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名片的禮儀要求
交換名片的禮儀要求
名片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當(dāng)前已成為人們社交活動的重要工具。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為大家準(zhǔn)備的交換名片的禮儀要求,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交換名片的禮儀要求
名片的遞送。在社交場合,名片是自我介紹的簡便方式。交換名片的順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當(dāng)與多人交換名片時,應(yīng)依照職位高低的順序,或是由近及遠(yuǎn)依次進(jìn)行,切勿跳躍式進(jìn)行,以免給對方有厚此薄彼之感。遞送時應(yīng)將名片正面面向?qū)Ψ?,雙手奉上。眼睛應(yīng)注視對方,面帶微笑,并大方地說:“這是我的名片,請多多關(guān)照。”名片的遞送應(yīng)在介紹之后,在尚未弄清對方身份時不應(yīng)急于遞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視同傳單隨便散發(fā)。
名片的接受。接受名片時應(yīng)起身,接過名片時應(yīng)說謝謝,接過名片一定要看一遍,絕對不要連一眼都不看就收藏起來,可將對方的姓名、職銜念出聲來,并抬頭看看對方的臉,使對方產(chǎn)生一種受重視的滿足感。然后,回敬一張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帶名片,應(yīng)向?qū)Ψ奖硎厩敢?。在對方離去之前,或話題尚未結(jié)束,不必急于將對方的名片收藏起來。
名片的存放。接過別人的名片不可隨意擺弄,可放在桌上或放進(jìn)名片夾中。若放在桌上時,不要在它上面壓東西,否則被認(rèn)為不恭。若沒有名片夾,也不要隨便地塞在口袋里或丟在包里,可放在左胸的口袋里,以示尊重。
名刺,古代是指在削光的竹、木片上寫上自己的官職、名字,以供在拜謁上司等時使用,也就是古人用的名片。而名片,是指今人在一張長方形的小硬紙片上印上姓名、職務(wù)、住址、郵址等,以與他人交換時使用。名刺一稱,今天在我國早已不用,倒是日本人一直沿用至今。
名片,是在唐朝時傳入日本及周邊國家的。與我們在各個歷史階段對名片有不同的命名相比,日本對名片的叫法,就如他們?nèi)f世一系的天皇般,從未變過,一直稱“名刺”。這固然可以吹噓說我們自古就懂得與時俱進(jìn),但以我們那從沉甸甸的竹片之謁到今天那輕飄飄的名片之稱的變化來與日本一直保持至今的名刺叫法相較,毋庸置疑,日本的名刺更讓人感受到那種文化之厚重、禮儀之莊重的沉甸甸的歷史感。
可以說,今天,名刺對于日本人的重要性幾乎可以媲美身份證,那絕對是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的真實寫照,與我們那些“環(huán)球中華北京南鑼鼓巷貿(mào)易總公司”之類的牛皮名片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人的名片,那同時也是信譽(yù)、信任的代名詞。要說名片在中國的復(fù)興,還真得感謝改革開放,是改革開放才讓我們從昔日學(xué)生今日老師的日本那里重新接過并開始了重新的使用。所差的,就是名片的可信度不大敢恭維而已。
日本人交換名片時需要注意的禮儀
日本人重視名片,也熱衷于交換名片,因此,也形成了一套交換名片的禮儀。日本人互換名片時,首先雙方必須直立,然后一方以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倒握住名片,以正面面向接受方微微彎腰恭敬地遞向?qū)Ψ?。而接收方首先要點頭表示感謝,同時鞠躬雙手接過名片,然后再重復(fù)相同的動作把自己的名片遞交給對方。參加過一些商貿(mào)會談的交換名片場面,日本人循規(guī)守矩,接過名片一字排在桌子右上方以便隨時確認(rèn)對方的身份,而我方人員則顯得參差不齊,坐姿接名片者有之,半起半坐者有之,單手接遞名片者亦有之,而且大都接過名片匆匆一掃就裝入兜內(nèi),等需要時又急急忙忙掏出來確認(rèn)。與日本人做生意,我們向來算計不過精明的日本人,其實,從一開始的交換名片時我們就已經(jīng)落了勢了。
日本人雖然特別重視名片,不過倒也有例外,比如曾經(jīng)發(fā)生的日本時任首相野田佳彥托人給韓國時任總統(tǒng)李明博捎親筆信一事,就是一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就是一封大拜帖、大名刺呵。結(jié)果,李大總統(tǒng)拒收,直接給退回去了。有趣的是,野田一怒,居然不接受自己送出的拜帖被退回。而更有趣的是,韓國駐日使館接到野田退回的拜帖后,竟然以掛號信的方式又給野田送回去了。估計是怕再被退回,這次韓國郵差大概是騎著自行車大清早直接跑到野田家樓下郵筒前,把野田的親筆信投進(jìn)郵筒后,沖著正在二樓吃烤三文魚喝著味噌湯的日本前首相一聲大喊“野田佳彥,掛號信到了”,然后就猛蹬自行車逃之夭夭也。沒過幾天,野田就下臺了,這張大名刺也就始終沒送出去,倒成了韓國人還送給日本前首相的紀(jì)念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