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為什么對武則天不滿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對于武則天的政治,他覺得很不滿,這是為什么呢?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原因,就和小編來看看下面的內(nèi)容。
駱賓王不滿武則天的原因
駱賓王不滿意武則天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早在武則天還沒當上皇帝,只是掌權的時候駱賓王就多次上書諷刺武則天,還因為這件事情被關到牢里面去了。但是駱賓王為人正直,就是看不慣女人執(zhí)政、牝雞司晨,在眼里武則天就是一個兇殘成性、殺君王、殺母親、殺姐姐的令人神共憤的人,他認為武則天把持朝政是不符合法紀綱常的。
當武則天廢了中宗自立為帝之后,徐敬業(yè)就打算起兵造反,討伐武則天這種“不倫不類”的行為。徐敬業(yè)找到了文采卓著而且謝了許多檄文的駱賓王,駱賓王當即答應下來,揮毫潑墨就寫成了這篇著名的《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這篇檄文對仗工整,聲勢如虹,兼具了文采和情感,在當時也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人都被這篇文章所煽動而加入到討伐武曌的隊伍中來,這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號召作用。
武則天重用駱賓王的原因
駱賓王的《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流傳到了武則天手中,文中對于武則天罪行的描寫可以說是聲色俱厲,把武則天罵的狗血淋頭、一文不值,簡直是一個沒有人性的女魔頭。武則天命自己身邊的內(nèi)侍把這篇檄文讀給自己聽,內(nèi)侍都嚇得不敢出聲。武則天看了這篇檄文,看到前面對于自己罪行的控訴,武則天只是訕笑了之,但是當看到這檄文中的千古名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之時,武則天拍案而起,問到寫這篇文章的是誰,旁人回答是駱賓王。惜才的武則天嘆息道,讓這樣的人才流落,這真的是宰相犯的錯啊。
武則天原本打算留駱賓王重用,無奈駱賓王實在是對武則天成見太大,跟著徐敬業(yè)起兵造反,兵敗之后駱賓王是死是逃也就沒有人知道了。
如果駱賓王和武則天能夠出生在一個開明的社會,那時候沒有人會去在意武則天一個女人能夠當上一國的主宰,駱賓王也能夠實現(xiàn)他為國盡忠的抱負,這對于他們二人來說都是最好的結果。但局限于當時人們的思想和眼界,駱賓王的一生也只能抱憾收場了。
關于駱賓王的故事
宋之問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一個天高云淡的秋日,他來到杭州靈隱寺。這兒登樓可觀滄海,出門即見江湖;寺內(nèi)建筑典雅秀氣,如詩如畫。夜色闌珊,皎潔如水的月光灑在山澗溪流之上,波光粼粼,若明若暗,像一幅美麗而多彩的畫圖,秀色可餐,怡人舒心。伴隨著略有涼意的夜風,宋之問閑庭信步,觸景生情,信口吟道:“嶺邊樹色含風冷……”
這句詩因為是偶然得之,故后面的句子就卡了殼。宋之問邊走邊思考,走到大雄寶殿門前,忽然聽到一個聲音,帶著挖苦的味道:“信口吟詩,風光就在嘴邊,何苦端著金碗要飯?”當下詩壇,除了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外,自己也算鼎鼎有名,如今竟有人不買賬。宋之問借著微弱的燭光,發(fā)現(xiàn)殿內(nèi)的蒲團上坐著一位和尚。他大吃一驚,之后腦子便冷靜下來,藝高人膽大。莫非這和尚棋高一著,不然,怎么敢口吐狂言?
想到這,宋之問連忙壓下火氣,和藹問道:“莫非師傅也是詩人?”老和尚笑道:“貧僧雖非詩人,倒也略知一二。”“晚輩愿聽教誨。”和尚說:“我為你續(xù)上一句,石上泉聲帶雨秋,你看如何?”此句平仄、對仗、意境和措辭皆佳,宋之問便知道此人不凡。白天,他見靈泉寺背山依水,樹木蔥蘢,花香四溢,想寫一首詩《靈隱寺》留作紀念。“鷲嶺郁巖峣,龍宮鎖寂寥。”然而,只想了開頭這兩句,便“山窮水盡”,思路枯竭了。今夜幸遇高人,何不讓他給指點迷津呢?
于是,他訴說了自己寫詩的苦惱。那和尚聽罷,稍作思考,便說:“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一石擊破千層浪。頓時,宋之問便靈感一閃,文如泉涌,當夜就一氣呵成不朽名篇《靈隱寺》。“鷲嶺郁巖峣,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這首山水游記詩寫得章法嚴謹,對仗和諧,字字入畫,意境清新,立意高遠;其出類拔萃的藝術成就,自然也奠定了宋之問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翌日,宋之問想留下來,拜老和尚為師,虛心請教。不料他已經(jīng)不知去向。經(jīng)打聽,方知那和尚就是“初唐四杰”之一中的駱賓王,因兵敗于靈隱寺削發(fā)出家。“仙人在眼前,俗眼不識君。”宋之問不禁為自己失去與駱賓王繼續(xù)深交的機遇而扼腕嘆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然,宋之問和駱賓王因素不相識,邂逅又失之交臂,但這兩位詩壇名人用虛懷若谷、真誠待人的思想美德,共同續(xù)寫的這一段詩壇佳話,芬芳飄香而代代流傳。
駱賓王怎么死的
對于駱賓王是怎么死的,到現(xiàn)在也仍舊存在著爭論,有許多的說法。一說是徐敬業(yè)兵變失敗后,駱賓王和徐敬業(yè)的舊部意欲逃去高麗,在去往高麗的途中因為遇到了風浪被阻,徐敬業(yè)的部將王那相叛變,為了將功贖罪、為自己討得一線生機,遂將駱賓王給殺了,并將其頭顱上交至朝廷,駱賓王全家也因此無一幸免都被殺害了。在《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等史書中,對于駱賓王的死,都記載的是此說法;一說徐敬業(yè)兵變失敗后,只有駱賓王和徐敬業(yè)的兒子逃了出來,二人躲藏在水蕩,最后駱賓王死在崇川,徐敬業(yè)的兒子為其修的墓;一說徐敬業(yè)兵變失敗后,官軍一直都沒有抓到徐敬業(yè)和駱賓王,他們紛紛害怕武則天怪罪下來,遂找了兩具尸體來冒充徐敬業(yè)和駱賓王,并將兩具尸體的頭顱砍了下來上交至朝廷算是交差了。
據(jù)傳徐敬業(yè)和駱賓王后來都出了家,做了和尚。此說法記錄在唐朝的《本事詩》中;一說徐敬業(yè)兵變失敗后,駱賓王知自己已經(jīng)毫無退路了,便跳江自殺了。此說法記錄在唐人所撰寫的《朝野僉載》中;對于駱賓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其爭論點在于徐敬業(yè)兵變失敗之后,駱賓王到底是逃了還是死了。有相關記載的正史和野史說法不一,大家都各執(zhí)一詞,致使到現(xiàn)如今關于駱賓王的死也沒有一個明確統(tǒng)一的說法,畢竟那已成為歷史,對于當時的情況除了這些史書記載外,也沒有其他的考究辦法。
猜你喜歡:
2.關于葉子的詩句
3.世界交友名人名言
駱賓王為什么對武則天不滿
下一篇:唐朝真的以胖為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