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禮儀知識 > 個人禮儀 > 人際交往 > 中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類型

中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類型

時間: 菊珍955 分享

中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類型

  學校里的人際交往其目的較社會上單純,情景因素占較大比例。學生之間一般比較重視心與心的交流,看重每一份真摯的情誼。在學生時代容易產(chǎn)生志同道合的摯友,甚至一生的知己。在向社會學習的過程中,彼此可能產(chǎn)生更為理智深厚的友情,也有可能出現(xiàn)類似社會上的較表面、較功利的交往。人際交往于此展現(xiàn)出了其復(fù)雜的一面。下文將介紹中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類型,通過分析類型來更好的建立人際交往關(guān)系。

  中學生的人際交往類型

  如何正確定位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呢?從懂事到念高中、上大學的十幾年時間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交往體驗和經(jīng)歷,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心理。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再如何睿智,也不可能完全洞悉大千世界人際關(guān)系的奧妙,對人際關(guān)系的認識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完善與調(diào)整的。隨著人的思維世界的豐富,原來的交往方式并非一定正確可行。于是,人就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困惑,甚至走進誤區(qū)。

  在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時不免覺得有些人不好相處,有時,又會感到自己也有與人難相處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困惑就會加深。以下時從大量不同類型人際交往中提取的典型模式,通過對這些模式的研究能使我們加深對人際交往的理解。

  1 、自我中心型

  美國社會學家杜威在《哲學的改造》一書中,分析人們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對待個體與社會關(guān)系的認識有三種態(tài)度:其一,社會為個人而存在;其二個體應(yīng)服從社會;其三,社會與個體有機相關(guān),社會需要個體的效用與從屬,同時亦需要為服務(wù)于個人而存在。“以我為中心型”的交往模式即杜威講的第一種。這類交往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在于“我”字優(yōu)先:在生活上“自我中心”式,有的學生對于集體生活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沿襲著在家中當“小皇帝”的習慣,覺得周圍的人讓著他是應(yīng)該的,他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不管是否影響他人的生活習慣;有的在學習上“自我中心”,因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覺得自己在學習上占有較大的優(yōu)勢,看不起一般的同學,不愿與他人共同探討、相互學習,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有的在社會活動、集體活動中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是小團體的核心或班里活動的主要組織者,甚至在學校、區(qū)、市里都小有名氣,總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和想法,總希望別人依照自己的“吩咐”去做;也有的集以上兩種或三種毛病于一身??梢韵胍姡@樣的人越多,這個生活圈子的人際關(guān)系就會越不和諧。

  自我中心型的交往方式最易導(dǎo)致孤立、不受歡迎的局面,給自己、他人帶來不必要的煩惱,給集體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以我為中心的人應(yīng)該發(fā)現(xiàn)“山外青山樓外樓”,學習偉人的謙虛美德,善于從他人身上吸取養(yǎng)分;而周圍的人也應(yīng)幫助引導(dǎo)他,并懷有適度的寬容精神。

  2 、自我封閉型

  自我封閉型的交往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由于性格原因造成。這些人愿意與他人交往,但性格內(nèi)向孤僻,比較害羞,不知如何主動與人相處,只是較為被動地應(yīng)答他人的行為,內(nèi)心世界不為他人所了解——雖然他也愿意甚至渴望達到理解;(2)由于獨立意識過強造成。這類人認為“事事不求人”或“一兩個朋友足矣”。他們覺得自己的個人力量足以處理好一切事務(wù),而不需他人友誼和援助;(3)由于過于看重個性所造成。這類人認為“如果為了使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融洽而彼此適應(yīng)對方,就是抹煞了自己的“個性。”(4)由于否定友誼所造成。這類人認為“人心難測,朋友難交”,懷疑朋友之間會有真正的友情。

  自我封閉型的交往方式與多年前中國閉關(guān)自守、眼睛不看國門外,一心只顧埋頭搞建設(shè)的境況一樣,不適合信息交流量日趨增大的現(xiàn)代生活。自我封閉型的學生應(yīng)該從國家由封閉鎖國而改革開放悟出真諦,開闊自己的胸懷,去廣交朋友。

  3 、亦步亦趨型

  亦步亦趨型的交往方式指的是老好人般交友方式。持這種方式的人往往人云亦云,而人云亦云的本質(zhì)是交友無原則。表面上與誰都挺好,實則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前面一個少年犯的故事某種程度上揭示的正是這樣一種交友無原則、凡事亦步亦趨的交往模式。這種交往模式容易助長壞風氣,既使自己失去真正的友情,又不利于集體好風氣的形成。

  事實上,維護友誼,不等于遷就對方。附和對方,靠一團和氣來調(diào)和矛盾,雖然表面上不傷情感,但實際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離。交朋友必需堅持原則,有時不妨做諍友,給予他人真心的批評與建設(shè),建立真正的、互幫互助的、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

  4 、社會功利型

  這種觀念由來已久,培育于“性惡”論的土壤中。古代希臘人的“個體人格”,近代邊沁、密爾的“功利主義”,都是社會功利型交往者的鼻祖。學生之間的社會功利型交往方式是社會上一些不良的風氣在學生中的折射。持這一交往方式的人往往把友情看作交易,認為“友誼”無所謂真情實意的情感交流,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利用,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代名詞。這類人往往沒有目的不做事情,即所謂的“不吃虧”。因此,其“友誼”好時可以“天長地久”、“稱兄道弟”,而當利益轉(zhuǎn)移,便可能“移情別戀”,與他人續(xù)前緣;常常表面恭恭敬敬,背地里另有打算。雖然這在學生中占少數(shù),但依然污染了校園空氣。

  這樣的人將個人利益置于首位,將物質(zhì)利益看得過重。他們應(yīng)該一方面注重個人道德修養(yǎng),另一方面將“小我”放到“大我”中,使自己融入集體。

  自然,對于具體的人際交往現(xiàn)象絕不可以簡單武斷地歸之于哪一種交往類型。人是復(fù)雜的,分析人的問題千萬不可簡單化。正是因為人是復(fù)雜的,各人價值取向也會各不相同,所以很難、也沒有必要千人一律。但就每個人而言,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個人反感的人。

205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