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歷史網>歷史學科>民族學>

漢族武術的套路是什么

時間: 宇晴17 分享

  武術又稱為功夫,武功和國術或武藝﹐中國漢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漢族武術其實是有套路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漢族武術的套路,歡迎大家閱讀。

  漢族武術的套路

  相傳為北宋趙天祥所創(chuàng),注重散打實戰(zhàn)功法。

  其拳沖拳如三角,挑拳似牛角。相打緊迫前,掌法如刀鐮。上用打,下用穿,左右開攻打兩邊。上打如雪花蓋頂,下穿似古樹盤根。

  拳法講究五行變化。靈活運用剛、柔、直、橫、斜、虛、實七種勁力。手法有沖、貫、扣、蓋、橫、砸、挑、撩及擒拿手、封閉手、砍手、劈手、標手、壓書、接轉手、抓手、擺手等。肘法有靠、橫、直、擋、撞、架頂等十多種。腿法有彈、踹、蹬、鏟、踩、掛、掃等。梅山拳十分強調樁功練習。其樁功以坐、箭、丁三種為主。坐樁有上、中、下三盤之分,其姿態(tài)如三點梅花“品”字形;箭樁多用九點游龍步,其前弓后箭務必做到十趾抓泥。

  其丁樁要求虛實分明:丁腿腳尖點地為虛,支撐腿全掌著地為實。“立如釘”。

  梅山拳的格斗散招也有其獨到之處。其沖拳、貫拳、蓋拳、橫拳等幾十種拳法,在實戰(zhàn)運用時均有許多講究。例如蓋拳,有單雙之變,陰陽之分,陰單蓋拳、陽單蓋拳,陰雙蓋拳、陽雙蓋拳。陰單蓋拳的技法要領是一手握拳,以大臂帶小臂,由曲到伸,向前蓋擊敵方頭部;力達拳背,拳心朝上;另一拳則收防于胸前,當敵方來拳攻擊時,前拳開路擊開來手,后拳由胸前揮出蓋擊敵方頭部。故其拳陰單蓋拳為翻天一火即,陽單蓋拳如雷擊空心樹;陰雙蓋拳似泰山壓頂,陽雙蓋拳如猛虎撲食。其拳勢威猛。無極拳

  無極拳源于華山《無極圖》,為古老的內家拳種以“混噸虛空”為精義,采先天之氣,調后天純陽之精,返本還原,凝神返虛,而達無形無象境界。

  無極拳屬內家拳,主張形骸操練不以形。“有形而破體,無形則居氣”。

  無極拳行功有十八訣,即起式為“朝”,收式為

  “晦”。 前后分“托、摩、揉、搓、、絲、困、纏、繞、點、按、拆、卸、順、旋、流、合。”根據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總結無極拳之精義,把地球自轉看成是人體百骸機能。其拳訣中包含十六種自然景象,二十七種脈象,三十種人體形骸。蘊于內者二十種勁即為:“冷、彈、脆、快、硬、沉、長、綿、柔、巧、活、緩、輕、靈、抖、含、虛、粘、連、隨。”表里相合,內外相應。出乎神奇,變化莫測,以穩(wěn)、準、虛、靈而求快是為訣竅。

  無極拳修煉有二宗:一為玄門、二為俗家,今將俗家一脈奉獻給有緣者,以期共同參悟。

  (一)朝字訣

  (1)面東而立,兩掌相對,全身放松,頭上頂,足下踏。

  (2)掌心向下“按”,揚掌緩緩過頭頂。提氣,再灌氣。

  (3)雙掌合于頭頂,運氣于足,由足達指尖,雙掌再下降于胸前。身由左向右轉,再由右向左,依此為序。

  (4)運氣雙掌,自胸向兩側開。氣由左足向上運,而達頭頂,雙掌再合至胸前。

  (5)掌心向下貼膝前,氣循頭向右下行達右足。雙掌相插到雙肩,以脊骨蠕動收縮,使氣貼背行。雙掌合于胸前,左手穴府,右手氣府。

  (6)兩足左右分列,兩膝微彎成樁式,左足根向右交氣,右腿抬起成獨立樁式,雙掌相合成運球式(如圖1一10)。

  漢族武術的簡介

  武術又稱為功夫,武功和國術或武藝﹐中國漢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guī)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漢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前武術劃分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臺形勢式,套路則為武術的表演形式。

  武術被國際上稱之為"功夫"的漢民族體育運動,其特點一是“擊”,二是“舞”。“擊”就是“技擊”,即從徒手搏斗的拳術發(fā)展為搏擊敵人的武藝,在民間有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歷史文獻中記載的項目有角抵、相撲、手搏、手戰(zhàn)、擊劍、擊刺、校棒、刺槍等,并有打擂臺比武的習俗。“舞”,就是“武舞”,即現在流行的套路形式的武術。它與“技擊”的搏擊性不同,而具有表演性。這種以形體抒情和造型美感為特征的武術至今仍廣泛流傳于民間。正因為武術既可看,又可用,還可以鍛煉身體,所以深深扎根于民間,歷經數千年而不衰。

  漢族的武術受傳統(tǒng)道德影響,一般情況下主張“點到為止”、“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甚至在戰(zhàn)爭中,搏斗也有一定的規(guī)范。古代中原地區(qū)各“國”,受道德的約束,個人格斗和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例如《三國演義》中,關羽正打算用“拖刀計”殺黃忠,可是因為黃忠意外“馬失前蹄”,關羽便終止了攻擊,就是一例。再就是裝束的不同,造成打擊方式及動作的不同。戰(zhàn)國時有“胡服騎射”的故事,是說由于服裝、裝備的不同,趙國的軍隊與胡人作戰(zhàn)時往往吃虧,因此趙王帶頭穿著胡人的服裝,騎馬射箭。其實,趙王的改革一定還包括了徒手格斗(含擒拿、摔跤)技術。清代出現的拳種,起式常有“提膝撩襟”、“虎抱頭”等動作,這是因為當時男人都穿長袍、留辮子的原故。為了方便運動,打架之前先要把袍襟撩起別在腰帶上,辮子也要繞在脖頸上。

  漢族武術的發(fā)展演變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一是為了自衛(wèi)﹐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后來人們?yōu)榱嘶ハ酄帄Z財富﹐進而制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zhàn)斗﹐不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yè)發(fā)展﹐以車戰(zhàn)為主﹐出現了一些銅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zhàn)斗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zhí)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zhàn)中發(fā)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fā)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臺前有帷幕飄帶﹐臺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fā)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于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并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準。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扎﹐戈矛劍戟便于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zhàn)的發(fā)展﹐在戰(zhàn)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fā)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于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fā)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于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代統(tǒng)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饑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fā)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馀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征﹑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后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tǒng)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fā)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術被作為優(yōu)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xié)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chuàng)編了比賽規(guī)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yè)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yè)余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xié)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其中包括嵩山少林寺南北武術院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漢族武術的套路是什么相關文章:

1.關于武術的資料

2.李家教拳術套路的介紹

3.學武術的基本功五步拳

4.黑虎拳功夫的介紹

5.梅花螂螂拳的拳術套路

漢族武術的套路是什么

武術又稱為功夫,武功和國術或武藝﹐中國漢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漢族武術其實是有套路的,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漢族武術的套路,歡迎大家閱讀。 漢族武術的套路 相傳為北宋趙天祥所創(chuàng),注重散打實戰(zhàn)功法。 其拳沖拳如三角,挑拳似牛角。相打緊迫前,掌法如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漢族各時期建筑的特色
    漢族各時期建筑的特色

    漢族建筑含有民族的特色,而且歷史上各時期建筑的特有不同的特色,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漢族各時期建筑的特色,歡迎大家閱讀。 漢族各時期建

  • 漢族的偉大發(fā)明有哪些
    漢族的偉大發(fā)明有哪些

    中國古代時期,漢族的科學技術成就十分輝煌,其中很多技術水平部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漢族的偉大發(fā)明,歡迎大家閱

  • 民族樂器曲鑼的發(fā)展歷史
    民族樂器曲鑼的發(fā)展歷史

    鑼,是我國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常用的敲擊體鳴樂器。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音響洪亮,各具 特色,流行于全國各曲鑼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民族

  • 漢族人的發(fā)展歷史和演變
    漢族人的發(fā)展歷史和演變

    一個漢族人都有著自己的性格,一路走來,我們的漢族從潦倒到現在的繁榮富強,這里面到底經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發(fā)展和演變,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

27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