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許地山是誰
許地山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畢生從教,誨人不倦,是文學界、學術(shù)界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難得人才。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歷史上許地山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許地山的簡介
許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落花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 運動先驅(qū)者之一。許地山籍貫廣東揭陽,生于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yè)并留校任教。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lián)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后他從事文學活動,后轉(zhuǎn)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35年,許地山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xié)會主席。許地山一生著作頗多,有《空山靈雨》、《綴網(wǎng)勞蛛》、《危巢墜筒》等。
許地山的生平簡介
許地山,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出生于臺灣臺南。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臺灣籌防局統(tǒng)領(lǐng)。他激于民族大義,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占領(lǐng)臺灣后,遂將全家遷回大陸。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nèi)渡官員保持臺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chuàng)辦的中華學校任職。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后來,他創(chuàng)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后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并經(jīng)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fā)表新文學作品。當“五四”運動爆發(fā)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jīng)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游行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圣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fā)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chuàng)辦《小說月報》,成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的短篇小說《綴網(wǎng)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并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婉瑩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后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chuàng)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說結(jié)集為《綴網(wǎng)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為書名出版。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為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后,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如《大藏經(jīng)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簽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并著手編纂《道教辭典》。其學術(shù)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走出書齋,奔波于香港、九龍等地,在群眾集會上發(fā)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fā)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zhàn),反對投降。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zhuǎn)移到香港。許地山得知后,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助寄存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他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作品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zhàn)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為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fā),英年早逝,年僅49歲。
許地山的作品賞析
《命命鳥》寫一對緬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愛情故事。敏明與加陵相愛,但父親要敏明專心作戲子,不讓上學,加陵進了仰光高等學校,他們的愛情遭到家人反對。敏明在夢幻中見到極樂世界中美麗的命命鳥,為追求自由愛情,敏明和加陵攜手投水自盡,去做了極樂世界的命命鳥。小說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宣揚人生是苦,涅槃最樂的宗教精神。
《綴網(wǎng)勞蛛》主人公尚潔原是童養(yǎng)媳,后與幫助她逃離婆家的長孫可望結(jié)婚,但他們的婚姻沒有愛情。尚潔恪守婦道,順從命運,坦然的面對生活。一天,尚潔救了一名竊賊,被可望誤會以為他們間有曖昧關(guān)系,刺傷了尚潔。可望提出離婚,教會也剝奪了尚潔赴圣宴的權(quán)利,尚潔沒有辯解,仍以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人生的信念,到一個島上生活,養(yǎng)育子女。可望在牧師的教誨下覺悟到了自己的過錯,把尚潔接回家,尚潔回家后生活坦然,對誰也沒有怪罪,相信人的命運如蜘蛛補網(wǎng)一樣,不得不如此。小說表現(xiàn)了宗教的慈愛、博愛與道德、人性的沖突,表現(xiàn)了順其自然,與世無爭的觀點。對人生和命運的隱喻:人生如網(wǎng),任其而過,與世無爭,順應天命。
“我像蜘蛛,命運就是我的網(wǎng)。蜘蛛把一切有毒無毒的昆蟲吃入肚里,回頭把網(wǎng)組織起來。它第一次放出游絲,不曉得要被風吹到多遠;可是等到粘著別的東西的時候,它的網(wǎng)便成了。
它不曉得那網(wǎng)什么時候會破,和怎樣的破發(fā)。一旦破了,它還暫時安安然然地藏起來;等有機會再結(jié)一個好的。
……
人和他的命運,又何嘗不是這樣?所有的網(wǎng)都是自己組織得來,或完或缺,只能聽任自然罷了”。
——許地山《綴網(wǎng)勞蛛》
后期小說現(xiàn)實主義傾向加重,社會不平和階級對立成為許地山小說的基本背景。如《在費的客廳》、《春桃》、《鐵魚的鰓》等。
《春桃》寫春桃、向高、李茂之間的情感糾葛。春桃與李茂成親那天,由于亂兵的沖擊,兩人在逃跑中離散。后李茂參軍,雙腿傷殘后流落街頭成了乞丐。春桃流浪到北平以撿破爛為生,與伙計日久生情。李茂巧遇春桃后,被春桃背回去。后春桃成了李茂和向高的媳婦,組成了一個和諧的家庭。在小說中,春桃尤若一個得道高僧,超越了凡世的清規(guī)戒律。春桃心中,已無男女,眾生平等,丈夫已非丈夫,媳婦已非媳婦,一切皆空。慈愛與寬容,超越世俗的觀念,已經(jīng)成為了宗教的“空”的觀念。
歷史上許地山的簡介相關(guān)文章:
1.許地山的簡介
2.許地山的資料
3.許地山散文讀后感
4.污穢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