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變法的背景
張居正變法是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jīng)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那么張居正變法的背景你知道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張居正變法的背景,歡迎大家閱讀。
張居正變法的背景
明中期社會矛盾進一步發(fā)展,嘉靖中期以后政府財政長年虧空,變本加厲催征搜刮的結果,非但不能改變“匱乏之極”困境,反而愈發(fā)激化階級矛盾,陷入“神運鬼輸,亦難為謀”,瀕于崩潰的深刻危機之中。倘不采取有效措施補救,“元末之事可為殷鑒”,除非“得磊落奇?zhèn)ブ?大破常格,掃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之患”。張居正改革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地主階級改革派力圖緩和矛盾變法自救的產(chǎn)物。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縣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入閣,次年上《陳六事疏》,提出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六條改革方案,未被采納。隆慶六年,穆宗病故,繼位的神宗僅只10歲,內(nèi)廷由慈圣皇太后主政,外廷由高拱為首輔。
不久張居正結納宦官馮保,排斥高拱,當上了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遂以首輔的身份“任法獨斷,操持一切”,毅然在全國范圍發(fā)起一場力挽狂瀾的變法革新運動。使明王朝的統(tǒng)治一度出現(xiàn)中興的景象。
張居正改革的內(nèi)容
1、整頓吏治整頓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又是關系到整個變法革新能否啟動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張居正認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明確把“核吏治”當作“安民”、“治理”的前提。他一開始就圍繞“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等方面,大刀闊斧進行整頓,以刷新振舉“紀綱不肅,法度不行,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棱兩可謂之調(diào)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的頹風。惟有加強集權,重詔令,振紀綱,方能“張法紀以肅群工,攬權綱而貞百度”,革新法令才能暢行無阻。
張居正強調(diào)治理天下須“懸法于眾”,以法理政,堅持“刑賞予奪,秉持公道”,以振揚風紀,使天下信服。厲行整頓“嚴其約束”的結果,使得“九圍之人,兢兢輯志;慢肆之吏,凜凜奉法”。提高行政效率、朝令夕行,也是整頓吏治的重要內(nèi)容。為了建立有效的考核考績制度。
張居正于萬歷元年(1573年)創(chuàng)設頒行考成法,考成法的精神是“立限考事”,“以事責人”。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發(fā)文簿,分別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備注、交內(nèi)閣查考。據(jù)其道途遠近、事情緩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終注銷。撫按稽遲者,部院舉之;部院容隱欺蔽者,六科舉之;六科不覺察,則閣臣舉之。月有考,歲有稽”。“誤者抵罪”使每件公事落到實處。
明初定制,六部和六科均繞過內(nèi)閣直接向皇帝負責,張居正行考成法加強了內(nèi)閣事權,由內(nèi)閣通過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撫按則聽命于六部。最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機構都由內(nèi)閣控制,從而加強中央集權,使內(nèi)閣成為變法的中樞。從內(nèi)閣——六科——六部——察地方藩、臬等司及私按兩官;再以兩司察州、縣官。層層督察,從而形成一個從內(nèi)閣到地方官逐級督察的嚴密的考核考績制度。為排除宦官干政,他還專門告誡馮保“裁抑其黨,毋與六部事”,從組織機構上保證新法暢通。這種由三個機構互相監(jiān)督定期審核各級官僚政績施行賞罰的做法,有力地提高了辦事功效。
張居正整頓吏治,務求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取得了明顯成效,如傅維麟《明書》所贊揚的,雖“萬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風,無所不披靡”。所有官員,百事惟謹,使政風大變,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地方官皆按期定稅,緩解了最吃緊的財政困難。張居正稱:“近年以來,正賦不虧,府庫充實,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2、(邊防新政)整飭邊疆“外示羈縻,內(nèi)修守備”,是張居正推行邊防新政的指導方針。
“內(nèi)修守備”的重點是,加強北邊防務,提高軍事抗衡能力。為此相繼起用在東南抗倭立大功的譚綸、戚繼光、王祟古、方逢時、李成梁等著名邊將,主持薊鎮(zhèn)、宣府、大同、山西和遼東邊務。并在積極操練兵馬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的同時,大力加固增設城防,修筑明長城。
明長城不但在重點設防地段用磚石砌筑,內(nèi)填泥土石塊,十分堅固;而且形制結構也更趨完備合理。戚繼光于薊鎮(zhèn)邊垣創(chuàng)建1300余座空心敵臺,“下發(fā)火炮,外擊敵賊,賊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為提高長城防御體系的整體實力,又于戰(zhàn)略要地加修雙城乃至多道城墻,增修遼東邊墻,加強對側翼、縱深和外圍間隙地帶的防御。
隆慶年間,張居正雖然不是首輔,但他實際上主持了北方邊務。除了奏請任命有功之臣擔任北邊守將之外,針對明朝自永樂以后,軍政方面主管官員都由科舉出身的文人擔任,而且邊防軍政受到由都察院派出的巡撫、巡關御史以及監(jiān)軍宦官的監(jiān)督和制約。
這種做法對于控制軍隊、防止割據(jù)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降低和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尤其是監(jiān)察官員制肘太多,使帶兵的武將無所作用。為了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必須賦予軍事將領“專斷”的權力。于是張居正奏請穆宗賦予邊將更多主動權,大大提高了戰(zhàn)守能力。
張居正在加強戰(zhàn)守力量的同時,又積極尋求改善蒙漢關系。張居正的“外示羈糜”,是在“內(nèi)修守備”的前提下,力爭改善漢蒙關系,積極加強友好往來。隆慶四年(1570年)冬,俺答汗愛孫巴噶奈濟因家庭糾紛,憤而出走降明。宣大總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撫方逢時力主安撫優(yōu)待,以此為契機改善明朝與蒙古各部的關系。
張居正立即指示厚禮接待,并抓住時機,利用韃靼部的矛盾,力促俺答改弦更張,實現(xiàn)議和。俺答在“約諸部入寇”未能得利,軍事上無法取勝,而經(jīng)濟上又迫切需要換取農(nóng)耕區(qū)產(chǎn)品以補自身單一經(jīng)濟不足的情況下,被迫“使來請命”,乞封議和。隆慶五年明廷詔封俺答為順義王,分別授予俺答屬下65人都督、指揮等官職。雙方還議定開放多處互市市場,最終達成“隆慶和議”。
張居正的邊防新政取得巨大成功,從此“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每年“所省征調(diào)費不啻百萬”,長城沿線出現(xiàn)了“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于中原”的興旺景象。萬歷初年,張居正為首輔,更加強了“內(nèi)修守備”的工作。一方面他以“積錢谷、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八事督課邊臣,務必使邊防軍事落之實處,行之有效;另一方面,知人善任,大膽任用堪當一面的將領全權處理邊防事務。在張居正執(zhí)政及其以后的二三十年間,北邊沒有發(fā)生過大的戰(zhàn)爭。
3、興修水利:明朝的財賦供應地主要在江南,南糧北運,以漕運為便。
但是,自正統(tǒng)以后,黃河屢屢潰決,給漕運帶來了很大困難。隆慶萬歷之際,由于黃河潰決,運道堵塞,曾經(jīng)恢復過海運,但以失敗告終。海運失敗,運河又成為必治之道。在萬歷初年,黃河年年泛濫,淮揚間湖堤潰毀,運道難通。由于黃河的長期泛濫,水勢分流,黃河故道泥沙沉積,尤其是入海口,水流不暢。因此,黃河入海問題成為最關切的問題。如何疏浚入海河道,有兩種意見。
張居正采納了季訓的意見,用一年半時間,修筑黃河到淮河的堤壩,有效地抑制了黃河泛濫,使漕運暢通,同時,使多年的棄地復變?yōu)榱继?。潘季訓的治?a href='http://regraff.com/fanwen/banfa/' target='_blank'>辦法,對其后數(shù)百年的江工都具有深刻影響。
4、清丈土地:嘉靖、隆慶時期,邊疆軍費消耗巨大,皇室貴族又奢侈浪費,造成明朝多年來財政入不敷出、國庫空虛的局面。
張居正當政后,首先是裁減冗官冗費,盡量壓縮政府開支。對皇室的奢費,也據(jù)理力爭,盡量控制。張居正在整頓財政方面,大力貫徹量入為出、節(jié)省開支的原則,對緩解財政危機有一定作用。但是,節(jié)流只是一種補救措施,要從根本上解決國家的財政危機,還要開源。重點是整頓賦役。
5、經(jīng)濟改革:推行一條鞭法整頓賦役制度、扭轉財政危機是張居正改革的重點。
明中葉由于土地兼并、隱漏,人口逃亡流失,戶田二籍混亂失真,“豪民有田無糧,窮民攤派受病”,朝廷控制的田畝、人丁日益短縮,財源祜竭,所謂“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針對這種弊端,張居正于萬歷六年(1578年)或八年對“天下田畝通行丈量”,總計田數(shù)7013976頃,比明初還少100余萬頃。
主要目的是復舊額。較弘治時期多出300萬頃。其中雖有部分因官吏改用小弓丈量以增加田額的虛報浮夸之處,但也確實清查出相當一部分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清丈使“小民實被實惠,而于官豪之家殊為未便”,所以遭到反對。但有利于改變賦役不均狀況,使得“糧不增加而輕重適均,將來國賦既易采納,而小民如獲更生”。
張居正改革失敗原因
張居正改革推進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對當時積貧積弱的明朝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新政實行的時間較短,改革初見成效時,便被統(tǒng)治階級喊停了。
張居正改革失敗的原因可分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張居正推行的改革觸犯了統(tǒng)治階層的根本利益。張居正推行的稅收政策為一條鞭法,收取稅收時,按每戶的人頭來收取,即是攤丁入畝。這樣一來,張居正在緩解農(nóng)民和土地的矛盾之時,貴族階層他們便失去很多從中謀利的機會。當張居正的改革正在施行時,眼看自己的利益逐漸被剝奪了,他們便召集貴族階層對張居正的新政實行阻擋,張居正的新政便夭折了。
張居正改革失敗的直接原因就是,明朝的財政已經(jīng)積貧積弱很久了。在嘉靖和隆慶年間已是如此,張居正的改革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此之外,明朝不僅在經(jīng)濟上有嚴重的虧損問題,軍事和政治上等各個方面都是如此。明朝的官兵很多,每年老百姓要交更多的稅來供養(yǎng)這些官兵,國家在糧食存儲方面也大大不如從前。加上,明朝廷擁護張居正推行改革只有馮保和李太后,加上朝廷中,保守派的聲音蓋過了以張居正為首的改革派,在張居正改革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礙,導致新政在施行過程中,難度很大。
當新政初見成效時,皇帝迫于對權貴階層低頭,中斷了張居正改革,最終改革失敗。
張居正變法的背景相關文章:
1.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變法的背景
上一篇:張居正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的不同
下一篇:商鞅變法的依據(j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