,渴望下文。這一追問,煽起學生無比激情,立刻靈感噴發(fā),馬上接續(xù)道:"沒有啊,下面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構思敘述下去。到一個段落,作家又似難以割舍地問:"結束了嗎 "小說一定攝魂勾魄,叫人欲罷不能。學生更興奮,更富于創(chuàng)作激情。他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續(xù)。最后,電話鈴響起,打斷了學生的思緒。電話找作家,急事。作家匆匆出門。"那么沒讀完的小說呢 "作家莞爾:"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在我第一次問你是否結束的時候就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xù)貂,該停則止,看來你還沒把握情節(jié)脈絡,尤其是缺少決斷。決斷是當作家的根本。否則拖泥帶水,如何打動讀者" 學生追悔莫及,自認不是當作家的料。很久以后,這年輕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談及往事,誰知作家驚呼:"你的反應如此迅捷,思維如此敏銳,編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強盛,這些正是成為作家的天賦呀"。可惜,這位年輕人的熱情在第一位作家前碰到挫折后,習慣地選擇了放棄,與成功無緣。
再給大家說一個相反的事例。帖木兒皇帝在敵人緊緊追趕時,不得不躲進了一間坍塌的破屋。就在他為處境與前途陷入困惑和深思時,他看見一只螞蟻吃力地背負著一粒玉米向前爬行。螞蟻重復了69次,每一次都是在一個突出的地方連著玉米一起摔下來,它總是翻不過這個坎。到了第70次它終于成功了。這只螞蟻的所作所為極大地鼓舞了這位處于彷徨中的英雄,使他開始對未來勝利充滿希望。
面對挫折,選擇放棄還是堅定不移地繼續(xù)前行,取決于你對成功的向往,取決于你的執(zhí)著與頑強的意志品質。這需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有勇氣剔除習慣中一切的不合諧音符。
泰國正大集團老板年事已高決定退休,準備在自己的三個兒子中選一個作接班人。他想來想去,覺得二兒子最合適,從學識,為人,才干。于是有一天他把二兒子找來,準備和他好好談談。一開始他表示了對二兒子的欣賞和信任。但老人說他惟一的憂慮是二兒子抽煙的習慣。因為根據他的經驗,一般抽煙的人到45歲,健康就會開始走下坡路,而此時正是一個男人年富力強,事業(yè)走上坡路的時候。如果這時有問題,自然難當重任。另外還有一個顧慮,說時他目光嚴肅地盯著兒子:“我認為一個人如果連抽煙這種不良習慣都不能克服,那他怎么能勝任我所托付的重任呢?” 煙癮很大的兒子一直在聚精會神地聽著,手里正點著一支煙,當他聽完老父親最后一句話后,內心強烈地受到震動,他仿佛覺得從這一刻開始,自己必須有所決心,并立即付諸行動。于是他一語不發(fā),把手中的煙在煙灰缸里一掐,從那一刻開始,他再沒有吸過一支煙。平庸與偉大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往往要有非凡的意志努力。
有人說: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xiàn)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力;你不能回避挫折,但你可以東山再起,從頭再來。
三、高三意味著科學與高效。高考需要每位同學有理性的頭腦,有科學高效的學習謀略。只有科學的,才能是高效的;只有是理性的,才能是準確的。我們的手頭有許多成功者的經驗,但模仿一個成功者的全部,未必會成為另一個成功者。借鑒別人的經驗,規(guī)劃好自己的高三,體現(xiàn)自己的個性特征,體現(xiàn)科學與高效,才是好的學習策略。中國科學院首屆"十大女杰"之一的胡志紅認為她的成功得益于一本書:書中講一位前蘇聯(lián)生物學家?guī)资耆缫蝗辗浅乐數厣?,把每天要做的事和做過的事都很完整地記下來。充實而寧靜的每一天鑄就了生物學家,當然還有胡志紅的成功。這實際上就是常說的計劃。很多的同學都體驗過計劃帶來的高效。我國生產臺球桌最大的公司老總,號稱臺球大王的甘連舫談他的經營之道時說過一句話:"人不怕自己腿瘸,就怕腿瘸還不會用拐"。
98年,臘月二十七放寒假,復習班有一個宿室的八位同學相約:在假期的七,八天里,不改變在校的學習計劃,包括早5:30起床,跑步,早讀,直到熄燈。他們基本上做到了。六個月后,八個同學在當年的高考中全部過線(當然那時省專線的比例遠沒有現(xiàn)在大)。后來,他們中間的一位說:"春節(jié)早上5:50,在淡淡的晨曦里,在四周村莊連綿不絕的炮竹聲中,跑在家鄉(xiāng)的小路上,突然有一種感覺,感覺一瞬間戰(zhàn)勝了自己,成功就在前方的伸手可及處,心中原有的憂慮與自卑一掃而空,代之的是陽光燦爛,四周是那樣的迷人和美好"。體悟人生,戰(zhàn)勝自我,各人可能有不同的機緣。嚴格地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可能是這位學生的初衷,但期間的人生感悟,則是意料之外的驚喜。這樣的春節(jié),必將深藏于他一生的記憶之中,成為一種寶貴的人生體驗與財富。規(guī)劃高三,也許很容易,關鍵在于不論風清日淡,還是電閃雷鳴;不論是坎坎坷坷,還是一馬平川,都能堅韌不撥,始終如一地執(zhí)行它。堅持就是科學,堅持就是高效。
四、高三要打有準備之仗。從實際意義而言,高二還有幾十天,利用好這幾十天,做好充分的精神和物質準備,即把心態(tài)調整好,把知識的基礎打得更扎實,是當務之急。目前的高二,成績自然有好有差,但請大家注意,這一年中,機會等在每個人的門前,自暴自棄,認為己不如人,還為時太早,把成績拿上去,戰(zhàn)勝高考,其實只是需要一點點勇氣。
有一位法國記者,叫馬維爾,去采訪林肯,問:"據我所知,上兩屆總統(tǒng)都想過廢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早在那時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有簽署它。請問,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yè)留給您,讓您成就英名。"林肯說:"可能有這個意識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僅是一點點的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馬維爾還未再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fā)了,他一直沒有弄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林肯去世50周年后,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林肯在信中談了幼年時的一段經歷,"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為如此,我父親才以較低的價格買下,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座小小的山頭,都與大山連著'。有一年,父親去城里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 于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為它們并不是父親想像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其實,有許多的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像之中"。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就在這一年,他決心學習漢語。據說3年后的1917年,他在廣州采訪,是以流利的漢語和孫中山對話的。所謂心理上的準備,就是在這幾十天里,建立自信,相信自己能行,在這個大的前提下,規(guī)劃高三。正如林肯說的:"只需一點點的勇氣"。
謹以汪國真的這段話送給新高三的同學們。讓我們在若干年后,再次回憶起高三,能都說:"高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