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張僧繇的簡介
張僧繇是中國南朝畫家,張僧繇的繪畫藝術對后世有著極大的影響,后人將他與顧愷之、陸探微并列為六朝三大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畫家張僧繇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畫家張僧繇的簡介
張僧繇,南朝梁吳中(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畫家。梁武帝天監(jiān)(502年-519年)中為武陵王國侍郎、在宮廷秘閣掌管畫事,歷任右軍、吳興太守。子善果、儒童,師于父,均擅繪宗教畫。
張僧繇以善畫佛道著稱,亦兼善畫人物、肖像、花鳥、走獸、山水等。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繪制了大量壁畫,并曾奉命給當時各國諸王繪制肖像,能收到“對之如畫”的效果。他的“畫龍點睛”傳說頗為膾炙人口。
張僧繇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構思敏捷,工作勤奮,數(shù)十年中,手不釋筆。在技法上,能獨辟蹊徑,廣收博取,曾將晉代女書法家衛(wèi)鑠《筆陣圖》中的書法用筆方法融入繪畫,使其更富于表現(xiàn)力。他的藝術手法簡練,富于變化,創(chuàng)造了一種“筆才一二,像已應焉”的畫法,與唐代的吳道子一同被后世推為疏體的代表,與以顧愷之、陸探微為代表的密體各擅千秋之譽。
他同時又善于吸收和消化外來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據(jù)記載,他曾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一乘寺用天竺(今印度)傳入的凹凸畫法創(chuàng)作壁畫,所繪物象,遠觀具有立體感,近視則平,因此該寺又被人稱為凹凸寺。
張僧繇于佛像人物用功最深,形成自己的風格,人稱張家樣。他畫人物,能做到朝衣野服,今古不失,“殊方夷夏,皆參其妙”,能從被畫對象的特定身份、時代民族等方面著眼,成功地畫出其各自不同的形象特征和風貌。
畫家張僧繇的藝術成就
張僧繇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時人稱為超越前人的畫家。梁武帝好佛,凡裝飾佛寺,多命他畫壁。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為“張家樣”,為雕塑者所楷模。亦精肖像,并作風俗畫,兼工畫龍,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傳說。 他曾在建康一乘寺門上用天竺(古印度)畫法以朱色及青綠色畫“凸凹花”,有立體感。姚最《續(xù)畫品錄》中說:“善圖塔廟,超越群工。”張彥遠家曾藏有張僧繇的《定光如來像》,并親眼看到過他的《維摩詰》、《菩薩》等作品。張僧繇生平勤奮,《續(xù)畫品錄》說他“俾晝作夜,未曾厭怠,惟公及私,手不釋筆,但數(shù)紀之內(nèi),無須臾之閑。”足見他業(yè)精于勤的可貴精神。在色彩上,吸取了外來影響。
據(jù)《建康實錄》所載:“一乘寺,梁邵陵王綸造,寺門遺畫凸凹花,稱張僧繇手跡。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造,遠望眼暈如凹凸,近視即平,世咸異之,乃名凹凸寺云。”據(jù)傳他又創(chuàng)造了一種不用輪廓線的“沒骨”法,全用色彩畫成,改變了顧陸以來的瘦削型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比較豐腴的典型,畫人“面短而艷”。張懷瓘評語“象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張僧繇的“疏體”畫法,至隋唐而興盛起來。后人論其作畫用筆多依書法,點曳斫拂,如鉤戟利劍,點畫時有缺落而形象具備,一變東晉顧榿之、南朝宋陸探微連綿循環(huán)的“密體”畫法。
后人將其畫法與唐吳道子并稱為“疏體”。子善果、儒童,均擅繪宗教畫。
張僧繇的作品有《十八宿神形圖》、《梁武帝像》、《漢武射蛟圖》、《吳王格武圖》、《行道天王圖》、《清溪宮水怪圖》、《摩納仙人圖》等,分別著錄于《宣和畫譜》、《歷代名畫記》、《貞觀公私畫史》。傳世作品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現(xiàn)藏于日本大坂市立美術館。
畫家張僧繇的傳說故事
一天,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畫上眼睛。游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惋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游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雷鳴電閃,風雨交加,兩條巨龍撞毀墻壁,騰云駕霧,凌空而起,飛向天空去了。沒有畫上眼睛的那兩條龍,依然留在墻壁上。 后來比喻作文或話時在關鍵處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nèi)容更加生動傳神。
華南寺壁畫上有龍,隋朝的時候寺院附近毒龍?zhí)讹w出兩條真龍來和畫上的龍斗法,風雨大作,沸沸揚揚。道士丁玄真畫了鐵符,二龍穿山飛去,可是那畫龍還在。丁玄真怒了:“這是誰畫的龍?都畫成仙了!!”和尚說:“是張僧繇大人啊!”丁玄真更加生氣:“畫就畫,點眼睛干嘛!!”搞了兩個鐵釘釘入壁畫龍眼,終于把畫龍收服了。
畫家張僧繇的簡介相關文章: