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
明清時期,皇權兼并了相權,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明清君主專制也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的一個??贾R點。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高中必修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必修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篇一
1.教學設計
(1)本課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本課的編寫思路與第3課不同:第3課時間跨度大(從漢至元),以地方機構的演變與中央機構的演變兩條主線來編寫;本課只限一個時期(明清),以中央機構的演變?yōu)橹骶€來編寫。教師在教學中要從整體出發(fā)把握教材,突出“一個主題”(君主專制的加強)、講好兩大問題(明朝廢除宰相制度,設立內閣;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2)注重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從發(fā)展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例如,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發(fā)展、演變的長河中,皇權與相權這一矛盾是以廢除宰相制度、強化君主專制為歸宿。例如,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這也有一個發(fā)展過程:清朝是一個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封建王朝。清初的政治制度在繼承明制(漢制),設內閣、置六部的同時,還保留著滿洲八旗旗主干政的濃厚色彩。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商討、決定軍國大事的最高中樞機構,皇權受到很大限制。為解決這一問題,康熙帝設南書房分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皇權得到加強。直至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政大權才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
?、?學習歷史學科,要善于抓聯(lián)系,抓比較。例如,明清時期(1368-1840)中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而君主專制制度卻空前強化,康乾盛世也只是“落日的輝煌”。而這一時期,特別是16世紀以后,在歐美資本主義已經成為歷史發(fā)展的潮流,進入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誕生了幾個資本主義法制國家。例如,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部分可運用比較的方法:比較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qū)別,比較議政王大臣會議與軍機處的不同(詳見教學案例)。
?、?適度引入歷史材料,培養(yǎng)學生解讀材料的能力,養(yǎng)成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詳見教學案例)。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qū)別
(師)在我國,提起“宰相”,可謂無人不知。輔助皇帝、統(tǒng)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被稱為“宰相”。其實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宰相”并不是一個正式的名稱,同學們可以回憶: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式官名是什么?
(生:回憶,回答)如秦漢的丞相、唐宋的中書、門下、尚書三官等。
(師:總結)盡管“宰相”不是某種官職正式的名稱,但這個稱謂卻是十分貼切的。請大家查閱字典,“宰”和“相”的本來含義是什么?
(生:查閱字典后回答)“宰”的本義為“主宰”,“相”的本義是“輔佐”。這兩個字將宰相的特點進行了高度概括:輔佐皇帝,統(tǒng)領百官。請同學們結合這兩個特點和以前所學知識,討論在封建社會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生:討論,回答)積極作用: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消極作用:相權過大,威脅君權,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動蕩。
(師)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勞永逸地解決君相矛盾。但廢相之后,其積極作用也自然消失。這會造成什么后果?
(生)皇帝個人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往往失之偏頗、草率。
(師)因此,明太祖不得不設立內閣。
對內閣設立的過程做簡單處理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歷史縱橫]中的歷史材料進行解讀和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補充材料總結:
(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
──錢穆《國史大綱》
可見,內閣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xiàn)象發(fā)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案例二 比較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的不同
閱讀下列材料:
國初定制,設議政王大臣數員,皆以滿臣充之。凡軍國重務不由內閣票發(fā)者,皆交議政大臣會議。每朝朝坐中左門外會議,如坐朝儀。雍正中設立軍機處,議政之權遂微。然猶存其名,以為滿大臣兼銜。乾隆壬子(1792年),純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褳《嘯亭雜錄》卷4《議政大臣》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改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趙翼《檐曝雜記》卷1《軍機處》
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課文知識探究、比較軍機處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區(qū)別。
師:努爾哈赤建后金之初,軍國大事都由宗室貴族共同議決,帶有貴族軍事民主制的色彩。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后,八旗旗主全部封王,八旗總管旗務的固山額真(漢名都統(tǒng))兼任議政大臣,共同議政,稱“議政王大臣會議”。史稱“諸王大臣簽議既定,雖至尊(皇帝)無如之何”。
問: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個什么性質的機構?它與皇權關系如何?
生: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朝初期滿洲親貴大臣商議、決定軍國大事的中央議策機關,其實權很大,使皇權受到限制。
師:雍正帝設立的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臣、重臣”擔任。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只能“跪受筆錄”,然后負責傳達給中央各部,地方督巡去執(zhí)行。
問:軍機處是個什么性質的機構?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有何區(qū)別?這對加強皇權起了什么作用?
生:軍機處是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常設核心機構,“承旨、出政皆在于此”。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沒有議政王大臣會議那樣的決定權。軍機處的設立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軍政大權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
(注:可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多種形式,啟發(fā)學生思考、探究,達到上述認識。)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這位學者的觀點?請你談談宰相制度的廢除,究竟有何利弊?
解題關鍵:解讀材料,審明題問。
思路引領:首先要對宰相制度的作用及利弊有一個基本認識,然后,再對廢除宰相制度的利弊進行探究;探究時既要結合課文有關講述,也要運用[學思之窗]提供的有效信息。
答案提示:同意。歷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權力主要有兩項:一是參謀最高決策權(決斷權在皇帝),一是總領最高行政權。因此,宰相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并執(zhí)行,一方面起到輔佐皇帝治國的作用,一方面對皇權又具有制約作用。廢除宰相制度對加強皇權有利,對防止權臣專權有利;但廢除宰相造成皇權過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時代,當皇帝無能或不理朝政時就會造成皇權旁落,出現(xiàn)太監(jiān)亂政(宦官專權),此其弊也。
【探究學習總結】
本課測評
分析內閣和軍機處的職能,看看二者對皇權的加強有何作用?
解題關鍵:解答此題時審題至關重要,關鍵是要從“加強皇權”的角度去分析內閣和軍機處所起的作用。
思路引領:先回憶內閣和軍機處的職能,做到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再分別分析內閣和軍機處的設立對皇權的加強所起的作用。
答案提示:明朝內閣是為減輕皇帝沉重的政務負擔、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而不是中央一級的行政權構或決策機構。閣臣雖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但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是取決于皇帝的批紅。因此,內閣的出現(xiàn)有利于加強皇權。
清朝軍機處是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中央機構,皇帝選派滿漢大臣入值軍機處,只能“跪受筆錄”皇帝對軍政大事裁決,然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地方官員去執(zhí)行。軍機處的設立,使清朝初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對皇權限制很大)實權盡失,軍政大權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學習延伸
分析上表,體會“統(tǒng)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歷史延綿不斷的國家”,進而探究這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fā)展演變的關系。
解題關鍵:中央集權制度作為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理解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與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演變的關系。
思路引領:解答此題可分三步:首先要從年表中獲取和解讀信息,體會出“統(tǒng)一是主流”“延綿不斷”等結論的正確性。
第二步要準確把握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演變的兩大趨勢。最后,要概括指出國家統(tǒng)一與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之間的關系。
答案提示:解讀年表可以看出:從秦朝統(tǒng)一中國的兩千多年中,出現(xiàn)了秦漢、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統(tǒng),時間長達一千三百余年,統(tǒng)一或基本統(tǒng)一(北宋)的時間占三分之二以上。雖然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魏晉南北朝、五代遼宋夏金等國家分裂、民族政權并立的時期,但其結局都是民族大融合與新的空前統(tǒng)一。因此,“統(tǒng)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歷史延綿不斷”是中國歷史與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歷史顯著的不同點。
中央集權制度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演變的進程中,皇權與相權之間此消彼長,中央與地方爭權斗爭接連不斷,最終皇權不斷強化,中央集權逐漸得到鞏固。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fā)展到頂峰。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立與不斷強化,有效地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有助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
高中必修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篇二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fā)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xié)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蕶嗉娌⒘讼鄼?,使皇權發(fā)展到頂端。本節(jié)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fā)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xiàn)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后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jié)內容作了這的要求: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fā)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qū)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培養(yǎng)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養(yǎng)“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fā)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qū)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說學情
高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初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fā)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于本課內容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tǒng)、深刻的認識。
三、說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激發(fā)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yǎng)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yǎng)“論從史出”,“以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chuàng)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說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蘊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tài)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fā)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第2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fā)展,對這兩節(jié)課內容的復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fā)發(fā)展脈絡完整的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jié)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導入新課后,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著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于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xiàn)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為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解決方案。
難點“宰相制和內閣制區(qū)別”解決方案:著名史學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曾指出:“(明朝)國家并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引導同學們認識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權的閣臣只是“權臣”。然后通過課本P17“歷史縱橫”中張居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xiàn)象發(fā)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tǒng)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比如張居正當時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張居正死后的下場可以證明這點。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難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對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這一探究性問題來認同學們認識到: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tǒng)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jiān)督機制,有助于防止專制獨裁。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專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格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從而引導同學們來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中必修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